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论坛

古诗有那么神秘么?

浏览 8162 次
精华帖 (0) :: 良好帖 (0) :: 灌水帖 (0) :: 隐藏帖 (0)
作者 正文
   发表时间:2006-10-18  
诗词格律的一些基本概念,没想象中的那么高深和枯燥,节选自王力的《诗词格律》:

第一节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 "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凈无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
    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纔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发表时间:2006-10-18  
 第二节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 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 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 ","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 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 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 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6-10-18  
姑苏城外寒山寺  一只红杏出墙来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6-10-18  
ls应该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吧……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6-10-18  
第二章 诗律

        第一节诗的种类

       关于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 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 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 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 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 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 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 诗"。这种乐府诗称"曲"、"辞"、"歌"、"行"等。到了唐 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 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 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 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 一般是五言的[2] ,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 仗,所以又叫排律[3].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 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 束缚. 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4]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 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 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 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 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 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么理论根据的。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6-10-18  
ylt 写道
史上最强的句子:什么上联都能给对上...


真是没文化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6-10-18  
庄表伟 写道
ylt 写道
史上最强的句子:什么上联都能给对上...


真是没文化


这本身就只是调侃罢了。写这个的人能让我笑,这就够了。

贴主的标题本身就很奇怪,古诗有什么神秘的吗?如果他要解释自己的观点,就要有自己的东西。就算贴人家的书,也要有自己的选择,有重点。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6-10-18  
ylt 写道
庄表伟 写道
ylt 写道
史上最强的句子:什么上联都能给对上...


真是没文化


这本身就只是调侃罢了。写这个的人能让我笑,这就够了。

贴主的标题本身就很奇怪,古诗有什么神秘的吗?如果他要解释自己的观点,就要有自己的东西。就算贴人家的书,也要有自己的选择,有重点。
问题就在于,如果是懂一点诗词格律的人,根本就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好笑。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6-10-18  
庄表伟 写道
ylt 写道
庄表伟 写道
ylt 写道
史上最强的句子:什么上联都能给对上...


真是没文化


这本身就只是调侃罢了。写这个的人能让我笑,这就够了。

贴主的标题本身就很奇怪,古诗有什么神秘的吗?如果他要解释自己的观点,就要有自己的东西。就算贴人家的书,也要有自己的选择,有重点。
问题就在于,如果是懂一点诗词格律的人,根本就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好笑。


能不能笑和格律无关。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6-10-18  
mochow 写道
ylt 写道
庄表伟 写道
ylt 写道
史上最强的句子:什么上联都能给对上...


真是没文化


这本身就只是调侃罢了。写这个的人能让我笑,这就够了。

贴主的标题本身就很奇怪,古诗有什么神秘的吗?如果他要解释自己的观点,就要有自己的东西。就算贴人家的书,也要有自己的选择,有重点。


你才莫名其妙呢,自己想贴想笑就自己新开,干吗搭我这趟车?
有现成的而且是专业的干吗还要自己去现写,我自己查资料写的话谁付我工钱?我脑子又没有毛病,有这功夫我可以多看一集电视剧了。



首先很抱歉  很不严肃得回了你的帖子  现在看真的很愧疚
其次我很认真得看了你的第一个帖子之后  说到了诗韵  脑间想到了那句kuso的话才回帖得  不是有意得
最后我觉得诗歌最早从诗经风雅颂开始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劳作过程中的精神结晶,其中也包括了消遣放松的作用,我回帖也是想无厘头一下。个人来讲对诗歌还是非常崇拜和尊敬的.毕竟生活在屈原和李白的故乡
0 请登录后投票
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版

跳转论坛: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