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论坛

自由意志杂谈

浏览 21424 次
精华帖 (0) :: 良好帖 (0) :: 灌水帖 (0) :: 隐藏帖 (0)
作者 正文
   发表时间:2010-07-16  
coolspeed 写道
weiqingfei 写道
nereusposeidon 写道
weiqingfei 写道

太顾忌别人的感受会失去自我。
另外,这也不是信仰,在我看来,信仰往往带有盲目性。


没事儿,自我不重要,丢了就丢了,反正都是环境决定的。


你根本就没有理解我所说的话,不理解不要紧,但是不能用自己的无知瞎扯淡。这样对主题的讨论没有任何帮助。

人不都说嘛,丢了的自己,要记得捡回来。你的捡回来了没?


钱包,身份证,手机,全丢了。

卡已挂失
临时身份证下周二取
手机一个通过上海移动网转移,另一个记不得密码,被关机

这是喝高了兴奋后的结果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信仰是一种状态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6   最后修改:2010-07-16
buaawhl 写道
nereusposeidon 写道
光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实验大致是这样的(具体名词描述不一定准确,就当个热闹看看就得了)。
一颗光电子飞出,前面有一道屏障,上面有两个孔,墙壁的后面还有一个显影屏幕。如果光电子只从一个孔通过,在显影屏幕上留下一个光点,说明光电子是粒子。如果光电子分身为二,从两个孔通过(这叫做衍射,是波的特性),显影屏幕上出现两个光点,就说明光电子是波。
如果是黑盒测试(只观察结果,不观测光子),那么光电子呈现为波的性状,能够分身为二,打出两个光点。
如果是白盒测试(观测光子的具体行程),那么光电子就会从一个波塌缩为一个粒子,只能老老实实地打出一个光点。


印象中,观测光子的具体形成,应该也是一种黑盒测试吧?难道现在存在可以捕捉光子路径全程的实验手段吗?

光子路径不能完全捕捉.....
但重粒子(带电)是可以捕捉的.....
原子核的发现就是由这个实验....

有限数量的粒子可以让感光元无规则分布
当光粒子数量足够多可以在不透明的盘子背后产生一白色亮点......
盘子像漏了一样.
大学物理实验有光栅干涉与激光三D成像,
但没作珀松光癍很是遗憾啊

猫那事不关光的波粒二像性.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7  
通過尼采喊出的「上帝之死」,對於海德格爾來說虛無主義的時代開始了並將持續下去。尼采試圖通過「重估一切價值」來克服虛無主義,他並不認為世界是被精神和理念所規定的,而是反過來把精神、理念、價值把握為「生命」(Leben)的印記。海德格爾認為尼采還停留在形上學的範圍內,因為「對於形上學命題的顛倒---依舊是形上學命題」

對於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技術?它的本質是什麼?」,他回答道:技術的本質本身並不包含任何技術性的東西。技術必須從它的來源方面被思考。根據海德格爾,它的歷史性來源是在存在史之中的。

出处: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5%B7%E5%BE%B7%E6%A0%BC%E5%B0%94%E7%9A%84%E6%80%9D%E6%83%B3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7  

到现在,我也不懂啥叫“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的文字游戏更是看不懂,只记得什么“诗意的栖居”。

倒是语言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科目靠谱些。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7  
他认为,个人最佳,最真实的,最有创造力的状态是诗意的栖居状态。
如写程序时,有时会发现不是自已编的,是程序自在。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9   最后修改:2010-07-20
"形而上",是翻译的时候采用的古汉语,也就是参照了中国古代哲学上的类似叫法。人家其实叫metaphysics,也就是“物理学之后”。(事实上,在量子论之后,物理学越来越陷于形而上学的争论中,也有人把形而上学称为“量子力学之后”(metaquantum)。这些在那《史话》里都有)
引用
不管是隐含变量,还是平行宇宙,都是为了粒子不确定性这一现象的一种解释,我没有特别的偏好,只不过我觉得平行宇宙把问题搞的更复杂了。

这也是对MWI最大的诟病,有人说他不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哲学上不够雅致。但MWI的支持者说,虽然看似MWI为了一个小小的电子,把整个宇宙都搭进去,但其实在数学上MWI的假设是最少的,一致(保持不变)的方程是最多的。
作为相信MWI的人,我也觉得MWI最自然。但其实接受哪种解释完全是口味问题。MWI在宇宙学家(宇宙物理学家)中人气最高,但你也可以说,就数宇宙学家最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一旦接受MWI,世界重又回到“决定论”的世界里去。虽然混沌还是没有解析解,但没有解析解不代表不是决定论的。你想,三体问题,没有量子效应参与,没有自由意志参与,你还能认为它不是决定论的?
而爱因斯坦的上帝已经“死了”。隐函数模型在爱因斯坦死之前就被创立出来,对量子论的隐函数解释也是把爱因斯坦这面旗帜挂出来,但讽刺的是爱因斯坦对隐函数并不比对哥本哈根解释更客气。因为玻姆的隐函数理论只承认世界的“实在性”,否认“定域性”(也就是承认超光速的“信号”(其实也不能叫信号,我表述得不好)),而既有“实在性”又有“定域性”的经典世界,虽然科学家们一直接受了它不存在,但是直到82年在巴黎大学阿斯派克特(Aspect)的实验才真正否决了这种可能,彻底粉粹了爱因斯坦对世界的理想。

我也极推崇大刘的科幻,《球状闪电》(确实是球状不是“球形”)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引用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天上的卫星。当卫星观察到宏电子的时候,宏电子也会塌缩。 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很好笑,因为我觉得,宏观世界中的卫星观察是一种非干扰观察,不可能引起塌缩(当然,这是我自己的偏见)。

“观测”只在哥本哈根解释里出现,而这“观测”的主体到底是“意识”还是什么、猫能不能“观测”,哥本哈根都是避而不谈的,采取的是驼鸟政策。像我自己更喜欢的MWI,就不会谈到“观测”。
其实当年薛定谔举例时用了猫而不是人,不是为了让人们在谈到“薛定谔猫”的时候谈到自己,而是因为薛定谔举这个例子就是用来攻击哥本哈根解释的。你不是说让波函数坍缩的是“观测”吗,那我放进去人不行,我放进去猫,看你怎么办。于是造成了“又死又活”的结果。但这不是悖论。因为按照玻尔的解释(作为哥本哈根解释的代表),在被“观测”之前无所谓“实在”,一切都是虚无的量子叠加态。“实在”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我们与“实在”之间的观测关系。并且有人主张量子世界不能用布尔逻辑,而应该改用量子逻辑。

引用
如果只有一个宇宙,一个时间,那发生了就是决定了,有没有自由意志,都是一样的

其实这里总有一个名词误会,名词解释。拉普拉斯决定论这一最“正宗”的“决定论”认为“过去”只有一个,“未来”也只有一个,而且“未来”也已经写好,“时间的流逝”只是一种假象。
MWI认为“过去”(或者叫“历史”)只有一个,而“世界”有很多个;“退相干历史”(DH)(Decoherent History)认为“世界”只有一个,而“历史”有很多个。
一个充满“随机性”,未来没有写好,但“自由意志”也不存在的世界,是不是决定论的就不太重要了,至少我是不太在乎的。因为某一次掷骰子,掷出的点数的微量差别,再被“蝴蝶效应”放大……但我知道气象学里不存在无穷大的量,这一切还是被某种力量震压着。而“自由意志”缺席的世界,在哲学上依然是一片黑暗死寂。而宇宙的“时间之矢”又只指向“混乱”,所以作为“民哲”兼“民科”的我还是充满悲观的。

引用
一种是非干扰式的,被动接受信息,不对观测主体施加任何影响。比如,视觉,只接受物体反射出来的光。

海森堡对“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也叫“测不准原理”)的解释中,无法准确测量同一时刻粒子(电子或光子)的动量与位置,其原因就在于你说的这种“视觉”。我们的“视觉”是如何完成的?首先需要从光源打出光子,击中目标“电子”,再回馈到仪器或肉眼。而这本身要产生干扰。

引用
有什么实验结果能完全预测呢?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看,一个过程的结果只能预测概率。同样的过程,越好的理论预测的准确度越高。如果一个过程有自由意志或真随机,或是复杂度非常高,以致对预测者来说和自由意志或真随机无异,那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使预测准确的概率降低。

嗯。我说的不是这个。量子论在实践中是最成功的。困惑的只是量子论的解释问题。还有“决定论”,就像上面我引用的,只该有哲学立场意义,不该影响实践。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不是“预测实验结果”的事,也不关“实验”什么事。
从别的角度,实际掷骰子掷出的点数是1到6的均匀分布,这也算是预测实验结果。还有阿斯派克特实验,实验结果突破了贝尔不等式,于是证明了爱因斯坦对世界的理解是错的。还有量子论的GRW解释,修改了薛定谔方程,改成了非线性的动力学方程,这个就可以用实验来检验了,只是目前技术上还做不了这个实验。
但要是说粒子的随机性,是粒子的自由意志导致的还是上帝掷骰子导致的,还是如MWI的解释,根本不存在“随机”,“可能发生的都发生了”,这都不关什么实验的事了。只是哲学立场。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9  
自由意志?法国大革命就已经宣判了它的死刑。书还是要多多读。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9  
RCFans 写道
自由意志?法国大革命就已经宣判了它的死刑。书还是要多多读。

怎讲?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9  
形而上学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定势的抽象思维,如果你是一个不懂得变通的程序设计师,你就很形而上学了。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9  
nereusposeidon 写道
光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实验大致是这样的(具体名词描述不一定准确,就当个热闹看看就得了)。
一颗光电子飞出,前面有一道屏障,上面有两个孔,墙壁的后面还有一个显影屏幕。如果光电子只从一个孔通过,在显影屏幕上留下一个光点,说明光电子是粒子。如果光电子分身为二,从两个孔通过(这叫做衍射,是波的特性),显影屏幕上出现两个光点,就说明光电子是波。
如果是黑盒测试(只观察结果,不观测光子),那么光电子呈现为波的性状,能够分身为二,打出两个光点。
如果是白盒测试(观测光子的具体行程),那么光电子就会从一个波塌缩为一个粒子,只能老老实实地打出一个光点。
这个实验引起了很多争议,还引出了薛定谔猫的悖论,甚至还搞出了平行世界理论,嗯,还有这么一句话,“到最后,居然引入了意识这个怪物”。

看到这个实验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种结果只不过是因为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观测手段有限,无法做到完全无干扰的观测。
观测手段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非干扰式的,被动接受信息,不对观测主体施加任何影响。比如,视觉,只接受物体反射出来的光。
一种是干扰式的。比如,触觉,超声波探测,X光扫描,等等,都会对观测主题产生影响。
妄图对微观世界进行白盒测试的行径(既观测光电子具体路径),很可能是一种干扰式观测方式,对于微观世界产生了影响,从而引起了电子波的塌缩。
当然,人类目前还没有发现,到底是什么干扰了微观世界,因为没有发现任何干扰,那么唯一的干扰源就是“意识”这个怪物了。具体的干扰源到底是什么,存在不存在,只能等待科学(观测手段)的继续发展了。

除了观测手段可能代入干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观测面的局限。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全面观测的手段,任何观测都只能观测到狭窄的一面。
比如,我们看一个立体物体,我们只能看到表面的一部分。内部、以及背部,我们都看不到。即使我们同时看到了那些部分,总还有更微小的层次我们看不到。即使我们都看到了,但还有更多其他的性状我们没有观测到。这就是说,不存在一种全面的观测。
对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来说,我们目前的观测手段还太有限。即使没有引入干扰源,也无法捕捉到足够全面有效的信息。这也是一种可能。

很喜欢看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因为他的小说能够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用很形象化的模型描述出来。其中有一篇小说叫做《球形闪电》,就是关于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
为了形象化,通俗易懂,作家把微观世界的量子法则搬到了宏观世界里,认为球形闪电是一种“宏电子”,球形闪电的神出鬼没,恰好就是电子的波粒二象性。这种想象力真是令人惊叹不已,不忍释卷。
为了捕捉宏电子(也就是球形闪电),作家还引入了弦理论,描述了一种弦状的宏质子,去勾引并捕捉宏电子(异性相吸嘛)。
我不懂弦理论,也没有兴趣去查阅,但作家的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非常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即使不懂弦理论的读者,也不会有阅读困难。
然后,最牛的一段来了。为了表达对薛定谔猫的敬意,作家引入了“意识”这个怪物(也就是观察者)。
宏电子(球形闪电)有一个特性,你不看它的时候,它就是一个球状的能量体。你看它的时候,它就迅速塌缩。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天上的卫星。当卫星观察到宏电子的时候,宏电子也会塌缩。
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很好笑,因为我觉得,宏观世界中的卫星观察是一种非干扰观察,不可能引起塌缩(当然,这是我自己的偏见)。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作家对于这种观察者意识的悖论掌握得炉火纯青,用得非常好,看过之后,立刻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刘慈欣的作品受欢迎的原因。
到了最后,文中对薛定谔猫的致敬达到了极致。在父母的墓前,父母时而出现,时而消失,也呈现了波粒二象性。

你描述的是一定不准确的,所以面的几段都只能当民科看了。
0 请登录后投票
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版

跳转论坛: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