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招聘求职论坛

有感于现在招聘求职贴泛滥,一个发人深省的笑话

浏览 14283 次
精华帖 (0) :: 良好帖 (16) :: 隐藏帖 (7)
作者 正文
   发表时间:2009-07-06   最后修改:2009-07-06
ywlqi 写道
jiyanliang 写道
ywlqi 写道
jiyanliang 写道
一个产品的研究,或者一个测试的研究,能很快的带动其它的技术产业链的。这里的技术研究可能现在是付出大于回报,但是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或者是竞争力那肯定有益无害的。
等到何时,人家产品更新一代有一代的,而你还在使用大风扇呢。。。

不敢苟同,90元能够解决问题,为什么要花几十万?而且研究到实用中间花了多长时间?市场能等得起这个时间吗?
个人认为解决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才是能力的体现。将来,永远是未知数,为了一个不知道是否会发生的事情投入太多的精力是不值得的。

恩,各抒己见吧,对你的话咱也不敢苟同。。。
现在研究出的产品还可以使用到更加广泛的范围,比如探测 商品的重量是否达标,或者探测商品和外壳的重量差不大的情况 等等。利用已有的成果可以成功的进行改造。难道你不发现这里的可扩展性很强吗?难道你写程序就是为了实现功能而已,将来永远是未知数?


同意可扩展性很强这一说法,但,真的需要吗?重量是否达标,或者探测商品和外壳的重量差不大的情况,没上这套系统之前的QA在干吗呢?扩展这些功能又得花多少钱?几十万的研究费用?每年十几万的维护费用?也许,每个月花2000元多雇一个人就可以搞定。纯属个人意见,不是抬杠啊,呵呵。

另:本人写程序首先考虑实现功能,再考虑可预见将来的可扩展性。其实重点是想说我主张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呵呵。

引用
将来,永远是未知数
你怎么预测。。。


还有
引用
每个月花2000元多雇一个人就可以搞定
我想知道怎么解决的,是用两只手掂量掂量吗,未必准吧。。。如果真是那样,人类可以返回到石器时代了。。。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9-07-06  
楼上的同志还真较真呢。
我的意思是说技术创新在历史的潮流来说很重要,但不一定适用于某个具体的项目,或者在退一步,在一定时期内不适用于某个项目。千万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
有些项目立项的时候吹得是天花乱坠,功能强大、扩展性强、能适应万般变化,但真正成功的项目又有多少呢?
项目的生命期有多长?在生命期内真的有那么多扩展性需求吗?

每个月花2000元多雇一个人就可以搞定,只是举个例子,技术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胡言乱语完毕,此帖不再回。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9-07-06   最后修改:2009-07-06
这个故事的原文,似乎出自一本讲述中国制造业的《龙行天下》——用以举例说明中国民营企业以自己非常有限的资金和技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资企业的压力,那种无所不在的、如草根般顽强求生的生命力与创新精神。所以,这个故事好象并非是要告诉我们:1、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力;2、能吹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开学一笑,亦无不可。若要当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单就故事的本身,读者自然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觉得:博士后那种正儿八经的“书生”方法,是可以用于未来新一代生产线的改造与设计的,使新的生产线不再存在这样的空装问题。农民工的方法虽然实用,始终只能用来吹掉既成的空盒子。所以,我始终觉得:知识是个好东西。当然,丰富的经验智慧,也很令人感佩。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9-07-06  
javaeye网站不安全啊,被360浏览器拦截了,说什么有木马攻击危险,请管理员查查。。。。。。。。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9-07-06   最后修改:2009-07-06
ywlqi 写道
jiyanliang 写道
一个产品的研究,或者一个测试的研究,能很快的带动其它的技术产业链的。这里的技术研究可能现在是付出大于回报,但是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或者是竞争力那肯定有益无害的。
等到何时,人家产品更新一代有一代的,而你还在使用大风扇呢。。。

不敢苟同,90元能够解决问题,为什么要花几十万?而且研究到实用中间花了多长时间?市场能等得起这个时间吗?
个人认为解决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才是能力的体现。将来,永远是未知数,为了一个不知道是否会发生的事情投入太多的精力是不值得的。

这是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区别,专业和业余的区别。
就等于小作坊软件公司笑正规大公司那么多条条款款,那么多模式。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9-07-07  
这个故事有点意思!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9-07-07  
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思考问题要发散思维,不要动不动就条条框框,简单的问题就不要复杂化。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9-07-07   最后修改:2009-07-07
引用
老板报着试试看的心里采纳了小工的建议,但小工的电风扇因为质量原因起火,烧掉整个生产线,老板雇佣黑社会把小工的手脚砍断……


反正就是“编”呗,我不觉得一个瞎编出来的故事能“发人深省”什么,写寓言吗?那就别用真正企业的名字,否则和伪装成电视访谈找几个假患者交流心得,找几个假专家解答疑问的电视购物广告有什么区别?

另外,这个故事和以前所谓“宇航员与铅笔”的故事神似啊。
引用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美国航天部门首次准备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但他们很快接到报告,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用圆珠笔、钢笔根本写不出字来。于是,他们用了10年时间,花费120亿美圆,科学家们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型圆珠笔。这种笔适用于失重状态、身体倒立、水中、任何平面物体,甚至在摄氏零下300度也能书写流利。

而俄罗斯人在太空中一直使用铅笔。”


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有时看上去很复杂的问题,其实有极简单的现成解决办法。这当然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可惜它是捏造出来的。总结一下这个故事的错误:

1,美国宇航员也用过铅笔。
2,铅笔并不适合太空中使用,尖头有危险,易燃,书写产生的石墨残渣容易进入宇航员的胸腔、眼睛,更容易使电子设备短路(石墨是良导体)。
3,太空笔是一家私人企业发明的,据说耗资一百多万美元。
4,这种太空笔不但能在失重的情况下使用,还能在极端温度下使用。
5,失重笔不但想出了用氮气产生压力,而且还改革了油墨和笔尖,使得这种笔不写的时候不漏油。
6,太空笔发明出来以后,无论是美国宇航局还是俄罗斯宇航局都购买了。
7,找不到零下300摄氏度这样的环境(开尔文0度达不到-300摄氏度),这个杜撰的故事本身就有科学错误。


早期的宇航员都使用铅笔,并不是因为接受了小学生的建议,而是因为钢笔、圆珠笔在失重条件下都无法使用,铅笔是惟一的选择。但是铅笔笔芯有时候会断,在失重的环境中飘浮,会飘进鼻子、眼睛中,或飘进电器中引起短路,成了危险品。此外,铅笔的笔芯和木头在纯氧的环境中还会极易燃烧。

因发明了圆珠笔通用笔芯而发了大财的保罗·费舍尔,意识到宇航员使用安全、可靠的书写工具的迫切性,自掏腰包进行研制,花了两年时间和约两百万元费用后,于 1965年研制成了能在太空环境下使用的圆珠笔———太空笔。其原理很简单,采用密封式气压笔芯,上部充有氮气(氮气是不活跃气体,一般条件下不会助燃),靠气体压力把油墨推向笔尖。经过严格的测试后,太空笔被美国宇航局采用。1967年12月,费舍尔以每枝2.95美元的价格把400枝太空笔卖给美国宇航局。

1969年7月20日,太空笔跟随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上了月球,并救了他们的命。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完成历史性漫步,回到登月舱准备离开时,发现发动机的塑料手动开关被宇航服的背囊碰断,无法启动发动机向地面指挥中心求援。他们需要拨动开关中一个细小的金属条,为了减轻重量,他们已抛弃了所有的工具。地面指挥中心的一名工程师灵机一动,建议他们用太空笔试试。奥尔德林掏出太空笔,缩回笔芯,用笔的中空尾端拨动了开关,成功地启动了登月舱的发动机。

太空笔是全天候的圆珠笔,除了太空环境,还可在其他各种极端恶劣(如寒冷的高山上和深海底) 的条件下使用,如油污、潮湿、粗糙、光滑的表面,并适用于各种角度书写,使用寿命长达几十年,深受登山运动员、户外活动者、技工、士兵、警察的欢迎。目前在美国市场上8美元即可买到一枝最简单的费舍尔太空笔。


奇怪的是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太空笔却成了谣言的对象,备受嘲笑,成了愚蠢的象征。有人说美国人花巨资开发太空笔完全没有必要,不如像前苏联宇航员那样简单地使用铅笔(实际上,前苏联宇航员后来也改用费舍尔太空笔)。还有人干脆说太空笔从来就没有研制出来过。直到最近,还有人在学术会议上把这个谣言进行添油加醋,开发费用被他们夸大了5000倍:

“‘为了研究在太空环境下圆珠笔能出水,竟使科学家花费了100亿美元,终了却毫无结果。最后得知,铅笔在太空环境下就能写出字。’11月3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的‘2004年全国农林研究生教育发展论坛’上,一位专家将这则黑色幽默娓娓道来,各大学领导和专家对‘研究要切合实际,尤其是以前沿研究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的观点表示认同。”(《中国农大研究生教育创新性“学科群落”质高多产》,《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7日第1版) 《光明日报》也刊登过“美国科学家花费巨资研究太空笔居然没想到用铅笔”这样的笑话。

费舍尔太空笔中国市场上也买得到,叫“飞梭太空笔”,许多城市的百货大楼、礼品店均有销售,与会专家竟然没有一个人见过、听说过?“研究要切合实际”,说得一点也不错,首先就要从自己做起。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9-07-08  
学历高不一定能力强!~~~ 能力强不一定能出头!~~~ 在中国,学历高比能力强有用多了。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9-07-08  
huanchen456 写道
这个故事的原文,似乎出自一本讲述中国制造业的《龙行天下》——用以举例说明中国民营企业以自己非常有限的资金和技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资企业的压力,那种无所不在的、如草根般顽强求生的生命力与创新精神。所以,这个故事好象并非是要告诉我们:1、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力;2、能吹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开学一笑,亦无不可。若要当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单就故事的本身,读者自然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觉得:博士后那种正儿八经的“书生”方法,是可以用于未来新一代生产线的改造与设计的,使新的生产线不再存在这样的空装问题。农民工的方法虽然实用,始终只能用来吹掉既成的空盒子。所以,我始终觉得:知识是个好东西。当然,丰富的经验智慧,也很令人感佩。

第一,好像不是出自那本书。我刚到腾讯读书去翻了一下,没有看到。
第二,没找到这个故事的原始出处。所有相关的引用,无一例外都是在复制这个故事,没有其他任何佐证。

换句话说,看起来很像是──又一个──自欺欺人的励志故事。
0 请登录后投票
论坛首页 招聘求职版

跳转论坛: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