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uhui998
  • 浏览: 100967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长沙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不必扎堆交通建设投资

阅读更多
不必扎堆交通建设投资 投资者报 在一片“保增长”呼吁声中,新一轮政府主导的数以万亿元计投资拉动计划,正热闹开场。继10月份国务院批准2万亿元铁路投资计划后,有消息称,交通运输部门也在酝酿未来三五年内总投资5万亿元建设公路、水路、港口和码头的计划,加上各省份已批准和将宣布的投资计划,本轮政府主导下的建设投资总额可能超过10万亿元,这是非常惊人的。 我们相信,除非中央有明确禁令,各级政府部门将在“拉动内需”大旗下,暂时停止“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根本性转变”,重回到项目建设投资的老路。这或许有不得已的原因,但其狂热与风险,可能意味着某种倒退。 无可否认,可能多达10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对制止中国经济下滑会有明显作用,至少可以确保GDP快速增长,形成投资景气。但其实际效率和拉动效应显然会是递减的,且会引发复杂利益博弈。即使重启投资,除了交通建设,也应当还有更值得进行大规模投资的重要领域。 历史经验表明,政府主导下的低效率投资拉动,最有可能形成浪费、重复建设或权力寻租,在过去10年屡屡出现。今天颇为壮观的交通、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就里,难以忽略其中巨大的沉没成本,比如数以万计的贪腐案,以及随处可见的豆腐渣工程等等。 更无法淡忘的是,过去10年是中国GDP在全球引人注目高增长的亮丽期,也是社保等民生问题欠账过多、深层次矛盾积累爆发的集中期。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房价飞涨,更不及财税收入三倍于同期GDP的增幅。因急需的保障性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困扰公众,“劳有其业、居有其屋、病有其医、老有所养”仍是许多人的梦想。而同期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型国企的员工薪酬猛增,政府部门人员膨胀,财政负担沉重。 因此面对无可避免的全球经济衰退和中国增长放缓,更要审慎考虑重启投资计划的必要性,特别要跳出交通运输建设这一局部,找到真正着力点。目前来看,各级政府部门主导的交通运输建设投资计划,大大突破了“十一五规划”,增幅过大。比如铁路建设,“十一五规划”总额已高达12500亿元,新批准2万亿元投资计划,等于把原规划总额提高了60%以上。 公路、水路交通的情况也类似,按此前确定的交通运输行业中长期规划,从现在到2020年,国家对公路(含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约2.1万亿元,而高达5万亿元的新规划,等于在原来投资如期或提前完成的基础上,还要追加近3万亿元投资规模。 如此巨大变化,在立竿见影做大GDP、拉动内需并带动相关产业时,很可能给中国经济造成新麻烦,并导致新一轮“景气陷阱”。这种教训我们刚刚领受过,从2003年开始的本轮宏观调控,之所以首先要严控固定资产投资,正因为多年来竞相上马的建设项目,消耗了大量土地、资金,造成能源、资源瓶颈,拖累了中国经济,也让这些项目效率低下。 而在交通运输之外,还有更多、更紧迫的投资建设需求,急需大量政府和社会资金介入。比如能否针对民生需求,多建幼儿园、学校、医院和保障性住宅,能否增加服务技能培训投入以促进有效就业,能否积极投资环保、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等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朝阳行业,能否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放松对企业自主投资经营活动的限制,让中央与地方配套,国有与民营互补,真正带动全社会资金焕发增长活力? 我们确信,在这些重要领域进行投资,同样可以做大GDP,拉动相关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公众收入和消费预期,从而推进中国经济良性循环。否则,贸然启动交通建设等大型项目投资,很可能会是给正在调理的运动员猛灌兴奋剂,让其突然精神抖擞后深受其害。 我们担忧的“景气陷阱”也在于此,因为其景气表象的短期效应,随时可能增长失速,而维持这种景气,需要大量后续资金。如果大部分资金来自财政,可能诱发新的收支不合理,财税部门会否因为增加投资性支出而阻碍减税?或挪用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开支?抑或借机拒不缩减行政人员数量和支出?即使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吸引50万亿元公众存款的一部分参与投资建设,由此形成的庞大赤字财政,也可能给中国经济造成诸多后遗症。 因此投资者不能高估这些大投资对上下游产业的刺激效应,更要当心其中的投资低效率和不可控风险。在没有进一步改善投资准入的公平透明问题前,在没有更好的投资监督与运营效率评估前,政府主导过于激进的投资建设计划,要么会让有权势背景的资金不公平介入高回报的项目投资,要么可能让财政资金和盲目的社会投资落入“景气陷阱”,血本无归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