锁定老帖子 主题:项目型软件公司将死?
该帖已经被评为精华帖
|
|
---|---|
作者 | 正文 |
发表时间:2009-11-29
funnywiser 写道 这几天,一直在看je上的各种文章,确实有好多人的讨论挺深入的,也学习了不少。看到o6z说的关于软件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也着实让我兴奋了一会,不过很快又归于了平静。因为很多东西看上去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却有很多困难,落实到自己头上,能不能成功又有了很多的变数。
o6z说的,软件企业最终的竞争在于技术,目前由于各个公司都是同质化竞争,由于大家的生产率是一致的,因此在大家都在价格竞争时,低价就只能意味着低质。 因此如果某个公司,其能够用更低的成本制作更高质量的产品,那么意味着这家公司就有足够的竞争力去打败其他的企业,最终占领市场。 感觉这种说法确实有点道理,但是在实际情况下,我觉得这种情况很难发生。 我们有自己的开发平台,我想很多软件公司只要做了一定年头的都有。我们的开发平台可以由少数的人就可以完成一个项目。或者说,可以减少一些开发和设计人员。实际的成本计算,我们的开发成本至少可以比一般的开发要节省一半。 但是这样能说明我们就比别的企业有核心竞争力了没有。我们在和最终用户的竞争中发现,其实一个项目的成本,技术只占很小的部分。打单的成本很高,因为你可能打了10个单,最后可能只能中一个,这个都要分担。现场开发成本很高,现在用户都要求你现场开发,这个相应的提高了很多费用。另外开发平台的研发费用也要平坦,这样也进一步加大了项目的成本。 因此说,就一个行业性的软件供应商来说,自己开发平台,在当前情况下,并不能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出什么贡献。除非这是一家大公司,项目很多,而且其开发平台也稳定、功能强大。那么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明显的。但是现在真正能做这类研发投入的公司,也不大可能是大公司。大公司从来都是创新不足,而且员工也不会太卖命。 所以说,这种能够提高生产力的产品,只能是专门的软件公司研制,来提供给行业软件供应商使用。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出来了普元、UCML等等提供快速开发平台产品的公司。但是这样同样不能改变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因为能提供这种开发平台的公司毕竟是少数。 但是即使某家公司使用了这些公司提供的快速开发平台,事实证明也不能真正的减少自己的开发成本,提高产品的开发质量。原因也明显,在国内做应用,难度不是在做简单开发这一块,而是那些具有行业背景又精通技术的专家,对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因此工作量主要在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对行业的把握、对信息化手段的精通。这不是工具能解决的,需要花高价钱请高技术人才,花一定的时间才能做的。至于技术实现上,一般找几个有开发经验的,再辅以一些大学生就能解决。因此开发这一块的成本本身就不是大头,你不能减少太多。而且购买这种开发平台也需要价钱。 因此对于一般的软件公司来说,你选不选用这类工具,并不是根本。关键还是你对客户需求的把握,对行业的把握,以及对客户信息化改造的指导。这才是当前行业软件供应商的核心价值。 照这样看的话,快速开发工具并不具有市场。但是快速开发工具本身能提高生产率却是不争的事实。哪里才会有市场呢。 在当前软件行业混乱的今天,大家也都看到,一些大一些的企业已经组建自己的信息中心。由于被骗的多了,信息中心不再只是简单的,选型几个产品,而是需要承担项目的开发和维护工作了。 这个从银行业现状可以看出来,银行除了一些成熟产品采购之外,一部分软件开发是通过自己的参与开发来进行的,有些甚至全部都是自己开发的。企业界,财大气粗的也多的是,当发现信息化软件直接影响其生产和经营时,必然会加大投入。从原先的行业软件供应商那里挖人,自己组建团队来进行开发和维护。当然人手不够就去从那些软件公司中雇人手,或者找个体职业者。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信息中心自己要参与开发,因此势必需要强有力的、能极大的减少其开发工作量的工具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工具就有了用武之地,同时开发工具的提供者还可以提供人力外包,彻底解决信息中心的技术实现。 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那行业软件供应商就势必要转型为咨询公司、产品公司、人力外包公司。项目型软件公司必将越来越难以生存,最终也将全部转型。 如果现在还有很多技术人员忍受不了项目的高强度,对软件行业失望,需要转型。我请你们三思。暂且在行业软件公司锻炼技术和行业经验,等待企业信息中心的招安。 严重同意楼主的观点。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9-12-03
国内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大企业、政府基本都已经把支撑日常工作的生产系统完善了。这对打造富有竞争力的项目型软件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能够提供涵盖咨询、软件开发、培训、管理实施等一整套解决方案,你要比客户更熟悉业务流程,更懂管理,更知道如何改造现有流程、增加新的业务流程来提升客户的经营业绩。
今后的软件公司分化为两类,一类转换为以管理咨询为主导的,带有先进的管理思想,类似IBM、SAP、埃森哲,享受最丰厚的利润;一类就是纯粹的人力外包,这类企业关注如何提高软件生产率。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9-12-07
evanyuan 写道 什么叫项目型软件公司将死? IBM把笔记本卖了专稿服务,说来也算是搞项目嘛,东软发展得也朝气蓬勃呀;换句话说国内的小公司,那就搞小项目吧,国内成千上万的小企业,总有一些需要逐步走到信息化的路上吧,要么买产品,要么找个外包公司定制,要么自己组建开发团队,说不定就是大老板醒过来那一秒的决定
说得很好,我也认为项目即服务,随着企业信息中心能力的增强,需要更加专业化的服务,通用平台和定制项目的根本问题,是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看待信息化问题,对于大企业,今后项目服务向企业用户化平台定制以及专业外包服务方向发展,对于小企业来说,更通用的SAAS服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9-12-08
信息中心作软件?我见过的9成以上的信息中心不自己做软件,大概有一个朋友所在的信息中心确实是做了软件,但是没有2年该软件就被外来的系统替换了.
我看到的企业现状是: 中小公司的本身不具备开发能力或者该部门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精力去做. 大公司会把更多的工作外包出去,这个无关能力,和责任有关.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2-26
国内项目永生
为啥? 1、因为领导的思路的深邃的,是变化的 2、每上一个领导,信息化要重整一遍的 3、国内的百年老店基本是没有的 4、国内的环境走向是不可预测的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3-24
非常赞同。之前以为自己的思路是错的,但看来有共鸣。我认为技术的最终结果是转向数据、转向信息,不管你的技术是什么,有多牛,最终服务的应该是数据。所以一个模块,特别是底层模块首先考虑得更多的应该是它要服务什么样的数据?最终对数据服务的扩展有多强。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3-28
最后修改:2010-03-28
精通业务和精通技术是一个产品的两条腿,哪条短了都难受!精通业务,不精通技术,能开发出来优秀软件吗?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客户的专家总是比我们公司内部的业务管家更精通业务,但是客户能开发出来优秀产品吗?同样,技术再精,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也就是相当于一个普通人拿宝刀乱砍。只有技术和业务都精的公司才可以做出优秀的产品,我想o6z说的技术可能已经包括了业务领域知识吧。他所谓的技术是同市场销售相对的。不是单纯的开发技术。不过楼主对大企业重新能力不足,我很认同。中国的大企业不重视创新和市场规则有关系,中国的大公司的技术人员(软件和业务专家)都是围绕市场营销人员组建队伍的。市场营销人员迫于压力,是要走短线的,很可能导致长远发展路线的偏移,甚至难以制定长远的发展路线,这样的公司比比皆是。我想,这也就是多年来,中国行业软件没有高水准产品的主要原因吧。
因此,一个公司,市场和产品时两条腿,这两条腿发展不均衡,无法快速稳健发展。而产品中,又是软件技术和业务两条对,这两条对发展不均衡,产品也是难以提升发展。 |
|
返回顶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