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349251 次
- 性别:
- 来自: 杭州
-
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
zy_mensheng:
请问一下 怎么 js没有解析啊 还是钟表图..
调用BIEE提供的web service -
安铁辉:
师兄你很久没更新博客了
Information Dashboard Design读书笔记 -
mojunbin:
很清晰的文章
秒杀相关知识以及技术 -
yanchangjun8102:
楼主你好,我也最近在研究biee的webservice这块,按 ...
调用BIEE提供的web service -
sacredon:
不错,楼主我是看着你的这篇文章写代码调用的BIEE的Web ...
调用BIEE提供的web service
在公司花了一天时间把这本书翻完了,这本书是PM借我看的,之前一直忙项目,没有时间看,在国庆期间就想把它看完早点还了。书不厚,才218页,所以比较快的看完了,总算完成了既定目标。这本书是老外写的,但是翻译的不错。至少我从头读到尾没感觉很不顺畅的地方。看封面上写的主要四个人翻译的,看来多点人翻译校对,翻译质量还是能够上去的嘛。这本书写的挺好,介绍了数据仓库的一些基本知识,虽然多是概念上的东西,没有什么实际案例,但是对于我入门还是挺有帮助的。
书的章节后都会有一个总结,整理的很好,有时候我会先看总结,然后再针对性的看详细内容,这样看起来效率蛮高,效果也不错。主要内容是介绍了DW2.0只区别于之前的数据仓库的变化,以及DW2.0中采用的一些方案,从数据的生命周期,谈到数据模型,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ETL在数据仓库中的角色,以及后面的性能,成本考虑以及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感觉有些概念是需要记下的,大部分内容就摘录总结的内容了。
DW2.0是新一代数据仓库的构架
。DW2.0和第一代数据仓库有很大的差别。四个最大的差别如下:
1,随着数据进入并存储于数据仓库,产生了对数据生命周期的认识。
2,数据仓库中包含非结构化数据。
3,DW2.0环境包含元数据。
4,DW2.0的技术基础能够随着时间而变化。
DW2.0的四个主要的生命周期区:
1,交互区,数据仓库一更新模式在交易响应时间水平下完成构建
2,整合去,数据在这里经过整合并完成分析处理
3,近线区,作为整合区数据的一个缓存区域
4,归档区,存放访问概率显著下降但仍有可能访问的数据
以上的四个区,按照数据的时间进行划分,交互区的数据非常新,比如刚2秒的数据。整合区大概有24小时或一个月之久的数据。而近线区存放3~4年的数据,作为整合区的一个缓存,如果有些数据不被频繁的访问到,则可能会将数据从整合区放到近线区,反之也有可能移回整合区,在很多方面,近线区就是整合区的延伸,近线区时可选择的,亦即数据不一定需要经过这一区。但是当数据量非常大并且数据间的访问概率差别很大时,就可以利用近线区来处理。后面提到近线区的存储成本比整合区要低很多。归档区存放超过5年甚至10年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不会被查询到,但是不排除专门的数据分析师会用到,所以还是需要存储的。
设置不同区的原因:
由于数据的访问概率和访问模式差别很大。比如交互区的数据被频繁访问,并且其访问模式是随机访问。这样就有必要将数据进行划分,区别对待,不同区的数据采用的技术会有所不同。在经典的数据仓库中,所有的数据都被存放在磁盘存储器上,好像所有的数据都有平等的访问机会。这样其实会导致数据越聚越多,造成经常被访问的数据的访问效率下降,对不同的数据要求的响应时间也会不同,比如历史很久的数据,查询很少,可以忍受等几个小时或一天的时间等数据出来。而最近的数据会被经常访问到,希望是秒杀级的速度。所以要将数据进行分区,集中性的处理。这样层次上也比较清晰。
数据是会会随着时间流动的,慢慢的从交互区,最终移动到归档区。数据的结构在不同的区之间可能会做些改变。不同的生命周期,数据的访问方式和分析手段会不同,对数据的响应要求也会改变,这样就会利用ETL或其他应用程序来处理。
整合区
的数据是在对交互区中的数据通过ETL层处理后收集得到的。在进行ETL处理时,同时进行数据的质量处理。简单的数据质量处理就是域检查和范围检查。
访问整合区中数据事务处理仅限于读取数据。这不像交互区中,删除,修改,整合区中的数据只能访问,不能更新。整合区中的数据不能添加,删除,修改意味着不溶于数据的更改,而是可以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完成对数据的更改。整合区对于同一时间提出的问题保证了回答的一致性。整合区中有两种相关的参照完整性。
第一张是区间参照完整性,区间参照完整性指的是交互区通过各区时的完整性。就是说,当数据从交互区进入整合区时,数据必须有可辨别的源和目的以确保数据不会丢失。整合区中另一种参照完整性是相同区内的参照完整性,这种完整性意味着同一区内数据元素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
整合区的数据通常与使用它的某一特定版本的软件是兼容的。到归档数据被从归档环境中检索出来时,使用它们的这个版本的软件可能早已不存在了。因此,把归档区的数据结构设计的与整合区一样是不明智的
。没有任何理由不允许数据以两种格式存放在归档环境-一种是整合区中的源格式,另一种是更为简单通用的格式。
近线区
就像是整合区的一个缓存
。近线区基于非磁盘存储技术运行,其中包含了整合区中数据的镜像。近线区通过人工或者一种跨媒介存储管理(CMSM)方法与整合区连接。近线区的工作流主要是不频繁的数据读取。但是数据的读取都是集中进行的。当数据的访问频率下降时就被放入近线区。
DW2.0中的元数据
DW2.0中的每个区中都有各自的元数据,其中包括交互区元数据,整合区元数据,近线区元数据以及归档区元数据。归档区元数据不同于其他元数据,这是因为归档区元数据直接置于归档数据中,以确保元数据不会跟其所描述的基础数据分离或丢失。
DW2.0的方法与途径
成功实施DW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存在需求不明确,开发周期长等问题。所以企业需要采用一种螺旋型的开发方法,以快速多次迭代的方式完成数据仓库的开发。每次迭代的开发周期不应超过3个月
。引入
螺旋式方法
时第二代数据仓库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其被证明是建立数据仓库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螺旋式方法因为“
七流法
”的实施,其功能更为强大。数据仓库/商业智能项目方法的七种流的每一种都侧重于企业数据结构的不同方面,并且都采用不同的和相应合适得工作方法:
1,企业参考模型流:以对象为单位建立的企业参考模型
2,企业知识协调流:以工作为单位建立的企业知识协调
3,信息工厂开发流:以主题为单位建立的信息工厂开发
4,数据归档定位流:以源为单位建立的数据归档和定位
5,数据纠正流:以属性为单位建立的数据校正
6,基础设施流:以组件为单位建立的基础设施管理
7,整体信息质量管理流:以工序为单位建立的整体信息质量管理
以上的每一事件流是根据不同的步调进行的。每一个流是同步开始和并发驱动的,并且需要监控和协调。
数据模型与DW2.0
建立数据模型的第一步是定义整合范围。数据模型建立在企业的数据基础之上,但是大多数机构有大量的数据,这样即使定义了整合范围,仍然可能导致数据模型的建立永无休止。在这种情况下,要明确的区分粒状型数据和概括型数据。
区别粒状型数据和概括型数据:
粒状型数据是指体现最底层意义的数据。一个人的姓名是粒状型数据,生日也是粒状型数据,薪水在一个时段内也可以看成是粒状型数据。概括型数据则是诸如一天的交易量,一个月的收入,一年企业的员工数,一个季度内的国民生产总值之类的数据。
关于为什么要区别
粒状型数据和概括型数据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概括型数据远远多于粒状型数据
2,概括型数据变化速度比对其建模过程要快
3,概括型数据自身携带描述其是如何形成的算法。
如果数据模型中包含概括型数据,那么该模型肯定不能完成。
数据模型包括三个
层次
-ERD层,中间层以及底层。
交互区的形成由应用模型决定,整合区的形成由企业数据模型决定。
一些数据模型可以被用在非结构数据中。特别是外部分类可以有为它们建立的数据模型。另外,内部数据模型可以根据主题建立模型,这些主题是根据文本产生的。
监视机制:
数据仓库在大部分情况下,就像是一个黑盒,随着时间的变化,数据仓库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要有相应的监视机制,在发生问题时能够提前通知,而不是我们被动的去做。在DW2.0环境中至少需要三种监视
:事务监视(包含响应时间,高峰期处理的资源使用情况,检测工作力量,队列长度等),数据质量监视(包含ETL数据质量,转化数据的完整一致性),数据仓库监视(检测数据的使用频度,休眠情况,通过嗅探sql可以做到)
ETL与DW2.0
ETL是用于转换数据状态的过程。数据通过ETL处理后由应用状态转换为企业状态。ETL处理发生在数据进入交互区时,在数据由交互区向整合区过渡时会再次发生。ETL可以以在线模式或批处理模式运行。以在线模式运行时强调的是数据的移动,而以批处理模式运行时强调的是数据的转换。
在大量的数据需要进入目的地时,ETL处理可以以一种并行的方式运行。ETL的一个副产品是用于描述数据移动的元数据,它的另一个副产品是审核记录。除了数据转换之后,ETL处理还包含了简单的数据质量检查。
DW2.0的性能问题
有两种类型的性能:事务型和分析型。当事务型处理的性能出现问题时,公司的操作型活动会受到影响,而当分析型处理的性能出现问题时,公司的分析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提升性能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选择合适的索引
2,尽快移除休眠数据
3,培训终端用户怎样识别好的和差的代码
4,监控事务和数据仓库环境,以便当性能变差时,可以有一个用于判断到底出现什么错误的起点
5,规划容量以便组织可以预见资源将要被用完
6,升级,保证正在使用的是最新版本的硬件和软件
7,元数据,以便利用重用性,最小化所需的工作量
8,批处理,减少消耗的时间
9,事务并行,有效的处理大的工作负荷量
10,工作负荷量管理,保证一项工作不会因为大小而合其他工作冲突
11,数据集市,完成从中央数据仓库中转出的主要的分析型处理
12,探索工具,将统计型处理移动到其他位置进行
13,基于事务所要使用的资源将事务分为不同的类
14,服务标准协议,建立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性能
15,保护交互区来最小化资源的争夺
16,将数据分成不同类别来分别管理
17,选择合适的硬件和软件来实现性能
18,区别农民和探索者的工作
19,非正规化数据,将经常会被同时访问的数据物理的放到一起
20,检查由工具(如商业智能工具)自动产生的代码
数据集市
包含了用于做决策的部门数据。有若干理由支持建立数据集市:
1,机器周期成本低
2,终端用户拥有控制权
3,DW2.0的性能得以提升
发表评论
-
Information Dashboard Design读书笔记
2013-06-20 18:34 2109第一章: Everybody wants a ... -
BIEE之timestamp问题
2012-12-12 21:13 1927最近在做一个需求, ... -
timeTunnel的学习
2012-09-25 19:26 2778采集数据(通过TT的cli ... -
数据挖掘之归一化
2012-09-24 21:10 3562在阅读数据模型的文章中,经常看到针对特征维度进行归一化处理。 ... -
BIEE 界面DIY
2012-09-06 21:49 2272改图片和css不需要重启服务,但要注意清除IE缓存。l在C:\ ... -
BIEE登录问题排查及集群搭建
2012-07-01 21:08 3282背景: BIEE服务器虽然搞了两台,但是只是作为冷备。大部 ... -
BIEE10g集群配置
2012-07-01 21:08 0mark 下。后续补上。 -
OBIEE的ibot配置
2012-02-14 15:30 1856http://prolynxuk.com/blog/?p=28 ... -
聚集导航的设计和实现之读书笔记
2012-01-31 15:47 1885关于聚集导航的技术,最近读了一本很不错了书籍《Masterin ... -
调用BIEE提供的web service
2011-11-17 15:33 9189门户项目中准备用web service获取现有的制作好的报表 ... -
biee清除缓存脚本
2011-10-10 22:55 3718前面文章 http://jianchen.iteye.com ... -
OBIEE 变量
2011-08-29 21:34 1237biee的变量分类以及在各个组件的引用方法: 这 ... -
OBIEE Data model Best Pratices
2011-08-28 22:31 1413Data Model Best Practices 1, ... -
性能测试 and BIEE(二)
2011-08-28 20:29 1918测量以及监控 (measing and monito ... -
性能测试 and BIEE(一)
2011-08-28 20:19 3729目标: 1. 性 ... -
部署普及型BI关键成功因素
2011-08-15 16:24 1100部署普及型BIwhat is it?传 ... -
BIEE缓存设置
2011-08-14 18:22 35551,BI server cache OracleBI\ser ... -
【转】据仓库设计的三级数据模型
2011-08-13 17:33 1823所谓数据模型,就是 ... -
聚集导航出错
2011-07-25 19:35 1013今天遇到一件很奇怪的 ... -
kettle的源代码svn地址
2011-07-06 15:51 2991网上一开始搜索到的地址 svn://source.pen ...
相关推荐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40nm工艺的SNN(Spiking Neural Network)加速器的设计与实现全过程。首先从RTL(寄存器传输级)设计入手,展示了神经元模块的基本Verilog代码及其测试平台的构建方法。接着,通过前仿真确保设计的功能正确性,使用VCS工具进行验证。随后进入综合阶段,利用Design Compiler将RTL代码转化为门级网表,并对综合后的设计进行了性能评估。接下来是ICC2布局阶段,通过TCL脚本实现自动化布局,确保物理版图的合理性。最后,通过Makefile整合所有步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动化流程。文中还分享了许多实际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强调了细节处理的重要性。 适合人群:对数字IC设计感兴趣的初学者和技术爱好者,尤其是希望深入了解从RTL到门级电路布局全流程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想要掌握数字IC设计全流程的新手开发者,帮助他们理解并实践从RTL设计到物理版图生成的具体步骤,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示例和技术细节,还分享了作者在实际开发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有助于读者避开常见陷阱,提升设计成功率。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双向反激变换器的锂电池组SOC主动均衡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首先,文中解释了双向反激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其作为能量搬运工具的作用,特别是在SOC过高或过低时的能量转移机制。接着,展示了STM32的PWM配置代码用于驱动MOS管,以及Python仿真的核心算法——平均值-均方差双重判据来决定是否进行均衡。此外,强调了过充过保逻辑的重要性,包括三级保护措施的具体实现。最后,讨论了一些常见的调试陷阱和技术细节,如MOS管驱动不足、变压器漏感等问题,并提供了完整的代码和硬件配置建议。 适合人群:从事锂电池管理系统(BMS)、电力电子、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有一定硬件和软件基础的研发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对多节锂电池组进行高效、精确SOC均衡控制的应用场合,如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主要目标是提高电池组的整体性能和寿命,确保安全运行。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实现,还包括了许多实用的经验分享和调试技巧,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MATLAB进行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建模与仿真的全过程。主要内容涵盖EREV的基本概念、各子系统的建模方法(电池、电机、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不同工况下的仿真结果分析。文中不仅提供了具体的MATLAB函数实现,还讨论了建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如发动机启停优化、电池充放电策略、模式切换逻辑等。通过多个NEDC工况的仿真测试,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能。 适合人群: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EREV工作原理和技术实现的研究者;可用于教学演示、技术培训或作为工程项目的基础参考资料。 其他说明:文章强调了MATLAB在新能源车辆建模与仿真中的强大功能,并指出未来可以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算法进一步提升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此外,作者分享了许多实用的经验技巧,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介绍的技术。
光电材料仿真,电子仿真等;从入门到精通教程;含代码案例解析。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针对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一种新型无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ESO)实时捕捉系统扰动,结合虚拟电压矢量生成技术和占空比优化算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控制方法在参数变化和负载突变情况下的不足。主要内容包括:虚拟电压矢量的生成及其对电流谐波的抑制作用;ESO的设计与参数调节,特别是在应对负载突变时的表现;以及占空比优化算法的应用,如黄金分割法和二分法,用于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平滑度。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控制精度。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对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感兴趣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机控制系统,如工业自动化设备、家用电器等。主要目标是提高电机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效率,减少电流谐波和转矩脉动,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算法实现代码和实验数据,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此外,文章还讨论了一些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后续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永磁同步电机(PMSM)采用滑模控制(SMC)与模型预测转矩控制(MPTC)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及其在Simulink中的仿真实现。滑模控制用于转速环,通过设计滑模面和切换增益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抗扰动能力;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则应用于转矩环,利用滚动优化和代价函数最小化来实现精确的转矩控制。文中提供了具体的MATLAB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参数如饱和函数、预测步长和权重系数来优化控制性能。仿真结果显示,在面对转速阶跃和突加负载的情况下,该混合控制策略能够显著降低超调量并提高响应速度。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对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感兴趣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高性能、高精度电机控制的应用场合,如工业自动化、电动汽车等领域。目标是通过滑模控制和模型预测转矩控制的结合,实现更好的动态响应和抗扰动性能。 其他说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调试技巧和常见问题,如仿真步长的选择、参数设置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错误配置。此外,附带了一份《滑模控制极简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滑模控制理论。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利用ABAQUS软件和CEL(耦合欧拉-拉格朗日)算法进行高速射流冲击金属板的动力响应模拟。CEL算法将计算域分为欧拉网格(用于流体)和拉格朗日网格(用于固体),能够有效地处理流固耦合问题。文中详细描述了材料定义、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置以及接触定义等关键技术环节,并展示了如何通过Python脚本进行后处理分析。特别强调了射流速度、材料参数选择、网格尺寸优化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实验结果表明,水平速度分量会导致射流在金属板表面形成螺旋状侵蚀轨迹,增加了损伤范围。此外,该模型还可以应用于水下破岩分析等领域。 适合人群:从事流固耦合仿真、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模拟高速流体冲击固体结构的动力响应情况,如水下爆破、水力压裂等。主要目标是理解和预测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变形和破坏机制。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示例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CEL算法。同时,还分享了一些实践经验,如网格尺寸优化、边界条件设置等,有助于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和效率。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LabVIEW开发振动与声音分析软件的方法和技术细节。首先,文章讲解了如何通过NI-DAQmx工具包进行振动和声音信号的采集,包括创建任务、配置虚拟通道、设定采样率等步骤。接下来,探讨了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的具体实现方式,如计算幅值、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进行频域分析等。此外,还涉及了振动特征提取、声压级计算以及阶次跟踪等功能模块的设计思路。文中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示例,还分享了一些实用的经验技巧,如选择合适的窗函数、处理高频共振等问题。 适合人群:从事机械设备维护、故障诊断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LabVIEW有一定了解并希望深入掌握其在振动与声音分析方面应用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预警的企业或研究机构。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读者可以掌握如何利用LabVIEW搭建完整的振动与声音分析系统,从而有效提升设备管理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其他说明:文章强调了LabVIEW在信号处理领域的优势,特别是其图形化编程的特点使得复杂算法变得易于理解和实现。同时,文中提到的所有代码均已开源,可供读者下载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基于 Global Context Vision Transformers-UNet(GCViT)模型实现的oct黄斑水肿和裂孔完整分割项目、代码、数据、和训练结果、推理结果等 数据集采用【oct黄斑水肿和裂孔,dice约为0.9,训练了300个epoch】,数据在data目录下,划分了训练集和验证集。 【介绍】分割网络为UGlobal Context Vision Transformers-UNet(GCViT),学习率采用cos余弦退火算法。如果想在大尺度进行训练,修改base-size参数即可,优化器采用了AdamW。评估的指标为dice、iou、recall、precision、f1、pixel accuracy等代码会对训练和验证集进行评估。 更多医学图像语义分割实战:https://blog.csdn.net/qq_44886601/category_12816068.html 医学图像改进:https://blog.csdn.net/qq_44886601/category_12858320.html
光电材料仿真,电子仿真等;从入门到精通教程;含代码案例解析。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ABAQUS软件及其耦合欧拉-拉格朗日(Coupled Eulerian-Lagrangian, CEL)算法进行斜桩锤击入土过程的有限元模拟。主要内容涵盖地应力平衡设定、锤击荷载施加方式、后处理技术如粒子示踪的应用以及结果分析等方面。文中提供了具体的ABAQUS命令行代码片段,解释了如何配置材料属性、定义荷载工况并提取关键结果数据。此外,作者分享了一些实用的经验和技巧,例如避免常见错误的方法、优化模型稳定性和效率的技术等。 适合人群:从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适用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ABAQUS软件高级应用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详细的ABAQUS建模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CEL算法在解决复杂地质问题中的优势;②为企业工程师提供实际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限于理论讲解,还包括大量实例演示和实践经验分享,有助于读者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电动汽车离线动态规划(DP)节能速度规划算法及其与Carsim联合仿真的具体实现方法。首先,通过Matlab实现DP算法的核心部分,包括状态转移方程、加速度约束、能耗计算等。接着,通过Simulink将DP计算出的速度轨迹输入Carsim进行仿真验证,过程中涉及PID控制器的优化以及各种参数的调整。最后,通过多次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展示了其在不同路况下的节能效果。 适合人群:从事电动汽车控制策略开发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能耗优化感兴趣的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电动汽车的节能优化研究,旨在通过离线DP算法规划最优速度轨迹,并通过Carsim仿真验证其实效性,从而提高车辆的整体能效。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了多个调试经验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如数据同步、PID参数调整等,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技术。同时,强调了高精地图对于能耗优化的重要性。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COMSOL进行石油工程中离散裂缝模型(DFM)的两相流(油+水)模拟的方法和技术要点。首先解释了传统双重介质模型的局限性和离散裂缝模型的优势,接着深入探讨了裂缝和基质间的流动方程及其求解方法,如达西定律的修改版、相对渗透率函数的选择以及裂缝-基质交界面上的质量传递条件。文中还分享了具体的建模步骤,包括几何构建、物理场设定、边界条件配置等方面的经验,并强调了后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实用技巧,如使用探针监测含水率变化、采用自适应网格提高精度等。此外,作者提到了一些常见的陷阱和解决方案,例如避免数值振荡、正确设置α参数等。最后,提供了若干参考文献供进一步研究。 适合人群:从事石油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精确模拟复杂地质条件下油水流体行为的研究项目,旨在提升对裂缝系统中流体传输机制的理解,优化油藏管理决策。 其他说明:文中涉及大量MATLAB和COMSOL的具体操作指导,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并掌握这一先进技术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同时提醒读者关注最新版本的软件特性,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PMSG)中采用的背靠背双PWM变流器控制策略及其在MATLAB/Simulink中的仿真实现。文中介绍了机侧和网侧变流器的双闭环控制策略,包括转速外环、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等具体实现方式。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的应用,特别是定步长爬山搜索法的具体实现及其优化措施。仿真结果显示,该系统在不同风速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如并网电流谐波含量低、最大功率跟踪效果好等。 适用人群:从事风力发电系统设计、仿真及相关研究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细节的研究人员,以及希望通过仿真验证设计方案的工程师。目标是提高对双PWM变流器控制策略的理解,掌握MPPT算法的实现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项目开发。 其他说明:文章提供了详细的MATLAB代码示例和仿真模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相关技术。同时,针对不同电压等级(380V和690V)的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参数调整的关键点。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西门子TIA Portal V15.1和Factory IO构建虚拟工厂仿真的全过程。首先讲述了环境搭建,包括选择合适的PLC型号(如S7-1200)、正确配置通信参数(如IP地址)以及启用必要的通信权限。接着深入探讨了Factory IO场景的创建,强调了合理的信号映射和物理属性设置对于仿真效果的影响。随后展示了PLC程序的设计思路,特别是状态机的应用和关键逻辑的实现方法。文中还记录了一些常见的调试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例如因变量映射错误导致的传送带异常加速现象。最后分享了作者在联机调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如使用Ping命令检查网络连通性和调整定时器参数避免误触发等。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尤其是对PLC编程和虚拟仿真感兴趣的初学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读者掌握如何使用TIA Portal和Factory IO进行虚拟工厂仿真系统的搭建与调试,提高编程技能并减少实际项目中的试错成本。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技术细节和实战案例,有助于加深理解和应用。同时提醒读者注意一些容易忽视的小问题,如IP地址配置、变量映射等,这些都是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在一个工业自动化项目中,利用西门子WINCC平台实现水电气能源消耗数据的自动收集、存储以及生成每日Excel报表的技术方案。主要内容涵盖:使用SQL Anywhere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通过VBScript编写定时任务来捕获实时能耗数据并插入数据库;采用SQL查询语句汇总前一天的数据用于生成报告;借助WINCC内置的Report控件或直接调用Excel应用程序接口完成最终的Excel文件制作。此外,文中还讨论了一些常见的陷阱和技术难点,如确保时间戳一致性、处理文件路径权限问题、避免内存泄漏等。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负责能源管理系统实施和维护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定期生成能源消耗统计数据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化工行业等大型工厂。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干预,确保数据准确性,帮助管理层更好地掌握企业的能源使用情况。 其他说明:作者强调了对现有工具特性的深入理解和合理运用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追求新技术。同时,他还提到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例如引入Python作为中间件)来提升性能。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在昆仑通态触摸屏上实现分期付款功能及其最新组态软件的应用。首先阐述了项目背景,即在某些商业设备场景中实现分期付款的需求。接着,文章逐步讲解了程序的设计思路,包括数据存储(如产品价格、首付金额、分期期数等)、计算逻辑(如剩余金额和每期金额的计算)以及界面设计(如文本框、按钮和文本显示区域)。此外,文中还展示了完整的程序示例,涵盖了从用户输入到结果显示的具体实现方法。同时,针对实际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千分位显示、事件触发顺序、重复扣款等,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强调了通讯安全、数据存储(如SQLite数据库)、界面设计的小技巧(如进度条控件)和支付成功的处理细节。 适用人群:适用于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和人机交互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昆仑通态触摸屏及其组态软件使用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掌握如何在昆仑通态触摸屏上实现分期付款功能;②提高用户体验,使操作更加直观简便;③为实际应用场景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如设备制造商为客户提供的灵活设备购买方案。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示例,还分享了许多实际开发中的经验和技巧,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技术。
光储一体化供电系统解决方案【20页PPT】
地级市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数字政府的建设。这些政策可能包括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政策制定的频率和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对数字领域的关注度。 在地级市政府数字关注度的背景下,词频分析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工具,用以衡量政府文件和宣传资料中涉及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相关词汇的频次,进而揭示政府对这一领域的关注程度和重视方向。 数据名称:地级市-政府数字关注度、词频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3DEC 9.0软件进行混凝土梁三点弯曲实验的方法,旨在重现梁体的损伤破坏过程。首先,通过具体的命令搭建了混凝土本构梁模型,选择了合适的本构模型(如Mohr-Coulomb模型)。然后,设置了三点弯曲试验的具体加载和约束条件,确保实验环境符合实际需求。最后,通过一系列监测命令,观察并记录了梁体在不同应力下的损伤发展情况,特别是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整个过程不仅展示了3DEC的强大功能,也为混凝土梁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可视化展示。 适合人群:从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数值模拟感兴趣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混凝土梁在三点弯曲实验中的损伤破坏机制的研究项目。目标是通过精确的数值模拟,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片段和详细的步骤说明,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复现实验过程,同时强调了关键参数的选择和调整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