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369872 次
- 性别:
- 来自: 苏州
文章分类
- 全部博客 (335)
- C++ (190)
- 设计模式 (43)
- 数据库技术 (5)
- 网络编程 (11)
- 自动化测试 (6)
- Linux (13)
- OpenSSL (10)
- MS Crypt API (5)
- SCM (2)
- English (4)
- Android (10)
- EMV规范 (1)
- Saturn Platform (0)
- C (10)
- SQL (2)
- ASP.NET (3)
- 英语口语学习 (3)
- 调试工具 (21)
- 编译技术 (5)
- UML (1)
- 项目管理 (5)
- 敏捷开发 (2)
- Http Server (6)
- 代码审查、代码分析 (5)
- 面试基础 (10)
- 重点知识 (16)
- STL (6)
- Efficient C++资料 (8)
- 数据结构和算法 (7)
- 读书笔记 (0)
- 开源项目 (4)
- 多线程 (2)
- Console App (6)
- 个人开源项目 (4)
- IBM DevelopWorks (4)
- Java (16)
- 内存泄漏相关调试和检测 (13)
- 软件测试相关技术 (2)
- C# (11)
- Apple Related (1)
- 软件测试和管理 (2)
- EMV (1)
- Python (1)
- Node.js (6)
- JavaScript (5)
- VUE (1)
- Frontend (1)
- Backend (4)
- RESTful API (3)
- Firebase (3)
最新评论
-
u013189503:
来个密码吧
[C++][Logging] 项目中写日志模块的实现 -
wyf_vc:
来个密码啊!!
[C++][Logging] 项目中写日志模块的实现
转自
http://blog.csdn.net/zhengzhb/article/details/7296930
定义: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保持最少的了解。
问题由来: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耦合度越大,当一个类发生改变时,对另一个类的影响也越大。
解决方案:尽量降低类与类之间的耦合。
自从我们接触编程开始,就知道了软件编程的总的原则:低耦合,高内聚。无论是面向过程编程还是面向对象编程,只有使各个模块之间的耦合尽量的低,才能提高代码的复用率。低耦合的优点不言而喻,但是怎么样编程才能做到低耦合呢?那正是迪米特法则要去完成的。
迪米特法则又叫最少知道原则,最早是在1987年由美国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Ian Holland提出。通俗的来讲,就是一个类对自己依赖的类知道的越少越好。也就是说,对于被依赖的类来说,无论逻辑多么复杂,都尽量地的将逻辑封装在类的内部,对外除了提供的public方法,不对外泄漏任何信息。迪米特法则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定义:只与直接的朋友通信。首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直接的朋友:每个对象都会与其他对象有耦合关系,只要两个对象之间有耦合关系,我们就说这两个对象之间是朋友关系。耦合的方式很多,依赖、关联、组合、聚合等。其中,我们称出现成员变量、方法参数、方法返回值中的类为直接的朋友,而出现在局部变量中的类则不是直接的朋友。也就是说,陌生的类最好不要作为局部变量的形式出现在类的内部。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集团公司,下属单位有分公司和直属部门,现在要求打印出所有下属单位的员工ID。先来看一下违反迪米特法则的设计。
现在这个设计的主要问题出在CompanyManager中,根据迪米特法则,只与直接的朋友发生通信,而SubEmployee类并不是CompanyManager类的直接朋友(以局部变量出现的耦合不属于直接朋友),从逻辑上讲总公司只与他的分公司耦合就行了,与分公司的员工并没有任何联系,这样设计显然是增加了不必要的耦合。按照迪米特法则,应该避免类中出现这样非直接朋友关系的耦合。修改后的代码如下:
修改后,为分公司增加了打印人员ID的方法,总公司直接调用来打印,从而避免了与分公司的员工发生耦合。这样的话,如果分公司打印方法或则格式有动的话,只需要修改分公司的代码即可,在不修改打印接口的情况下,不需要修改总公司的代码。
迪米特法则的初衷是降低类之间的耦合,由于每个类都减少了不必要的依赖,因此的确可以降低耦合关系。但是凡事都有度,虽然可以避免与非直接的类通信,但是要通信,必然会通过一个“中介”来发生联系,例如本例中,总公司就是通过分公司这个“中介”来与分公司的员工发生联系的。过分的使用迪米特原则,会产生大量这样的中介和传递类,导致系统复杂度变大。所以在采用迪米特法则时要反复权衡,既做到结构清晰,又要高内聚低耦合。
http://blog.csdn.net/zhengzhb/article/details/7296930
定义: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保持最少的了解。
问题由来: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耦合度越大,当一个类发生改变时,对另一个类的影响也越大。
解决方案:尽量降低类与类之间的耦合。
自从我们接触编程开始,就知道了软件编程的总的原则:低耦合,高内聚。无论是面向过程编程还是面向对象编程,只有使各个模块之间的耦合尽量的低,才能提高代码的复用率。低耦合的优点不言而喻,但是怎么样编程才能做到低耦合呢?那正是迪米特法则要去完成的。
迪米特法则又叫最少知道原则,最早是在1987年由美国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Ian Holland提出。通俗的来讲,就是一个类对自己依赖的类知道的越少越好。也就是说,对于被依赖的类来说,无论逻辑多么复杂,都尽量地的将逻辑封装在类的内部,对外除了提供的public方法,不对外泄漏任何信息。迪米特法则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定义:只与直接的朋友通信。首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直接的朋友:每个对象都会与其他对象有耦合关系,只要两个对象之间有耦合关系,我们就说这两个对象之间是朋友关系。耦合的方式很多,依赖、关联、组合、聚合等。其中,我们称出现成员变量、方法参数、方法返回值中的类为直接的朋友,而出现在局部变量中的类则不是直接的朋友。也就是说,陌生的类最好不要作为局部变量的形式出现在类的内部。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集团公司,下属单位有分公司和直属部门,现在要求打印出所有下属单位的员工ID。先来看一下违反迪米特法则的设计。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strea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list> using namespace std; //总公司员工 class Employee { public: void SetId(string strId) { this->m_strId = strId; } string GetId() { return m_strId; } private: string m_strId; }; //分公司员工 class SubEmployee { public: void SetId(string strId) { this->m_strId = strId; } string GetId() { return m_strId; } private: string m_strId; }; class SubCompanyManager { public: list<SubEmployee> GetAllEmployee() { list<SubEmployee> tempList; for(int i=0; i<100; i++) { ostringstream strStream; SubEmployee Temp; //为分公司人员按顺序分配一个ID strStream << "分公司 " << i ; Temp.SetId(strStream.str()); tempList.push_back(Temp); } return tempList; } }; class CompanyManager { public: list<Employee> GetAllEmployee() { list<Employee> tempList; for(int i = 0; i < 30; i++) { Employee Temp; ostringstream strStream; //为总公司人员按顺序分配一个ID strStream << "总公司 " << i ; Temp.SetId(strStream.str()); tempList.push_back(Temp); } return tempList; } void PrintAllEmployee(SubCompanyManager& sub) { list<SubEmployee> list1 = sub.GetAllEmployee(); list<SubEmployee>::iterator it; for(it = list1.begin(); it != list1.end(); it++) { cout << it->GetId() << "\n"; } list<Employee> list2 = GetAllEmployee(); list<Employee>::iterator it2; for(it2 = list2.begin(); it2 != list2.end(); it2++) { cout << it2->GetId() << "\n"; } } }; void main() { CompanyManager e; SubCompanyManager sub; e.PrintAllEmployee(sub); }
分公司 0 ...... 分公司 99 总公司 0 ...... 总公司 29
现在这个设计的主要问题出在CompanyManager中,根据迪米特法则,只与直接的朋友发生通信,而SubEmployee类并不是CompanyManager类的直接朋友(以局部变量出现的耦合不属于直接朋友),从逻辑上讲总公司只与他的分公司耦合就行了,与分公司的员工并没有任何联系,这样设计显然是增加了不必要的耦合。按照迪米特法则,应该避免类中出现这样非直接朋友关系的耦合。修改后的代码如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strea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list> using namespace std; //总公司员工 class Employee { public: void SetId(string strId) { this->m_strId = strId; } string GetId() { return m_strId; } private: string m_strId; }; //分公司员工 class SubEmployee { public: void SetId(string strId) { this->m_strId = strId; } string GetId() { return m_strId; } private: string m_strId; }; class SubCompanyManager { public: list<SubEmployee> GetAllEmployee() { list<SubEmployee> tempList; for(int i=0; i<100; i++) { ostringstream strStream; SubEmployee Temp; //为分公司人员按顺序分配一个ID strStream << "分公司 " << i ; Temp.SetId(strStream.str()); tempList.push_back(Temp); } return tempList; } void PrintEmployee() { list<SubEmployee> list2 = GetAllEmployee(); list<SubEmployee>::iterator it2; for(it2 = list2.begin(); it2 != list2.end(); it2++) { cout << it2->GetId() << "\n"; } } }; class CompanyManager { public: list<Employee> GetAllEmployee() { list<Employee> tempList; for(int i = 0; i < 30; i++) { Employee Temp; ostringstream strStream; //为总公司人员按顺序分配一个ID strStream << "总公司 " << i ; Temp.SetId(strStream.str()); tempList.push_back(Temp); } return tempList; } void PrintAllEmployee(SubCompanyManager& sub) { sub.PrintEmployee(); //分离 list<Employee> list2 = GetAllEmployee(); list<Employee>::iterator it2; for(it2 = list2.begin(); it2 != list2.end(); it2++) { cout << it2->GetId() << "\n"; } } }; void main() { CompanyManager e; SubCompanyManager sub; e.PrintAllEmployee(sub); }
分公司 0 ...... 分公司 99 总公司 0 ...... 总公司 29
修改后,为分公司增加了打印人员ID的方法,总公司直接调用来打印,从而避免了与分公司的员工发生耦合。这样的话,如果分公司打印方法或则格式有动的话,只需要修改分公司的代码即可,在不修改打印接口的情况下,不需要修改总公司的代码。
迪米特法则的初衷是降低类之间的耦合,由于每个类都减少了不必要的依赖,因此的确可以降低耦合关系。但是凡事都有度,虽然可以避免与非直接的类通信,但是要通信,必然会通过一个“中介”来发生联系,例如本例中,总公司就是通过分公司这个“中介”来与分公司的员工发生联系的。过分的使用迪米特原则,会产生大量这样的中介和传递类,导致系统复杂度变大。所以在采用迪米特法则时要反复权衡,既做到结构清晰,又要高内聚低耦合。
发表评论
-
应用 Command 模式进行流水号管理的最佳实践
2016-07-10 18:02 614转自 http://www.ibm.com/devel ... -
[行为型模式] 访问者模式的理解
2016-07-04 14:25 0[img][/img] [img][/img] 头文件 ... -
[行为型模式] 策略模式的理解
2016-07-04 14:24 0[img][/img] [img][/img] 头文件 ... -
[行为型模式] 状态模式的理解
2016-07-04 14:23 0[img][/img] [img][/img] 头文件 ... -
[行为型模式] 观察者模式的理解
2016-07-04 14:47 645头文件 //ObserverPattern.h ... -
[行为型模式] 备忘录模式的理解
2016-07-04 14:45 379头文件 //MementoPattern.h ... -
[行为型模式] 中介者模式的理解
2016-07-04 14:46 514头文件 //MediatorPattern.h ... -
[行为型模式] 责任链模式的理解
2016-06-24 11:19 589头文件 //ChainOfResponsibili ... -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6):开闭原则
2016-06-24 09:04 457转自 http://blog.csdn.net/zhengzh ... -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4):接口隔离原则
2016-06-23 15:37 448转自 http://blog.csdn.net/zhengzh ... -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3):依赖倒置原则
2016-06-23 15:30 404转自 http://blog.csdn.net/zhengzh ... -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2):里氏替换原则
2016-06-23 15:24 473转自 http://blog.csdn.net/zhengzh ... -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1):单一职责原则
2016-06-23 15:09 439转自 http://blog.csdn.net/zhengzh ... -
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原则
2016-06-23 14:26 550参考 http://www.cnblogs.com/c ... -
[行为型模式]迭代器模式的理解
2016-06-22 17:23 500头文件 //IteratorPattern.h ... -
[行为型模式]命令模式的理解
2016-06-22 13:00 446头文件 //CommandPattern.h ... -
[行为型模式] 模板方法模式的理解
2016-06-14 15:03 565头文件 //TemplateMethodPatter ... -
[行为型模式] 解释器模式的理解
2016-06-13 17:05 622头文件 //InterpreterPattern.h ... -
[结构型模式] 享元模式的理解
2016-06-03 14:10 608头文件 //FlyweightPattern.h ... -
[结构型模式] 外观模式的理解
2016-05-20 15:50 606头文件 //FacadePattern.h # ...
相关推荐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5):迪米特法则(最少知识原则) 定义: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有最少的了解,只和直接的朋友通信。 问题由来:过度耦合导致系统复杂度增加,维护困难。 解决方案:限制对象之间的交互,尽量减少...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与类的六种关系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是软件设计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目的是为了使软件设计更加灵活、可维护和可扩展。六大原则分别是:单一职责原则、里氏替换原则、依赖倒置原则、接口隔离原则、...
php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 里氏替换原则 依赖倒置原则 接口隔离原则 迪米特法则 开闭原则 word版
详细介绍了设计模式六大原则,配有示例代码和图片,有开闭原则,单一职责原则,里氏替换原则,依赖倒置原则,接口隔离原则,迪米特法则等等。
5.迪米特法则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定义:只与直接的朋友通信。其中,我们称出现成员变量、方法参数、方法返回值中的类为直接的朋友,而出现在局部变量中的类则不是直接的朋友。也就是说,陌生的类最好不要作为局部变量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设计模式的六大原则,这些原则是理解并有效应用设计模式的基础。 首先,我们要了解“开-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OCP)。这个原则指出,一个软件实体(如类、模块或函数)...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单一职责模式、开闭原则、接口隔离原则、里氏替换原则、依赖倒置原则、迪米特法则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是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方针,它们旨在提升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以下是对这些原则的详细解释: 1. 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SRP): 这个原则强调一个...
由孙玉山主编的“设计模式+六大原则”PDF,无疑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的宝贵资源。这本书不仅涵盖了全部的设计模式,还结合了软件体系结构的题目案例,以及源码分析,帮助读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我们来...
二、设计模式的六大原则 1、开闭原则(Open Close Principle) 开闭原则就是说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在程序需要进行拓展的时候,不能去修改原有的代码,实现一个热插拔的效果。所以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了使程序...
设计模式的六大原则: 1. **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意味着在保持软件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可以方便地扩展新功能。 2. **里氏代换原则**:子类必须能够替换掉它们的基类,保证软件组件的可替换性,确保...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是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指导原则,它们旨在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以下是对这六个原则的详细解释: 1、单一职责原则(SRP) 单一职责原则指出,一个类或模块应只负责一项功能。...
5. 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 LoD)或最少知识原则:一个对象应当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 6. 开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 OCP):软件实体应当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这意味着在不修改现有系统的...
六大设计原则是设计模式的基础,包括单一职责原则、里氏替换原则、依赖倒置原则、接口隔离原则、迪米特法则和开闭原则。单一职责原则确保类只做一件事情,提高代码可读性和可维护性;里氏替换原则允许子类替换父类而...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设计模式的六大法则,这些原则是面向对象设计的基础,有助于创建更加灵活、可维护和可扩展的代码。 1. 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SRP) 单一职责原则强调一个类或...
5. 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 LoD):也称作最少知识原则,它要求一个对象对其他对象有最少的了解。也就是说,一个对象应当尽可能少地与其他对象发生相互作用。 6. 开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 O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