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ZY123.com(中医123)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已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白,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覆会也。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帝曰:间气何如?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白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
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
其性为暑,其德为湿,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其味为苦,其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
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
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阙一字),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阙二字),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帝曰:主岁何如?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帝曰:善。
分享到:
相关推荐
《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涵盖了中医理论的起源、阴阳五行、脏腑功能、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多个方面。这篇注序由唐代医学家王冰撰写,他在安史之乱期间用了十二年时间对《素问》进行整理...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虽然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是在战国至汉代之间,其内容既博大精深又系统全面,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有81篇,共162篇。这部医学巨著不仅涵盖了人体的生理机制、病理变化,还包括了...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主要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问题,涵盖中医的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功能等,同时也涉及到天地自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灵枢》则更侧重于针灸学,讲述人体经络...
宋明时期《黄帝内经》的注释者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代滑寿的《素问校注》和明代马莳的《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这些注释对原文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阐发,有助于后世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和掌握。 三、数据库...
13. 将运气七篇补入《素问》的医家是王冰,他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注释和补充。 1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飧泄是指大便完谷不化,即食物未经充分消化即排出体外。 15. 奇恒之腑包括女子胞、骨、脉、脑,但不...
中医基础理论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伤寒杂病论”的基本框架,这是后世治疗外感病和内伤病的理论依据。风邪是导致疾病的一种外邪,其侵袭人体后会导致浮肿等症。而“四维”在中医里通常指的是空间的概念,但也可...
第二题考查最早注释《素问》的医家,全元起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上篇,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医学讨论。 第三题考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反作的病机,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宇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学中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它来源于《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被尊称为医家之宗,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为其中的重要篇章,不仅深刻阐释了阴阳学说的哲学...
唐代王冰的《注黄帝素问》以及明代马莳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和《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也是重要的注本。 《内经》在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医学知识的传承,还在于其哲学思想与意象思维的...
13.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明代的吴崑。 14.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同样由吴崑撰写。 15. 《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唐代的杨上善。 【医学知识】 16. 肺炎球菌肺炎的诊断中,痰培养出肺炎球菌阳性是...
-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疾病发生机制**:该篇指出了一些疾病是由阴阳失衡后潜伏一段时间才发作的,例如“飧泄”不属于这类情况(选项A),说明飧泄并非由长期阴阳失衡引起。 - **药食性能**:“气厚”者指药食具有较强...
- **背景介绍**:《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被誉为“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对于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结构组成**: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侧重理论探讨,《灵枢》...
《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医疗实践、古代科学技术和古代思想的影响。在医疗实践中,古人通过长期对人体解剖的观察和医疗活动的积累,形成了对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古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渗透...
《内经》又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162篇文章。书中详细记载了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涵盖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
1. 阴阳理论:《阴阳应象大论》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讨论了阴阳之间的平衡与相互作用。壮火和少火的概念,分别代表过于旺盛和适度的火力,对应药物的性质,此处可能考察对药物气味厚薄的理解。 2. 经典文献:...
”这里解释了肺脾气虚衰竭的临床表现,但《黄帝内经大词典》将“闭”字误解为“必”,导致对原文理解偏差。实际上,“闭”是指大便闭塞不通,反映了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功能障碍。正确的治疗方法是运用“培土生金”...
此外,五行学说也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的关系来阐释万物之间相生相克的规律。人体内脏与五行相对应,每一个内脏都受到其他元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肝属木,心属火,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