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nny
  • 浏览: 76593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SH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读通鉴论卷一

 
阅读更多
秦始皇

  一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安于其位者习于其道,因而有世及之理,虽愚且暴,犹贤于草野之罔据者。如是者数千年而安之矣。疆弱相噬而尽失其故,至于战国,仅存者无几,岂能役九州而听命于此数诸侯王哉?于是分国而为郡县择人以尹之。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七)〔六〕[㈠]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古者诸侯世国,而后大夫缘之以世官,势所必滥也。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而天之生才也无择,则士有顽而农有秀;秀不能终屈于顽,而相乘以兴,又势所必激也。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势相激而理随以易,意者其天乎!阴阳不能偏用,而仁义相资以为亨利,虽圣人其能违哉!选举之不慎而守令残民,世德之不终而诸侯乱纪,两俱有害,而民于守令之贪残,有所藉于黜陟以苏其困。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而若东迁以后,交兵毒民,异政殊俗,横敛繁刑,艾削其民,迄之数百年而不息者亦革焉,则后世生民之祸亦轻矣。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利)〔则〕[㈠]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
  世其位者习其道,法所便也;习其道者任其事,理所宜也。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人得而习之。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圣人之心,于今为烈。选举不慎,而贼民之吏代作,天地不能任咎,而况圣人!未可为郡县咎也。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二
  孔鲋藏书,陈余危之。鲋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为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呜呼!能为无用之学,以广其心而游于乱世,非圣人之徒而能若是乎?
  诗曰:“握粟出卜,自何能穀。”谷者,在我而已,何用卜为?屈其道而与天下靡,利在而害亦伏;以其道而与天下亢,身危而道亦不竞。君子之道,储天下之用,而不求用于天下。知者知之,不知者以为

无用而已矣。故曰“其愚不可及也”。秉道以自安,慎交以远物,存黄、农、虞、夏于盗贼禽兽之中,奚不可穀,而安用卜为!庄周惩乱世而欲为散木,言无用矣,而无以储天下之大用。握粟忧深而逃羿彀,其有细人之情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易简以消天下之险阻,非圣人之徒,其孰与归?
  三
  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汉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则建成死于刃,宋则德昭不令其终,汔乎建文之变而憯尤烈。天下初定,人心未靖,则天命以之不康,汤、武且不能弭,后代勿论已。然而胡亥杀兄,旋以死亡;太甲、成王,终安其位;则伊尹、周公之与赵高,相去不但若霄壤也。
  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托国于赵高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汉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任赵普也,未能已乱而足以不亡。建文立而无托孤之旧臣,则兵连祸结而尤为人伦之大变。徐达、刘基有一存焉,奚至此哉?虽然,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
二世

  一
  陈婴之不自立也,周巿之不王魏也,其情均也,而周市贤矣。巿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义之所不敢出,害不敢[㈠]自之而远。居尊以为天下不义之魁,“负且乘,致寇至”,灼然易见,而人不能知。非不知也,无志义以持其心,流俗之蛊之者进矣。陈婴非幸而有其母,亦殆矣哉!市之一言,所谓“大浸稽天而不溺,疾雷破山而不震”者乎!陈余自矜儒者,而不能守义以自王。周巿虽死而如生。陈余碌碌以死,又何称焉?
  二
  李斯之对二世曰:“明主灭仁义之涂,绝谏争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尽古今概贤不肖,无有忍言此者,而昌言之不忌。呜呼!亦何至此哉!斯亦尝学于荀卿氏矣,亦尝与始皇谋天下而天下并矣。岂其飞廉、恶来之所不忍言者而言之不忌,斯之心其固以为然乎?苟非二世之愚,即始皇之骄悖,能受此言而不谴乎?斯抑谓天下后世之不以己为戎首而无所恤乎?无他,畏死患失之心迫而有所不避耳。
  夫死亦何不可畏也。失不可患,而亦何必于失也。前所以自进者非其道,继所以自效者非其功,后所以自保者非其术,退所以自置者无其方,则失果可患而死果可畏。欲无畏无患、以不言其所不忍言,又奚得乎!天下无必死之涂,而亦无可几幸之得。正志于早而后无所迫,则不忍不敢之心以全。早不能图度于正,迨其后失有形、死有机,虽欲不为此言而不得。不待上蔡东门之欢,肺肝先已自裂。斯岂果无人之心哉?易曰:“履霜坚冰至。”辨人于早,不若自辨于早也。
  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亦易喻矣。申、商之言,何为至今而不绝邪?志正义明如诸葛孔明而效其法,学博志广如王介甫而师其意,无他,申、商者,乍劳长逸之术也。无其心而用其术者,孔明也;用其实而讳其名者,介甫也;乃若其不容掩之藏,则李斯发之矣。李斯曰:“行督责之术,然后绝谏争之路。”申不害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诤)〔谏〕[㈠]争绝,桎梏脱,则虽目劳于刑名文籍之中,而耽酒嗜色、佚游骄乐,可晏享而不辍。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
  任法,则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则天下逸而人主劳。无一切之术以自恣睢,虽非求治之主,不能高居洸瀁于万民之上,固矣。以孔明之淡泊而尽瘁也,以介甫之土木其形而好学深思也,然且乐奉名法者,何也?俭以耳目,勤以耳目,而心思从其康逸也。贤者且然,况令狐绹、张居正之挟权势者哉!使读李斯之言,知其为导谀劝淫之术也,能勿靦然而汗下与?
  四
  怀王之立,非项氏之意也,范增之说,以为从民望而已。臣主之名立,而其心不相释,项氏成而怀王固不能有楚。怀王念此至悉,故一乘项梁之败而夺上将军之权以授宋义;义适遇其际而获怀王之心,故与计事而大悦。非悦其灭秦之计,悦其夺项之计也。宋义壁于安阳而项羽斩之,非愤其救赵之迟,愤其夺己之速〔也〕[㈠] 。义之壁安阳而不进也,非欲乘秦、赵之敝,欲得当以收项羽之兵也;其遣子相齐而送之无盐也,非不恤士卒之饥寒以自侈,为怀王树外援于齐而因以自固也。
  宋义死,诸将慴然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羽之情见矣,义之情亦见矣,怀王之不能终安于项氏,情亦见矣。救赵则命宋义,入关则命沛公,梁死羽孤,为偏裨于宋义旌牙之下,为怀王谋项者之计得矣,而抑无以服楚人之心。幸而秦之君二世也,其相赵高也,其将章邯、王离也,无有能乘臣主之隙以閒楚耳。不然,虽沛公且无以自持,况义之浅谋、羽之徒勇者乎!
  于是而知君臣之非独以名为义也,天之所秩,性之所安,情之所顺,非是则不能以终日。范增立楚之说,董公缟素之谋,不足与于兴亡久矣。
  五
  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戍之徒之而寡其妻孤其子者,郡县之民也;而剸二世之首,欲灭宗室,约楚降而分王关中者,赵高也。故怨在敌国,而敌国或有所不能;怨在百姓,而百姓或有所不忍;狎及小人,而祸必发于小人。故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圣人且难之,况中主以降乎!
  小人之心,智者弗能测也,刚者弗能制也。料其必不能,而或能之矣;料其必不欲,而或欲之矣。项羽之暴也,沛公之明也,章邯之怨方新也,尽天下欲食高之肉而寝处其皮也,使高灭嬴氏之宗,开关以讲于诸侯,岂能免于刀俎,而况受纳地之封乎?则以智者料高,而固知其与秦相终始;以愚者料高,而亦决其与秦同齏粉也。然而必弑胡亥以徼幸于一得,岂徒胡亥之愚,矢入幄而不觉哉?明而熟于计者,未有谓为且然者矣。祸福之外,有无藉之欲焉;死生之外,有无方之谲焉;俄顷之閒,有忽变之情焉。利亦有所不喻,而无所不逞,而后君子莫能为之防。故圣人且犹难之,诚哉其难之也!“濡有衣袽,终日戒”。终日者,无竟之辞也。舍禔躬慎微而求驭之之术,不堕其阱中者鲜矣。
  六
  孰谓秦之法密,能胜天下也?项梁有栎阳逮,蕲狱掾曹咎书抵司马欣而事得免。其他请托公行、货贿相属、而不见于史者,不知凡几也。项梁,楚大将军之子,秦之所尤忌者,欣一狱掾,驰书而难解。则其他位尊而权重者,抑孰与御之?法愈密,吏权愈重;死刑愈繁,贿赂愈章;涂饰以免罪罟,而天子之权,倒持于掾史。南阳诸刘屡杀人而王莽不能问,皆法密吏重有以蔽之也。
  设大辟于此,设薄刑于彼,细极于牛毛,而东西可以相窜。见知故纵,蔓延相逮,而上下相倚以匿奸。闰位之主,窃非分而寐寝不安,藉是以箝天下,而为天下之所箝,固其宜也。受天命,正万邦,德足以威而无疚媿者,勿效尔为也。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何也?法定于一王,而狱吏无能移也。
分享到:
评论
8 楼 dengminghua1016 2011-08-15  
悠悠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
7 楼 bonny 2009-05-27  
8,法密亦疏
有点辩证法的意思。但是法疏则执行法律的人操作空间就太大,更难以让伏法的人信服。。。。。也是个难题
6 楼 bonny 2009-05-27  
7,还是辨人,小人
赵高等
5 楼 bonny 2009-05-27  
6,名分
不能只有名分,还要情分
4 楼 bonny 2009-05-27  
5,法家
即使有法,即要持义
3 楼 bonny 2009-05-27  
4,得失患
以其所以得而为患
2 楼 bonny 2009-05-27  
3,用人辩
很多朝代都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情,比如大臣把皇帝弄死等,但是最后的结果却不一样。为什么呢?
是因为他们的国君善于不善于辨人。
1 楼 bonny 2009-05-27  
1,封建军衔之辩
秦始皇为长久考虑,采用了郡县制,消弱了皇权的稳定性。后来的人因为恨他,就把这个作为他的一个罪名。却不知道其实郡县是对天下有利的。

这是人容易接受广为人说的结论,却不去考虑为什么。
2,藏书
孔鲋为了道,不顾自己的安危;对他来说,如果违背自己的心和道,去顺从外界,是愚蠢的。有些人为了追求外界的任何,说自己是有用的,就真的认为自己有用了。而圣人,却追求道,不在乎外界的评价。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分享.doc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分享》 【标题解析】:《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分享》是一篇读后感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读完《资治通鉴》的感想和收获。 【描述解析】:文章的描述部分为空白,没有提供任何信息。 【标签解析】...

    资治通鉴读后感之戾太子事件.docx

    资治通鉴读后感之戾太子事件.docx

    初中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docx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跨越了16个朝代,共计132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这部书以其独特的编纂方式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

    《资治通鉴》读后感写中国名著《资治通鉴》读书心得.doc

    《资治通鉴》读后感写中国名著《资治通鉴》读书心得.doc

    初中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_1.docx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悠久的文明孕育了许多伟大的史书,《资治通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部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跨越了16个朝代,囊括了1320年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史学上的里程碑,更是世界...

    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docx

    《资治通鉴》:穿越时空的历史镜像与智慧之源 在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旅程中,阅读《资治通鉴》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思考和智慧的积累。《资治通鉴》作为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编年体史书,是研究中国...

    周末读资治通鉴的读书心得.docx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典籍,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变迁,包括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多个朝代的重大事件...

    学生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docx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间的1362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通过阅读这部巨著,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

    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_1.docx

    它就是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阅读《资治通鉴》不仅是历史学习的一次珍贵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启迪。 《资治通鉴》共...

    读书心得-读资治通鉴有感心得范文5篇.docx

    ### 《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智慧与现代应用 #### 一、《资治通鉴》概述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该书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起,...

    读资治通鉴有感范文汇总.doc

    读资治通鉴有感范文汇总.doc

    周末读资治通鉴的读书心得_2.docx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典籍,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总计近1600年的历史事件。这部书以其详实的历史记录和深刻的史学分析,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

    读资治通鉴有感范文600字.doc

    读资治通鉴有感范文600字.doc

    读资治通鉴有感范文800字.doc

    读资治通鉴有感范文800字.doc

    读资治通鉴有感范文5篇.docx

    读资治通鉴有感范文5篇.docx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页.pdf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页.pdf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doc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doc

    资治通鉴读后感800字左右5篇.docx

    综观《资治通鉴》的五篇读后感,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过往的记录,它更是活生生的教训和智慧的源泉。《资治通鉴》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依旧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史学家的学术资源,更是每一个渴望...

    读书心得-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docx

    ###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与安全管理的启示 #### 一、《资治通鉴》概述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体史书,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该书从公元前403年的春秋末期一直记述到959年的五代末期...

    2021年资治通鉴读后感200字.docx

    【标题】和【描述】提及的是关于《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而【标签】为空,【部分内容】包括了多个不同的读后感段落,每个段落都简述了读者从《资治通鉴》中获得的感悟和体会。以下是根据这些内容提炼的知识点: 1. *...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