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老帖子 主题:自由意志杂谈
精华帖 (0) :: 良好帖 (0) :: 灌水帖 (0) :: 隐藏帖 (0)
|
|
---|---|
作者 | 正文 |
发表时间:2010-07-12
最后修改:2010-07-14
◇赵南元 一、最牛的概念 “自由意志”最早引起我的注意是缘于一件小事。当时在国外工作,遇到有 人上门向我传教。我问他们:世界的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吗?他们说:是的。我 说:那么魔鬼也是上帝创造的了?他们说:不是,上帝只创造了天使,但是天使 有自由意志,有的自己变坏,成了魔鬼。 如此说来,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里,“自由意志”是个最牛的概念,甚至可 以为上帝脱罪。按照这个思路,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之果,也象征着获得了自由 意志,成了全能的上帝无法控制的东西,上帝只好把他们赶走,除了用洪水把坏 蛋都淹死,或是到末日审判时秋后算账,其他一概无计可施。 过去有个关于上帝的全能悖论:上帝能不能造一块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 如果回答不能,上帝就不是全能的。如果回答能,上帝就有举不起来的石头,仍 然不是全能的。不过这种特殊的逻辑悖论可以否定任何万能和全能的事物,并不 特指上帝。它造成的无能范围也很小,对上帝的威望破坏力不大,正如哥德尔不 完全性定理并不能摧毁整个数学体系,视网膜上的盲点也不会影响视力。相比之 下,如果上帝无法控制人的“自由意志”,固然有利于上帝逃避责任,但上帝的 神通可能就会因此大打折扣了。以下面这个小故事为例: 洪水泛滥,约翰在房顶上祷告,祈求上帝保佑平安。一只船从此经过,请他 上船避难。约翰说:谢谢,不用了,上帝会保佑我的。一架直升飞机经过此地, 想要营救约翰,也遭到他相同理由的拒绝。洪水终于淹没了房顶,约翰被淹死见 后到了上帝。约翰说:我祷告得如此虔诚,你怎么不保佑我平安?上帝说:我给 你派了一艘船,一架直升飞机,难道做得还不够吗? 在这个故事里,如果上帝不能控制人的自由意志,那么直升飞机和船的驾驶 员就是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救援的,上帝派遣之说就是瞎吹牛,上帝是贪天之 功以为己力。如果上帝可以控制人的自由意志,那么约翰拒绝救援也是上帝没控 制好,上帝仍然难辞其咎。 二、牛人们的论辩 面对强人工智能,如何在机器中实现自由意志始终是一个“坎”。强人工智 能的反对者也大多要拿“自由意志”说事。与此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意识、自我、 灵魂、心灵等等,各个概念侧重有所不同,但说的基本上是一回事。哲学家把这 个问题称为“心—脑问题”:人们承认人脑是物质的,甚至也可以承认大脑就是 机器,不过,灵魂、心灵或是自我意识和大脑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强人工智能的 支持者认为心灵(Mind)是大脑(Brain)的功能,而反对者则认为这绝对不可 能,一个机器怎么会有“自由意志”或“自我意识”呢? 这个题目意义重大,自然会有很多牛人参与讨论。非常著名的“B-MI理论” (脑—心相互作用理论)就是波普尔(Karl R .Popper,著名科学哲学家)和艾 克尔斯(John C.Eccles,脑生理学家,诺奖得主)两个牛人攒出来的。1977年 二人出版了合著的《自我及其大脑(The Self and Its Brain)》一书。这部鸿 篇巨著读起来如同在啃一个“巨大的酸果”,但其中有效的内容并不多,全篇的 论述就像撒谎圆谎的三口相声《扒马褂》——波普尔信口开河撒大谎,艾克尔斯 费尽心机也圆不上。所谓B-MI理论,源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波普尔认为存 在着物质、心灵、人造物这三个独立的世界,如果把人造物也归入物质,实际上 是两个世界,即物质和精神。 在波普尔看来,精神世界完全是超物质的,这种想法固然对“自由意志”的 存在非常有利,因为精神世界可以遵循与物质世界完全不同的规则(甚至没有规 则)。但是,和所有二元论一样,B-MI理论也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B(物质 世界的脑)和M(精神世界的心灵)之间的I(相互作用)到底是如何进行的?作 为哲学家的波普尔,感觉不到这种解释的困难,在他看来顺理成章。因为他可以 公然宣布他的理论是“机器里的幽灵”,而不必操心非物质的幽灵如何操作物质 的机器。 但是,作为科学家的艾克尔斯,不认为这件事情可以轻松过关。为了把波普 尔的谎话说圆,艾克尔斯发明了一个新概念——“半开放柱”。“柱(Column)” 是大脑皮层中的小区域,直径大约0.5mm,包含上万的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 面的方向分成6层,可以执行一个简单的功能,例如视觉区的某些柱可以检测某 个特定方向的线段。艾克尔斯假设这些“柱”中有些是“半开放”的。所谓“半 开放”是指这些“柱”可以被精神世界所影响,形成从心灵到大脑的信息通道。 由此必然产生下一个问题:精神是通过什么物理原理来影响“半开放柱”的?艾 克尔斯认为是量子力学的效应,即“半开放柱”里的某些物质的量子力学举动会 被精神世界所影响。这个想法自然不是艾克尔斯首创的,他毕竟不是个物理学家。 早在20世纪初量子力学刚刚兴起之时,就有物理学家在谈论“电子的自由意志” (列宁曾经写文章从唯物主义的哲学角度批判过)。 即使假设艾克尔斯关于“半开放柱”的说法成立,这个解释仍然只完成了一 半,因为神经元的动作如何影响心灵还没有得到解释。我们似乎可以忽略掉这个 问题,例如可以假设灵魂无需从大脑的视觉区皮层获得信息而能够直接观察世界, 就像很多人发高烧时体验过灵魂出窍,飘在高处看见自己躺在床上。但是这种假 设如果成立,会导致很荒唐的结论:我们根本不需要眼睛、耳朵和鼻子,以及它 们背后庞大的神经系统,这些感觉器官只是为那些没有灵魂的猪猡准备的。 物质世界与非物质世界的通讯问题只是困扰二元论的小困难。从根本上看, 心脑二元论是类似于活力论、人类外星起源说的坏理论。这种坏理论的共同特点 是热衷于把问题推到视线之外,而不是解决它们。我们很容易根据直觉把“心灵” 或是“我”看成另一个实体,一个很小的“小人”在观察和操纵大脑,但是这样 一来对于“心灵”就会因为无法分析而陷于一无所知。要想按照这个思路解释 “心灵”,“小人”背后还需要更小的“小人”,陷入无限退行。 不过,也有科学家喜欢这种坏理论的,例如和史蒂芬·霍金共事的著名物理 学家罗杰·彭罗斯就是一位。他先后写了《皇帝新脑》和《心灵之影》两本书, 介绍他反对强人工智能的观点。而在通讯问题上,他和艾克尔斯一样采用了量子 力学解释。不过他还要大胆和具体一些,在细胞里找出一种他称之为“量子微管” 的小器官,代替艾克尔斯的“半开放柱”实现心脑通讯。由于量子微管存在于任 何细胞之中,如果彭罗斯的假设成立,那么存在于肌肉细胞里的量子微管应该可 以被心灵直接操纵,无需通过神经系统。 自由意志与量子力学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为什么会被扯在一起, 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对此我们可以找到两个原因。 其一是很多量子现象与“观察者”密切相关。根据我们实验设计的不同,光 子或电子可以分别显示波动性和粒子性,粒子可以分别被测出位置和动量。这些 事实会给我们造成物质的量子行为受观察者主观意识影响的印象,从而给人以物 质的量子行为可以接收精神信息的暗示。然而这种暗示是一种误导。时至今日, 一切所谓观察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都是通过物质的实验装置产生的,没有任何证 据表明意识可以直接影响量子行为。 其二是在拉普拉斯决定论的背景之下,人们认为自由意志是反决定论的,而 量子理论也是反决定论的,于是很自然地在二者之间产生联想。但是从逻辑角度 看,B不是A,C也不是A,并不能推导出B就是C,或B和C必定有关系。从实践的角 度看,决定论只有纯哲学的空想意义,对实践本不应产生任何作用。 即使假定决定论是正确的,堪称拉普拉斯妖的超级计算机也不可能存在,因 为能够记住宇宙全部粒子推算出未来一切的计算机一定比宇宙还大,这与宇宙的 定义是矛盾的。因此,实际上我们对于随机现象的划分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我们的 认识程度。例如,对于一个搞密码学的人来说,掷骰子或者摇号机所产生的数列 是真正随机的,但是从力学的角度看却是决定论的。一个计算机里的随机函数所 产生的伪随机数是决定论的,但是拿这些“伪”随机数来用于需要随机数的数字 模拟实验,结果不会与“真”随机数有什么区别。所以在计算机里并不会设计一 个专用的硬件噪声发生器来产生“真”随机数,尽管成本几乎不会增加。 实际上随机的现象尽管难以预测,和自由意志的距离却并不比决定论更近。 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如果一个人有一张足够长的表,每一行写着一条指令,足 够他用一辈子,他按照这个表一行一行的顺序执行各种指令,活了一辈子,这样 的人是决定论的,我们可以认为他没有“自由意志”。另一个人,也有一张足够 长的表,每一行写了六个指令,他每次都掷骰子,按照骰子的点数从六条指令中 选出一条指令来执行,活了一辈子,这个人是随机性的,我们会认为他比前一个 人更接近自由意志吗?显然是不行的。一个执行死硬程序的机器人没有自由意志, 但是仅靠在程序中加入随机函数,并不能使这个机器人变得自由。明斯基 (Marvin Minsky 人工智能的先驱者)在他的《心灵的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一书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有个一句话的总结:“机遇的女神和宿命的 女神一样无情。” 如果我们抛弃二元论的假设,采用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定——心理过程就是 信息处理过程,那么自由意志就仅仅是一种幻觉或错觉。明斯基基本上倾向于这 样一种认识,但是他没有走到非常彻底的地步。在《心灵的社会》这本书中,他 用一幅图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立场:他画了两个并列的正方形,分别代表“确定” 和“随机”。在两个正方形之间又画了一个很小的正方形,代表“自由意志”。 他认为,虽然“自由意志”这一概念在科学上无法立足,但是社会的理由使我们 难以完全抛弃它,因为西方文化中的伦理和法制就是建立在人有“自由意志”的 前提之上的。如果这个基础被摧毁,个人就没有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切社 会的褒贬赏罚统统失去了根据,现存的社会秩序将不复存在。所以明斯基非常不 情愿地保留了这个小方块,给“自由意志”留下一席之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存在这个问题。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不是 从某个基本公理中推导出来的,正如《九章算术》里包括了很多正确的实用算法, 却无需给出任何证明。 三、自由意志错觉的进化论意义 如果我们认为“自由意志”仅仅是一种错觉,那么只是表达了一种哲学立场。 哲学可以容纳多种不同甚至对立的立场,而未必能够分出谁对谁错。如果从科学 的角度看,我们就需要解释“自由意志”的错觉从何而来,正如我们支持日心说, 也需要解释我们直观的地心错觉是如何产生的。毕竟绝大多数人的直观感觉是支 持“自由意志”存在的。 自由意志错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外观和内省。外观是指我们观察他人时感 觉别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内省是指我们观察自身的思考过程也会感到自己是具 有自由意志的。实际上自由意志错觉的根源是内省,对其他人的观察是其行为方 式与我们自己相似,从而推断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具有自由意志。但是这种推己 及人的方式并非总是有效的,例如当我们考虑其他动物时就会出现不同意见。笛 卡尔认为人是有灵魂的,而其他动物只是自动机器。更有人总结说:养过狗的哲 学家都认为狗有灵魂,而没养过狗的哲学家则认为狗没有灵魂。但是对于昆虫这 一级的动物,大概多数人会认为它们没有自由意志。 现在我们还没有凭借外部观察判断人或动物有没有自由意志的可靠判据。通 常认为人有自由意志的直观感觉来自一些我们认为与之相关的其它特征,例如复 杂性、多变性、合目的性、非重复性、非机械性等等。但是,这些特征未必能够 成为自由意志的根据。例如,普通的国际象棋规则看起来非常简单,王、后、车、 相、马、兵各有固定的走法。我们可以给它加上一条简单规则,创造出新的国际 象棋。 这条规则是这样的:棋盘上有64个位置,每个位置有棋子定义为“1”,没 有棋子定义为“0”,那么每个棋局就得到一个64位的二进制数,称之为“棋局 数”,再将“棋局数”代入哈希函数,求出“哈希数”,取“哈希数”的最后两 位再加一,可以得到从1到4的一个整数,称之为“偏移量”。然后按照“偏移量” 对每个棋子(除了“王”以外)进行“变脸”操作:每个棋子变成“偏移量”之 后的棋子。例如,按照“后、车、相、马、兵”的顺序,当“偏移量”为1时, 后变成车,车变成相……兵变成后,当偏移量为2时,后变成相,车变成马,…… 兵变成车。依此类推。这种新的国际象棋每走一步都会出现新的棋局,算出新的 偏移量,进行一次棋子变脸。当然,让人来下这种变脸象棋恐怕太累了,但是让 机器来下,增加的计算量并不多,可以考虑让两台计算机来下变脸象棋,人们坐 下来旁观。 这时候我们看到的两位计算机棋手的行为相当复杂、多变、合目的(取胜)、 不重复、不机械,但是说它们具有自由意志还是根据不足,至少编制下棋程序的 人知道程序是完全决定论的。 所以自由意志错觉实际上主要产生于内省过程。虽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 法被波普尔说成是伪科学,但是弗洛伊德关于下意识的学说至今是得到承认的。 现在我们认为,通过内省可以看到的思维活动,或曰可以被意识到的大脑活动只 是大脑全部活动的极小部分,只是冰山的一角。人脑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意识之 外的,所以内省产生错觉丝毫也不奇怪。 内省的这种局限性在我们试图用计算机模拟大脑功能时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 了。看似简单的人物或文字的识别,用计算机实现却相当费劲,而且效果远不及 人脑。更重要的是,人脑的这一部分信息处理过程处于意识的视野之外,靠内省 难以到达。内省所不及的大脑活动还有很多,例如我们知道我们想要拿一个杯子, 手就会伸出去完成任务,但是大脑此时向哪一块肌肉发出多强的脉冲是我们无法 通过内省觉察的。我们只能看到行动的结果,却看不到详细的神经活动过程。 人类行为的非机械性主要体现在其学习能力上。其他动物也有不同程度的学 习能力,但是人类能够靠学习改变的内容明显比其他动物多得多。其他动物的生 存技能主要靠本能,学习只是对本能的修饰,而人类的生存技能大部分都是从文 化中学习到的。实际上学习也是可以机械化的,“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重要 领域。学习的实质是优化,而优化也是数学中的一个专门领域。人类或动物的学 习是“半工半读”的过程,人做事就是在随时学习,所以人的一切行为(思考也 是内在的行为)都会改变脑中的信息,从而改变今后的行为方式。所以人就会表 现出比“变脸象棋”更为复杂多变难以预测的行为。两台计算机对弈“变脸象棋” 是一个封闭系统,而人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与多变的环境交换信息,这是复杂性的 另一个来源。 机器学习的研究虽然十分繁荣,但是对于解释人类行为来说还有差距,主要 表现在对人脑如何组织和调度这些局部一时的学习,形成全面终生学习的机制研 究得还不够。可以说,这种调度机制与人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拒绝导 致无限退行的“小人”理论,就需要找出一个对“自我意识”的基于信息处理的 机械论解释。按照明斯基的“心灵社会”理论,我们的大脑是由众多“Agent” 组成的“社会”,在(弱)人工智能界通常把Agent翻译成“智能主体”,但在 这里我宁愿使用其原意“代理者”。 每个代理者可以完成特定的一种或一类任务,代理者可以调用其它代理者帮 助它完成任务。通过某种学习算法可以生成和完善新的代理者,使得代理者在人 的生存过程中通过学习不断增加,人的能力(技能)也因此而增加。代理者之上 没有“中枢”对它们进行调度,只存在一个简单的竞争上岗机制:每个代理者按 照自己特定的评价函数根据时间和环境参数计算自己的评价值,评价值最高的代 理者夺取当时的控制权。 应用代理者社会的模型,如何解释“自我意识”呢?或者说,我们如何感觉 到“我”的存在呢?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因提出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获诺贝尔奖)晚年致力于意识问题研究,著有《惊人的假说——灵魂 的科学探索》(http://www.tianyabook.com/zhexue/linghun/index.html)一 书。在书的第二章《意识的本质》 (http://www.tianyabook.com/zhexue/linghun/004.htm)中,克里克写道: “早在一百年前,三个基本的观点就已经盛行: 1.并非大脑的全部操作都与意识有关。 2.意识涉及某种形式的记忆,可能是极短时的记忆。 3.意识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基于这个一百年前盛行的观点,我们也可以建立起关于意识的简化模型。假 设大脑中的每个代理者都具有短时间(数秒钟)的记忆能力(这并不是说没有长 时记忆能力,而是长时记忆不影响自我意识的感觉,一个失忆症患者仍然有意 识),当我们遇到“我正在想什么呢?”这类问题时,一个专门的代理者会被启 动,调用之前处于活动状态的代理者的短期记忆,使其处于中断停留的状态。从 而获得“我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感觉。 当然,“自我”的感觉只是意识活动的副产品。意识活动与“注意”的密切 相关,意味着意识过程的目的是“学习”的组织和调度。一般来说,习以为常的 行为是“自动”完成的,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而我们所“注意”的,多是 不熟悉(即需要学习或难以预测的)行为和现象。因此“注意”的机制实际上就 指定了当时学习的领域。经过学习使得某一技能或现象变得习以为常之后,“注 意”会转向新的领域或层次,引起下一阶段的学习。 在该书的最后《关于“自由意志”的跋》 (http://www.tianyabook.com/zhexue/linghun/021.htm) 中,克里克就自由意志的问题谈了一些有趣的看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本 文的关注点与克里克有所不同,我们提出的问题是,自由意志的感觉(或曰错觉) 在进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说自由意志的感觉有什么好处? 通常,如果没有遇到困难的决策,我们几乎不会感到“自由意志”的存在, 我们会按照习惯、常识知道应该去干什么。但是当我们遇到不熟悉的环境或难以 预知结局的境况,会感到决策的困难,各种待选方案浮现于脑中,反复比较之后 最终拿定主意。在执行决策之后,如果成功了,我们会回忆起过去的待选方案, 庆幸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失败了,我们也会想起过去的备选方案,后悔决 策的错误,会想到当时如果选择另一个方案结果会更好。这些过程会使我们感觉 到是“我”在作决策,是“我”在庆幸,是“我”在后悔,这就是“自由意志” 存在的感觉。 以上是我们通过内省可以感觉到的思维过程,但还远远不够详细,不足以让 我们理解其中的机制。使用代理者模型,我们可以推测出内省所观察不到的深层 过程:在熟悉的环境中,以往的学习为我们建造了足够的代理者,使我们能够不 假思索地应付环境。当我们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现成的最佳代理者尚不存在, 只能启动搜索机制,寻找相近的代理者加以修饰转用。此时次佳的代理者会有若 干个,何者最佳尚缺乏经验根据,此时的选择可能随机因素的影响更多。待成败 的结局出现之后,选择是否正确也就有了定论,此时回忆选择过程,重新调出当 时参与选择的各个代理者,就可以根据这次经验修正各代理者的评价函数,使得 今后遇到相同境况时决策正确的概率增加。 通过上述机制可以看出,自由意志错觉是人类在有长远计划行动能力时提高 决策准确度的学习过程的副产品。这就是自由意志错觉的进化论意义。 四、社会责任基础的改建 如果自由意志只是一种错觉,并不真的存在,我们就需要解决明斯基所担心 的问题:在一个否认自由意志的世界,我们用什么来作为社会道德赏罚的根据? 按照一般的常识,我们不可能让一台没有自由意志的机器承担任何责任。但 是应该指出的是,这里关于“机器”的印象是十分古老的。一提起“机器”,我 们头脑中总是浮现出像汽车、机床这样一些由齿轮连杆结合在一起,只能死板地 执行任务的铁家伙。对于这类“机器”而言,谈论道德、责任、赏罚确实没有意 义。甚至对于我们现在日常所使用的计算机而言,这个判断依然正确,因为目前 大多数的计算机应用都不包含学习和决策的功能。 不过如果我们进一步推广“机器”的概念,例如按照“大脑是一部机器”的 说法,我们关于“机器”的印象可能需要大为改观才行。机器学习的算法就是 “优化”的算法,机器可以通过学习逐渐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优化”是数学 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但是数学所研究的是如何提高优化算法的效率,尽快地 找到最佳点,而不研究什么是“优”,什么是“劣”这样的价值观问题。机器学 习所依据的的价值观是设计者制定的,而学习过程都需要“奖励”和“惩罚”的 机制。 简单的机器学习需要奖惩,复杂的机器学习遇到另一个问题,即当一个由很 多可学习的部分(代理者)组成的系统,总体产生一个好的(或坏的)结果,我 们应该奖励(或惩罚)哪一个代理者呢?还是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明斯 基研究过这个问题,称之为“责任局部化问题”。由此可知,一个能学习的机器, 不仅会涉及奖励和惩罚,也会涉及“责任”,与是否具备“自由意志”无关。 会学习的动物都有先天的生物价值观作为学习的导向,这些先天的价值观是 进化的产物,适者生存的机制保障了其正确性。对于有文化传承的动物(特别是 人)而言,还会有很多后天习得的文化价值观。人类不是真社会性动物,却创造 了极其复杂的社会结构。为此,也创造出诸多的称为“道德”的社会价值观,以 保障社会的顺利运行。和“心灵社会”中的“代理者”相似,现实社会中的学习 个体(个人)同样存在着奖惩和责任归属问题,这与个体是否具有“自由意志” 无关,只是学习调度的需要。 五、自由意志悖论 最后用一个小故事结束本文。这个故事出自于一本关于悖论的小册子,原来 的小标题就是自由意志悖论。我觉得这个故事应该算不上悖论,可以算是一个思 想试验吧。 一群外星人来到地球,要对地球人进行关于自由意志的研究。他们募集了一 批被试者,在正式实验的前一天夜间趁着被试者睡觉的时候对所有被试者的大脑 进行了全面的扫描,充分了解了每个被试者的思路。 实验很简单,被试者排队依次进入一间小屋,屋里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了 两个箱子,一个是透明的,可以看到里面放的是一千美元;另一个是黑箱子,看 不到里面装的是什么。被试者可以拿走任何一个箱子,也可以两个都拿走。拿走 之后箱子里的内容物就是给被试者的酬劳。排在后面的被试者可以看到前面被试 者的实验结果。他们发现,拿了两个箱子出来的人,那个黑箱子打开一看都是空 的;而只拿一个黑箱子出来的人,打开见到箱子里都有一百万美元。 一个不相信自由意志的经验主义者,在看到别人的实验结果之后选择了只拿 一个黑箱子,出来打开一看,不出所料获得了一百万美元。 一个相信自由意志的理性主义者是这样思考的:在我进屋之前箱子已经被外 星人放好了,无论我如何选择,箱子里的内容都不会改变,从利益最大化原则出 发我应该拿两个箱子出去,这样无论黑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我都会比只拿黑箱子 出去要多得一千美元。结果很遗憾,黑箱子是空的,他得到一千美元。 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在想:如果我去当被试者会如何选择? 在看到前面的实验结果之后,我肯定会对外星人的大脑扫描技术之高感到十 分惊讶,然后会想到进一步测试其预测精度。我可以从兜里掏出一个硬币抛出, 如果落地后正面朝上我就只拿一个黑箱子,反面朝上则拿两个箱子走。看看外星 人是否连我抛硬币的力量、姿势和硬币的运动轨迹也能精确预测。 声明:ITeye文章版权属于作者,受法律保护。没有作者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链接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2
最后修改:2010-07-12
引用 在《道德形上学基础》(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1785)4·413-5中,他指出,人的有形方面受自然规律支配,而精神活动并不受自然规律限定。但精神活动总有规律,是什么规律呢,只能是理性的规律,便是道德律令,因此人必有发出道德律令的主体即自由意志。这里康德从道德律令论证自由意志,但道德律令的已定前提便是自由意志,故论证是循环的,而且知道有形和因果以外的人,等于知道人的“物自体”,也违背他的基本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1787)5·29-31中他又反过来从人对道德义务的意识来论证实现义务的必要条件为自由意志。任何怀有道德义务感的人必意愿实现之,故人有自由意愿即自由意志。但这里仍有上述问题,道德义务感的前提便是道德主体和自由意志。在《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 1790)5·353-4中他又从美感证明自由意志。美感是超越概念的想像力的自由活动,美感是普遍的人类经验,故人有自由和自由意志。这需先证明美感的自由性质。
引用 在《论自由意志》中。奥古斯丁在解答罪恶问题时表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他把罪恶与自由意志联系起来,并且把自由意志提高到人之为人的根本。虽然人滥用自由意志导致了罪恶,但是如果没有自由意志,人就不可能正当地生活,不可能超越一般自然界而成为万物的灵长。上帝本来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没有自由、从而也就没有任何罪恶的世界,但是上帝知道人如果没有自由就不能正当地生活,因此他为了让人有自由而宁愿容许恶——包括人滥用自由而导致的罪恶以及作为公正的惩罚而降临于人世的各种灾难——的存在。奥古斯丁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中等之善”,它既可以趋向德性、真理、智慧等永恒之大善,也可以沉溺于肉体快乐等属世之小善,前者构成美德,后者导致罪恶。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自由意志是人从善和作恶的最终根据。奥古斯丁明确表示:“意志得幸福之赏或得不幸之罚乃是依据它的功德”,“每人选择去跟从信奉哪一类,全在于意志。”⑩ 这里已经隐含着一种“自由选择,承担责任”的思想萌芽,高扬了人的自由选择的主体性。
第二,罪恶的存在不仅丝毫无损于上帝的正义,反而充分体现了上帝的智慧以及上帝所造世界的完美和谐。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创造了无生命物、动物、人和天使等各个等级的存在物,缺少灵魂的无生命物和缺少自由意志的动物都不会犯罪,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既会犯罪也会忏悔,而同样具有自由意志的天使却永不犯罪。但是,正如一匹迷途之马也要比一块不会自己运动的石头更好一样,—个有罪的灵魂要胜过没有自由意志的有形之物千百倍。酒是值得称道的东西,醉汉是令人厌恶的,但是一个酩酊大醉的醉汉却要远远地高于任何好酒,因为他的本性远比酒尊贵。“所以,灵魂总好于有形之物。有罪的灵魂,无论堕落到什么程度,总不会变为有形之物;它绝不会不再是一灵魂。因此,灵魂绝不会变得比有形之物还低。如是,最低的灵魂也仍好于光,尽管光居于有形之物的首位。”@ 假如上帝没有创造出千姿百态的有形之物,将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缺憾;那么,世界上如果没有犯罪的灵魂——它比不会犯罪的有形之物不知要好多少——岂不是一个更大的遗憾?上帝的智慧体现在宇宙的整体秩序中,光明正是与较暗淡的东西相比才能显示出其光亮,宇宙只有在从最卑污到最高尚的各种事物都并存时才显得完美和谐。月亮固然不如太阳明亮,但是如果要求上帝把月亮也变成太阳,则无疑破坏了大自然的完美。给不犯罪的人以幸福,罚犯罪的人以不幸,这种公正的安排要比世界上只有幸福没有不幸更能体现出上帝的智慧和仁慈。总之“在宇宙和整个创造的巨网中,在时问和位置最有序的关联里,没有一片树叶受造而无目的,没有任何一种人是多余的。”@这种承认罪恶存在的必要性并因此而彰显上帝正义的神正论是奥古斯丁的一个创见。。 引用 然而自古代原子论到现代科学决定论(最近有人证明量子力学也是决定论)和哲学决定论,皆否定自由意志。十八九世纪的拉普拉斯、十九世纪的尼采皆有宣言式的表白。尼采在《超越善恶》(Jenseits von Gut und Boese 1886)中称,“超形而上的自由意志仍然不幸地盘踞在半瓶醋知识分子头脑中”。决定论认为,世上的一切事件皆有先行的事件(因),自然界的一切皆在因果链中,人的行为也由因果决定。人虽作出选择,但选择的决定者是人格,而人格是前定的,比如早年精神残伤的人成为变态或罪犯,他能负责么?故没有自由意志。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2
最后修改:2010-07-14
引用 亚原子粒子是否有自由意志?
作者:Julie Rehmeyer 网络版:2008年8月15日 两位数学家说,他们证明了,如果我们有自由意志,那么亚原子粒子也有。 “如果原子永不会突然改变方向,从而切断命运的锁链,打破永续的因果链条 -- 那么什么才是这世界上所有众生的自由意志之源?”— 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古罗马哲学家、诗人 , 99–55 BC. 人类的自由意志似乎是最难以处理的哲学课题,远非数学证明所能表达。但是,两位著名的普林斯顿数学家 John Conway 和Simon Kochen 宣布,他们已经证明了,如果人类具有哪怕一丝一毫的自由意志,那么原子的行为就一定是不可预测的。 对许多物理学家来说,这项发现不会令他们有丝毫担心,因为量子力学的传统解释已经包含了不可预测性。量子理论认为,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预测粒子出现某种行为方式的可能性。 但对那些传承爱因斯坦传统的物理学家来说,这种解释并不令人满意。“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传统诠释)的抱怨非常有名。事实上,量子力学诞生 以来,一些物理学家提出了各种对量子力学方程的不同解释,希望摆脱这种非决定性。最著名的替代性解释来自大卫玻姆(David Bohm),他在1950年代提出,亚原子粒子的行为是由不可观测的“隐变量”决定的。 Conway 和 Kochen 认为这种解释不会有结果,因为他们已经证明了非决定性是植根于世界自身的,而非仅仅在量子理论中。针对走玻姆道路或类似思路的物理学家,Conway 和 Kochen 要说的是:要么放弃决定论,要么放弃自由意志,哪怕是最小程度的自由意志。 他们的论点源于40年前 Kochen 和 Ernst Specker的一个证明。亚原子粒子有一个称为“自旋”的性质。自旋可以围绕任何轴,实验表明,自旋数为1的亚原子粒子有一个奇特的性质:任选三个彼此垂直的坐标轴,然后测量这个粒子在三个轴上的自旋情况,那么三个轴中必有一个自旋为0,而其他两个自旋非0。Conway 和 Kochen 把这种性质称为 1-0-1 法则。 自旋属于那种物理学家在测量之前无法预知测量结果的性质。不过,我们可能会设想,粒子沿所有轴的自旋是在测量前就确定了的,这正是一般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假设。例如,我们不会认为篱笆是因为我们在看它而变成白色的 -- 我们认为它始终都是白色的。 但是 Kochen 和 Specker 证明了,”篱笆始终是白色的“这样的假设在亚原子粒子的奇异世界里并不成立。他们采用纯数学的方法证明,粒子不可能做到在所有可能的轴上选择自旋结果,并且符合 1-0-1 法则。实际上,存在一个由33个轴构成的集合,可以令这种选择造成矛盾。粒子可以试图在前32个轴上选择自旋结果并符合 1-0-1 法则,但在最后一个轴上,无论是选择 0 还是非 0 自旋,都无法符合该法则。如果选 0 会造成某一组三个互相垂直的轴有两个 0,而选择非 0 的话会有另外一组三个互相垂直的轴中有三个非 0 自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破坏 1-0-1 法则。 Kochen 和 Specker 的结论是,这意味着粒子无法在被测量之前定义每个方向的自旋。如果粒子的自旋是事先定义的,物理学家们就可以偶尔观测到 1-0-1 法则被违反的现象,但这从未发生过。因此,它必须在实际测量时“决定”自旋。Conway将这种情况与游戏“20个问题”相比较,如果你公平地玩这个游戏,你需要事先决定一个物体并诚实回答每个问题,希望你的对手猜不出你的选择。但一个聪明的玩家有可能使诈,在游戏中途改变物体,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答案并非事先决定的。Kochen 和 Specker的证明表明粒子就像是个使诈的玩家,理由是,不可能有单一的物体同时满足所有的“问题”(在这里是那33个轴)。 但还有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或许粒子的自旋是完全的决定性的 - 但依赖于某种与宇宙状态有关的东西。这就好比某个“20个问题”的玩家,决定好如果对手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是不是个...的物体?”就选“驴子”,如果是其他的问题类型就选“马”作为自己的物体。比如,如果对手问,““这是不是个有大耳朵的物体?”,他会回答“是”,而如果对手问的是“这个物体有大耳朵吗?”,他会回答“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他的心目中并没有某个单一的物体,他的答案仍然是预先决定的。 Conway 和 Kochen 说他们已经证明,即使在以上的这种解释下,粒子的反应也不可能是预先决定的。Conway说:“我们确实可以证明,不存在任何算法,以任何一种方式,让粒子可以给出在测量之前就确定的唯一的答案。对于我们能设法证明这一点,我仍然感到吃惊。” 他们构造了一个思想实验证明这一点。构造两个自旋为 1 的粒子,令它们相互缠绕,使得两个粒子在每个可能的轴上都有相同的自旋,并且即使把两个粒子分开遥远的距离,它们仍保持这样的缠绕状态,这种构造是可行 的。用这种方式构造两个粒子,将其中一个送到火星上的物理学家 Alice 那里,另个留给地球上的物理学家 Bob。这样,根据相对论,物理学家之间以及粒子之间都无法传递信息。Alice 和 Bob 分别沿某些他们自由选定的轴测量他们的粒子,如果 Alice 和 Bob 碰巧选择了相同的轴,他们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 现在,想象这些粒子就像是“20个问题”的玩家,它们的物体有时是驴子有时是马,根据一个固定的规则在回答时决定是哪一种动物。不管这个规则是什么,它对两个缠绕着的粒子是一样的,使它们产生在各个方向相同的自旋。这仿佛是克隆了“20个问题”的玩家,两个玩家必定对同一种动物给出相同的答案。 但 Conway 和 Kochen 表明了如果粒子之间没有通信,以上情形是不可能的。他们使用 Kochen-Specker 用过的归谬方法证明,如果自旋数 1 的粒子的行为是预先决定的,也即不可以“改变选好的动物”,那么它就无法给出完全遵守 1-0-1 法则的答案。因此如果 Alice 和 Bob 精心选择测量轴,他们就能够迫使两个粒子要么回答不一致,要么违反 1-0-1 法则 -- 这些都与实验证据不符。 Kochen 和 Conway 说,避免的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接受在测量前粒子的自旋并不存在。但还有一种解套的方法:那就是在任何一刻 Alice 和 Bob 对测量方向的选择不是自由选择,那么大自然就可以设法令他们不会选择那些会暴露出违反 1-0-1 法则的轴。Kochen 和 Conway 无法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 Kochen 说:“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说,‘这太荒唐了’。自然的感觉当然是,不管我们做什么,我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的。就算不完全是这样,至少我们可以肯定,我们可以选择在实验中按哪个按钮。” 按说,数学证明可以解决所有的不明确之处,但 Kochen 和 Conway 还未能让许多听过他们工作的物理学家感到信服。Rutgers 大学的玻姆派物理学家 Sheldon Goldstein 说:“我不觉得信服”。他相信论证中没有什么新东西,并且满足于这样的观念:自由意志仅仅有效地存在,而非理论上存在。自从Kochen 和 Conway四年前首次发表他们的成果以来,Goldstein和他的合作者花了很多时间与两位数学家讨论有关问题。在接受了批评后,两位数学家于2008年7月21日在 Arxiv.org 上发表了新的证明,试图加强结果。然而,他们仍未能达成相互理解。Goldstein 说:“没能做到相互沟通令人沮丧。我们知道政治上会这样,但你不会想到我们这里也会发生这种事。” 但是霍夫特(Gerard ’t Hooft)说两位数学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 但他宁愿选择决定论而不是自由意志。霍夫特是荷兰Utrecht大学的物理学家,曾获199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霍夫特说:“作为一位坚定的决定论者我会说,是的,实验者打算测量什么是打自有时间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的,他所称为光子的东西的所有性质也是如此。如果你信仰决定论,你就必须毫无保留地相信这一点,没有退路。Kochen 和 Conway 已经用一种漂亮的方式证明了,对伪决定论半心半疑的信仰是无法持续的。”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2
好长啊……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2
geminiyellow 写道 好长啊……
呃。俺们好这口的,都是比看故事还爱看。恨不得买桶爆米花来。。。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2
很爱看。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2
最后修改:2010-07-12
嗯,贴了这么多,各位的理解是什么?
“决定论”,“自由意识”,还是打酱油? btw:就像我那篇被隐掉的帖子一样,我是坚定的“决定论”支持者。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2
weiqingfei 写道 嗯,贴了这么多,各位的理解是什么?
“决定论”,“自由意识”,还是打酱油? btw:就像我那篇被隐掉的帖子一样,我是坚定的“决定论”支持者。 你是学物理的? p.s.现在信仰问题上表态容易在某事件上被站队。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2
关于意识(精神、智慧)的产生,比较流行的理论是“涌现:非线性复杂,自组织,混沌到有序”。 量变引起质变。大量的简单基本单元组合起来,单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到达一个核爆炸临界点后,轰的一声,豁然开朗,盘古开天辟地,混沌无序中涌现出秩序。 脑部神经元的数量和连接多到一定程度,就会涌现出强大的处理能力,甚至智慧。 格式塔心理学,也叫做完形心理学,描述了人类强大的识别能力。其中最强大的识别能力是面孔识别。人类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侧面、正面,在强光或者弱光下,迅速识别一个人。而计算机做这个就非常困难。嗯,据说,Windows8就在做这件事情。 关于自我意识,相关比较紧密的科目是认知心理学。 “我”是谁?这是一个感觉和控制问题。人的神经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两套。一套是感觉神经,能够感觉自身状态和外界输入。一套是控制神经,能够控制肢体等部分。这两套神经组合起来,就划定了“我”的范围。 一个人感觉到疼痛,他就会知道:靠,原来这是我自己的腿,我说掐起来怎么这么疼呢。咦,这只手受到我的控制,说明这只手也属于我。 自我膨胀的情况如何呢?一个大将军洋洋自得地想,千军万马都听我的号令,我一声令下,千万人头落地。哈哈,天下都是我的。哈哈哈。 “我”在哪儿?这其实是一个视点问题,或者说感觉中心问题。人类的自我感觉通常被主要感觉器官(一般是视觉)绑架。 上、下、左、右这些方位词,通常是以自己整个身体为中心。但中心点确切在哪里,平时感觉不出来。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就可以判断出来:人的主要感觉中心点就是视点——双眼中间的眉心处。当然,前提是拥有视觉器官,不是瞎子。如果主要感觉器官是耳朵,那么感觉中心就是双耳的中心处。 宇航员在太空中感觉不到重力,只能依靠视觉(舱内顶篷和地板的颜色的深浅度)来判断上下。回到地球之后,黑暗的环境中,他就站不稳了。 也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视觉颠倒。我们知道,眼睛晶状体成像是倒过来的,大脑中的视觉处理部分自动倒转过来。有人长期戴着成像颠倒的眼镜,几个月后,大脑终于调整过来,影像正了过来。他一摘眼镜,世界又倒了过来,他又得花几个月时间调整。 有一个词叫做“意守丹田”,一般是指下丹田,小腹处。这种意守,实际上就是感觉中心的转换。但这种意守很难,因为下丹田离视觉中心太远。上丹田(眉心向里几厘米)就很容易意守。当然,一般人不敢意守,因为那里是脑部,很容易出问题。 感觉中心的转换很难吗?也不算太难。在腹部上放一个热水袋,那里的感觉最强烈,就会暂时转成感觉中心,当你习惯了,感觉中心又会转回来。病痛的时候,最痛的部位也会转为感觉中心。 关于上帝。这其实是两套理论体系(宗教和逻辑)的冲突问题。 宗教体系并不基于逻辑,也不需要逻辑。宗教需要信仰,而不需要信服。 现代宗教经常引入逻辑,自圆其说,是没办法。因为现代人基本上都受过现代科学逻辑的洗脑。宗教为了发展信徒,不得不捏着鼻子,用逻辑那一套去试图诠释宗教。 宗教的本质是“信则灵”。彪悍得不需要解释,更不需要逻辑。逻辑反而阻碍了人内心深处的宗教体验。 只有抛开一切逻辑,抛开一切似是而非的理智,完全相信直觉,完全交给神,才能“轰”的一下,直指本心,明心见性,体验到最宝贵的宗教体验——神迹!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一个人狂喜地呼喊。 “我看到了!我也看到了!”一百个人狂喜地呼喊。 虽然,我们啥也没看到,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看到了什么,但我们知道,他们看到了神迹。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2
最后修改:2010-07-14
nereusposeidon 写道 关于意识(精神、智慧)的产生,比较流行的理论是“涌现:非线性复杂,自组织,混沌到有序”。 量变引起质变。大量的简单基本单元组合起来,单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到达一个核爆炸临界点后,轰的一声,豁然开朗,盘古开天辟地,混沌无序中涌现出秩序。 脑部神经元的数量和连接多到一定程度,就会涌现出强大的处理能力,甚至智慧。 格式塔心理学,也叫做完形心理学,描述了人类强大的识别能力。其中最强大的识别能力是面孔识别。人类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侧面、正面,在强光或者弱光下,迅速识别一个人。而计算机做这个就非常困难。嗯,据说,Windows8就在做这件事情。 关于自我意识,相关比较紧密的科目是认知心理学。 “我”是谁?这是一个感觉和控制问题。人的神经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两套。一套是感觉神经,能够感觉自身状态和外界输入。一套是控制神经,能够控制肢体等部分。这两套神经组合起来,就划定了“我”的范围。 一个人感觉到疼痛,他就会知道:靠,原来这是我自己的腿,我说掐起来怎么这么疼呢。咦,这只手受到我的控制,说明这只手也属于我。 自我膨胀的情况如何呢?一个大将军洋洋自得地想,千军万马都听我的号令,我一声令下,千万人头落地。哈哈,天下都是我的。哈哈哈。 “我”在哪儿?这其实是一个视点问题,或者说感觉中心问题。人类的自我感觉通常被主要感觉器官(一般是视觉)绑架。 上、下、左、右这些方位词,通常是以自己整个身体为中心。但中心点确切在哪里,平时感觉不出来。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就可以判断出来:人的主要感觉中心点就是视点——双眼中间的眉心处。当然,前提是拥有视觉器官,不是瞎子。如果主要感觉器官是耳朵,那么感觉中心就是双耳的中心处。 宇航员在太空中感觉不到重力,只能依靠视觉(舱内顶篷和地板的颜色的深浅度)来判断上下。回到地球之后,黑暗的环境中,他就站不稳了。 也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视觉颠倒。我们知道,眼睛晶状体成像是倒过来的,大脑中的视觉处理部分自动倒转过来。有人长期戴着成像颠倒的眼镜,几个月后,大脑终于调整过来,影像正了过来。他一摘眼镜,世界又倒了过来,他又得花几个月时间调整。 有一个词叫做“意守丹田”,一般是指下丹田,小腹处。这种意守,实际上就是感觉中心的转换。但这种意守很难,因为下丹田离视觉中心太远。上丹田(眉心向里几厘米)就很容易意守。当然,一般人不敢意守,因为那里是脑部,很容易出问题。 感觉中心的转换很难吗?也不算太难。在腹部上放一个热水袋,那里的感觉最强烈,就会暂时转成感觉中心,当你习惯了,感觉中心又会转回来。病痛的时候,最痛的部位也会转为感觉中心。 关于上帝。这其实是两套理论体系(宗教和逻辑)的冲突问题。 宗教体系并不基于逻辑,也不需要逻辑。宗教需要信仰,而不需要信服。 现代宗教经常引入逻辑,自圆其说,是没办法。因为现代人基本上都受过现代科学逻辑的洗脑。宗教为了发展信徒,不得不捏着鼻子,用逻辑那一套去试图诠释宗教。 宗教的本质是“信则灵”。彪悍得不需要解释,更不需要逻辑。逻辑反而阻碍了人内心深处的宗教体验。 只有抛开一切逻辑,抛开一切似是而非的理智,完全相信直觉,完全交给神,才能“轰”的一下,直指本心,明心见性,体验到最宝贵的宗教体验——神迹!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一个人狂喜地呼喊。“我看到了!我也看到了!”一百个人狂喜地呼喊。 虽然,我们啥也没看到,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看到了什么,但我们知道,他们看到了神迹。 轮子不请你去写书真是浪费人才了。(纯娱乐,没别的意思) |
|
返回顶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