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梳是用来梳头发的,和尚是没有头发的,怎么才能让和尚买木梳?这是一家公司在招聘业务主管时的一道面试题。以下是对这个销售小故事的详细介绍,可供参考!
一家大公司扩大经营招业务主管,报名者云集,招聘主事者见状灵机一动,相马不如赛马,决定让应聘者把木梳卖给和尚。以10天为限,卖的多者胜出。绝大多数应聘者愤怒,说: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是那人开玩笑嘛,最后只有三个人应试。
十天一到。主事者问第一个回来的应试者:“卖出多少把”回答是:“1把。”并且历数辛苦,直到找到一个有头癣的小和尚才卖出一把。
第二个应试者回来,主事者问:“卖出多少把”回答是:“10把。”并说是跑到一座著名寺院,找到主持说山风吹乱了香客头发对佛不敬,主持才买了10把给香客用。
第三个应试者回来,主事者问:“卖出多少把”回答是:“1000把。不够用还要增加”主事者惊问是:“怎么卖的?”
应试者说:“我到一个香火很盛的深山宝刹,香客络绎不绝。我找到主持说,来进香的的善男信女都有一颗虔诚的心,宝刹应该有回赠作为纪念,我有一批木梳,主持书法超群,可以刻上(积善梳)三个字做赠品。主持大喜,我带的1000把全部要了。得到梳子的香客也很高兴,香火更加兴旺,主持还要我再卖给他梳子。”
点评: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別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那才是真正的营销高手。不同的思维,将引领不同的作法,导致不同的结果。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故事中的“木梳卖给和尚”案例展示了创造需求的智慧。尽管和尚本身没有使用木梳的需要,但通过将木梳转化为寺庙礼品,赋予其象征意义,如“吉祥梳”、“幸运梳”,并将其与宗教信仰相联系,成功吸引了游客和香客的...
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乙和丙卖木梳给和尚的故事,它生动地展示了创新思维和深度理解消费者潜在需求的重要性。这种营销思维能够帮助企业找到新的市场机会,实现销售目标。 营销伦理作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
这与向和尚推销木梳的例子类似,展示了不同级别的思维方式: - 离开者(卖0把):他们受限于传统的、线性的思维方式,不能看到潜在的机会。 - 甲(卖1把):稍微具备变通能力,但仍然局限于单一的解决方案。 - 乙...
这个故事中的三个应聘者小、小石和小钱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成功地将梳子卖给了和尚,展示了营销的智慧和创新思维。 小的成功在于他发现并利用了实际需求。面对困难,他没有放弃,而是观察到了小和尚挠头皮的动作...
案例分析:向和尚推销木梳的故事展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解决问题的影响。甲仅卖出一把,体现了点式思维,局限于问题的直接解决;乙卖出十把,采用线式思维,关联到相关对象,找到更大的应用场景;丙卖出一千把,展示...
例如,卖木梳给和尚的故事,正是通过发散思维,将看似毫无关联的物品和情境巧妙结合,找到了新的市场和价值。 总的来说,创造性思维与想象是推动个人、组织乃至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升...
- **把木梳卖给和尚**的故事展示了创新思维在营销中的力量。A君、B君和C君的不同策略反映了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C君的成功在于巧妙地利用了消费者的信仰和心理需求,...
课程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推销木梳给和尚的情境,展示了如何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例如,甲先生的直接方法导致失败,而乙先生和丙先生通过理解用户需求和情境,提出了更具创意的销售策略,分别卖出10把和1000把...
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例如尝试把鸡蛋竖立起来,或者模拟将木梳卖给和尚这样的销售游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时所必需的勇气、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