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zuoyan
  • 浏览: 9447726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上海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周鸿祎产品秘笈:小版本成就大产品(三)

 
阅读更多
腾讯科技:您也简单地讲到了一点东西,用户的需求是跟着时间在变,是不是意味着产品提供的功能或者服务,也在不断地跟着用户的需求在延伸,所以你的持续改进包括增加外围产品延伸这方面?

周鸿祎:现在互联网,我觉得还跟原来有一个很大的变化。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说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这话太俗了。但是正是因为这话太俗了,很多人做不到,只是停留在嘴面上。比如很多人做着做着就会又以公司为中心。

比如我曾经看过某一个大公司内部的报告,他说我们公司要做一个IM,整个PPT做的就给公司高层证明,我们为什么要做IM是因为我们要打败腾讯,这个 IM可以给我们内部产品带来整合,这个产品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从头到尾没有谈你对用户创造了什么价值,用户为什么要用你这个产品。没有真正从用户出 发。这种产品,只要你看到它的出发点,还没有开始做,你就知道这个产品必然是失败的。

我刚才谈的这些论点都是要从用户出发。你刚才提到一个问题,今天的互联网给了一个变化,过去没有互联网之前,我认为信息是非常匮乏的,今天互联网带来 的是信息过载,任何产品、任何服务,在互联网上都有很多东西。用户的转移成本原来是很高,比如买了电视,已经买了,不可能再把它丢掉垃圾堆里,所以有时候 你的产品不完美,用户也能接受。但是今天在互联网上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免费的,用户把你抛弃的成本就是用户点一下,而且搜索引擎提供了很多便利性,让你找到 很多同类的东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产品变得更加挑剔,反过来这个产品激发了用户的很多需求。所以这时候谁能够最贴近用户,通过自己的产品接近用 户,然后敏锐地感觉到用户脉搏的变化,把自己的产品及时调整,我觉得这才是成功的产品。

比如当年有一个软件,一个是Winamp,是最早的MP3播放器,还有很早的压缩软件,ZIP,这两个软件在刚出道的时候,都是互联网软件,每天都发布新的版本,不断地在改进用户变化。我觉得这点特别重要,今天做互联网产品,不能闭门造车。

反过来我也总结了一个重要的经验,我也在想,为什么过去闭门造车还可以,今天互联网的用户需求已经被高度地刺激起来,因为时代在变,用户在变,市场在变,用户的想法在变,而且用户现在特别容易喜新厌旧,切换成本很低。


所以这种切断下,你窝在屋里,你自己想得再美,如果你脱离市场,最后你一定偏离这个方向,最后你做的东西在市场上一定不成功,而且成本很高。你在一个 屋里做了几年,这个产品的成本就很多了。相反无论你的想法高明或者不高明,我认为都不如用户的选择高明,所以任何美妙的想法,不如先把它简单地做出一点 点,就拿到市场上做实验,因为一旦对了,你马上能看到增长,你能迅速跟进。一旦不对,你调整的成本也很低。这样的话,你用用户来作为你的试金石,集小胜为 大胜,通过点点滴滴的进展最后来获得成功。

这里面还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比如腾讯今天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业模式,难道这是马化腾一天想出来的吗,肯定不是,如果当年马化腾刚出道的时候,就想得这么 复杂,那今天腾讯就没了。如果今天任何一家公司做这么多事,做得这么复杂,等你开发出来,这个东西也就不工作了。当年马化腾自己也说,就是一个聊天工具, 比ICQ简陋,简单,它就打动了用户的一个需求,因为要交友,然后就受到欢迎。

我虽然认为我做客户端,可能从资历上要比马化腾要深,因为我做客户端很多年前就开始做了。但是我曾经很客观地说过一个问题,比如你要模仿QQ做一个东 西,是不是就没有马化腾了?当年在方正的时候,也建议过公司做即时通讯,但是当时我认为,我是做传统软件出身的人,如果我当时也想到了ICQ的想法,我在 产品的细节和技术上比马化腾做得好,但是我可能没有马化腾做得成功。因为我们俩的背景不一样,我是做传统软件的人,当年97、98年,我整个的思想虽然已 经有点互联网化,但是还是靠传统软件比较近。但是马化腾这批人是润迅出来的,是做传呼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化腾他们在的上一个企业不是做软件的, 是做运营服务的企业,所以这点上我觉得给马化腾以很大的帮助。

马化腾他们后来下定决心自己做QQ的时候,他们不是用做软件的思路来做,是用做服务的方式。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一点上,马化腾在很早期就 掌握了互联网产品的规律,把它做成一个服务来做,做成一个运营的东西来做。后来他们在QQ上不断地打磨,不断地持续改进,所以QQ就增加了很多内涵,很多 的服务。QQ能够成长为中国互联网最强力的公司,这确实是跟腾讯对互联网产品运营的持续改进的理解,我觉得是紧密相关的。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周鸿祎与雷军:“乔布斯中国门徒”斗法.docx

    口信于昨日正式上线,是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熟人社交和通信工具,支持 iPhone、Android 以及 Symbian 三大智能手机平台。 知识点4: produktdownfall 在周鸿祎和雷军的争锋相对中,雷军的言论引起了争议。周鸿祎...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 **微创新的典范**:360旗下的浏览器产品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进行微调和优化,例如增加广告过滤功能、提升网页加载速度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改动,却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 **快速迭代的重要性**:面对激烈的...

    奇虎CEO周鸿祎的布道:中国创业者需要导师.docx

    【周鸿祎布道:中国创业者需要导师】 周鸿祎,作为奇虎360的CEO,强调了中国创业者在追求成功时需要导师的重要性。他认为,尽管中国的创业者充满激情和聪明才智,但在快速建立世界级企业的道路上,往往缺乏必要的...

    周鸿祎解析DeepSeek:开启AI工业化应用新时代及其对创新创业的深远影响

    内容概要:本文源自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清华大学的一堂DeepSeek课程。课程首先阐述了人工智能相对于互联网所具有的独特生产能力,强调了AI将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观点。接着详细讨论了大模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x

    第三,周鸿祎还非常关注社会问题。他深知网络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利益,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因此,他带领360公司致力于解决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网络安全问题,为保护人们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做出了...

    《周鸿祎自述_我的互联网方法论》PDF版本下载.txt

    - **快速迭代**:互联网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远超传统行业,强调“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理念。 - **免费模式**:通过提供免费服务吸引大量用户,再通过增值服务等方式实现盈利。 - **开放合作**:倡导开放平台...

    周鸿祎:中国大语言模型和GPT-4差距在两三年

    3月25日,202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幕,三六零(601360.SH,下称“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以“人工智能与未来安全”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演讲中,周鸿祎展示了AI绘图生成的自画像,以及由大语言模型生成的开场白。他将...

    周鸿祎:互联网公司衰落的6大原因.docx

    周鸿祎:互联网公司衰落的6大原因.docx

    周鸿祎:互联网是我们收到的大礼物.pdf

    周鸿祎:互联网是我们收到的大礼物.pdf

    周鸿祎:延续创业精神 避免大公司“雪崩”.docx

    周鸿祎,作为奇虎360的创始人,强调了在企业发展中保持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尤其是避免大公司陷入“雪崩”状态,即失去对市场的敏锐度和对用户的关注。他指出,互联网行业的核心在于用户基础,任何商业模式的成功都离...

    周鸿祎访谈录:闭关心得

    2014年初,周鸿祎闭关三个月。在这三个月内,他思考了一些很本质很哲学的问题:360是什么?360要成为一家怎样的公司?结果,他的选择既不像百度、阿里,也不像腾讯、小米,再次出人意料。多数互联网企业家都是横向思维...

    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有人问:周鸿祎到底是裹足不前的网络安全行业的拯救者,还是摧毁二十年行业基础的破坏狂?再之后,绝无仅有的“3Q”大战波及了数亿网民,“二选一”的决策让互联网开放的精神第一次受到了考问,也让中国互联网经历了...

    周鸿祎断言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只有三个.docx

    - 例如,“360云盘”等产品可以帮助用户在多种设备间同步数据。 2. **手机浏览器**: - 探索移动互联网上的浏览器应用,考虑HTML5技术的应用。 - 努力将PC端浏览器的优势扩展到手机端,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周鸿祎演讲: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pdf

    周鸿祎演讲: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pdf

    专访周鸿祎:开发者利益和用户体验摆在首位.docx

    **要点**:微创新是指通过一系列小规模但持续的改进来逐步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持续性和用户需求导向。 **周鸿祎观点**: - 所谓颠覆性创新往往是从微创新开始的,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 - 开发者...

    思维导图-周鸿祎:做一个白痴级的产品经理.png

    思维导图-周鸿祎:做一个白痴级的产品经理 为大家学习

    周鸿祎:如何正确学习乔布斯.docx

    ### 如何正确学习乔布斯——周鸿祎的见解 #### 概述 本文主要讨论了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对于如何正确学习乔布斯的观点。周鸿祎在新浪财经与黑天鹅图书共同主办的“大话乔布斯精神”悦读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