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论坛

zz 一个老外的疑惑

浏览 4142 次
精华帖 (0) :: 良好帖 (3) :: 灌水帖 (0) :: 隐藏帖 (0)
作者 正文
   发表时间:2011-05-24  
为出人头地付出如此代价,是否太残酷?人生难道就只有这种浅薄的成功标准吗?难

道不愿背井离乡、不向往洋楼、白领阶层,仅满足安贫乐道的淡泊人生就是失败者?


与大学生聊天特枯燥


在中国留学的外国人,几乎都会与某个中国大学生结为一帮一的互助组,你教我汉语

一小时,我帮你纠正英语一小时,并把这种互相学习的伙伴称为自己的“互相”。不

过,周围的“老外”常抱怨与“互相”大学生聊天没劲,中国的大学生们太一本正经,个

个都踌躇满志,期盼成为干番大事的成功者,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于我们西方青

年来说,如今对这种人生观早已失去了兴趣,我们更在意“平凡着、生活着”。


在很多中国大学生眼中,我是典型的胸无大志者,不想挣大钱、不想出巨著、不想干

什么大事业,甚至也不想读高学位。我最在意每天是否过得快活有趣,没想过设计自

己的“锦绣前程”,所以也没情绪与他们聊那些如何功成名就的人生话题,那

特“Boring”(枯燥)。相比之下,西方青年更热衷去亚洲、非洲、南美等不发达的地区

当一名志愿工作者,比如义务医生、教师。有机会帮助所需要的人,这种人生特别带

劲和有意义,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充满成就感。


华人对能抛头露脸会见权贵觉得非常荣耀,这一点留给我颇深印象。在电视上看到采

访一位华人女士,她说老爸接到克林顿夫妇邀请她到白宫参加国庆午宴的请柬时,激

动得老泪纵横。当然去白宫做客的确是难得的机会,不过与“公仆”同进一次午餐,怎

至于激动得落泪?我无法理解。


安贫乐道不是失败


读过中国杂志上一则故事。旅美音乐家谭盾,初赴美时曾为生计所迫在纽约的一间银

行门外拉琴卖艺,与他做伴的还有一位黑人乐手。十年后的一天,谭盾路过那间银行

时瞧见昔日同伴仍在老地方卖艺。黑人问谭盾如今在哪里卖艺,谭盾说在卡内基(纽约

著名音乐厅)拉呢。那黑人便打趣道:“在那能挣着钱吗?”谭盾也幽默地回应:“还

行。”

这本来是个很有趣的段子,可惜段子随后的说教真正煞风景!作者板着面孔告诫读

者,谭盾靠自我奋斗在洋人的地界上功成名就,而那黑人因庸庸碌碌十年落得终日在

街头卖艺。这种评论令我觉得好笑,且过于“中国特色”。

在西方,街头艺术是当地的一道风景,街头艺术家同样是艺术家,不论你在街头表演

还是在音乐厅表演,无贵贱之分,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艺术家。有些街头乐队水准相

当不错并演出了名气,每天他们到固定的广场上班演奏时,会有乐迷拥在周围,并风

风光光地出售自己乐队的CD。一些成功的街头乐手、画家的收入,与一介办公室职员

的薪水相若,其中有些街头艺术家就靠着在街头、集市上为行人提供娱乐置了房产。

我有位朋友原在大乐团拉小提琴,可他嫌不自由,便放弃了整天着礼服在音乐厅表演

的职位,宁愿下到酒吧及街头狂欢节上去表演,他认为这种与观众近距离的交流,更

令他放松惬意。周围亲友也理解他的个人志趣,无人认为他胸无大志,不思进取。

成功不应只是狭隘的成名成家,鄙视平凡的普罗大众是低俗的心态。

谁更可怜?

中国有一句古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在中国我很意外,周围的许多人

对普通工人、农民、服务员、清洁工等,很不不尊重甚至鄙视,而习惯以职业、职

位、收入、官阶来品评一个人的高低贵贱。

一位走街串巷去酒吧、幼儿园、小学校讲故事、说书的“老外”,一次晚餐时与一位熟

识的中国女士聊天。这位女士好心地替他出谋划策说:“反正你在这里也没正经工作,

不如去中国教英语,还能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和一份稳定的收入。”那说书人很惊讶地认

真纠正该女士:“太太,我是自由职业者,我的专业就是走街串巷为老百姓说书。您怎

么能说这不是一项正经职业呢?我不去中国,我不愿背井离乡。”

那位女士餐后大发感慨:“看他一个穷说书的,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儿,朝不保夕,

帮他找条出路还不领情。看来我们中国人是好样的,来到西方,赤手空拳地打拼出一

份体面职业,中产薪水和小洋楼……”周围“老外”个个睁大眼睛瞪着她瞧稀奇。因为本来

大家都挺可怜这位女士的,她的丈夫和10岁的女儿都留在中国,她独自漂泊异乡打

拼,已4年没见过女儿了。想不到她还在可怜别人!

西方人不能想象夫妻长久分居,家庭不能团聚对他们来说是人生极大的痛苦。丧失天

伦之乐的痛苦,是洋楼、白领、高薪所不能弥补的人生缺憾。为出人头地付出如此代

价,是否太残酷?人生难道就只有这种浅薄的成功标准吗?难道不愿背井离乡、不向

往洋楼、白领阶层,仅满足安贫乐道的淡泊人生就是失败者?为何要那么势利地以财

富、洋楼、学位、白领来论英雄?为何平凡地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就不被

认为是好样的?这里的人生观是否有问题?

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奥地利维也纳有间中餐馆老板,托在匈牙利的华人朋友帮忙物色几位匈国侍者。东欧

的薪水标准比维也纳低,这样可节省些成本,老板也允诺他付的工资肯定比匈牙利高

出许多。华人朋友爽快地表示,西欧的工资比东欧高,匈国人也挺拮据的,这事容易

办妥。没料到,他找了多个匈国人竟然全都不为所动。这位华人纳闷地问匈国朋友:

“你平常在维也纳上班,周末就回匈牙利,个把小时的车程又不远,而工资却高出一两

倍。这么好的机会干嘛不去呀?”匈国人答:“我每天下班后都要和家人一起吃顿团圆

晚餐,我不想走。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一位在纽约华尔街附近一间餐馆打工的中国MBA留学生,一次对着餐馆大厨发誓说:

“看着吧,总有一朝我会打入华尔街去!”大厨叹口气嘟囔道:“要是经济继续低迷餐馆

歇业,我就只好去当银行家了。”

这位中国的“MBA”差点惊了个跟头,眼前这位自己一向瞧不上的大老粗,跟银行家岂能

扯得上?大厨盯着惊呆的“MBA”解释说:“我以前就在华尔街的银行里上班。日出而

作,日落却无法息,每天都午夜后才回家,我终于厌烦了这种劳苦生涯。我年轻时就

喜爱烹饪,看着亲友们津津有味地赞叹我的厨艺,我便乐得心花怒放。一次午夜2点多

钟,我结束了一天的例行公务后,在办公室里嚼着令人厌恶的汉堡包时,终于下决心

辞职去当一名专业美食家,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自己挑剔的肠胃,还有机会为众人献

艺。”

这样的故事可能出乎中国人的意料。因为我发现在很多中国人眼中,成败得失,就是

活着争口气,就是为了一种体面,为了有在别人面前可以炫耀的面子。我有位女友,

干了两年律师后突然决定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重新回学校去学习瑞典按摩术,后来

她成为了一名职业按摩女郎。这有什么不好?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否,并不是靠与别人

的比较来证实的。
   发表时间:2011-05-24  
想起王朔的那句话:人活着就是为了赚很多钱,然后叫SB知道吗?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1-05-24  
frenchmay 写道
有些街头乐队水准相

当不错并演出了名气,每天他们到固定的广场上班演奏时,会有乐迷拥在周围,并风

风光光地出售自己乐队的CD。一些成功的街头乐手、画家的收入,与一介办公室职员

的薪水相若,其中有些街头艺术家就靠着在街头、集市上为行人提供娱乐置了房产。


在外国没有“城市管理者”吧。

问题在镇上这么干,我怀疑连生存和安全都没法保障,还谈何自由?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1-05-24  
国情不一样吧,外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好,看病不花钱,房子也买的起,人家挣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1-05-24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抱怨:
(这里的外国专指发达国家。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说,只有富得流油之地才能入得法眼,眼眺望之,心向往之,正如在地狱中仰望天堂。)

俺们还在忙着解放全人类呢,你们就经济挂帅了。
等俺们经济挂帅了,尔等又开始扯什么生活意义了。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1-05-24   最后修改:2011-05-24
文中有几个逻辑不清之处。

首先来看成功标准这个词。
既然是标准,必然是可以量化的。那么,货币是天然的衡量标准。
这种标准谈不上浅薄,只能说最普遍适用。一般等价物嘛。

其次是个性和共性的问题。
为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成为经济动物,这是人类的共性。
共性不可以抹杀个性,但个性也不能否认共性。
什么成功标准,胸无大志云云的,只不过是话不投机而已。谈不上什么价值观。
你说,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中国留学,文化背景差异如此之大,恰好遇到一个志趣相投的,那机会有多么小。人家能跟你谈什么?只能谈谈共性的话题——财富。人家想谈周易、唐诗宋词,你谈得了吗?

话说,中国也是很大的。风土人情,多种多样,对于生活的观点,也是多种多样。
拜金主义之所以被错认为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主要是由于那些人在经济和话语权上的强势地位。
如果你的眼里只有他们,自然就会有这种错觉。
当你的目光转向更广处,自然可以看到更多。
与其在经济体系架构下,批评唯经济论的价值观,还不如跳到别的体系,去寻找或者满足自己所谓的个性(那叫啥来着,平凡着,生活着)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1-05-24  
习惯统一价值观,统一思想,是中国特色之一。
比如,论坛有人无数次的提醒大家要把思想境界提高到追求有房有车的程度。别人谈个恋爱,他会一本正经的建议,开个车去恋爱就很容易成功。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1-05-24  
buaawhl 写道
文中有几个逻辑不清之处。

首先来看成功标准这个词。
既然是标准,必然是可以量化的。那么,货币是天然的衡量标准。
这种标准谈不上浅薄,只能说最普遍适用。一般等价物嘛。

其次是个性和共性的问题。
为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成为经济动物,这是人类的共性。
共性不可以抹杀个性,但个性也不能否认共性。
什么成功标准,胸无大志云云的,只不过是话不投机而已。谈不上什么价值观。
你说,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中国留学,文化背景差异如此之大,恰好遇到一个志趣相投的,那机会有多么小。人家能跟你谈什么?只能谈谈共性的话题——财富。人家想谈周易、唐诗宋词,你谈得了吗?

话说,中国也是很大的。风土人情,多种多样,对于生活的观点,也是多种多样。
拜金主义之所以被错认为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主要是由于那些人在经济和话语权上的强势地位。
如果你的眼里只有他们,自然就会有这种错觉。
当你的目光转向更广处,自然可以看到更多。
与其在经济体系架构下,批评唯经济论的价值观,还不如跳到别的体系,去寻找或者满足自己所谓的个性(那叫啥来着,平凡着,生活着)


货币是衡量经济实力的标准好吧. 成功=经济实力吗?
<活法>有句话我特别赞同, 人生的意义在于灵魂的修炼, 我觉得可以把成功定义为灵魂提升的程度, 这个不好量化, 因为我觉得成功本身是很难量化的.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1-05-25   最后修改:2011-05-25
这里还有一个语境的问题。
成功是一个对比的词,总要展示出来,而且公开地与他人比较,才能昭显出成功。
这种对比,可以发生在多种领域,或者说体系结构下。
有物质占有量方面的成功。即经济的成功。
有精神层次方面的成功。
既然要对比,那么自然要量化。有些东西很难量化的,那就无法比较,最终只能通过货币兑换结果来量化。
有一个真实的事件。
某西方发达国家,某人很聪明,他也沾沾自喜,满足于此。
但他人不敢苟同,对他说,既然你聪明,你为什么不富有?(不能量化)
他稚嫩的心灵,进行了严肃的思考。
于是,他投入金融行业,风风雨雨几十年,成为首屈一指的巨富。
他证明了自己的成功。(量化了)
拜金主义来源于西方,而且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该主义蔓延到东亚(西方人称之为远东,这个词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倾向)后,更是大行其道。
由于拜金主义的盛行,很多人深受其害。尤其是亲友的评论,诸如,人家也是这样的学历,人家也是这样的年龄,可是,你看人家的成就。别人都在大步奔小康,你却安贫乐道。
这种舆论使人无处可逃。人,毕竟是一种社会动物。
自我评价 = 社会评价的总和
除非你完全避世,遁出红尘,不与凡人交往,才能得脱。
为了逃避这种铺天盖地的精神压迫,人们找到了一个技巧。只要一谈到经济的方面的成功,就马上转移话题,进行其他体系下的比较,比如,生活质量,幸福度,灵魂,等等。
相当于表示:省省吧,我对你的经济成功论调,不感兴趣。我只讲究生活情趣。
或者:比钱,对不起,不感兴趣,咱们还是比灵魂吧。啥?没法比,那就别比了。比来比去,有啥意思呢。心理快感的来源又不是只有攀比一个渠道。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策略是对的。
但是,从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角度来说,不能全盘否定经济成功论调。
可以忽略,可以无视,但没有必要否定。
那些所谓个性化的成功标准,比如,平凡着,生活着。假如这种生活对于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什么产出的话(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
那么,这种个性化的标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你我他,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
只有对整个社会有益的共性标准(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成功),才会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没错,这就是一种功利主义。这是没办法的,社会的发展需要功利主义。
从这个角度来上,我们所有人,现代文明的享受者,都是功利主义的受益者。
不能因为受了一点亲友的唠叨和媒体的刺激,就全盘否认经济成功论。
你大可以偷偷摸摸地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成就,让那些赚钱机器们瞎忙去吧,不要否定和打击人家的积极性,毕竟,人家是在对社会做贡献。我们,及我们的后代,都需要他们。
至少从现在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需要他们。
在很久的将来,劳动生产率高得令人发指,一个人按一下键盘,就可以催动无数机器人,养活无数人类。
那时候,我们才不需要他们了。
那时候,大部分人就可以像那些所谓的“西方青年”所标榜的一样,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意义。

需要着重提出的一点是,这里的经济成功论,自然是指合理合法合情的对整个社会有利的经济成功。不包括那些非法的、道德败坏的、污染环境的、伤害无辜他人的所谓“经济成功”。

另外,与社会结构相关的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发达,生存条件相对宽松,等级制度不太森严,不需要太强的生存竞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个性化方面会更加明显一些。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1-05-25  
如果这个老外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他就不会这么想了。
0 请登录后投票
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版

跳转论坛: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