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zuoyan
  • 浏览: 9220309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上海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跟未鹏学思考——学习与记忆

阅读更多

http://blog.csdn.net/pongba/archive/2008/06/05/2513263.aspx

那些看似抓不到摸不着的灵感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也困惑了我较长时间。

解题不是光靠思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事实上,在《跟波利亚学解题》中总结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点就是:启发法固然可贵,然而知识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不存在通用的、万能的知识,要不然我们也不必到今天还在不断探索物质世界的规律了。此外,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本质上是个体力活(尽管是有一定方法的体力活),这个体力活大致分为两步:

  • 将外界(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外显记忆
  • 通过不断练习,将外显记忆转化为内隐记忆

》》很赞同。我自己,包括旁人,常常会因为看到了事物的规律,就以为可以运用规律了,其实一旦运用规律的时候,发现知识又不够了。比如写篇市场文案,肯定知道“要贴着客户的需要来写”,但如果对产品的知识积累不足,想“贴着客户的需要”来写,也没有办法。非常赞成“学习——本质上是个体力活”的说法。以前,对“作家就是个劳动者”这种说法认识不足,现在知道了,所有的这些思考(包括有效率的阅读和有价值的写作),都是需要耗费体力的,尤其想寻求突破的时候,用脑子肯定是个艰苦的事情。不想开动键盘,不想动脑的同时动手,不会有效果的。感谢2008认识的笑来和草原,他们让我进一步看到:持续的努力才有积累,任何的借口只会让自己丢失信心。当我想偷懒的时候,我会想想每天花16个小时左右写代码的草原,想想每天做公司很劳累了,但依然天天都有高质量文章产出的笑来。

唯有经过大量反复练习,才能强化形成真正的思维,运用起来才会灵活。一般的浮光掠影没有什么用。我也是一直都觉得未鹏的文章好,但2009,我想,唯有一篇篇仔细阅读未鹏的文章,并写下阅读心得,才会真的了解和理解他曾经下过的功夫。这种笨功夫,我相信是正道。

新年伊始,怕自己懒惰,所以要求自己新年第一天就开始实现2009的愿望之一:写大量的阅读笔记,强化思维。虽然大家都说我记性好,但我还是心里有很多隐痛:假如我很早就能意识到系统性地做笔记的重要性,到今天能积累比如今多得多的东西啊。幸好现在醒悟了,那就不能再偷懒了。

团队好些同事的记忆力都不如我,我觉得问题就在于没有下真功夫来读书和想问题。未鹏在这篇文章里提到笑来引用的李敖关于记忆力培养的话,我非常赞同——

“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今天我为大家特别亮一手,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你不能够有系统的扣住这些资料,跟资料挂钩。可是找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李敖凭借他对于知识积累的理解和行动,也同样成就了过人的记忆力。以往老一辈读书人,能背诵全本的《红楼梦》和《史记》,现在有几个人肯下这般功夫。当倘若不能下这等功夫,也就不要妄称什么“才华横溢”。“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是得在“腹”里存上N多的知识才行的。平平的记忆力,连平时基本的工作要求都记不住,何谈“气自华”。

现在有互联网了,不需要用剪刀了,个人知识管理的高效和普及成为可能,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要组织个人知识管理选题的意义所在。

最后,未鹏的建议是:

我们的大脑本质上是一个计算器,其物质基础是神经网络;而不断的练习则是对该网络节点间联系强度(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强度)的训练。——可惜的是像爱因斯坦大脑内的经过完美训练的神经网络参数不能直接导入到我大脑中,也许将来可以做到,但目前只有笨办法,实在是件郁闷的事。

所以,拿起书吧,训练你的神经网络,路漫漫其修远兮..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