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更多

3顶
0踩

操作系统

转载新闻 08年Linux市场发力继续与微软的竞争

2008-03-01 11:32 by 副主编 QQbyte 评论(1) 有2108人浏览
在硬件市场正在经历沧桑巨变的今天,微软在操作系统中一统江湖的地位已然风雨飘摇,Linux能否借此机会上位却也难讲,不标准化,Linux难以做大,标准化又恐某家独大,有再造一个微软之虞。或许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而言,两家操作系统共存和共同竞争就是最好的结局。

  毫无疑问,你一定会听过这样的预言:“这将是Linux走向桌面的一年。”事实上,这样的预言我们不止听过一次,2001到2007,六年间,几乎每一年我们都听到过这样的“预言”。遗憾的是,我们在见证了这些预言的同时,同样见证了这些预言的一次又一次破灭,2008年,仍然有人做出了这样的预言,那么,2008年到底会不会是Linux的桌面年呢?

  2007年以来,的确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使得Linux看起来与以往不同。服务器市场是Linux最先突破的市场,从最近的消息来看,Linux上升趋势强劲,使得开源软件颇受厂商追捧。2008年1月16日,SunMicrosystems公司宣布,已经与MySQL公司签署收购协议,收购总金额约为10亿美元。MySQL是开源方面的领军企业,同时也是全球成长最快的开源数据库开发商之一。时隔仅仅不到一个月,Sun又收购了另一家开源软件公司innotek。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Linux久攻未下的桌面市场,情况似乎也有所转机:戴尔于2007年推出了预装 Ubuntu Linux 7.04操作系统的笔记本电脑,继戴尔之后,其他PC厂商也纷纷向Linux伸出了橄榄枝,而随着低价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升温,Linux也颇有借此上位之势。

  在浏览器市场,网景的退出对于开源来说,也是一大利好,FireFox浏览器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针对IE浏览器的病毒肆虐,很多网民开始青睐安全性更强的火狐浏览器,而FireFox 3.0版本开发的不断推进,更加使得开源浏览器的人气不断飙升。

  操作系统江湖

  十年前的操作系统市场,微软如日中天、一家独大。手持两件重要武器:Windows98和IE浏览器

  ,微软打得它的主要竞争对手苹果节节败退,浏览器方面,枕畔虽有网景在侧,微软IE仍可安眠。

  十年的日子转瞬即逝,十年后的今天,操作系统市场迎来了沧桑巨变,现在的操作系统市场用暗流汹涌、四面楚歌来形容似乎更为恰当。尽管微软的努力丝毫没有松懈,甚至可以说,比起十年前,微软已经做得更多、更好。

  庞大的研发团队,确实有其凡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实力,可以做出令人惊讶的技术。微软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无论是Windows Vista还是Windows Server 2008,都在网络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大改进,这对服务器版系统尤其有用。微软MSN团队近日使用最新的Server 2008 RC0预览版进行了一番测试,对比对象是Server 2003,结果相当震撼。测试人员搜集了10.793GB的VirtualEarth Stitch文件数据,首先把它们从TK2数据中心传往BLU数据中心,然后再传回来。在Server 2003系统上,从TK2到BLU花了5小时40分13秒,平均数据传输率567813BPS,而从BLU到TK2花了6小时6分26秒,平均速度 527182BPS。在Server 2008 RC0系统上,从TK2到BLU只花了7分45秒,平均速度高达25062249BPS,是Server 2003的43.9倍,而返程也只花了8分10秒,平均速度23712912BPS,是Server 2003的44.8倍。仅就这一点儿言,Server 2008比Server 2003确实快得太多了,新的Windows Server也的确值得期待。

  但是,在这样一个宣扬个性化的时代,以一个公司之力搞一个现代操作系统实在太难了。即使拥有资源如微软,仍无法让大家都满意。市场上反对微软的声音一阵强似一阵。服务器操作系统方面,微软并没有如其所愿夺得最大的份额;另一方面,桌面端也是烽烟四起。从硬件/操作系统上来看,早年间被视为穷途末路的苹果颇有咸鱼翻身之势,有统计数据表明,在美国市场,每卖出6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是苹果生产的。 Linux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虽然很小,但其存在就是最大的价值。事实上,很多硬件厂商把Linux作为和微软议价的筹码,且这种情形颇有愈演愈烈之势。更要命的是,互联网方面,微软着意推广的msn和live似乎都难以与Google这样的新锐网络公司抗衡。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操作系统使用环境和其所赖以生存的硬件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硬件市场将迎来巨变

  可以说,过去的这十年里,互联网从星星之火到如今形成的燎原之势,经历了迅猛发展的十年,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以个人计算为中心的传统PC逐渐衰落,以互联网应用为中心

  的新型类PC的硬件设施,或许我们可以称其为互联网终端,开始兴起。而眼前这种兴起仍然处于百花争艳、群雄并起阶段,各种各样的小玩意眼花缭乱,终端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充分细分阶段,不同形式的产品占据不同的目标市场,并且针对不同的用户群整合不同的应用解决方案,价格趋势当然也是越来越实惠。

  实际上,十年来,PC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沧海桑田。1998年,也就是十年前,一部台式PC的价格是 1000美元左右,主流配置是64MB内存,2GB硬盘,笔记本电脑还相当罕见,价格不菲,属于奢侈品。10年之后的今天,主流的台式PC价格在500美元,人民币三四千元左右,不乏二三千元人民币的产品,主流笔记本电脑价格也仅仅是在五六千元人民币。更为可怕的是,终端设备市场从未像现在这样繁荣过—— 笔记本电脑向微型化、便携化发展,如OLPC、 EeePC、gPC,手机计算功能增强,向计算机靠拢,进化为移动终端,典型产品如iPhone、Nokia的系列微型计算机,甚至还有各种各样的游戏机进化而来的产品。

  从性能来看,以上种种产品,件件都比10年前的电脑计算能力强大,而每类产品的操作系统都各不相同。OLPC、 EeePC、gPC预装的操作系统不是视窗,手机操作系统则本来就是群雄争霸,游戏机根本就没有预装操作系统。

  这种情况之下,微软视窗显然很难再继续延续其一统江湖的地位。那么,Linux能否借此机会上位呢?

  从技术上来看,Linux有其先天优势:对硬件的支持比Windows做得更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优势也和其出身有关,Linux属于草根操作系统,没有名门望族支持,自然也不必依赖于谁——Linux完全不依赖于x86构架。ppc、arm、 mips, 所有世面上能够找得到、看得见的芯片,从手机到路由器,再到toaster,Linux都可以运行。Linux虽然本身不是微内核架构,但整个GNU操作系统却是极其模块化的。这些都是微软视窗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是其他任何硬件厂商开发出来的操作系统无可比拟的。

  然而,据此认为Linux就此时来运转仍然为时过早。
3
0
评论 共 1 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1 楼 anchor 2008-03-01 20:46
其存在就是最大的价值。

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您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 Drools4.0官方使用手册中文.doc

    EMYCIN是最早的专家系统Shell(外壳)之一,它从医学诊断专家系统MYCIN发展而来。早期的专家系统有自己的logic hard coded "shells"(逻辑硬件编码外壳),把逻辑与系统相分离,为用户输入提供一个简单的使用环境。...

  • Drools4.0官方使用手册中文

    Drools5规则引擎开发教程.pdf 博文链接:https://haroldxie.iteye.com/blog/1167148

  • drools4.0教程

    Drools4.0是从之前的Drools3.0.x系列以来的一次主要更新。在语言表达式,引擎性能和工具实用性方面都有一整套的新特性开发完成。下面列出一些最引人注意的更新列表。

  • Drools4.0使用手册中文

    jboss的Drools规则引擎使用说明

  • drools4.0 使用相关的jar包

    antlr-runtime.jar drools-compiler.jar drools-core.jar drools-decisiontables.jar drools-jsr94.jar droolsService.jar jsr94.jar jxl.jar mvel.jar xpp3.jar

  • Drools4.0申请信用卡web例子

    结合spring,dwr完成的web示例。

  • Drools4.0官方使用手册(中文).pdf

    Drools4.0官方使用手册(中文).pdf

  • Drools 4.0 中文使用手册

    Drools 规则引擎的使用手册,适用于需要将业务规则分离出来的场合,目前已经被JBoss收购。

  • Drools4.0 官方使用手册中文.doc

    Drools4.0是从之前的Drools3.0.x系列以来的一次主要更新。在语言表达式,引擎性能和工具实用性方面都有一整套的新特性开发完成。下面列出一些最引人注意的更新列表。

  • 无线电能传输中电动汽车充电的Matlab与Maxwell仿真:线圈结构与补偿拓扑优化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中的应用,特别是在Matlab和Maxwell中的仿真过程。首先讨论了SS补偿拓扑的Matlab仿真,展示了如何设置线圈参数、进行谐振匹配以及通过相量分析判断软开关状态。接着探讨了Maxwell中DD线圈的3D电磁场仿真,强调了自定义网格划分和涡流场计算的重要性。随后,文章深入研究了多线圈阵列仿真,揭示了不同线圈布局对耦合系数的影响,并提出了LCC补偿拓扑的应用。此外,文中还分享了许多实用技巧,如避免常见错误、优化仿真参数以及处理实际测试中的问题。 适合人群:从事无线电能传输研究的技术人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其仿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开发者,旨在帮助他们掌握Matlab和Maxwell的具体应用,提高仿真精度和效率。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示例和仿真步骤,还分享了作者的实际经验和教训,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仿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用户增删改查功能的前端页面,添加了vue渲染代码

    用户增删改查功能的前端页面,添加了vue渲染代码。

  • 计算机课程设计相关资源

    计算机课程设计相关资源

  • 基于51单片机protues仿真的猜数字游戏(仿真图、源代码、AD原理图、流程图)

    基于51单片机protues仿真的猜数字游戏(仿真图、源代码、AD原理图、流程图) 猜数字游戏 1、通过随机数实现该游戏; 2、按下K1键启动游戏并随机生成一个0~9的数字 3、通过矩阵按键输入你的数字,输入数字小于随机生成的数字则显示小于该数,大于的时候显示大于该数,直到相等为止。 4、仿真图、源代码、AD原理图、流程图;

  • 基于MATLAB的FOC滑膜观测器与锁相环(MATLAB 2021b)实现及硬件移植注意事项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MATLAB 2021b搭建的FOC滑膜观测器(SMO)与锁相环(PLL)的仿真模型及其在M4硬件平台上的实现方法。文中首先展示了SMO的核心代码,解释了如何通过滑模面计算和符号函数处理来估算反电动势,并讨论了PLL用于速度提取的具体实现。接着探讨了仿真环境中直接0速闭环启动的效果以及实际硬件实现时所需的开环启动策略。此外,文章还分享了多个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相位跳变、高频振荡、电流环参数调整等。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控制研究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对无感FOC感兴趣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FOC滑膜观测器和锁相环的工作原理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的开发者。目标是掌握SMO+PLL组合的设计思路和技术细节,同时了解硬件移植时需要注意的实际问题。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实用的代码片段和调试经验,对于想要快速入门或优化现有系统的读者非常有帮助。特别强调了仿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提醒读者注意参数选择和滤波器设计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 汽车美容员工手册.doc

    汽车美容员工手册.doc

  • 基于PSO算法的配电网分布式光伏选址定容优化及其Matlab实现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解决配电网中分布式光伏系统的选址与定容问题的方法。首先阐述了问题背景,即在复杂的配电网环境中选择合适的光伏安装位置和确定合理的装机容量,以降低网损、减小电压偏差并提高光伏消纳效率。接着展示了具体的PSO算法实现流程,包括粒子初始化、适应度函数构建、粒子位置更新规则以及越界处理机制等关键技术细节。文中还讨论了目标函数的设计思路,将多个相互制约的目标如网损、电压偏差和光伏消纳通过加权方式整合为单一评价标准。此外,作者分享了一些实践经验,例如采用前推回代法进行快速潮流计算,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调整权重系数,以及引入随机波动模型模拟光伏出力特性。最终实验结果显示,经过优化后的方案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适用人群:从事电力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专业人士,尤其是那些需要处理分布式能源集成问题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如何运用智能优化算法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人士;旨在帮助读者掌握PSO算法的具体应用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配电网中分布式光伏系统的选址定容挑战。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完整的Matlab源代码片段,便于读者理解和复现研究结果;同时也提到了一些潜在改进方向,鼓励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 晋升考核制度.pptx

    晋升考核制度.pptx

  • 计网-主机发送IP数据报的过程思维导图

    计网-主机发送IP数据报的过程思维导图

  • 三菱FX3U PLC与三台E740变频器基于Modbus RTU通讯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三菱FX3U PLC与三台三菱E740变频器通过Modbus RTU协议进行通讯的具体实现方法。主要内容涵盖硬件配置(如PLC、变频器、触摸屏)、通讯参数设置(如波特率、数据位、校验方式)、PLC程序编写(包括初始化、启停控制、频率设定等)、触摸屏编程(如画面设计、变量关联)等方面。文中还分享了一些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和避坑指南,确保通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适用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熟悉三菱产品和Modbus RTU协议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实现PLC与多台变频器通讯的工业自动化项目,旨在提高系统的集成度和可控性,减少人工干预,提升生产效率。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实例和代码片段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要点,同时强调了实际操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