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老帖子 主题:近来最让我思考的文章
精华帖 (0) :: 良好帖 (0) :: 灌水帖 (0) :: 隐藏帖 (0)
|
|
---|---|
作者 | 正文 |
发表时间:2006-11-10
mochow 写道 BirdGu 写道 关于佛教的还没看。看了杨小凯的。
网络的一大好处就是让一些人对一些东西只是一知半解就能洋洋洒洒写下一大篇,然后还有人跟在屁股后面叫好。 这样没什么不正常,学什么东西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叫好的人自然是比那一知半解知道的更少的人,只要他坚持继续学习,总有一天他会超越当初他为之叫好的那些东西。 谁都不是打娘胎里一出来就啥都精通的。看看一些牛人的回忆录,他们也不是一生下来就能找一个巨牛的导师给指导的,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并且调整自己的方向的。 网络真的是一个很好学习环境,因为什么都有,更重要的是有互动。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6-11-10
不信宗教,但是平和温柔,心态极好的人我也见过。同时教徒中也不乏暴戾之徒。由此从逻辑上推断,“信教”即不是“平和温柔,心态极好”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6-11-10
我现在还没有信教,但是我喜欢宗教无缘无故的爱。
就像电视里面演的:“你说你爱我,原来是因为我的钱?”主角悲痛不已,虽然都是爱,但是起因不好,完全不能接受。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6-11-10
BirdGu 写道 不信宗教,但是平和温柔,心态极好的人我也见过。同时教徒中也不乏暴戾之徒。由此从逻辑上推断,“信教”即不是“平和温柔,心态极好”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杨说的宗教对于社会政治的发展犯了这里莫谈国是的讳,不说也罢。对非理性的解释是重点。至于温柔不温柔和充要条件的关系,好像没有提到。大家要本着实用主义来看待信仰,个体的时间的局限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6-11-10
无缘无故的爱?滥情?
宗教里面是一种博爱,对众生的爱。 这里有一个错觉和误解。 爱上一个人的社会属性(比如,钱/地位/名气/学历),难道不比爱上一个人的自然属性(比如,相貌/身材/性情/生活习性)更加高级和高尚吗? 爱上一个人的自然属性,那就是低级趣味啊。不登大雅之堂的。 物质追求显然就高了一个档次。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6-11-10
sevenbamboos 写道 BirdGu 写道 不信宗教,但是平和温柔,心态极好的人我也见过。同时教徒中也不乏暴戾之徒。由此从逻辑上推断,“信教”即不是“平和温柔,心态极好”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杨说的宗教对于社会政治的发展犯了这里莫谈国是的讳,不说也罢。对非理性的解释是重点。至于温柔不温柔和充要条件的关系,好像没有提到。大家要本着实用主义来看待信仰,个体的时间的局限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温柔啊,心态啊是回ouspec MM的,和杨的文没关系。 杨的文章充满了似是而非,混乱的逻辑,对基督教极尽“隐恶扬善”之能事。所以我有充分理由相信是他的信仰影响了他的判断。 “本着实用主义来看待信仰”,这倒很符合中国人的宗教观。所以中国人可以菩萨,上帝,老君一起拜,可以把教堂当成泡MM的地方。这样也挺好。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6-11-10
本来以前还是信佛教的,后来发现这东西还是不值得信,信佛倒不如信自己。追求自我更重要。
本来之前对天主教没什么好感,也没什么坏感。但是在宁波著名的天主教堂听了一堂课,从此根本不打算信这玩意。怎么听我都觉得那位讲经的人的语气论调跟李某某志差不多。 后来慢慢越发不喜欢别人用上帝的语气教训自己,所以愈发不信教了。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6-11-10
buaawhl 写道 无缘无故的爱?滥情?
爱上一个人的社会属性(比如,钱/地位/名气/学历),难道不比爱上一个人的自然属性(比如,相貌/身材/性情/生活习性)更加高级和高尚吗? 偶一直也有这个想法? 可是真抛出这想法,那我们怎么定义真爱?这可就麻烦了。 是不是这样定义呢: 爱一个人(无论是因为社会属性,还是因为其自然属性),只要不欺骗,明确的告知对方自己所爱对方什么,就是真爱,而不是假爱--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我们就算真爱吧?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6-11-10
善恶,是非,逻辑,理性,唯物论。
#------------------------------------------ 二分法,绝对,否定之否定。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6-11-10
这个问题有些复杂。
人们倾向于认为爱上自然属性是真爱。因为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唯一性,不可复制,不可量化。社会属性容易量化,可以复制,更加的无差别化。 爱上钱,就有可能爱上更多的钱。爱上相貌性情,至少这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 所以,人们更倾向于认为,爱上了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就相当于爱上了这个“人”本身。 不过,现代社会信息发达。自然属性也可以量化了。征婚广告上一般都写着对年龄相貌身材财产的要求。 所以,随着信息透明化,自然属性也慢慢失去了特殊性的意义。慢慢地也会变成无差别化。人们会逐渐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定制爱人,或者说定制爱的服务。 而且,自然属性也是会变化的。比如,随着年龄。或者其他事件。这就给了变心的借口,“你再也不是当初我爱上的那个人了”。其实,谁也不知道他她当初爱上的那个人是什么。 从这里看出,爱,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个人化的表述。并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规范来具体衡量和判断。 只能大致判断,善于表达表述表演的人,可能更善于爱。 情感问题,没有可以大规模复制的统一解决方案。只能定制。 也不可能做理性方面的讨论。 |
|
返回顶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