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论坛

自由意志杂谈

浏览 22149 次
精华帖 (0) :: 良好帖 (0) :: 灌水帖 (0) :: 隐藏帖 (0)
作者 正文
   发表时间:2010-07-13   最后修改:2010-07-14
nereusposeidon 写道
错觉,是一个很容易引入诡辩怪圈的话题。

以超脱的角度来看(超出人类范畴),人类所有的知觉都是错觉。
外界的信息如此繁杂,人类能够感受的却只是极为微小的一部分,可能不到千万分之一。
人的眼睛能够感知的光谱有限,只能看见可见光(这是废话,人眼可见的光就叫做可见光,可见,立场问题十分重要,一定要时刻把自己摆在人类的位置上),看不见紫外线,也看看不见红外线。
人的耳朵也是一样,听不到次声波,也听不到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这两个名词的由来,也是以人类听力范围为标准的)
至于其他复杂的感觉,比如,振动,电磁波,生物场,人类的感觉更是微乎其微。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感兴趣(interest,利益攸关)的知觉范围。
昆虫复眼中观察到的世界,与人类完全不同,那完全是一块块斑斓的色块。但对昆虫来说,那就足够了。人眼的世界对它们来说,反而大而无用。
人类的知觉范围及其有限。而且,即使这些有限的知觉信息,也经过了加工和歪曲。人类有一种完形心理,能够自动捕捉并关联知觉中的信息点,构成一个有意义(对人类有意义)的完整信息段。其中,人脸识别是最强大、最神秘的一块领域。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中有大量针对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完形实验。
人类并不是一种完美的物种。只不过恰逢其会,凑合适合了当前的环境。
仅从知觉的角度来看,人类已经错得离谱。错错错,都是错。
所以,讨论错觉之前,我们一定不能超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承认自己还是一个人类,要承认人类目前的知觉,大部分都不是错觉,而是正觉。因为,至少大部分人类都能够分享同样的知觉。从超脱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所有知觉都是主观错觉。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大部分知觉都是客观正觉。

至于内心体验,那就更复杂了,涉及到头脑的再加工和处理。个性更加明显,共性退居二线。更加难于区分正觉和错句。很难说谁对谁错。嗯,这就看谁有权威了。

自我意识的产生,更是不能脱离人类自身的立场。“意识”这个词,是人类的语言。这个词代表人类对某种更高级更深层存在的描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意识是否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名学之争,名词之争。意识是否存在,完全基于人们对这个词的定义和解释。就看谁的说法更加权威了。


意识哪有那么玄,完全亲切成大众词汇了嘛。
我就是说顶楼帖对“很难说”的东西说出的一二三相当地赞相当地有启发性。首先我不认为很多人看完了顶楼帖,看完的人中MS也没有人跟我一个感觉呀。
就是说[“自由”]意志的“自由”的错觉的进化论意义如何让思维的纯机械性变得更加可接受。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3  
自由意志错觉,那段我倒是看了,但是,没看出什么新鲜东西来。
感觉就是一个人划了个圈子,在里面瞎转,而且一会儿跳出圈子里说两句,一会儿又跳进圈子里说两句。
首先,文中已经建立好了一个机械论模型来描述人类的意识和决策行为,世界观已经确定了,然后,在这个圈子里面,来探讨所有自由意志实际上都是错觉,其实都是事先决定好的。在这个模型下,或者说,在这个世界观下,这样的结论当然是正确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事先决定”的整个逻辑。首先,文中说,一个人做决策的时候,以为自己在做决策,实际上只不过是在翻找他以前的记忆(甚至是潜意识)。而他自己翻找的记忆数据库是早就决定好的(注意,在该模型中,这一条是预设公理,不容置疑),所以,他做出什么决策,也是早就决定好的。这样的逻辑简直无懈可击。这不是自己划圈玩吗?
我甚至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个逻辑。比如,一个人当时的情绪,会不会影响他决策的结果?当然会。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和心情好的时候,做出的决策完全不同。这也是人们为什么需要察言观色、体察上意的原因。
这时候,我们如何来玩“决定论”这个魔术呢?首先,我们可以说,这个人的情绪应激反应是早就决定好的。那么,外界诱发他产生这个情绪的外因呢?那不过是外界环境输入。看,多么完美的理论模型,可以解释任何事情。
这里面的关键还是在“决定”这个词上。如果认为一个人的所有用来决策的相关记忆数据库全都是事先决定好的,和他本人的自由意志无关,那么他的决策自然就是事先决定好的,与自由意志无关。
在这个前提下,“自由意志”早已经被挤得一点位置都没有了。这个模型根本就没有给自由意志留任何位置,哪里来的自由意志?在一个预先剔除了自由意志的理论模型中,来证明自由意志不存在,当然千真万确,百试百灵。
其实,在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中,机械论早已大行其道。因为,机械论具有可测、可重复的特点。比如,在知觉心理学中,其模型就是输入、输出、处理等非常类似于计算机部件的单元,其主要实验手段就是计算机模拟。
我感觉,AI的实现(我不懂什么叫强AI),理论上也没有存在什么障碍。AI的标准是人来定的。按照图灵理论,只要人造智能能够骗过人类,让人以为它是人,它就满足AI的标准。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是实现的技术手段还不成熟而已。人类的基本欲望和基本情感,并不是那么难以模拟。因为,人类的基础欲望和基本情感是如此浅薄,如此浅显,如此容易仿造和预测。
《终结者2》有这么一段。小男孩问:你会疼吗?机器人答:我受伤的时候,会有相应数据,那就可以理解为疼痛。
最后加一句:当人成为经济人、欲望人的时候,他自然就被决定了。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经济人,欲望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主要特点在于,人类(也许不是所有人)有其他物种不具备的、特殊的、深沉的、不可模拟和复制的欲望和情感。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3  
nereusposeidon 写道
自由意志错觉,那段我倒是看了,但是,没看出什么新鲜东西来。
感觉就是一个人划了个圈子,在里面瞎转,而且一会儿跳出圈子里说两句,一会儿又跳进圈子里说两句。
首先,文中已经建立好了一个机械论模型来描述人类的意识和决策行为,世界观已经确定了,然后,在这个圈子里面,来探讨所有自由意志实际上都是错觉,其实都是事先决定好的。在这个模型下,或者说,在这个世界观下,这样的结论当然是正确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事先决定”的整个逻辑。首先,文中说,一个人做决策的时候,以为自己在做决策,实际上只不过是在翻找他以前的记忆(甚至是潜意识)。而他自己翻找的记忆数据库是早就决定好的(注意,在该模型中,这一条是预设公理,不容置疑),所以,他做出什么决策,也是早就决定好的。这样的逻辑简直无懈可击。这不是自己划圈玩吗?
我甚至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个逻辑。比如,一个人当时的情绪,会不会影响他决策的结果?当然会。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和心情好的时候,做出的决策完全不同。这也是人们为什么需要察言观色、体察上意的原因。
这时候,我们如何来玩“决定论”这个魔术呢?首先,我们可以说,这个人的情绪应激反应是早就决定好的。那么,外界诱发他产生这个情绪的外因呢?那不过是外界环境输入。看,多么完美的理论模型,可以解释任何事情。
这里面的关键还是在“决定”这个词上。如果认为一个人的所有用来决策的相关记忆数据库全都是事先决定好的,和他本人的自由意志无关,那么他的决策自然就是事先决定好的,与自由意志无关。
在这个前提下,“自由意志”早已经被挤得一点位置都没有了。这个模型根本就没有给自由意志留任何位置,哪里来的自由意志?在一个预先剔除了自由意志的理论模型中,来证明自由意志不存在,当然千真万确,百试百灵。
其实,在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中,机械论早已大行其道。因为,机械论具有可测、可重复的特点。比如,在知觉心理学中,其模型就是输入、输出、处理等非常类似于计算机部件的单元,其主要实验手段就是计算机模拟。
我感觉,AI的实现(我不懂什么叫强AI),理论上也没有存在什么障碍。AI的标准是人来定的。按照图灵理论,只要人造智能能够骗过人类,让人以为它是人,它就满足AI的标准。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是实现的技术手段还不成熟而已。人类的基本欲望和基本情感,并不是那么难以模拟。因为,人类的基础欲望和基本情感是如此浅薄,如此浅显,如此容易仿造和预测。
《终结者2》有这么一段。小男孩问:你会疼吗?机器人答:我受伤的时候,会有相应数据,那就可以理解为疼痛。
最后加一句:当人成为经济人、欲望人的时候,他自然就被决定了。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经济人,欲望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主要特点在于,人类(也许不是所有人)有其他物种不具备的、特殊的、深沉的、不可模拟和复制的欲望和情感。


模拟和完全复制是两回事,你举的那个机器人的例子,只不过还处于最原始的模仿,干嘛不试着想想基本粒子级别的复制,比如时空穿梭的一种,从一个地方扫描分解一个人,通过光速把数据传到另外一个地方再合成。

另外,人的疼痛只不过是化学反应并发给大脑的信号,切断这个信号你就不知道疼不疼了。
所谓欲望情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可以复制,属性也自然可以复制。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3   最后修改:2010-07-13
基本粒子,微观世界的东西,离我们太远,没有直观感受,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我只能根据物理学的模型理论去猜想。
根据原子模型的电子云理论,所谓原子,不过是一个空空的壳,中心是几个质子,周围是到处神出鬼没的几个电子。但是,电子的运动速度如此之快,能够在同一时刻达到无处不在的效果,这样,才成为了一个实心的球。所以,在电子云模型中,所谓原子,也是概率的产物(电子云是一种概率分布)。
在我的观念里,电子云概率呈现的东西,就是大规模偶然因素中涌现出来的必然,这种基于概率的东西,不可能被决定,也不可能被复制。
微观世界还有各种奇妙的量子理论、波粒二象性、不可测原理。我一向敬而远之。我所能理解的世界,一般只在我的感知范围之内。

模拟比复制容易多了。人工智能的模拟,这个话题就简单多了,至少我们可以直观感知。基本感知,确实容易理解和模拟。欲望,也很容易建模。复杂的是情感,因为人类的情感通常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人类特有的心灵体验——顿悟、创造的灵感、极乐、狂喜、莫名悲痛,等等。也都是人工智能模拟的难点。不过,人类智能为什么要模拟情感和心灵体验呢?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3   最后修改:2010-07-14
nereusposeidon和weiqingfei的设想也正是人们对AI实现的两种设想。而且量子效应不会成为直接障碍。

我有点不可理解weiqingfei是学物理的居然不接受粒子被观测时的概率坍缩。

“纯机械论”也不等于“决定论”。“决定论”属于“纯机械论”。决定论是严格因果链。纯机械可以接受上帝掷骰子,只是"1-6"掷点我们知道范围。这种“纯机械”视觉下,未来不是已被写好,而是每时每刻正在写,但人的“自由”,看起来依然只是假象。

顶楼里我把这句标红了:
引用
从实践的角度看,决定论只有纯哲学的空想意义,对实践本不应产生任何作用。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4   最后修改:2010-07-14
循着伟大的“相关文章”,发现JE从来不缺量子力学讨论。
其中还包括04年robbin亲自贴过来的极品科普《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推荐词可还是
引用
不知道谁写的,不过写的太棒了。我就像看武侠小说一样痛快,如果物理都像这样来教,多有意思阿。

http://www.iteye.com/topic/4900

确实是极品的科普呀,无论题材,角度,文笔,还是枝杈处理。
有资格写科普的人不多,能把科普写这么好的,居然有!
JE是个好地方呀,足不出户读好书呀。

我几乎通读了,表示作者的序言决无吹牛。

引用


如果要评选物理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那些年代,那么有两个时期是一定会入选的:17世纪末和20世纪初。前者以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为标志,宣告了现代经典物理学的正式创立;而后者则为我们带来了相对论和量子论,并最彻底地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所不同的是,今天当我们再谈论起牛顿的时代,心中更多的已经只是对那段光辉岁月的怀旧和祭奠;而相对论和量子论却仍然深深地影响和困扰着我们至今,就像两颗青涩的橄榄,嚼得越久,反而更加滋味无穷。

我在这里先要给大家讲的是量子论的故事。这个故事更像一个传奇,由一个不起眼的线索开始,曲径通幽,渐渐地落英缤纷,乱花迷眼。正在没个头绪处,突然间峰回路转,天地开阔,如河出伏流,一泄汪洋。然而还未来得及一览美景,转眼又大起大落,误入白云深处不知归路……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是物理学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我们会看到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坍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我们会看到最革命的思潮席卷大地,带来了让人惊骇的电闪雷鸣,同时却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丽。我们会看到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地走来,却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

量子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又难解的谜题。她像一个神秘的少女,我们天天与她相见,却始终无法猜透她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的现代文明,从电脑,电视,手机到核能,航天,生物技术,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依赖于量子论。但量子论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却依然难以回答。在自然哲学观上,量子论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动,甚至改变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基本思想。它的观念是如此地革命,乃至最不保守的科学家都在潜意识里对它怀有深深的惧意。现代文明的繁盛是理性的胜利,而量子论无疑是理性的最高成就之一。但是它被赋予的力量太过强大,以致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理性在胜利中同时埋下了能够毁灭它自身的种子。以致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玻尔(Niels Bohr)都要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掐指算来,量子论创立至今已经超过100年,但它的一些基本思想却仍然不为普通的大众所熟知。那么,就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伟大的年代,再次回顾一下那场史诗般壮丽的革命,再次去穿行于那惊涛骇浪之间,领略一下晕眩的感觉吧。我们的快艇就要出发,当你感到恐惧或者震惊时,请务必抓紧舷边。但大家也要时刻记住,当年,物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们也走过同样的航线,而他们的感觉,和我们是一模一样的。


后记中说:
引用
我努力使它成为极通俗的读物,事实上,我仅仅假定读者具有初中的数学水平和一点点高中物理知识(如果你具有以上水平但仍看不懂某些内容,那一定是我写作的问题^_^)。即使是对数理完全不通,我也希望你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能把语言做到这样的通俗,还讲解道理,可读性是非常赞的。而不像霍金的科普,一味地只求避免出现数学公式。虽然这书里会出现一些式子,但我相信大部分读者都能看懂。

后记中说:
引用
所以再次强调,这不是专业的科普,如果想获得对量子论更好更准确的认识,各位还是参考一些专业书籍。上帝是数学家,唯一能够描述宇宙的语言是数学!我们的史话也非专业的科学史,它仅仅是供各位茶余饭后消遣的读物而已,如果有人竟然凭借这个系列而证明了某些“伟大理论”,那我可受宠若惊,担当不起。其实,我和各位一样是门外汉,只要各位能够和我共同分享一些由量子论带来的激动和惊奇,我便已经心满意足。

是数学看不懂呀。能看懂数学也不用看科普了呀。看不懂数学才看科普呢。
量子力学这门课挂了。希腊字母和复杂上角标下角标的东西看不懂呀。

后记中说:
引用
我有意使文字风格靠近同龄人的语境,也就是7,80年代的风格。这是一种取巧的办法,因为这些是网上的主要人口,不过我很高兴它带有一些网络特色。为了追求可读性,在不改变基本事实的前提下,我有的时候做了一点文字上的夸张(比如历史上的玻尔-爱因斯坦之争很可能没有我所描写得那样戏剧化),我为此表示抱歉,也希望这不会损害读者对我的信心。这篇文字主要还是在网上流行(因为有人辛苦转贴,所以它似乎流传很广)


这两个链接为什么不行?有什么秘密?
http://www.iteye.com/topic/4900?page=9
http://www.iteye.com/topic/4900?page=10 (第9页、第10页打不开。。)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4   最后修改:2010-08-03
顶楼和3楼,我认为的重点我标红了,我觉得看完红字就可以参与讨论了。

p.s.我现在觉得顶楼帖赵南元的文章真正的亮点是这样的主张了:
脑是社会,社会也是脑。
有点与我地偶像田松的主张一致了,怪不得当时拍案叫绝。
那互联网也是脑了。

UPDATE: (2010.08.03)
1. 上面重点句标红了。因为我认为实在是重点。
2. 顶楼中,为什么说人不是真社会性动物呢?那什么是真社会性动物?
如果你看过很多科普,你会知道真社会性动物是那些蚂蚁为代表的低等生物。所以在[社会学]里有这样一个论述,就是说,一般社会性越强的物种就越低等,可人类这种最高等的动物表现出了很高的社会性,不得不让人困惑。
在这样的基础认识下,“社会是脑”这话应该怎样理解呢?蚂蚁的神经系统的非常简单的。科学家无法理解为什么蚂蚁懂得怎么筑巢,而且互相之间配合得很好,就像是有高级的工程师在负责总调度一样。事实上,这么复杂的工作,发现根本不是蚂蚁的神经系统能处理得了的。要彼此协条的话,首先每个蚂蚁都得有总蓝图,然后再根据总蓝图来交流,在这样的语境下,才能谈分工之类,协调之类。后来根据研究,科学家认为蓝图不是存在于任何个体的脑中,而是在群体的自组织中。这在数学的形式上,就是这楼有人提到的“涌现”。
3. 只是我今天才知道原来弱AI中,把脑,也作为社会来研究。
4. 社会学家认为,整个[人类]有怎样的意图,只有[人类]整个群体能理解,而不是任何个体的人,能够理解得了的。这也和“涌现”有关。你可以联想“咨讯大爆炸”和极致的社会分工。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4  

报告楼主:计算机也叫做电脑。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4   最后修改:2010-07-28
Edit..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0-07-14   最后修改:2010-07-14
搜索了一下田松。看到这么一段。

---------------------------

“民科”是无法交流的,这是田松多年来和“民科”打交道总结出的心得。田松曾经专程跑去沈阳见一位“民科”,发现对方完全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

  田松说:因为……所以,你错了。

  对曰:你这是普通人的视野所限,而我已经超越了地球,站在神佛的境界看这个世界。我的理论,是给领导人看的,对我国发展有莫大的好处。

  田松无语,心想你都已经到了神佛的境界,还考虑给领导人看什么啊。

---------------------------


我一向自我标榜为民科,但我看了这段描述之后,我发现,我...错了,我的境界...不够。我,玷污了民科这个神圣的称号。汗如雨下。。

0 请登录后投票
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版

跳转论坛: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