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nguanxing
  • 浏览: 1098107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北京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道德经 --德经

 
阅读更多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 下 德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 则 攘 臂 而 仍 之 。 故 失 道 而 後 德 , 失 德 而 後 仁 , 失 仁 而 後 义 , 失 义 而 後 礼 。 夫 礼 者 , 忠 信 之 薄 而 乱 之 首 也 ; 前 识 者 , 道 之 华 而 愚 之 始 也 。 是 以 大 丈 夫 处 其 厚 , 不 处 其 薄 ; 居 其 实 , 不 居 其 华 。 故 去 彼 取 此 。


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 : 天 一 以 清 , 地 得 一 以 灵 , 神 得 一 以 宁 , 谷 得 一 以 盈 , 万 物 得 一 以 生 , 侯 王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贞 , 其 致 之 一 也 。 天 无 以 清 , 将 恐 裂 , 地 无 以 宁 , 将 恐 发 ; 神 无 以 灵 , 将 恐 歇 ; 谷 无 以 盈 , 将 恐 竭 ; 万 物 无 以 生 。 将 死 灭 ; 侯 王 无 以 贞 贵 高 , 将 死 蹙 。 故 贵 以 贱 为 本 , 高 以 下 为 基 。 侯 王 自 谓 孤 、 寡 不   。 此 其 以 贱 为 本 也 ? 非 乎 ? 故 致 数 车 无 车 。 不 欲     如 玉 落 落 如 石 。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下 万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无 。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闻 道 , 劝 而 行 之 ;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闻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为 道 。 故 建 言 有 之 : 明 道 若 昧 , 进 道 若 退 , 夷 道 若 类 , 上 德 若 谷 , 大 白 若 辱 , 广 德 若 不 足 , 建 德 若 偷 , 质 直 若 渝 , 大 方 无 隅 , 大 器 晚 成 , 大 音 声 希 , 大 象 无 形 。 夫 惟 道 , 善 贷 且 成 。


第 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 冲 气 以 为 和 。 人 之 所 恶 , 孤 、 寡 、 不   , 而 王 公 以 为 称 。 故 物 , 或 损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损 。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 强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将 以 为 教 父 。


第 四 十 三 章

天 下 之 至 柔 , 驰 骋 天 下 之 坚 , 无 有 入 於 无 间 , 吾 是 以 知 无 为 之 有 益 。 不 言 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第 四 十 四 章

名 与 身 孰 亲 ? 身 与 货 孰 多 ? 得 与 亡 孰 病 ? 是 故 甚 爱 必 大 费 , 多 藏 必 厚 亡 。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长 久 。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敝 ; 大 盈 若 冲 , 其 用 不 穷 。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辩 若 讷 。 躁 胜 寒 , 静 胜 热 , 清 为 天 下 正 。


 
第 四 十 六 章

天 下 有 道 却 走 以 粪 ; 天 下 无 道 , 戎 马 生 於 郊 。 罪 莫 大 於 可 欲 , 祸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於 欲 得 。 故 知 之 足 , 常 足 。


第 四 十 七 章

不 出 户 , 知 天 下 ; 不 窥 牖 , 见 天 道 。 其 出 弥 远 , 其 知 弥 少 。 是 以 圣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见 而 名 , 不 为 而 成 。


 
第 四 十 八 章

为 学 日 益 , 为 道 日 损 ; 损 之 又 损 , 以 至 於 无 为 ;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矣 。 故 取 天 下 者 , 常 以 无 事 ; 及 其 有 事 , 足 以 取 天 下 。


第 四 十 九 章

圣 人 无 常 心 , 以 百 姓 心 为 心 。 善 者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矣 , 信 者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矣 。 圣 人 在 天 下     , 为 天 下 浑 其 心 。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圣 人 皆 孩 之 。

第 五 十 章

出 生 入 死 。 生 之 徒 十 有 三 ; 死 之 徒 十 有 三 , 民 之 生 , 动 之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 夫 何 故 ? 以 其 生 生 之 厚 。 盖 闻 善 摄 生 者 , 陆 行 不 遇 兕 虎 , 入 军 不 被 甲 兵 ; 兕 无 所 投 其 角 , 虎 无 所 措 其 爪 , 兵 无 所 容 其 刃 。 夫 何 故 ? 以 其 无 死 地 。


第 五 十 一 章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物 形 之 , 势 成 之 。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贵 德 。 道 之 尊 , 德 之 贵 , 夫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故 道 生 之 德 畜 之 , 长 之 育 之 , 成 之 熟 之 , 养 之 复 之 ;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 长 而 不 宰 , 是 谓 玄 德 。


 
第 五 十 二 章

天 下 有 始 以 为 天 下 母 。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 既 知 其 子 , 复 守 其 母 , 没 身 不 殆 。 塞 其 兑 , 闭 其 门 , 终 身 不 勤 。 开 其 兑 , 济 其 事 , 终 身 不 救 。 见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强 。 用 其 光 , 复 归 其 明 , 无 遗 身 殃 , 是 谓 袭 常 。


第 五 十 三 章

使 我 介 然 有 知 , 行 於 大 道 , 惟 施 是 畏 。 大 道 甚 夷 , 而 民 好 径 。 朝 甚 除 田 甚 芜 , 仓 甚 虚 , 服 文 彩 , 带 利 剑 , 厌 饮 食 , 财 货 有 余 , 是 谓 盗 竿 。 非 道 也 哉 !


第 五 十 四 章

善 建 者 不 拔 , 善 抱 者 不 脱 , 子 孙 祭 祀 不 辍 。 修 之 於 身 , 其 德 乃 真 ; 修 之 於 家 , 其 德 乃 余 ; 修 之 於 乡 , 其 德 乃 长 ; 修 之 於 国 , 其 德 及 丰 ; 修 之 於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 。 故 以 身 观 身 , 以 家 观 家 , 以 乡 观 乡 , 以 国 观 国 ; 以 天 下 观 天 下 。 吾 何 以 知 天 下 之 然 哉 以 此 。


第 五 十 五 章

含 德 之 厚 , 比 於 赤 子 。 毒 虫 不 螫 , 猛 兽 不 据 , 攫 鸷 不 博 。 骨 弱 筋 柔 而 握 固 。 未 知 牝 牡 之 合 而 全 作 , 精 之 至 也 ; 终 日 号 而 嗌 不 嗄 , 和 之 至 也 。 知 和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益 生 日 祥 , 心 使 气 曰 强 , 物 壮 则 老 , 是 谓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第 五 十 六 章

知 者 不 言 , 言 者 不 知 。 塞 其 兑 , 闭 其 门 , 挫 其 锐 , 解 其 分 , 和 其 光 , 同 其 尘 , 是 谓 玄 同 。 不 可 得 而 亲 , 不 可 得 而 疏 ; 不 可 得 而 利 , 不 可 得 而 害 ; 不 可 得 而 贵 , 不 可 得 而 贱 。 故 为 天 下 贵 。


第 五 十 七 章

以 正 治 国 , 以 奇 用 兵 , 无 事 取 天 下 。 吾 何 以 知 然 乎 ? 以 此 : 天 下 多 忌 讳 , 而 民 弥 贫 ; 民 多 利 器 , 国 家 滋 昏 ; 民 多 技 巧 , 奇 物 滋 起 ; 法 令 滋 彰 , 盗 贼 多 有 。 故 圣 人 云 : 我 无 为 而 民 自 化 , 我 好 静 而 民 自 正 , 我 无 事 而 民 自 富 , 我 无 欲 而 民 自 朴 。


第 五 十 八 章

其 政 闷 闷 , 其 民 醇 醇 ; 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 祸 兮 福 所 倚 , 福 兮 祸 所 伏 。 孰 知 其 极 ? 其 无 正 耶 。 正 复 为 奇 , 善 复 为 妖 民 之 迷 , 其 日 固 久 。 是 以 圣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刿 , 直 而 不 肆 光 而 不 耀 。


第 五 十 九 章

治 人 事 天 莫 如 啬 。 夫 惟 啬 , 是 谓 早 服 。 早 服 谓 之 重 积 德 , 重 积 德 则 无 不 克 , 无 不 克 则 莫 知 其 极 , 莫 知 其 极 , 可 以 有 国 。 有 国 之 母 , 可 以 长 久 。 是 谓 深 根 固 蒂 , 长 生 久 视 之 道 。


第 六 十 章

治 大 国 若 烹 小 鲜 。 以 道 ? 天 下 , 其 鬼 不 神 。 非 其 鬼 不 神 , 其 神 不 伤 人 ; 非 其 神 不 伤 人 , 圣 人 亦 不 伤 人 。 夫 两 不 相 伤 , 故 德 交 归 焉


第 六 十 一 章

大 国 者 下 流 。 天 下 之 交 , 天 下 之 牝 。 牝 常 以 静 胜 牡 , 以 静 为 下 。 故 大 国 以 下 小 国 , 则 取 小 国 ; 小 国 以 下 大 国 , 则 取 大 国 。 故 或 下 以 取 , 或 下 而 取 。 大 国 大 过 欲 兼 畜 人 , 小 国 小 过 欲 入 事 人 , 夫 两 者 各 得 其 所 欲 , 故 大 者 宜 为 下 。

 
第 六 十 二 章

道 者 万 物 之 奥 , 善 人 之 宝 , 不 善 人 之 所 保 。 美 言 可 以   , 尊 行 可 以 加 人 。 人 之 不 善 何 弃 之 有 ! 故 立 天 子 , 置 三 公 , 虽 有 拱 璧 以 先 驷 马 , 不 如 坐 进 此 道 。 古 之 所 以 贵 此 道 者 何 也 ? 不 曰 求 以 得 , 有 罪 以 免 邪 ? 故 为 天 下 贵 。


第 六 十 三 章

为 无 为 , 事 无 事 , 味 无 味 。 大 小 多 少 , 报 怨 以 德 。 图 难 于 其 易 , 为 大 于 其 细 。 天 下 难 事 必 作 于 易 , 天 下 大 事 必 作 于 细 , 是 以 圣 人 终 不 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夫 轻 诺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 多 难 , 是 以 圣 人 犹 难 之 。 故 终 无 难 。


第 六 十 四 章

其 安 易 持 , 其 未 兆 易 谋 , 其 脆 易 破 , 其 微 易 散 。 为 之 干 未 有 , 治 之 于 未 乱 。 合 抱 之 木 , 生 于 毫 末 ; 九 层 之 台 起 于 累 土 ; 千 里 之 行 , 始 于 足 下 。 为 者 败 之 , 执 者 失 之 。 圣 人 无 为 , 故 无 败 ; 无 执 , 故 无 失 。 民 之 徒 事 , 常 于 几 成 而 败 之 。 慎 终 如 始 , 则 无 败 事 。 是 以 圣 人 欲 不 欲 ,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学 不 学 , 复 众 人 之 所 过 。 以 辅 万 物 之 自 然 , 而 不 敢 为 。


 
第 六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将 以 愚 之 。 民 之 难 , 治 以 其 智 多 。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贼 ; 不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福 。 知 此 两 者 , 亦 楷 式 。 能 知 楷 式 , 是 谓 玄 德 。 玄 德 深 矣 , 远 矣 , 与 物 反 矣 , 乃 至 于 大 顺 。


 
第 六 十 六 章

江 海 所 以 能 为 百 谷 王 者 , 以 其 善 下 之 , 故 能 为 百 谷 王 。 是 以 圣 人 欲 上 人 , 必 以 言 下 之 ; 欲 先 人 , 必 以 身 後 之 。 是 以 圣 人 处 上 而 人 不 重 , 处 前 而 人 不 害 , 是 以 天 下 乐 推 而 不 厌 。 以 其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第 六 十 七 章

天 下 皆 谓 我 大 , 似 不 肖 。 夫 惟 大 , 故 似 不 肖 。 若 肖 , 久 矣 其 细 也 夫 。 我 有 三 宝 , 持 而 宝 之 。 一 曰 慈 , 二 曰 俭 , 三 曰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 慈 , 故 能 勇 ; 俭 , 故 能 广 ;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 故 能 成 器 长 。 今 舍 慈 且 勇 , 舍 俭 且 广 , 舍 其 後 且 先 , 死 矣 ! 夫 慈 , 以 战 则 胜 , 以 守 则 固 , 天 将 救 之 , 以 慈 ? 之 。


 
第 六 十 八 章

善 为 士 者 不 武 , 善 战 者 不 怒 , 善 胜 敌 者 不 争 , 善 用 人 者 为 之 下 是 谓 不 争 之 德 , 是 谓 用 人 之 力 , 是 谓 配 天 古 之 极 。


 
第 六 十 九 章

用 兵 有 言 , 吾 不 敢 为 主 而 为 客 , 不 敢 进 寸 而 退 尺 。 是 谓 行 无 行 , 攘 无 臂 , 仍 无 敌 , 执 无 兵 。 祸 莫 大 於 轻 敌 , 轻 敌 几 丧 吾 宝 。 故 抗 兵 相 加 , 哀 者 胜 矣 。


 
第 七 十 章

吾 言 甚 易 知 易 , 甚 行 , 天 下 莫 能 知 , 莫 能 行 。 言 有 宗 , 事 有 君 。 夫 惟 无 知 , 是 以 不 我 知 。 知 我 者 希 , 则 我 者 贵 , 是 以 圣 人 被 褐 怀 玉 。


第 七 十 一 章

知 不 知 , 上 ; 不 知 知 , 病 。 夫 惟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圣 人 不 病 , 以 其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第 七 十 二 章

民 不 畏 威 , 威 至 矣 无 狭 其 所 居 , 无 厌 其 所 生 。 夫 惟 不 厌 , 是 以 不 厌 。 是 以 圣 人 自 知 , 不 自 见 。 自 爱 , 不 自 贵 。 故 去 彼 取 此 。


第 七 十 三 章

勇 於 敢 则 杀 , 勇 於 不 敢 则 活 。 此 两 者 , 或 利 或 害 。 天 之 所 恶 , 孰 知 其 故 ? 是 以 圣 人 犹 难 之 。 天 之 道 , 不 争 而 善 胜 , 不 言 而 善 应 , 不 召 而 自 来 , 坦 然 而 善 谋 。 天 纲 恢 恢 , 疏 而 不 漏 。


第 七 十 四 章

民 不 畏 死 , 奈 何 以 死 惧 之 ! 若 使 民 常 畏 死 , 而 为 奇 者 吾 得 执 而 杀 之 , 孰 敢 ? 常 有 司 杀 者 杀 , 夫 代 司 杀 者 杀 , 是 谓 代 大 匠 ? 。 夫 代 大 匠 ? 者 , 希 有 不 伤 手 矣 。


第 七 十 五 章

民 之 饥 , 以 其 上 食 税 之 多 , 是 以 饥 。 民 之 难 治 , 以 其 上 之 有 为 , 是 以 难 治 。 民 之 轻 死 , 以 其 求 生 之 厚 , 是 以 轻 死 。 夫 惟 无 以 生 为 者 , 是 贤 於 贵 生 。


第 七 十 六 章

人 之 生 也 柔 弱 , 其 死 也 坚 强 。 万 物 草 木 之 生 也 柔 脆 , 其 死 也 枯 槁 。 故 坚 强 者 死 之 徒 , 柔 弱 者 生 之 徒 。 是 以 兵 强 则 不 胜 , 木 强 则 共 。 强 大 处 下 , 柔 弱 处 上 。


第 七 十 七 章

天 之 道 , 其 犹 张 弓 乎 ! 高 者 抑 之 , 下 者 举 之 ; 有 余 者 损 之 , 不 足 者 补 之 。 天 之 道 , 损 有 余 而 补 不 足 。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余 。 孰 能 有 余 以 奉 天 下 ? 唯 有 道 者 。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不 处 , 其 不 欲 见 贤 耶 。


 
第 七 十 八 章

天 下 柔 弱 莫 过 於 水 , 而 攻 坚 强 者 莫 之 能 胜 , 其 无 以 易 之 。 弱 之 胜 强 , 柔 之 胜 刚 , 天 下 莫 不 知 , 莫 能 行 。 故 圣 人 云 , 受 国 之 垢 , 是 谓 社 稷 主 ; 受 国 之 不 祥 , 是 谓 天 下 王 。 正 言 若 反 。


第 七 十 九 章

和 大 怨 , 必 有 余 怨 , 安 可 以 为 善 ? 是 以 圣 人 执 左 契 , 而 不 责 於 人 。 有 德 司 契 , 无 德 司 彻 。 天 道 无 亲 , 常 与 善 人 。


第 八 十 章

小 国 寡 民 , 使 有 什 伯 人 之 器 而 不 用 , 使 民 重 死 而 不 远 徙 。 虽 有 舟 舆 , 无 所 乘 之 ; 虽 有 甲 兵 , 无 所 陈 之 ; 使 民 复 结 绳 而 用 之 。 甘 其 食 , 美 其 服 , 安 其 居 , 乐 其 俗 。 邻 国 相 望 , 鸡 犬 之 声 相 闻 , 民 至 老 死 不 相 往 来 。


第 八 十 一 章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 善 者 不 辩 , 辩 者 不 善 ;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 圣 人 不 积 , 既 以 为 人 , 己 愈 有 ; 既 以 与 人 , 己 愈 多 。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 圣 人 之 道 , 为 而 不 争 。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pdf

    全文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讲述了宇宙生成、自然法则以及个人修养、政治理念等内容。《道德经》强调了道与德的哲学思想,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治理国家的策略。 首先,老子认为“道可道...

    obsidian 老子 道德经 笔记 库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81章。《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反对强求和过度干预,提倡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和治理理念。这部作品涵盖...

    [量化-031]金融哲学-道德经解读-002-道德经解读原则

    此外,《道德经》中的“道”和“德”概念在金融中也有其独特的意义。“道”可以被视为金融市场的规律或本质,投资者需要理解并顺应这些规律;而“德”则强调道德伦理,提醒我们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不应忽视社会责任和...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pdf

    《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包括“道”和“德”,这两个概念构成了书的主体思想。其内容覆盖了自然哲学、政治哲学以及个人修养等领域。 “道”是《道德经》哲学思想中的最高范畴,它既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指事物发展变化...

    增量阅读道德经.ppt

    在《道德经》中,“道”和“德”是核心概念。“道”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是无形无名的,而“德”则是“道”的具体体现和实践。第一章提到“道可道,非常道”,意味着真正的“道”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

    道德经与现代管理.ppt

    《道德经》是老子的哲学巨著,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古代哲学的瑰宝,被多国翻译出版。该书提出了“道”这一核心概念,道是宇宙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本,无形无象,既深邃又无穷。老子...

    《道德经》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ocx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由老子所著,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部经典探讨了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其社会治理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老子的...

    2021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docx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由老子(李耳)所著,是道家思想的源头之一。这本书探讨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等多方面的智慧,强调了“道”与“德”的核心概念。以下是《道德经》中几个关键知识点的详细...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原文非删改本.pdf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著作,由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这部作品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对部分内容的解析: 1. 第一章阐述了“道”和“名”的...

    从《道德经》中探寻图书馆的管理发展思路.docx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哲学思想如何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实践中,以及“上善若水”的贵柔之道如何启发图书馆馆员的服务理念。 1.1 图书馆馆员管理的“道”论 “道”在《道德经》中被视为宇宙万物的...

    《道德经》的读后感参考.doc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由老子所著,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基石。它以五千余字探讨了“道”与“德”的深邃内涵,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 首先,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当顺应...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大全.doc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它包含了丰富的智慧,涵盖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等多个方面,旨在教导人们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以下是其中部分经典...

    中学生思想道德讲话稿.docx

    - **道德经教导**: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提倡道德生活。 #### 3. 当代社会面临的道德挑战 - **科技进步与道德滑坡**: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人的道德观念却在淡化,如大学生伤害动物的事件反映了...

    老子原文_张松辉老师版

    《道德经》由两部分——道经和德经组成,主要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关于道、自然法则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第一章提出了“道”这个核心概念,指出“道”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它是万物的起源和母体。通过观察无...

    老子论语今读2016期末考试答案.pdf

    这些题目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要来自于《老子》(又称《道德经》)和《论语》这两部经典著作。以下是根据题目内容梳理出的相关知识点: 1. 老子的哲学思想: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四书原文(经文版)--国学经典

    《大学》开篇便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德”指的是揭示和发扬人的内在美德,“亲民”强调亲近人民,服务于民,“至善”则是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这段话强调了儒家教育的目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doc

    -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分别阐述道的哲学和德的实践。 6. **修辞手法**: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使用了比喻修辞,将道德品质比作风和草,形象生动。 7. **其他哲学观点**: - "多言数穷,...

    第5课_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ppt

    - 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文献。 - 老子提出了朴素辩证法的概念,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如有与无、多与少、贵与贱、祸与福,并且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精选.doc

    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一句出自《道德经》的话,意为真正了解事物本质的人不会轻易发表意见,而那些经常发表意见的人往往并不真正理解。这里的“言”指的是发号施令或教导他人,强调的是含蓄内敛的智慧。 2...

    (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4篇.docx

    文档的【部分内容】中,重点围绕《道德经》这部经典著作,阐述了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演讲稿中,首先提到了《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