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zuoyan
  • 浏览: 9220644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上海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颜率护鼎:读《战国策:秦兴师临周章》有感

 
阅读更多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全文)

秦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悠,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酰壶酱?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白话)


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与朝中重臣颜率来商讨对策。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难以计数,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

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权谋非“术”,非诡计,而是睿智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开首的此篇。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作为日渐衰落的东周的重臣颜率,为应对国难,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轻轻松松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如果换些没头脑的庸官,那么不仅兴师动众,而且会使尊严、利益丧失殆尽。一切正如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所写的:“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专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秦兴师临周章》说明:一个弱国,欲苟存于乱世,须学会把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相关联。

朝不保夕的东周,遭遇强秦兴师勒索九鼎。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一国。于是东周士人颜率游说齐王,愿把天子宝器送与齐国。齐王大喜,遣精兵五万解东周之围。事后齐王非但没有拿到九鼎,还让东周得了便宜还卖乖。颜率说,非我不给,你自来取就是了,只要你不畏惧魏、楚的虎视眈眈。

《秦兴师临周章》中假借颜率的口说了齐王不能取得九鼎的原因:齐国离东周稍远了一点,你想要借道的魏国、楚国都对九鼎虎视眈眈,他们不会让你顺利取回九鼎的......何况那九鼎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带走的,那周武王也用了九九八十一万人......齐国的国君几乎背过气去,哭笑不得。其实,齐国的国君是没有分清实利与虚名。

秦意图的是九鼎,还是东周的土地,不得而知,我揣测,索要九鼎不过是个名目,要的还是东周的土地。颜率保护的,是东周的土地而非九鼎,这一点很明白。如果强秦真的得到那几个既不能吃也不能用的鼎,就引兵而退,东周的国君就不会如此忧心仲仲。

九鼎只是虚名,土地才是实利。秦国看得到,颜率看得到,唯齐王看不到。齐王因贪图虚名最终被耍弄。颜率启示我们:在乱世中没有人同情弱者,没任何人会无条件的帮助弱者。唯有利益才能诱惑别人帮助你。应该学会把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关联在一起,但是请记住,只是诱惑,别动真格。

颜率的说词充分了利用了各国的矛盾和厉害关系,说服了齐国出兵。他借助了齐国也想要九鼎的想法,和保存周王朝的名誉,齐国因为名利双收的想法饿出兵干涉,以为可以得到九鼎。秦国退兵后,齐国向周王朝索要九鼎,周王朝不想给,再一次派颜率去劝说齐国。当时齐国要想运送九鼎只有经过楚国,或是魏国。颜率正是利用了假如借到楚魏,这两国也想要九鼎的想法,而说服了齐国索要九鼎的想法!


颜率求齐国对付秦国,相当于请老虎赶狼,狼虽然跑了,可老虎更狠,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用这种险招一定要异常谨慎,非无路可走不能用也,而且还要想好应对的策略,否则没有颜率这样的人物,就等着作他人腹中之餐吧。


颜率第一次说齐王,以名利诱之,第二次则是夸大成本与风险,这两次都成功了,何也?兴兵保周抗秦风险极大,难道齐王糊涂了,会为了一张画饼甘冒风险?非也,这主要是由于颜率的说辞挠到了齐王心里的痒痒肉。请注意颜率说话的顺序:“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看似好像前面是名,后面是利,但其实后面的“九鼎”才是真正的名,而前面的所谓“美名”不过是虚名,属于附送品,齐王未必会在乎,之所以颜率把虚名放前,实名放后,并且故意说得九鼎是利,乃是因为有些东西不能当面戳破,但也要有所提示。战国时代,诸侯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齐国当然并不例外,而九鼎是天下的象征,这有些像后世的玉玺,虽然得到九鼎并不代表真的得到了天下,但也不能让它落到竞争对手那里,让对手在名义上占据上风(秦国也是这种心理,但他的策略更主动,想先下手为强),这种心思才是齐国出兵的真正原因,当然这是不能说出来的。

“吓”退了秦国后,齐王当然要东周履行诺言,虽然他未必真的那么渴望得到九鼎,但既然这东西看似已经送上门来,有总比没有好,而颜率则明白九鼎对于齐王而言并不是非要不可的东西,他二次说齐时,故意夸大运送九鼎到齐国的成本与风险,是让齐王知难而退还有个台阶下,齐王自然也明白确实有风险和付出不小的成本,但肯定不像颜率说的那么大,最关键的是秦国对于九鼎的威胁已经解除,既然没人再打九鼎的注意,也就没人能在名义上占先,那还是继续保持均衡状态比较好,自己犯不着费那么大力气非要拥鼎在手,引起其他诸侯的敌视,否则以齐国的国力,真想把鼎运过来并非难事。总而言之,颜率之所以能够成功,并非因为齐王“糊涂”,而是准确的把握住了当时的局势和齐王的心理,顺水推舟,最终化解了这次危机。

.如果学习博弈论的话,这个案例值得好好分析。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

参与博弈的组织有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的秦国;
二是没落的周王朝中央政府;
三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比较强大的齐国.


从历史上看,秦国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美国.那个时候的秦国实行以耕养战的国策.以商鞅变法为发端,秦国进入了一个高效率的法律优选专业标准化时代.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同研究发现。在秦始皇兵马踊陪葬坑中出土的古代弓箭的箭头,几乎都是一个标准。不论是外形,还是尺寸。后来也经过空气动力学家的分析发现,这种设计外形可以使弓箭射出更远的距离。而这时的周王朝中央政府几乎已经是一个空架子了。政治经济实力自然大打折扣,被小小诸侯国逼上求人的绝路,实在也是无可奈何。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齐国就是现在的山东及其周围一些地区。这个时候的盐铁虽然没有实行政府官卖,利用海水煮盐肯定也使齐国收到不少的好处。再加上齐国远离秦国,免受战火袭扰,经济上当然相对殷实。

在这个博弈中受益最大的应该是周王朝中央政府无疑了。

颜率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你想啊,秦国把老头子逼急了,老头子谁也没问,转头就问颜率。由此可见,颜率是一个很受中央倚重的人物啊。颜率想,这个问题比较棘手。不给吧,打不过秦国。给了吧,那中央政府的面子往哪放呢?这个时候他分析每个诸侯国的实力,他发现除了齐国,没有那个国家可以和强大的秦国对抗。如果说,马歇尔用一个法律人的思维使法律的权威得以树立,并对司法审查史开了个头的话。那么,颜率至少是以一个人臣的智慧,使周王室多存活了若干年。我想,颜率让齐国退秦的时候很可能已经琢磨好了,齐国也是拿不走九鼎的。他利用九鼎诱惑齐国赶走秦国,又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让齐国自己放弃了九鼎,最终,保全了遥遥欲坠的周王室。

这个博弈模型在今天仍然有很多有价值的应用。股市中,这样的并购案例已经不少见了。搜狐的反收购案例就是一个例子。 这就是战国策的第一个案例,案例中秦国,周王室,齐国的一些做法对我们在现实中处理一些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一些相关的类似的并购案例一起来分析一些。

“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作为《战国策》中第一个出场的谋士,颜率的出场白干练豁达,试想:忧心忡忡的君王,单凭听到“大王勿忧”四字,也会舒展眉头吧?

面对着摇摇欲坠空有躯壳的姬氏,危难关头拿什么利益去换取同盟呢?最大的风险莫过去将敌之所欲取奉之于他人,后世的王允施美人计之时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可是王允之学其形,未学其精,尚且折了一个美人貂蝉进去。颜率却凭着一个不能实现的许诺换来了齐国的五万大军。保鼎救国退秦服齐,这样的事情恐怕只有他一人能够做到吧。真所谓“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战国策》开篇就以生动的个案显示了语言的魔力。颜率以自己的口舌完成了百万军队也难以完成的事,这完全是运用智慧和口才的结果,他深知作为弱国,自己无力应对强暴,只有借助外力和他国,才能解救自己,而只要说服了他国,危机就会化解。

人们时刻处在各种扑面而来的问题之中,问题的解决不是靠简单、粗暴和轻率的行为,而是靠人类的头脑。“有话好好说”,言语足以解决问题、化解危机,而战争、冲突等暴力行为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会运用谋略和口舌的人,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显得非常轻松,就像“草船借箭”的诸葛亮,他获得十万支箭的方式竟是那样的轻松快捷、匪夷所思。换了你在当时的处境,不知会怎么办?

无论是战国时代还是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竞争和冲突是永恒的。当一个弱者处在利益主体林立的“丛林”中时,他应该象颜率一样清醒: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主动地帮助弱者;只有利益的诱惑才能使那些应该帮你的人来帮你。天下美誉和九鼎之宝的诱惑永远强于对弱者的同情心。你自己不关联着他人的利益,他人会资助、借贷给你吗?

颜率不愧为是个战略家,他已谋划好怎样收场。他以道路这样的小借口,使齐王的非份之想落空。他用夸张、铺陈的语言,渲染运九鼎之难,语言的堆砌在这里起了强大的心理作用,使齐王望而生畏。道路问题确实是无法克服的客观原因,所以看起来颜率并没有失信。颜率也不是欺骗,因为齐王已得到美誉,而且齐王在道义上就应该救助东周。何况,九鼎之宝是小国家随便就能拥有的吗?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单元商鞅变法高考.pdf

    10. **秦国的社会风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描绘了秦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敌人的景象,体现了秦国民风的强悍和集体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

    孙子兵法的分析和演讲稿.docx

    3. **冷静决策**:"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之战",表明领导者不应因一时的情绪冲动而发动战争,决策需冷静理智。 4. **不战而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推崇通过策略而非直接战斗来取得胜利...

    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为帅之道.docx

    这一点在《孙子兵法》中有明确阐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句话告诫领导者,在制定战略或决策时,不应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应全面考虑利弊得失。 此外,《孙子兵法》还提出:“故智者之虑,必杂...

    三国演义简答题.doc

    23. 《三国演义》谋略之书:第十回中,曹操兴师报父仇,展示了谋略的重要性,如曹操利用时机,分化敌人,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 24. 曹操攻打徐州的作用:突显曹操复仇的决心,同时通过这一事件塑造其果断、狠辣的...

    《三国演义》每回重点情节概括共100个.doc

    11. 报父仇曹操兴师(第10回):曹操报父仇,兴师攻打徐州,包围徐州,杀戮百姓。 12. 刘备北海救孔融(第11回):刘备救孔融,黄巾军包围北海,关羽斩黄巾军余党首领管亥于马下。 13. 陶恭祖三让徐州(第12回):...

    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800字.docx

    - “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因愤而致战”。个人决策不应受情绪影响,避免因冲动行事导致不利后果。在生活中,这教导我们要冷静思考,理智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因一时情绪波动而做出错误判断。 4. **深度洞察**: ...

    武汉城市变迁.docx

    - 南宋时期,岳飞屯兵武昌,兴师北伐,展现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 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武汉决战,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抗日战争期间,武汉会战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之一。 #### 四、汉口的崛起 **...

    孙子兵法_8.docx

    7. "主不行以怒而兴师,将不行以愠而致战":管理层应以理性决策为主,而非情绪驱动,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做出对企业不利的决策。 8.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企业需注重社会责任,塑造良好形象,建立严格的企业文化和...

    《2018年个人工作总结》_2.doc

    2. **科研兴校策略**:学校采用了“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策略,旨在通过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3. **新课程标准实施**: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

    孙子兵法与战略(全集).pptx

    -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告诫君主和将领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波动而轻易发动战争,要冷静分析,理智决策。 2. **哲学思想**: - **“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

    企业军事化管理实施内容.docx

    - **不可怒以兴师,不可怒以致战**:理性决策,避免因情绪波动导致错误行动。 6. **执行力与战斗力**: - **任务一!保证完成任务!**:强调任务的完成,提升执行力。 -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员工需服从...

    【有效沟通技巧】期末考试答案解析.doc

    15. 《子兵法》的智慧:提到的“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体现了冷静决策的重要性。 16. 空间距离:亲密距离、私人距离和社会距离是常见的空间分类,而社会距离可能是误选项。 17. 关系处理:破译理解...

    孙子兵法读后感中学范文.doc

    同时,“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愤而致战”教导我们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影响决策,这在人际关系处理和团队管理中同样重要。 通过阅读《孙子兵法》,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分析问题,制定策略,以及如何在团队...

    孙子兵法读后感XX著作范文.doc

    "主不能够怒而兴师,将不能够愠而致战",告诫领导者不应因一时的情绪波动做出冲动的决定。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的冷静与理性是团队稳定的关键。 《孙子兵法》的智慧不仅限于军事,其思想在商业中被广泛应用,例如...

    《孙子兵法》读后感大全分享.doc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愤而致战",这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情绪波动而做出冲动的决定,如与朋友争吵或放弃学习。要学会控制情绪,理性思考,用冷静的态度处理问题,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单元质量检测语文版必修4

    5. 诗歌结构与情感表达:《无衣》中的“王于兴师”揭示了诗歌的战争背景,与“问答”形式结合,强化了同仇敌忾的情绪。《短歌行》则通过饮酒、对月抒怀,表达了曹操的忧思和求贤若渴之情。 【拓展】: 1. 古代文学...

    三国演义考点总结.docx

    11. **报父仇操兴师**:曹操因父亲被杀而兴兵报仇,展示了他强烈的家族观念和个人荣誉感。 12. **备救孔融**:刘备的仁义体现在他不顾自身安危,解救孔融,体现了他的领导魅力和正义感。 13. **恭祖三让**:刘备三...

    小学教科研管理工作制度精.doc

    7. **指导思想与目的**:制度旨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推动教育改革,实现科研兴师和科研兴校。 8. **选题原则**:选题应具有超前性、创造性和实效性,针对实际问题,结合学校...

    小学教科研制度文档.doc

    小学教育科研制度是学校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战略的重要管理措施,旨在推动教育科研的持续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学校设立由校长、副...

    三国演义考点总结借鉴.doc

    11. **曹操兴师**:曹操为父报仇的情节体现了孝道,但同时也暴露了他的残忍,这种性格特征在后续故事中多次显现。 12. **刘备北海救孔融**:刘备的仁义形象在此得以体现,他不顾自身安危救援孔融,展现出领导者的...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