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老帖子 主题:书评:《敏捷软件开发》中文版第二版
该帖已经被评为精华帖
|
|
---|---|
作者 | 正文 |
发表时间:2008-03-25
charon 写道 ray_linn 写道 我不同意只从大方向来看一篇译文,这种译文只适合贴在自己的Blog上。
一本需要人家掏钱买的书,就应该对得起别人出的银子,最起码应该有个通俗易懂的词句,否则翻译大可以交给金山快译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译者连基本的职业素养都没有,不配当这本书的翻译。 其实如果跳脱原著直接去读译文(前三样章),基本上是比较流畅的。 硬伤也就那么几个。多数属于人畜无害的发挥、误译,还有一些是软性的口味问题。但即便是那些错译,因为其上下文,即便看了别扭也不会有想去找原文的冲动,首先偏离不大,其次大多出现在不重要的地方,这可能也是译者对这些位置不太重视造成的。另外,很多误译的地方,虽然误了一些,但不去读原文你是看不出来的,:)。 当然,中文写法上的几个语法问题不可原谅。我估计是工科背景写的东西省略用法太多了。 总的来说,这个书估计看起来还是比较适合快速阅读的。不像有些书的翻译,原著也算是经典,但读起来每个字都认识,语法也中规中矩,就是读起来磕磕碰碰不顺畅,只能说是译者没有咀嚼过的直接翻录品。 这个请参考Dearwolf的第一节 语病节录, 这种破书我看不下去.他的语无伦次可以和蒋培一比了 我宁可选原文,这种诳钱的翻译直接可以抵制他!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8-03-25
喔 翻译跑路啦?看来脸皮还不是那么的厚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8-03-26
首先,虽然dearwolf的批评方式比较独特,可以商榷。但作为出版界混的人,我举双手赞成这种有的放矢的批评。这种批评现在太需要了。
也许大家不了解,技术出版现在处在非常危险的恶性循环当中。一方面,市场多年没有什么增长了,读者学习技术的其他渠道开始取代传统的图书,同时,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纸张印制等成本逐年提高,书价的涨幅却相当有限。另一方面,各出版社出版的品种越来越多,而且烂书数量远远超过好书,烂书抢占好书的份额(传统书店里书的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读者不容易分出好坏),将好书掩埋,将好书驱逐。 其结果,是好书也卖不了好价钱,卖不到好销量,甚至没有太长的寿命。于是,真正优秀作者作译者的收入无法提高(我印象中,行业的稿费标准已经很多年不怎么变了),越来越少的优秀人才愿意写书。最终,好书越来越少,烂书充斥市场。 对上面争论比较多的两点,简单说一下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Game game总体看还是译为游戏为好。Robert Martin的PPP(主书名与此相同但主题完全不同的另外一本书)里,有一幅插图,是两个小孩在玩游戏,这可以反映老外脑中这个词的涵义,是比较轻松的、灵活的。 译为博弈,好像商业对手在谈判的感觉,味道完全不对,哪里符合敏捷用户开发人员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精神? 其实此书的副书名就包含game这个词,书中肯定有很多解释性、阐发性的文字,不至于翻译完整本书还把握不住中心词的内涵。 二、翻译的共性问题 Cockburn好像是苏格兰人,我印象中英国本土出来的同学包括很多欧洲人写的书都不容易翻译,何况是讲方法学文字性特别强的书,自然需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前思后想地去翻译。 从dearwolf所举的例子以及这位苏同学还知道对批评进行反击来看,译者还不是那种全不负责任的纯粹混钱的最烂的译者,但能力和态度都不合格是显然的。 就拿这句离谱的话(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此句应该并不困难)来说: 引用 All that mattered to him was our proximity to the production floor: A stone's throw was too far away; he wanted us only steps away from the shop workers, to make quick structural or parts changes or answer any of their questions
译文: 对于他(Kelly)来说,问题只是我们几乎到了产品化的底线:一块石头扔得太远了;他原本只是希望我们领先车间工人几步,能够进行快速的结构变更或部件变更,或者能够回答他们的任何问题。 我们在审稿中,经常发现的共性问题,这里都存在。 1. 遇到习语不查:一块石头扔得太远了,这种话插在句子里,自己到底搞懂了没有? 2. 一些常见小词,因为我国由来已久的英语教学问题,本来不知道,但是自以为知道,也不查:matter to是对……重要的意思,这应该是美国幼儿应该掌握词汇。在网上搜搜就有:有道词典(请注意,有道词典英汉翻译比较烂,总体上英汉词典水平都比英英词典要差,买字典推荐牛津高阶,可以同时学翻译)。 3. 翻译时脑子里只是一个个词和单句,不考虑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我们几乎到了产品化的底线”和石头,和领先车间工人几步……逻辑上能通么? 译事之难,往往超乎大家的想象。大家从中吸取教训,共勉吧。欢迎加入图灵公司的译者读者交流论坛: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turingbook 奇书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欢迎为我们正在翻译的书把关,共同讨论翻译问题,一起提高国内的图书质量 图灵刘江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8-03-26
dearwolf 写道 庄表伟 写道 to:dearwolf
先跟他谈妥价钱,再教他~~~ 汗一下庄兄…… 学会怎么说中国话是个比较庞大的工程,要是200块钱一课时的话恐怕俺就能发家致富了,吼吼 这样吧,为了防止你一再怀疑俺的能力,俺就不拿通顺性举例子了,举个严重的翻译问题吧: 来看原文: All that mattered to him was our proximity to the production floor: A stone's throw was too far away; he wanted us only steps away from the shop workers, to make quick structural or parts changes or answer any of their questions 再看译文: 对于他(Kelly)来说,问题只是我们几乎到了产品化的底线:一块石头扔得太远了;他原本只是希望我们领先车间工人几步,能够进行快速的结构变更或部件变更,或者能够回答他们的任何问题。 看出问题来了么?没看出来的话就转账过来,你觉得多少钱合适?你有哪个卡的网银?工行中行招商都行。这本书恐怕也让你赚了不少银子,也给兄弟花差花差吧。 先声明一下我是看了图灵俱乐部的帖子跑过来的。请李剑有空的时候也去批一下这句话的翻译(好在还没付印)。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turingbook/browse_thread/thread/a441d42d39d0b95/8a8ad85f2b60267a?hl=zh-CN& 我也在翻译一本书,试着那这个句子练练手。可惜没有上下文。 他所关心的是我们要尽量地靠近生产线:一箭之地已是太遥远了;他希望我们就站在车间工人身边,这样才能及时地修改系统结构或者其中的某个部分,而且做到随问随答。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8-03-26
那个thread我也一直在看,其实最后得出的结论就很好啊。而且这种探究的过程也是充满乐趣的。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8-03-26
charon 写道 ray_linn 写道 我不同意只从大方向来看一篇译文,这种译文只适合贴在自己的Blog上。
一本需要人家掏钱买的书,就应该对得起别人出的银子,最起码应该有个通俗易懂的词句,否则翻译大可以交给金山快译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译者连基本的职业素养都没有,不配当这本书的翻译。 其实如果跳脱原著直接去读译文(前三样章),基本上是比较流畅的。 硬伤也就那么几个。多数属于人畜无害的发挥、误译,还有一些是软性的口味问题。但即便是那些错译,因为其上下文,即便看了别扭也不会有想去找原文的冲动,首先偏离不大,其次大多出现在不重要的地方,这可能也是译者对这些位置不太重视造成的。另外,很多误译的地方,虽然误了一些,但不去读原文你是看不出来的,:)。 当然,中文写法上的几个语法问题不可原谅。我估计是工科背景写的东西省略用法太多了。 总的来说,这个书估计看起来还是比较适合快速阅读的。不像有些书的翻译,原著也算是经典,但读起来每个字都认识,语法也中规中矩,就是读起来磕磕碰碰不顺畅,只能说是译者没有咀嚼过的直接翻录品。 匆匆翻了一遍,自己都搞不清应该站在那边了。我很赞赏这种有的放矢的批评,但是我也反对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无原则地谩骂(我是说china-pub上的一些人)。正如刘老师所说,翻译陷入了严重的恶性循环之中。这对于我们都不是好事,不论是读者、出版社还是译者。要止住这个循环,就必须有一方先做出让步,而这只能是后两者。 出版社自有出版社的难处,你看看出版社和译者的合同,除了稿费低的可怜之外,其他看不出出版社对译者能有多大的约束。而且译者多是兼职的,挣不了这份钱,我可以不挣,而出版社就不能这么洒脱了。然而即便如此,出版社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做出更大的让步,除了给优秀的译者提供更好的报酬之外,在译文把关上要做更多的工作,更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不达到水平的坚决不出版。 说到译者,大家知道现在的稿费少的可怜,尤其是遇到一些文采飞扬的作者,就只能躲在一个角落里面哭泣了。翻书赚钱,本来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如果为了速度放弃了质量,到头来实在是得不偿失。译者的让步就在于在有限的稿酬条件下,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要对得起原著,对得起读者。(也要对得起出版社:)) charon说跳脱原著直接去读译文....。我觉得这一点对译者也很重要,就是要想到读者到时候不是像你一样,对着原著去看译文。所以翻译的时候不要太拘泥于原文,以提供正确而准确的知识为重。这可能是技术翻译和文学翻译的一点不同吧。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8-03-26
本来不想说啥了,但是看有些个观点实在是不能忍,还是得说几句。
首先说最不重要的。大家别被charon的说辞骗了,他其实是在用障眼法来表达无限的失望,已经对翻译书籍能够提供一个忠实于作者意图表达出不再关心,而仅仅是希望中文能够通顺,看起来能明白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只要名字没起错,说的大概内容也是一个,那么他现在仅仅在乎通顺与否了。 然后就是对刘江先生的说法,我表示非常非常的感觉不好。实际上类似的讨论,在以前很久就发生过,gigix这个小子说过很多无奈。当时我对这个行业不是很熟悉,对这些事情兴趣也没多大,懒得想这些事情。但是几年过去了,说辞一样,只不过说的人变了。这绝对不是好事情。 刚好在看朋友的译稿,于是就想了想这个恶心的循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技术书籍出版的环境在变坏,出版社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在这个事情中,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认为出版社不是这个循环的运转主体和主要推动者。并且可能从这个循环中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也只有出版社。自然他们应该担负更多的风险,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这一点上不存在什么读者和译者体谅出版社的问题。如果做不好,就别做,叫这个产业退出这个领域好了。我这个不是气话,而是我的真实意思。因为我以为,这个循环既然已经存在这么久,并且早就被讨论过多次,但是问题依旧,人员依旧。那就与其在这里等死,不如换个地方,换个玩法,从新创造一个新的游戏更加有前途。出版社的人并不笨,也不是不懂如何做生意。现在他们缺少的就是一种勇于适应变革,并且主动发起变革的勇气。当然环境确实不好,政府和党的政策在这里也没起啥好作用,出版社的成本也很多用在这个方面。不过这些都可以被认为是需要发生点改变的理由,而不是推卸工作没做好的理由。 那么应该如何去改变呢,是不是几方相互来个谈判,各自妥协一下,降低点要求这个事情就可以搞定呢?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8-03-26
上帝的意志来不得半点的更改,读者的意志也不会来跟你们妥协。所以这个事情你们就别想了,也别解释。用的力气再多,也不会在这个方面产生啥价值,最多也就是自我安慰一下。
我对出版是个外行,但是我是个消费者,我会考虑我的需求,我的喜好,我的意愿。比如翻译书籍,特别是技术翻译书籍这个东西,我是否真的需要呢?当然是需要的,但是需要的程度是不是到了我要花这么多的人民币去满足呢?结论肯定不是。其实类似的事情一点也不稀奇,比如大家都需要邮箱,但是你看原先的那些收费邮箱提供商,都跑哪里去了呢?而现在即使不收费,为啥那些网站还着急的推广他们的免费邮箱呢?当然是为了经济的利益。原来收费是为了利益,今天免费也是利益。变的幅度不可谓不大,但是终究是什么推动这个变化的发生呢?其实很简单,仅仅是人们对利益的计算方法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套新的计算共识,引入了一些新的参数,转化了一些原有的参数,保留的一些,同时也删除了一些。而就技术出版这个事情来说,所要改变也是要找到一个新的计算公式,从新判断利益的产生渠道,从新制定规则,从新发现要素。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8-03-26
我对出版不懂,我仅仅是使用我惯用的方法论,来尝试着分析一下这个事情,算做对我的方法的一种推广。
首先我认为,技术型的书籍,本身读者就是有限,并且越是有深度的书,往往读者越是有限。这一点和学术性书籍是一样的,霍金如果不是写了一个《时间简史》而刚好赶上了时尚,我认为他永远都成不了畅销书作家。而我也认为,技术书籍这块,在国内也出不了畅销书作家,也出不了畅销书翻译,其实畅销书都出不了。但是书不畅销是不是就不能赚钱,这个其实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比如一本书,只能卖出1000册,那么是不是就必须把单价搞的高高的才能赚钱呢?那如果仅仅只能卖100本呢?搞明白这个就可以破解现在的这个循环,找到新的游戏。这个地方是不是可以引用一下长尾理论呢? 而要想获得利益,就要先有所投入,于是就先要考虑成本问题。我现在跑开原创书籍不谈,就仅仅谈谈翻译书的问题。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翻译都是那么看重稿费的,我认为至少95%以上我认识的从事过翻译书籍的人都是为了爱好。这一点其实出版社也很明白。但是如果没有了经济利益驱动这个东西能长久吗?这里其实又是需要找出一个新的计算公式的地方。至少我们看到,现在国内几乎所有的技术社区,都有人在做无偿的技术翻译,并且也形成了几个翻译社区。并且我认为如果没有版权问题,那些国外的所谓技术“畅销书”,早就被这些人翻译了,根本就轮不上出版社参与。并且我们考察一下,这些翻译作品,极品不多,但是烂货很少(至少比出版社的出版物少几个数量级)。为什么会这样? 而我们在看国外的情况。当然国内的情况有懒于党的领导,同国际上比较,有巨大的特殊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在国外一本书即使印数很少,发行的也很少,一样可以盈利,至少这个赢利点的数据比国内低许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那些所谓的畅销书销售的数量也并不是真的很大,毕竟他们的市场容量有限。而他们那里的成本不管我们怎么算也应该比国内高才是,为什么他们还能盈利,我们却不能。除了政策的原因,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而更加有意思的是,国外存在一些开源的书籍,他们的电子版是免费的,而纸制品一样在卖。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国内的人素质还没达到那个地步?不过我自己,同时我周围很多人,往往都是即有电子书,也有纸版书,而且就我看越是这样的书,卖的越是好。而回过头看,我认为一个书如果做不到这个地步,想赚钱就难了。风险太大,还不如就免费开源了好。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出版社是不是仅仅只能出书来盈利,这个才是核心的问题。如果出版社仅仅是一个工厂,那么答案就比较确定(不过我知道现在也有搞工厂旅游增加收入的),而且即使是工厂也可以通过多种的生产形式,同时充分利用各种产出赚钱。 破解这几个问题,就可以找到新的路子。我毕竟不是出版人士,没啥经验。具体该如何做,虽然我也有想法,但是这只能算妄想了。所以下面就不多说了。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8-03-26
experience 写道 匆匆翻了一遍,自己都搞不清应该站在那边了。我很赞赏这种有的放矢的批评,但是我也反对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无原则地谩骂(我是说china-pub上的一些人)。正如刘老师所说,翻译陷入了严重的恶性循环之中。这对于我们都不是好事,不论是读者、出版社还是译者。要止住这个循环,就必须有一方先做出让步,而这只能是后两者。
出版社自有出版社的难处,你看看出版社和译者的合同,除了稿费低的可怜之外,其他看不出出版社对译者能有多大的约束。而且译者多是兼职的,挣不了这份钱,我可以不挣,而出版社就不能这么洒脱了。然而即便如此,出版社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做出更大的让步,除了给优秀的译者提供更好的报酬之外,在译文把关上要做更多的工作,更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不达到水平的坚决不出版。 说到译者,大家知道现在的稿费少的可怜,尤其是遇到一些文采飞扬的作者,就只能躲在一个角落里面哭泣了。翻书赚钱,本来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如果为了速度放弃了质量,到头来实在是得不偿失。译者的让步就在于在有限的稿酬条件下,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要对得起原著,对得起读者。(也要对得起出版社:)) charon说跳脱原著直接去读译文....。我觉得这一点对译者也很重要,就是要想到读者到时候不是像你一样,对着原著去看译文。所以翻译的时候不要太拘泥于原文,以提供正确而准确的知识为重。这可能是技术翻译和文学翻译的一点不同吧。 这个难处不是我们要考虑的,稿费虽然低,但是书的价格并不低,计算机书籍的价格在所有书籍中算是贵的了。 作为读者不需要介入作者和出版社之间的博弈,稿酬太低,你可以不写。但一个作者为了自己的稿酬,而对不起读者的银子,他就应该被封杀。 |
|
返回顶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