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帖 (0) :: 良好帖 (0) :: 灌水帖 (0) :: 隐藏帖 (1)
|
|
---|---|
作者 | 正文 |
发表时间:2005-06-02
其实,我觉得这些软件XX提的问题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我怀疑,他们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看法,观念,都是道听途说然后加上自己的想象 比如说: 中小企业人员流动非常大,如果把过程放在第二位,当人员发生变动,如何用其他人来顶替 这东西真他娘的扯淡,就算是制造业的蓝领调动,老板也不会像换螺丝钉一样的换人。问出这种问题的要么是没有开过公司的胡说八道,要么是脑子有问题。 我一朋友,是开家族企业的小老板,上次聊到这个话题。以下是聊天纪录: Trustno1 说: 如果你厂里的一个技术熟练工,想跳槽走人,你怎么办? 俞嵘 说: 命题本身有问题 Trustno1 说: 怎么说 俞嵘 说: 1.是否只有一个熟练工人 俞嵘 说: 2.重要程度如何 俞嵘 说: 3.工资待遇是高中底 俞嵘 说: 4.为什么要走人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6-02
不是只有我们在关注 Martin Fowler,还有这个:
http://www.zhangxun.com 引用 即将登场:
Martin Fowler研究、C3项目之谜 Thoughtworks案例研究 过几天我们来听听张x 的“高论”。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6-02
引用 软件学院的学制、教材都与普通计算机系本科有很大的差别,收的学费也要贵很多
还真有人愿意交多钱做软件蓝领吗? 引用 Martin Fowler 来到中国,带来了一股敏捷的春风,希望我们能把这股春风留住
是否这样,取决于对"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没办法绝对地判断一个方法比另一个方法好,就是因为我们没办法有效测量软件开发本身"这句话的看法及对敏捷在已有应用中的效果.说到底,都是为了成本.但是假如忽略成本的因素,显然敏捷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大多数开发者所欢迎的.从敏捷的兴起,看得出来人对软件开发的认识还不成熟,或者成熟的思想刚开始在萌芽,哈哈,虽然软件工程提出来那么久.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6-03
Trustno1 写道 其实,我觉得这些软件XX提的问题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我怀疑,他们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看法,观念,都是道听途说然后加上自己的想象 比如说: 中小企业人员流动非常大,如果把过程放在第二位,当人员发生变动,如何用其他人来顶替 这东西真他娘的扯淡,就算是制造业的蓝领调动,老板也不会像换螺丝钉一样的换人。问出这种问题的要么是没有开过公司的胡说八道,要么是脑子有问题。 agree。昨天我在现场便看出来了,那软件学院的院长显然是没有企业开发的经验,当然这是大家意料之中的,然则我还看出他连管理的经验都没有。比如说他提一个问题,说有没有什么办法考核一个人的几项数值,然后就可以知道这个人适合这种方法还是那种方法。这一看就是压根没有管理经验,自己想当然的在那里以为管理么只要把人分三六九等然后往模子里套就成了。不要说做开发需要强调人的因素,管理更加需要强调人的因素,哪个优秀的管理者不是看人下药的?只有这帮坐在学校里既不做开发又不做管理的家伙,整天在那里想当然地认为软件是这样管理是这样。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6-03
nihongye 写道 从敏捷的兴起,看得出来人对软件开发的认识还不成熟,或者成熟的思想刚开始在萌芽,哈哈,虽然软件工程提出来那么久.
恰恰相反,敏捷的兴起证明软件的工程化程度已经非常之高,证明人们对软件的认识已经非常之成熟。你想不想听详细的讲解?如果不想我便不再说下去,如果有兴趣我就再开一帖。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6-03
开吧 开吧
会有人想看的..........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6-03
引用 恰恰相反,敏捷的兴起证明软件的工程化程度已经非常之高,证明人们对软件的认识已经非常之成熟 当然,软件的工业化与许多传统行业的工业化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是要把软件看作一个特别的、新的行业,不要想当然地套用别的行业的经验,总和以前的相比。要以一种新鲜的、探索性的眼光来看待它。 软件开发对于人的依赖性非常高。所以产生了“人件”的说法。人是主要的“制造机器”,然而这种“机器”很特别。这证明它的工业化要么很困难,要么与众不同。它一方面要探索对于人的“管理”,一方面要探索适合人的开发方法,即它要在管理方法和软件本身的开发方法上不断进步。提高生产率是永远的目标,绝大多数的管理方法和开发方法论都逃不掉这个目标的衡量和筛选。重型方法(无论是管理还是开发)为什么逐渐地不被提倡?因为它忽视或淡化这个特殊行业的许多“隐变量”,导致结果不是最优的。面临的结局不是被淘汰,就是革新后生存下来。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6-03
。
"敏捷"和"CMM过程"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矛盾”。 CMM早先是美国军方针对“提供商”提出的,是“甲方”管理“乙方”的。如果软件企业不做外包自己在企业内部用,就是“管理者”管理“干事者”的。 CMM讲究过程“透明“,这就是领导看中CMM的地方。我虽然不参与开发,可我要知道你们每天在干啥。 从上面可以看到,CMM是从外向内、从上到下的软件工程。 敏捷或者XP,是编程人员的软件工程观点,是开发人员从实践中得来的。所以,敏捷或者XP自下而上的软件工程,是开发人员对软件开发过程(这个独特的生产过程,不是能和其它行业如制造业或建筑业可以参照对比的)思考和实践的结果。 可为什么敏捷没有成主流,被称为“市场工具的”CMM却成了主流? 一方面由于技术人员多半不善于“沟通”“推广”,另一方面大部分媒体,机构(包括教育)还是“管理”人员掌控,“劳动人民”的声音得不到传播。 只是到最近,“国际形式”有了变化! 第一:一部分“先进”的开发人员(比如今天的Martin Fowler)在“地位”提升的同时,并没有转变“阶级立场”,就是说“屁股决定大脑”这个定律在他们身上不灵; 第二:Intenet这个快速且低成本的传播媒体,使以前不可能有“话语权”的人可以“大狗小狗一起叫“了。 “领导”和“群众”没有谁好谁坏的,我们不能再搞“阶级斗争”。 不过“什么样的体制能够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用说大家也知道。 个人感觉:支持“个性张扬”的社会环境,才会有好的独立软件产品出现。讲究“组织第一”的社会,多半不会有创新的软件产品出现,软件开发多半是工程项目,不是创造性劳动。 这一点从同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和日本的软件业现状可以看出。 作为软件业“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会怎么样呢? 我们的文化现状能培养出怎样的软件产业呢? 。。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6-03
dingh2000 写道 可为什么敏捷没有成主流,被称为“市场工具的”CMM却成了主流?
CMM 从来就不是软件开发方法的主流,建议你搜索一下以前 o6z 关于 CMM 的论述。来到一个论坛对于以前所有的讨论成果不闻不问是无礼的举动。 dingh2000 写道 一方面由于技术人员多半不善于“沟通”“推广”,另一方面大部分媒体,机构(包括教育)还是“管理”人员掌控,“劳动人民”的声音得不到传播。
只是到最近,“国际形式”有了变化! 第一:一部分“先进”的开发人员(比如今天的Martin Fowler)在“地位”提升的同时,并没有转变“阶级立场”,就是说“屁股决定大脑”这个定律在他们身上不灵; 第二:Intenet这个快速且低成本的传播媒体,使以前不可能有“话语权”的人可以“大狗小狗一起叫“了。 “领导”和“群众”没有谁好谁坏的,我们不能再搞“阶级斗争”。 不过“什么样的体制能够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用说大家也知道。 非常的可笑,我们好像将近 30 年前就已经摆脱了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了吧。你这样说让我想起了以前网上流传的金日成关于互联网发展的伟大论述。 Martin Fowler 大概在 10 年前就已经是知名的专家了,至少 10 年前 Martin 就已经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管理者了。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6-03
引用 一部分“先进”的开发人员(比如今天的Martin Fowler)在“地位”提升的同时,并没有转变“阶级立场”,就是说“屁股决定大脑”这个定律在他们身上不灵;
永远是屁股决定脑袋,Martin Fowler也不例外。只不过,同样作为软件企业的管理者,屁股坐的位置不一样。有些软件企业需要做出好的软件,而中国的很多软件企业其实根本不需要好的软件,因为中国的很多客户根本就不需要好的软件。CMM,说穿了在中国不过是一个骗钱的入场券而已。有这张入场券,你就可以进去骗政府的钱。政府的某些人发这张入场券,进来的公司就会乖乖的向他上供。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看不明白的。 |
|
返回顶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