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对于刚工作的人,会比较兴奋,因为创业充满想象力;对于工作几年的人,会比较向往,因为压抑得太久。其实,创业和就业一样,只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两种方式,关键是心态问题。大多数就业的人,一般都把工作叫打工,这是一种对自己不太负责人的态度,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个人还没有完全独立: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因为没有谁要求你必须很乏味地工作,没有人要求你必须朝九晚五,你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甚至住在山林里。虽然我们可以找出很多被迫的理由,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不能放弃,比如诱人的薪水、优越的身份。
谈到创业,就会谈到失败。但如何来定义呢?也许人生本来就没有成败,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我对成功的唯一定义,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它只决定于你自己,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和他人争输赢。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很浅薄、无奈的庸人心态。也许是因为曾经12年的疾病梦魇(主要还是心理上),伴随我从初二到研三毕业。我对生活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只要不得癌症,一切都可以重来。因为这种心态,在别人眼中的工作、经济压力,我看的谈很多,自然也过得洒脱些。
说到心态,就从价值观谈起。
价值观
我认为合作的最理想状态,就是默契,而默契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一致。虽然说核心成员最好是专业互补,但这更多是技术层面,价值观比专业技能更基础,更决定创业成败。你觉得你的人生幸福,是决定于你的价值观还是你的职业?没有默契的团队,沟通效率、执行力都大打折扣,很难形成信任的合作关系,成大事的几率也很低。
如果你认为创业就是发家致富,那么估计去人才市场招人,和到电脑城买电脑没啥那样,经济实惠。如果你在心里就认为别人是给你打工,你怎么能够期待别人以创业的心态给你做事呢?
做生意和做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会在企业管理的各种行为中体现出来。我们做每一个决策的背后,几乎都有价值观的支撑。
打个比方,如果做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是成都市二环内,还是成都市区一律免费送货上门;退换货是7天还是60天,是否无条件。这不只是一个策略问题,而是对生意和服务的理解。当然,你可能会说,企业生存不下去,还谈什么服务。
公司的价值观,就是老板的价值观,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就像一个人在成年期和儿童期,性格不会有太大差别。当公司不断发展,老板会不断引进和他价值观类似的人,那些相处不来的,是不可能长久呆下去的,干得不爽、也很难被重用(重用决定于被信任)。
这也暗含了一个信息,资深人士求职时,最好了解一下公司创始人的人品和做事方式。生意人背景发家的公司,进里面的研发部门最好掂量一下(用生意的思维来做研发管理)。
时势
我理解的时势,就是时机+趋势。时势本质上属于环境的范畴,人都是生活在环境中。个人的聪明和勤奋在时势面前不堪一击。不过你可能会说,你这么聪明和勤奋,怎么会抓不住时势呢?我反驳一下:02年你能预测03年的非典吗? 再比如,02年前后做电子商务是很难成功的,不光是个人PC价格、带宽导致的上网普及,最核心是没有物流、在线支付做支撑。
成功者,一定是有时势做支撑。大家应该都知道06、07年炒股基本上只赚不赔吧?很多人还以为自己是炒股高手呢。
业务需求
也许是在IT行业,总是听别人说想创业。我觉得IT人士是非常不适合创业的,如果一位学会计的说要创业,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离谱?IT和会计一样,都是一种工具型、横向职业(什么公司都需要),它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需要业务做支撑,业务才是其核心价值。当然了,也有很多做行业软件的IT公司,但业务精通程度、业务抽象能力,绝对是生存的根基。
比如,即使是一个纯沟通工具,如在线咨询,也是应该深入行业的,比如大的旅游企业,是肯定不会用在线咨询的,因为旅游的个性化、复杂性,在线咨询人工成本非常高(如果平均20分钟的沟通时间,你要养多少客服?)。
再比如,大型电子商务网站的首页一般喜欢用一个flash自动翻页的促销广告,但如果你只是做一次性客人,如张家界旅游网,这种翻页广告就很难有效果,因为大型网站很多是重复性购买客人,他们来看看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属于被动型消费;而像张家界旅游网的客人目的性很强,直奔主题,是主动消费,不会有耐心看完你的翻页广告。像会员系统、购物车、积分、团购等功能设计都有陷阱,我们往往不客观评估自己网站的位置、客人来自己网站的期望值,而盲目模仿行业标杆。
我们肯定是为客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客人才会买单。而这种价值,就是满足其需求。
在这儿,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一般人理解为网站界面设计的范畴,这是比较粗浅的。比如电子商务网站,最核心的用户体验是送货速度快、支付便捷、价格便宜等。用户体验=用户关注的价值。
权衡
我觉得,这应该是创业成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所做的任何决策,都会有正/负两面。比如家里买张摇椅,你考虑到它的享受性,一定要考虑到它还会占空间,特别是小户型。公司强制性加班,一定会对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热情有负面影响。
创业一般是资源受限下的行为,如果资源有限,就一定会考虑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地发挥价值,也就是时间管理上说的轻重/缓急。轻重,即是否为核心需求;缓急,即优先级、顺序。
我记得自己工作那几年,从来不考虑这种问题,领导让做啥就做啥,被动式积极(有任务就全力以赴,没任务就自学、不闻不问),那时候我只是一位执行者。
其实,任何事情都可以分成两阶段:先分配,再执行(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在脑子里分配好了)。而在公司,这两件事往往是分离的:领导做分配,下属做执行。分配任务的核心原则,就是先分清轻重缓急,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将它养成习惯。
比如,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初期上线,你可以将用户点评、后台订单变更等需求放在后面,因为上线第一步是争取订单,而用户点评是用户购买、消费后的行为。这时候,你也不用太关注网站性能/做集群,因为负载还没有影响到用户体验。
再比如,该网站的后台,你可以只开发简易的财务系统,因为这都是人力、时间成本,它在订单量不大时,并不会形成业务处理效率的瓶颈;这时候也不用出统计报表,那至少是几个月后的事情。
判断轻重缓急,是基于对行业、业务、资源的了解深度,我们必须修炼自己的内功。
管理
应该说,这几年我的业余时间大部分花在商业、管理的学习,特别是后者,书都买了上百本。不因为什么,只是兴趣。最终我悟出了三个道理:
1、管理是一种是实践活动,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绩效。适合、有效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谈管理方法的优劣都是胡扯。
2、创业期精力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花太多时间学管理很不值。创业初期太了解管理,往往思维会被僵化/教条,而且这个时期,管理不会形成瓶颈。管理本质解决的是秩序。无序才需要被管理,公司只有几个人还谈不上什么混乱。
3、MBA上的管理基本上是对成熟大企业的归纳、总结,对处于婴儿期的创业型企业,基本不具可操作性,比如余世维的《职业经理人》系列。
管理决定于人的做事、做人风格。创业时,你的做事方式肯定还是延续以前的,做人呢,基本从管理书中学不到,至少非常难以转化为行为(比如教练型领导,有多少人能够做好?)。那么学它又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开车时最怕的就是遇到刚刚拿驾照的新手,不小心就会和你的车kiss一下。如果在创业初期,你能够骑车到达目的地,就不用先花两个月拿驾照,再花三个月熟练吧?
上面我也说到,我花了很多时间了解商业。现在想想,商业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如何挖掘你的目标客户群的需求,为他们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而获得回报。知道要满足什么需求,剩下的都是手段,用我们IT行业的术语,就是“技术实现”,技术实现一般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活吧?
因为这个感悟,看商业杂志,也就理性多了。中国的很多成功人士,或者说有钱人吧,发家一般都是早期抓住了某种用户需求,并不是因为发家初期,管理水平如何。其实,管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实现业务需求的手段。
看商业杂志,扩大自己的视野倒是可以,但如果寄希望它找点子,从而开创事业,基本上不靠谱。现在创业,基本上不可能靠一个点子就成功,特别是不熟悉的行业。即使是一个好点子,要几个月不折不扣地执行,也是非常考验人。
那些我们看起来很诱人的行业,水更深,比如SNS、团购,光营销费用都是以百万计,都需要规模优势,1000家做团购的,可能最后生存下来的不到20家,你有这么幸运?这些成功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江南春的分众传媒,就是在每家楼宇里面挂上若干电子相框,有技术含量吗?
所有有人说,失败是必然,成功才是偶然。我们看到的机会,往往都是陷阱,但不尝试又怎么知道。当然了,这说的都是大机会。做点电子商务,赚点小钱,门槛倒不高。
奖惩 大多数企业对员工激励的方式,基本上就等同于奖惩了。我估计大多数人对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很适应,那是否也暗示,自己也愿意做那只兔子?没有任何人喜欢被控制,那么,如果你是管理者,你是否还偏好这种对待动物的方法? 我觉得,与其说是奖惩,不如用规则这个词更合适:制定一个能够达成共识的规则或制度,让每个人都在这个规则的平台上展现自己,而不是由某个高高在上的领导给每个人或萝卜或大棒。
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建立一个企业生态 系统。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最近几年谈得最火的。企业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是基于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很多企业喜欢鼓吹自己的企业文化,说他们是文化领导,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化控制。我觉得,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根本不现实,特别是企业这种盈利单位。不过,我们每个人都认同一些普世原则:尊重、信任、双赢、公平等。与其大费周折让员工接受某人的价值观,还不如去唤醒或强化那种流淌于每个人血液中的人性光辉。
小企业谈不上文化,因为文化需要一种势,一种集体的势(氛围),通过大多数人的行为来影响少数人。
职业化 职业化大概是余世维04年左右,在《职业经理人》中开始普及的,我曾经也是高度颂扬和推行职业化,但无疾而终。职业化在整个中国都处于启蒙阶段,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从这些词就可以看出来,如忠诚、面子。忠诚是一种人身依附,面子是一种人情为上。职业化需要规则的土壤,中国目前不具备,某些行业的着装和举止很职业化,但行为或意识还没有跟上,而且职业化似乎主要针对对基层服务人员,如职业化开始比较早的航空公司、银行、酒店。
创业型公司,谈职业化为时尚早,因为这个阶段,往往是因为领导者的魅力或人品,大家一起干,而不是因为公司公司雇佣我,所以我必须按某某规矩做,靠契约来形成内心动力和责任。
战略 创业型公司,最好不要大谈战略,因为还处于摸索阶级,做战略决策一般是凭感觉/直觉。有过几年的感觉,慢慢会凭经验。也许等到公司足够强大,对行业和本企业有很深的理解后,方可凭方法做事了。MBA里面的战略,一般都是基于方法学,比如SWOT分析、BCG矩阵;对初创公司,往往只有有限的参考价值。
什么叫战略,在企业初期,就是投入钱和人,尽快拿回订单;战略更多是一种策略,而不是定义上的的方向性指导。
企业生命周期
因为对企业生命周期的不敏感(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估计让很多人走过弯路。就像你在25岁吃六味地黄丸,这种中老年人吃的补药,对身体往往是负面影响的。很多企业领导,因为看到某企业用某管理方法,业绩大增,于是也想试试。比如GE的末位淘汰(每年淘汰10%),你觉得可以采用吗?GE的企业品牌、规模、薪酬待遇均有行业领先性,你具备吗?确实,大多数优秀的公司都具有末位淘汰,比如阿里巴巴,但这也是它们变得优秀后的强势作风。GE的6Sigma,那就更别学了,因为这种质量控制流程和标准你既做不出来,成本也太高。
有句话说,一流的公司卖标准,二流的公司卖品牌,三流的公司卖产品。不是有mp3和mp4格式吗?你来一个mp5格式,看市场要多少年才会接纳你?那些制造标准的公司,一开始也不是以标准出现的,只是自己的方案太普遍,于是就形成标准了,就像曾经席梦思是床垫的代名词。所以,要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后,再考虑做相应事情。一上来就想做平台,一般最后都是一个空壳。
创业需要把握节奏,比如做电子商务网站,一般是先上产品、再上会员系统,再上社区。而我们模仿时,往往三个同时上,最后的结局是,一年下来,论坛只有10个帖子,除了告诉别人你们网站没有人气、不值得信赖,仅此而已。
说到这里,又想到一句创业口号:创新。没有经历模仿和改进阶段,创新是否有支撑?就像我们读书那十几年,其实都是学死知识,也就是模仿,比如学习议论文的三段论。我不是不鼓励创新,只是觉得,创业的成本和风险非常高,时间和资金一般公司撑不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苹果公司那些没有面市的产品模型。
也经常听人说到精细化和粗放型,如果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看,初期偏粗放,然后再慢慢精细化运作,比如质量控制流程
企业很小的时候,人少,一般靠信任式管理。信任,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这体现在上下班考勤、权限分配、绩效考核等等。
说说绩效考核吧,绩效考核的本意是为了提升绩效(提醒你哪儿需要改进),但实际上,一般都成为发放薪酬和辞退员工的手段(员工一般都这么理解)。这在无形中就暗示了一种雇用关系,助长员工的打工心态,还导致上下级间的隔阂、增强了彼此间的不信任。我觉得小企业对于某些岗位,完全可以放弃绩效考核,特别是研发型团队。
暗示这个词很微妙,就像你不会给你的上司送礼物,而上司可以给你送小礼物,这暗示了一种等级关系:我认可你的成绩(反之,你不会用认可这种词对上司吧)。这谈不上什么办公室政_治,我只是觉得,作为管理者,一定要留意自己行为的侧面影响。影响力,往往不是纸上或口头上,而是在我们的行为中。
流程化,是一个很美妙的词语,因为优秀的大企业一般都是这么做的。流程化带来效率的同时,必然要求分工明确,而分工明确往往就意味着组织要加人,而在企业创立初期加人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流程化的制定,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优化过程,而且,不同的业务、人员规模,往往业务流程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说流程的制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呢?就像你开车上班,你要设计出一条最佳线路,也是需要不断尝试的。我的意思是,创业型企业,不要一开始就上严格的流程,等到业务处理出现效率瓶颈时,再一步步优化。渐进式改革,一般都比革_命好。
好了,先写这儿。感悟往往都是一点一滴,所以写得也比较零碎。
最后,推荐几本好书:
《从命令到参与》:人性化,可操作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普适的书,虽然是外国人写的。
《西方管理思想史》:了解各种管理模式的起源,会更深懂得管理的适用性,比如泰勒主义。
《中国企业批判》:一位管理咨询师写的,很冷静、深刻,创业者一定要看。国人能够写出这种书,佩服佩服。
《管理咨询的神话》:对管理大师的深刻剖析和批判。还有一本是《企业巫医》,但比较浅薄,有点哗众取宠。
《重塑管理》:很实用、深刻。
《真实情景中的管理学》:可以系统了解管理框架。毕竟叫管理“学”,不是实战型,比起其它几本知名教程,这个有趣得多。
以上推荐的都比较有思想,不会让你对管理形成呆板的认识,就当消遣吧。像《战略管理》这类书,要慎读,高瞻远瞩往会一脚踏空。
谈到创业,就会谈到失败。但如何来定义呢?也许人生本来就没有成败,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我对成功的唯一定义,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它只决定于你自己,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和他人争输赢。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很浅薄、无奈的庸人心态。也许是因为曾经12年的疾病梦魇(主要还是心理上),伴随我从初二到研三毕业。我对生活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只要不得癌症,一切都可以重来。因为这种心态,在别人眼中的工作、经济压力,我看的谈很多,自然也过得洒脱些。
说到心态,就从价值观谈起。
价值观
我认为合作的最理想状态,就是默契,而默契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一致。虽然说核心成员最好是专业互补,但这更多是技术层面,价值观比专业技能更基础,更决定创业成败。你觉得你的人生幸福,是决定于你的价值观还是你的职业?没有默契的团队,沟通效率、执行力都大打折扣,很难形成信任的合作关系,成大事的几率也很低。
如果你认为创业就是发家致富,那么估计去人才市场招人,和到电脑城买电脑没啥那样,经济实惠。如果你在心里就认为别人是给你打工,你怎么能够期待别人以创业的心态给你做事呢?
做生意和做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会在企业管理的各种行为中体现出来。我们做每一个决策的背后,几乎都有价值观的支撑。
打个比方,如果做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是成都市二环内,还是成都市区一律免费送货上门;退换货是7天还是60天,是否无条件。这不只是一个策略问题,而是对生意和服务的理解。当然,你可能会说,企业生存不下去,还谈什么服务。
公司的价值观,就是老板的价值观,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就像一个人在成年期和儿童期,性格不会有太大差别。当公司不断发展,老板会不断引进和他价值观类似的人,那些相处不来的,是不可能长久呆下去的,干得不爽、也很难被重用(重用决定于被信任)。
这也暗含了一个信息,资深人士求职时,最好了解一下公司创始人的人品和做事方式。生意人背景发家的公司,进里面的研发部门最好掂量一下(用生意的思维来做研发管理)。
时势
我理解的时势,就是时机+趋势。时势本质上属于环境的范畴,人都是生活在环境中。个人的聪明和勤奋在时势面前不堪一击。不过你可能会说,你这么聪明和勤奋,怎么会抓不住时势呢?我反驳一下:02年你能预测03年的非典吗? 再比如,02年前后做电子商务是很难成功的,不光是个人PC价格、带宽导致的上网普及,最核心是没有物流、在线支付做支撑。
成功者,一定是有时势做支撑。大家应该都知道06、07年炒股基本上只赚不赔吧?很多人还以为自己是炒股高手呢。
业务需求
也许是在IT行业,总是听别人说想创业。我觉得IT人士是非常不适合创业的,如果一位学会计的说要创业,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离谱?IT和会计一样,都是一种工具型、横向职业(什么公司都需要),它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需要业务做支撑,业务才是其核心价值。当然了,也有很多做行业软件的IT公司,但业务精通程度、业务抽象能力,绝对是生存的根基。
比如,即使是一个纯沟通工具,如在线咨询,也是应该深入行业的,比如大的旅游企业,是肯定不会用在线咨询的,因为旅游的个性化、复杂性,在线咨询人工成本非常高(如果平均20分钟的沟通时间,你要养多少客服?)。
再比如,大型电子商务网站的首页一般喜欢用一个flash自动翻页的促销广告,但如果你只是做一次性客人,如张家界旅游网,这种翻页广告就很难有效果,因为大型网站很多是重复性购买客人,他们来看看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属于被动型消费;而像张家界旅游网的客人目的性很强,直奔主题,是主动消费,不会有耐心看完你的翻页广告。像会员系统、购物车、积分、团购等功能设计都有陷阱,我们往往不客观评估自己网站的位置、客人来自己网站的期望值,而盲目模仿行业标杆。
我们肯定是为客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客人才会买单。而这种价值,就是满足其需求。
在这儿,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一般人理解为网站界面设计的范畴,这是比较粗浅的。比如电子商务网站,最核心的用户体验是送货速度快、支付便捷、价格便宜等。用户体验=用户关注的价值。
权衡
我觉得,这应该是创业成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所做的任何决策,都会有正/负两面。比如家里买张摇椅,你考虑到它的享受性,一定要考虑到它还会占空间,特别是小户型。公司强制性加班,一定会对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热情有负面影响。
创业一般是资源受限下的行为,如果资源有限,就一定会考虑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地发挥价值,也就是时间管理上说的轻重/缓急。轻重,即是否为核心需求;缓急,即优先级、顺序。
我记得自己工作那几年,从来不考虑这种问题,领导让做啥就做啥,被动式积极(有任务就全力以赴,没任务就自学、不闻不问),那时候我只是一位执行者。
其实,任何事情都可以分成两阶段:先分配,再执行(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在脑子里分配好了)。而在公司,这两件事往往是分离的:领导做分配,下属做执行。分配任务的核心原则,就是先分清轻重缓急,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将它养成习惯。
比如,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初期上线,你可以将用户点评、后台订单变更等需求放在后面,因为上线第一步是争取订单,而用户点评是用户购买、消费后的行为。这时候,你也不用太关注网站性能/做集群,因为负载还没有影响到用户体验。
再比如,该网站的后台,你可以只开发简易的财务系统,因为这都是人力、时间成本,它在订单量不大时,并不会形成业务处理效率的瓶颈;这时候也不用出统计报表,那至少是几个月后的事情。
判断轻重缓急,是基于对行业、业务、资源的了解深度,我们必须修炼自己的内功。
管理
应该说,这几年我的业余时间大部分花在商业、管理的学习,特别是后者,书都买了上百本。不因为什么,只是兴趣。最终我悟出了三个道理:
1、管理是一种是实践活动,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绩效。适合、有效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谈管理方法的优劣都是胡扯。
2、创业期精力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花太多时间学管理很不值。创业初期太了解管理,往往思维会被僵化/教条,而且这个时期,管理不会形成瓶颈。管理本质解决的是秩序。无序才需要被管理,公司只有几个人还谈不上什么混乱。
3、MBA上的管理基本上是对成熟大企业的归纳、总结,对处于婴儿期的创业型企业,基本不具可操作性,比如余世维的《职业经理人》系列。
管理决定于人的做事、做人风格。创业时,你的做事方式肯定还是延续以前的,做人呢,基本从管理书中学不到,至少非常难以转化为行为(比如教练型领导,有多少人能够做好?)。那么学它又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开车时最怕的就是遇到刚刚拿驾照的新手,不小心就会和你的车kiss一下。如果在创业初期,你能够骑车到达目的地,就不用先花两个月拿驾照,再花三个月熟练吧?
上面我也说到,我花了很多时间了解商业。现在想想,商业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如何挖掘你的目标客户群的需求,为他们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而获得回报。知道要满足什么需求,剩下的都是手段,用我们IT行业的术语,就是“技术实现”,技术实现一般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活吧?
因为这个感悟,看商业杂志,也就理性多了。中国的很多成功人士,或者说有钱人吧,发家一般都是早期抓住了某种用户需求,并不是因为发家初期,管理水平如何。其实,管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实现业务需求的手段。
看商业杂志,扩大自己的视野倒是可以,但如果寄希望它找点子,从而开创事业,基本上不靠谱。现在创业,基本上不可能靠一个点子就成功,特别是不熟悉的行业。即使是一个好点子,要几个月不折不扣地执行,也是非常考验人。
那些我们看起来很诱人的行业,水更深,比如SNS、团购,光营销费用都是以百万计,都需要规模优势,1000家做团购的,可能最后生存下来的不到20家,你有这么幸运?这些成功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江南春的分众传媒,就是在每家楼宇里面挂上若干电子相框,有技术含量吗?
所有有人说,失败是必然,成功才是偶然。我们看到的机会,往往都是陷阱,但不尝试又怎么知道。当然了,这说的都是大机会。做点电子商务,赚点小钱,门槛倒不高。
奖惩 大多数企业对员工激励的方式,基本上就等同于奖惩了。我估计大多数人对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很适应,那是否也暗示,自己也愿意做那只兔子?没有任何人喜欢被控制,那么,如果你是管理者,你是否还偏好这种对待动物的方法? 我觉得,与其说是奖惩,不如用规则这个词更合适:制定一个能够达成共识的规则或制度,让每个人都在这个规则的平台上展现自己,而不是由某个高高在上的领导给每个人或萝卜或大棒。
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建立一个企业生态 系统。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最近几年谈得最火的。企业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是基于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很多企业喜欢鼓吹自己的企业文化,说他们是文化领导,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化控制。我觉得,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根本不现实,特别是企业这种盈利单位。不过,我们每个人都认同一些普世原则:尊重、信任、双赢、公平等。与其大费周折让员工接受某人的价值观,还不如去唤醒或强化那种流淌于每个人血液中的人性光辉。
小企业谈不上文化,因为文化需要一种势,一种集体的势(氛围),通过大多数人的行为来影响少数人。
职业化 职业化大概是余世维04年左右,在《职业经理人》中开始普及的,我曾经也是高度颂扬和推行职业化,但无疾而终。职业化在整个中国都处于启蒙阶段,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从这些词就可以看出来,如忠诚、面子。忠诚是一种人身依附,面子是一种人情为上。职业化需要规则的土壤,中国目前不具备,某些行业的着装和举止很职业化,但行为或意识还没有跟上,而且职业化似乎主要针对对基层服务人员,如职业化开始比较早的航空公司、银行、酒店。
创业型公司,谈职业化为时尚早,因为这个阶段,往往是因为领导者的魅力或人品,大家一起干,而不是因为公司公司雇佣我,所以我必须按某某规矩做,靠契约来形成内心动力和责任。
战略 创业型公司,最好不要大谈战略,因为还处于摸索阶级,做战略决策一般是凭感觉/直觉。有过几年的感觉,慢慢会凭经验。也许等到公司足够强大,对行业和本企业有很深的理解后,方可凭方法做事了。MBA里面的战略,一般都是基于方法学,比如SWOT分析、BCG矩阵;对初创公司,往往只有有限的参考价值。
什么叫战略,在企业初期,就是投入钱和人,尽快拿回订单;战略更多是一种策略,而不是定义上的的方向性指导。
企业生命周期
因为对企业生命周期的不敏感(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估计让很多人走过弯路。就像你在25岁吃六味地黄丸,这种中老年人吃的补药,对身体往往是负面影响的。很多企业领导,因为看到某企业用某管理方法,业绩大增,于是也想试试。比如GE的末位淘汰(每年淘汰10%),你觉得可以采用吗?GE的企业品牌、规模、薪酬待遇均有行业领先性,你具备吗?确实,大多数优秀的公司都具有末位淘汰,比如阿里巴巴,但这也是它们变得优秀后的强势作风。GE的6Sigma,那就更别学了,因为这种质量控制流程和标准你既做不出来,成本也太高。
有句话说,一流的公司卖标准,二流的公司卖品牌,三流的公司卖产品。不是有mp3和mp4格式吗?你来一个mp5格式,看市场要多少年才会接纳你?那些制造标准的公司,一开始也不是以标准出现的,只是自己的方案太普遍,于是就形成标准了,就像曾经席梦思是床垫的代名词。所以,要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后,再考虑做相应事情。一上来就想做平台,一般最后都是一个空壳。
创业需要把握节奏,比如做电子商务网站,一般是先上产品、再上会员系统,再上社区。而我们模仿时,往往三个同时上,最后的结局是,一年下来,论坛只有10个帖子,除了告诉别人你们网站没有人气、不值得信赖,仅此而已。
说到这里,又想到一句创业口号:创新。没有经历模仿和改进阶段,创新是否有支撑?就像我们读书那十几年,其实都是学死知识,也就是模仿,比如学习议论文的三段论。我不是不鼓励创新,只是觉得,创业的成本和风险非常高,时间和资金一般公司撑不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苹果公司那些没有面市的产品模型。
也经常听人说到精细化和粗放型,如果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看,初期偏粗放,然后再慢慢精细化运作,比如质量控制流程
企业很小的时候,人少,一般靠信任式管理。信任,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这体现在上下班考勤、权限分配、绩效考核等等。
说说绩效考核吧,绩效考核的本意是为了提升绩效(提醒你哪儿需要改进),但实际上,一般都成为发放薪酬和辞退员工的手段(员工一般都这么理解)。这在无形中就暗示了一种雇用关系,助长员工的打工心态,还导致上下级间的隔阂、增强了彼此间的不信任。我觉得小企业对于某些岗位,完全可以放弃绩效考核,特别是研发型团队。
暗示这个词很微妙,就像你不会给你的上司送礼物,而上司可以给你送小礼物,这暗示了一种等级关系:我认可你的成绩(反之,你不会用认可这种词对上司吧)。这谈不上什么办公室政_治,我只是觉得,作为管理者,一定要留意自己行为的侧面影响。影响力,往往不是纸上或口头上,而是在我们的行为中。
流程化,是一个很美妙的词语,因为优秀的大企业一般都是这么做的。流程化带来效率的同时,必然要求分工明确,而分工明确往往就意味着组织要加人,而在企业创立初期加人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流程化的制定,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优化过程,而且,不同的业务、人员规模,往往业务流程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说流程的制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呢?就像你开车上班,你要设计出一条最佳线路,也是需要不断尝试的。我的意思是,创业型企业,不要一开始就上严格的流程,等到业务处理出现效率瓶颈时,再一步步优化。渐进式改革,一般都比革_命好。
好了,先写这儿。感悟往往都是一点一滴,所以写得也比较零碎。
最后,推荐几本好书:
《从命令到参与》:人性化,可操作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普适的书,虽然是外国人写的。
《西方管理思想史》:了解各种管理模式的起源,会更深懂得管理的适用性,比如泰勒主义。
《中国企业批判》:一位管理咨询师写的,很冷静、深刻,创业者一定要看。国人能够写出这种书,佩服佩服。
《管理咨询的神话》:对管理大师的深刻剖析和批判。还有一本是《企业巫医》,但比较浅薄,有点哗众取宠。
《重塑管理》:很实用、深刻。
《真实情景中的管理学》:可以系统了解管理框架。毕竟叫管理“学”,不是实战型,比起其它几本知名教程,这个有趣得多。
以上推荐的都比较有思想,不会让你对管理形成呆板的认识,就当消遣吧。像《战略管理》这类书,要慎读,高瞻远瞩往会一脚踏空。
我要评论
本文来自:
ITeye论坛频道-我对创业和管理的一些看法
相关推荐
探索在 Spring Boot 项目中更便捷地处理配置文件。了解如何在服务器上直接解压、修改并重新压缩 JAR 包,节省传输时间,提高配置调整的效率,同时谨记操作注意事项,确保系统稳定性。
在nginx.conf同目录下创建blockips.conf,加入需要阻止的ip(deny 192.168.1.3) 在nginx中 http { 。。。。。。。。 include blockips.conf; } 导入阻止ip 建立403 error页面 Error 403 - IP Addr
SpringBoot yml配置文件jar包外修改(动态生效)
nginx的ngx_http_access_module 模块可以封配置内的ip或者ip段,语法如下: deny IP; deny subnet; allow IP; allow subnet; # block all ips deny all; # allow all ips allow all; 如果规则之间有冲突,会以最前面匹配的规则为准。 如何配置禁...
<br />总的感觉,python本身并没有对二进制进行支持,不过提供了一个模块来弥补,就是struct模块。<br />python没有二进制类型,但可以存储二进制类型的数据,就是用string字符串类型来存储二进制数据,这也没关系,因为string是以1个字节为单位的。<br /> <br />import struct<br />a=12.34<br />#将a变为二进制<br />bytes=struct.pack('i',a)<br /> <br />此时bytes就是一个string字符串,字符
写在前面 Nginx不仅仅只是一款反向代理和负载均衡服务器,它还能提供很多强大的功能,例如:限流、缓存、黑白名单和灰度发布等等。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Nginx提供的这些功能。今天,我们来介绍Nginx另一个强大的功能:禁用IP和IP段。 禁用IP和IP段 Nginx的ngx_http_access_module 模块可以封配置内的ip或者ip段,语法如下: deny IP; ...
http://community.csdn.net/Expert/topic/3604/3604625.xml?temp=.3930933一.公车站台“小姐你踩到我脚了.”“没有吧,我离你那么远.”“我是说,如果你把脚不小心放在了我脚上,就是踩到我脚了.”“神经病.”“哇,小姐好眼力,我确实有神经病史,一般看见漂亮的女孩就发作.”“你们男人总是那样,说些无聊的话故意引女孩子故意.好象以为自己很帅.
链接:https://ac.nowcoder.com/acm/contest/329/G 来源:牛客网 题目描述 经过了选号和漫长的等待,处女座终于拿到了给小姐姐定制的手环,小姐姐看到以后直呼666! 处女座其实也挺喜欢6这个数字的,实际上他做手环的时候选取的k=6。所以他对于包含数码6的数字极其敏感。每次看到像4567这样的数字的时候他的心就像触电了一样,想起了小姐姐。 现在你要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