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jl_xyf
  • 浏览: 643404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北京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s2008下免费图表控件(转载)

阅读更多

1. 前言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 是微軟提供,適用於 .NET Framework 3.5 SP1 的 ASP.NET 和 Windows Form 圖表控制項,由於已經有蠻多文章介紹在 ASP.NET 與 Windows Forms 使用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而本文想要來點不一樣的,讓大家知道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 也可以在 WPF 使用。

 

2. 前置作業

想要使用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首先當然必須上微軟網站下載與安裝,而關於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 會有一些相關的下載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 for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3.5 :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 主要的安裝程式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 for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3.5 語言套件 :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 的相關訊息文字,例如錯誤訊息,目前提供 23 種語言,其中包含繁體中文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 Add-on for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 : 提供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 與 Visual Studio 2008 工具箱整合,以及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 的 IntelliSense



 

 

3. 使用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

首先,新增 WPF 應用程式



 

 

3.1 加入所需 DLL

將所需的 DLL 加入參考中,有以下三個

C:\Program Files\Reference Assemblies\Microsoft\Framework\v3.0\WindowsFormsIntegration.dll : 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 WindowsForms Integration Library



 

 

C:\Program Files\Microsoft Chart Controls\Assemblies\System.Windows.Forms.DataVisualization.dll :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 DLL



 

 

System.Windows.Forms.dll



 

 

將參考的DLL加到 namespace 中


 xmlns:wfi="clr-namespace:System.Windows.Forms.Integration;assembly=WindowsFormsIntegration"  
 xmlns:wf="clr-namespace:System.Windows.Forms;assembly=System.Windows.Forms"  
 xmlns:CHR="clr-namespace:System.Windows.Forms.DataVisualization.Charting;assembly=System.Windows.Forms.DataVisualization"  
 


xmlns:wfi="clr-namespace:System.Windows.Forms.Integration;assembly=WindowsFormsIntegration"
    xmlns:wf="clr-namespace:System.Windows.Forms;assembly=System.Windows.Forms"
    xmlns:CHR="clr-namespace:System.Windows.Forms.DataVisualization.Charting;assembly=System.Windows.Forms.DataVisualization"

 

3.2 撰寫 XAML,將 Microsoft Chart Contorls 加入

加入 WindowsFormHost 控制項,原因是 WPF 並沒有辦法直接執行 Windows Forms 的控制項,Forms integration dll 與 WindowsFormHost 可以幫助我們達成。


<Grid>   
      <wfi:WindowsFormsHost x:Name="mainFGrid" >   
   
      </wfi:WindowsFormsHost>   
 </Grid>  
 

<Grid>
        <wfi:WindowsFormsHost x:Name="mainFGrid" >

        </wfi:WindowsFormsHost>
    </Grid>



 

 

在 WindowsFormHost 控制項中加入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就可以開始使用了


<wfi:WindowsFormsHost x:Name="mainFGrid" >
            <CHR:Chart x:Name="mainChart" />
        </wfi:WindowsFormsHost>



 

 

3.3 後端程式碼

這部份先參考 Jeff 的文章 MSChart的基本運用介紹,做出Performance Counter的介面 ,裡面有相當棒的範例,在此繪製 CPU 曲線於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每秒更新一次(http://www.my400800.cn )。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Windows;   
 using System.Windows.Controls;   
 using System.Windows.Data;   
 using System.Windows.Documents;   
 using System.Windows.Input;   
 using System.Windows.Media;   
 using System.Windows.Media.Imaging;   
 using System.Windows.Navigation;   
 using System.Windows.Shapes;   
   
 using System.Data;   
 using System.Windows.Threading;   
 using System.Diagnostics;   
 using System.Windows.Forms.DataVisualization.Charting;   
   
 namespace WpfApplication1   
 {   
     /// <summary>   
     /// Window1.xaml 的互動邏輯   
     /// </summary>   
     public partial class Window1 : Window   
      {   
         public Window1()   
          {   
              InitializeComponent();   
          }   
   
          DataTable dt = new DataTable();   
   
         private void Window_Loaded(object sender, RoutedEventArgs e)   
          {   
              DispatcherTimer dispatcherTimer = new DispatcherTimer();   
              dispatcherTimer.Tick += new EventHandler(dispatcherTimer_Tick);   
              dispatcherTimer.Interval = new TimeSpan(0, 0, 1);   
              dispatcherTimer.Start();   
   
             //設定DataTable的欄位   
              SetDataTable();   
             //設定Chart Control   
              SetChart();   
   
             this.mainChart.DataSource = dt;   
             this.mainChart.DataBind();//這時候先DataBind()是為了顯示空白的圖表   
          }   
   
         /// <summary>   
         /// 設定DataTable的欄位   
         /// </summary>   
         private void SetDataTable()   
          {   
              dt.Columns.Add("Processor");   
              dt.Columns.Add("Memory");   
   
             //這個動作只是為了能夠在一開始顯示圖表,比例就是30筆   
             for (int i = 0; i < 30; i++)   
              {   
                  DataRow dr = dt.NewRow();   
                  dr["Processor"] = 0;   
                  dt.Rows.Add(dr);   
              }   
          }   
   
         /// <summary>   
         /// 設定Chart Control   
         /// </summary>   
         private void SetChart()   
          {   
              ChartArea ca = new ChartArea("ChartArea1");   
              ca.Area3DStyle.Enable3D = true;//開啟3D   
             this.mainChart.ChartAreas.Add(ca);   
   
             //Processor   
              Legend lgCPU = new Legend("Legend1");   
              lgCPU.IsTextAutoFit = true;   
              lgCPU.Docking = Docking.Bottom;   
             this.mainChart.Legends.Add(lgCPU);   
   
              Series seCPU = new Series("SeriesCPU");   
              seCPU.ChartArea = "ChartArea1";   
              seCPU.ChartType = System.Windows.Forms.DataVisualization.Charting.SeriesChartType.Line;   
              seCPU.IsVisibleInLegend = true;   
              seCPU.Legend = "Legend1";   
              seCPU.LegendText = "CPU";   
              seCPU.YValueMembers = "Processor";   
             this.mainChart.Series.Add(seCPU);   
          }   
   
          PerformanceCounter pcCPU = new PerformanceCounter("Processor", "% Processor Time", "_Total", true);   
   
         //   System.Windows.Threading.DispatcherTimer.Tick handler   
         //   
         //   Updates the current seconds display and calls   
         //   InvalidateRequerySuggested on the CommandManager to force   
         //   the Command to raise the CanExecuteChanged event.   
         private void dispatcherTimer_T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if (dt.Rows.Count > 30)//這動作只是保留顯示30筆即可,不用一直再增加下去   
              {   
                  dt.Rows.RemoveAt(0);   
              }   
              DataRow dr = dt.NewRow();   
   
              dr["Processor"] = pcCPU.NextValue();//比例1:1   
   
              dt.Rows.Add(dr);   
             //因為DataSource在Form Load就設了,所以這裡只要重新DataBind()就可以更新顯示資料,沒重DataBind之前,新資料不會顯示上去   
             this.mainChart.DataBind();   
   
             // Forcing the CommandManager to raise the RequerySuggested event   
              CommandManager.InvalidateRequerySuggested();   
          }   
      }   
 }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Windows;
using System.Windows.Controls;
using System.Windows.Data;
using System.Windows.Documents;
using System.Windows.Input;
using System.Windows.Media;
using System.Windows.Media.Imaging;
using System.Windows.Navigation;
using System.Windows.Shapes;

using System.Data;
using System.Windows.Threading;
using System.Diagnostics;
using System.Windows.Forms.DataVisualization.Charting;

namespace WpfApplication1
{
    /// <summary>
    /// Window1.xaml 的互動邏輯
    /// </summary>
    public partial class Window1 : Window
    {
        public Window1()
        {
            InitializeComponent();
        }

        DataTable dt = new DataTable();

        private void Window_Loaded(object sender, RoutedEventArgs e)
        {
            DispatcherTimer dispatcherTimer = new DispatcherTimer();
            dispatcherTimer.Tick += new EventHandler(dispatcherTimer_Tick);
            dispatcherTimer.Interval = new TimeSpan(0, 0, 1);
            dispatcherTimer.Start();

            //設定DataTable的欄位
            SetDataTable();
            //設定Chart Control
            SetChart();

            this.mainChart.DataSource = dt;
            this.mainChart.DataBind();//這時候先DataBind()是為了顯示空白的圖表
        }

        /// <summary>
        /// 設定DataTable的欄位
        /// </summary>
        private void SetDataTable()
        {
            dt.Columns.Add("Processor");
            dt.Columns.Add("Memory");

            //這個動作只是為了能夠在一開始顯示圖表,比例就是30筆
            for (int i = 0; i < 30; i++)
            {
                DataRow dr = dt.NewRow();
                dr["Processor"] = 0;
                dt.Rows.Add(dr);
            }
        }

        /// <summary>
        /// 設定Chart Control
        /// </summary>
        private void SetChart()
        {
            ChartArea ca = new ChartArea("ChartArea1");
            ca.Area3DStyle.Enable3D = true;//開啟3D
            this.mainChart.ChartAreas.Add(ca);

            //Processor
            Legend lgCPU = new Legend("Legend1");
            lgCPU.IsTextAutoFit = true;
            lgCPU.Docking = Docking.Bottom;
            this.mainChart.Legends.Add(lgCPU);

            Series seCPU = new Series("SeriesCPU");
            seCPU.ChartArea = "ChartArea1";
            seCPU.ChartType = System.Windows.Forms.DataVisualization.Charting.SeriesChartType.Line;
            seCPU.IsVisibleInLegend = true;
            seCPU.Legend = "Legend1";
            seCPU.LegendText = "CPU";
            seCPU.YValueMembers = "Processor";
            this.mainChart.Series.Add(seCPU);
        }

        PerformanceCounter pcCPU = new PerformanceCounter("Processor", "% Processor Time", "_Total", true);

        //  System.Windows.Threading.DispatcherTimer.Tick handler
        //
        //  Updates the current seconds display and calls
        //  InvalidateRequerySuggested on the CommandManager to force 
        //  the Command to raise the CanExecuteChanged event.
        private void dispatcherTimer_T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if (dt.Rows.Count > 30)//這動作只是保留顯示30筆即可,不用一直再增加下去
            {
                dt.Rows.RemoveAt(0);
            }
            DataRow dr = dt.NewRow();

            dr["Processor"] = pcCPU.NextValue();//比例1:1

            dt.Rows.Add(dr);
            //因為DataSource在Form Load就設了,所以這裡只要重新DataBind()就可以更新顯示資料,沒重DataBind之前,新資料不會顯示上去
            this.mainChart.DataBind();

            // Forcing the CommandManager to raise the RequerySuggested event
            CommandManager.InvalidateRequerySuggested();
        }
    }
}

程式碼下載

[ChartControl]在 WPF 使用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rar

 

4. 執行結果

 

5. 參考

DOT.Developer Microsoft Chart Controls in a WPF application!

Jeff 隨手記 MSChart的基本運用介紹,做出Performance Counter的介面


  • 大小: 23.5 KB
  • 大小: 20.9 KB
  • 大小: 24.5 KB
  • 大小: 50 KB
  • 大小: 52.9 KB
  • 大小: 41.4 KB
  • 大小: 43.5 KB
  • 大小: 92.8 KB
  • 大小: 73.3 KB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基于外插法的永磁同步电机高频方波注入无传感器Simulink仿真模型(C语言实现)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全C语言编写的基于外插法的永磁同步电机高频方波注入无传感器Simulink仿真模型。主要内容涵盖方波电压信号的生成与处理,包括开关频率5kHz、注入信号频率2.5kHz的正负辨别、电流误差分离、外插法解析、Atan反正切计算角度等。此外,文章深入讲解了永磁同步电机的Foc磁场定向控制框架的实现,包括Clarke Park变换、iPark控制、Svpwm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了转速和转矩的斜坡函数。该算法能够适应低速重载工况,成功加载至额定载荷,并展示了实际角度、估算角度、角度误差、实际转速、估算转速、转速误差和电流波形等关键参数。为了优化大功率应用中的开关频率低问题,文中还讨论了IGBT导通和关断过程的死区时间设置。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控制领域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对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感兴趣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和实现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目标是提供一个高效的仿真模型,帮助理解和优化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算法,特别是在低速重载工况下。 其他说明:该仿真模型已在DSP28335平台上进行了验证,提供了完整的源代码,便于后续独立算法开发和实际应用。

    化工分离过程天津大学ppt.7z

    化工分离过程天津大学ppt.7z

    ANSYS斜拉桥建模教程:大跨度斜拉板桁结构模型命令流全解析

    内容概要:本文档是一份详细的 ANSYS 斜拉桥建模教程,涵盖了从图纸分析到最终模型建立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图纸与建模思路分析、CAD 三维快速建模、Midas 预处理应用、手把手带写命令流、截面实常数讲解、斜拉索规格介绍、拉索实常数定义、板桁结构二期实常数与单主梁模型区别、板单元等效厚度计算、面内与面外厚度的理解以及支座模拟。通过这些步骤,读者能够掌握斜拉桥建模的关键技术和细节。 适合人群: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桥梁设计师、结构工程师及其他对斜拉桥建模感兴趣的从业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斜拉桥建模流程和技术细节的专业人士,旨在帮助他们掌握 ANSYS 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提升桥梁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其他说明:文档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和详细的命令流解析,有助于读者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

    南京大学论文答辩ppt模板毕业论文答辩PPT模板

    南京大学论文答辩ppt模板毕业论文答辩PPT模板

    工业自动化中科尔摩根AKD伺服驱动器与西门子S7-1200/1500 PLC PROFINET IO通讯配置指南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科尔摩根AKD伺服驱动器与西门子S7-1200/1500 PLC之间的PROFINET IO通讯配置步骤及其实践经验。主要内容涵盖配置程序V16、GSDML文件的正确使用、设备间‘方言’适配的方法、确保PLC准确识别驱动器的关键参数设置、数据交换区配置对控制精度的影响以及调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此外,还分享了一些提高通讯效率的小技巧,如禁用自动IP分配、正确配置网口、优化通讯周期等。文中提到的实际案例表明,该配置方案已在包装生产线成功应用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特别是那些负责PLC与伺服驱动器集成工作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工程师们掌握科尔摩根AKD伺服驱动器与西门子S7-1200/1500 PLC之间建立高效稳定的PROFINET IO通讯的具体方法,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系统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配置方案已经经过实际项目的验证,能够应对复杂的工业环境挑战,如电网波动和紧急停止等情况。同时提醒使用者关注驱动器固件版本与GSDML文件的兼容性问题。

    基于注意力机制与LSTM的MATLAB多特征风功率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注意力机制与LSTM构建的多特征风功率预测模型,适用于MATLAB 2021及以上版本。该模型采用三个特征变量(如风速、风向、温度)来预测风功率输出,并展示了真实值与预测值的对比图以及线性拟合图。文中详细解释了注意力机制的作用,即通过动态调整各特征的权重,提高模型对重要信号的捕捉能力。此外,还提供了调参技巧和扩展应用场景,如用于金融数据预测。 适合人群:具有一定MATLAB编程基础的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风电行业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 构建多特征时间序列预测模型;② 提高预测精度,特别是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③ 学习注意力机制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 其他说明:模型效果依赖于数据质量和特征选择,建议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基于DBSCAN密度聚类的风电-负荷场景生成与削减方法(代码实现与解析)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DBSCAN密度聚类的风电-负荷场景生成与削减模型。该模型首先对风电和电负荷的历史数据进行采集,接着利用DBSCAN算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去除异常或小概率数据。随后,根据风电的波动性和电负荷的时序性、周期性特点,分别进行风电场景和电负荷场景的提取。相比于传统的K-means方法,DBSCAN方法能够更好地处理异常值和复杂场景,使场景模型更具代表性。实验结果显示,DBSCAN方法不仅提高了计算效率,还将异常场景的识别率从68%提升到了92%,显著提升了后续容量配置的可靠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优化、数据分析以及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风电和电负荷场景生成与削减的微电网规划项目,旨在提高能源分配的效率和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示例和参数调整技巧,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DBSCAN密度聚类方法。

    实训商业源码-WP9.0模板+插件-毕业设计.zip

    实训商业源码-WP9.0模板+插件-毕业设计.zip

    【数字电路设计】基于SR锁存器74LS279与非门74LS02D的多路抢答器设计:实现声光数码管显示及并列抢答功能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基于Proteus利用SR锁存器74LS279和与非门74LS02D设计抢答器的方法。文章详细讲解了通过SR锁存器的高、低电平状态实现抢答锁定功能,即S低电平置高电平用于抢答,R低电平置低电平用于清零,确保抢答按键按下后无法再次触发。抢答结果通过数码管显示,其中1、2、3序号分别对应不同的按键,4路抢答器独立显示序号,3路抢答器则通过或逻辑处理并列抢答的情况,如1和2、1和3、2和3序号并列抢答时显示“3”,并用LED指示具体并列情况。电路还集成了声光反馈机制,当抢答有效时,蜂鸣器发出声音提示。此外,文章提到可通过三刀双掷开关切换是否允许并列抢答,以及通过锁存器实现抢答器路数的扩展,并提出加入倒计时功能进一步完善系统。 适合人群:对数字电路设计有一定兴趣的电子爱好者,尤其是希望深入了解锁存器应用及抢答器设计原理的初学者和中级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学习如何利用SR锁存器实现抢答器的基本功能;②掌握并列抢答情况下的电路处理方法;③理解数码管、LED、蜂鸣器等元件在电路中的应用;④探索电路的可扩展性和改进方向。 阅读建议:读者应结合Proteus软件进行实际电路仿真,动手搭建文中所述电路,逐步理解每个组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同时关注电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project.rar

    project.rar

    电力工程中双馈风机DFIG低电压穿越MATLAB仿真模型与Crowbar电路研究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双馈风机(DFIG)低电压穿越(LVRT)技术的研究,重点讨论了MATLAB仿真模型的应用。首先,文章概述了DFIG的基本结构和低电压穿越技术的重要性。接着,深入分析了转子侧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包括基于定子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策略,实现了有功和无功解耦,并具备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能力。同时,文中提到网侧变换器采用电网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策略,确保直流母线电压稳定和输入功率因数为1。此外,文章还探讨了Crowbar电路的作用,即在低电压穿越过程中保护电路免受过电流或过电压的影响。最后,通过MATLAB仿真模型展示了DFIG在电网电压变化时的响应过程及其稳定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工程、风力发电技术研究的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双馈风机低电压穿越技术和MATLAB仿真的研究人员,旨在提高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分析,还通过具体的仿真模型验证了相关技术的实际效果,有助于推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

    1_6DoF机械臂智能机器人原理课程实验--轨迹插值.pptx

    1_6DoF机械臂智能机器人原理课程实验--轨迹插值.pptx

    ANSYS Maxwell中开关磁阻电机参数化仿真及效率优化关键技术解析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ANSYS Maxwell对开关磁阻电机进行参数化仿真的方法及其应用。主要内容涵盖四个部分:首先是参数化仿真的概念介绍,解释了这一技术如何帮助我们在设计阶段预测并优化电机性能;其次是针对转子内外径、定转子极弧系数、气隙长度和绕组匝数等关键参数的扫描实验,展示了不同参数变化对电机性能(如磁场分布、转矩、效率)的具体影响;再次是灵敏度分析,通过对各参数敏感性的评估,识别出对电机性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最后是效率优化,基于前面的分析结果,采用适当的优化算法寻找最佳参数配置,以提升电机的整体效能。文中还涉及了一些必要的代码片段,用于指导实际操作。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设计与优化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ANSYS Maxwell软件特性和应用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对开关磁阻电机进行全面性能评估和优化的工作场合,旨在帮助用户掌握ANSYS Maxwell中参数化仿真和效率优化的技术细节,以便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包括具体的操作指南和实例演示,有助于读者快速上手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蓝牙技术蓝牙5.3关键技术升级及应用场景分析:提升无线通信性能与用户体验

    内容概要:文章介绍了蓝牙5.3的发布背景、发展历程、相较于旧版本的性能和功能提升、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蓝牙技术自1994年提出以来,经过不断迭代,蓝牙5.3在传输延迟、抗干扰性、功耗、安全性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其应用场景涵盖真无线耳机、物联网设备、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和医疗设备等领域,为用户带来更佳的使用体验。文章最后探讨了蓝牙技术未来在传输速度、功能拓展、应用领域等方面的潜在发展方向。; 适合人群:对蓝牙技术发展感兴趣的科技爱好者、从事蓝牙技术研发的工程师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了解蓝牙技术的历史沿革及其各个版本的关键特性;②掌握蓝牙5.3相较于以往版本的具体改进之处;③明确蓝牙5.3在不同设备和场景下的应用价值;④展望蓝牙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其他说明:是否升级到蓝牙5.3取决于个人需求和现有设备情况。对于追求极致体验或特定环境下使用蓝牙设备的用户来说,升级蓝牙5.3能带来明显的好处;而对于日常简单使用场景下,若现有设备能满足需求,则无需特意升级。此外,还需考虑设备的兼容性和可升级性。

    基于PLC的乡村恒压供水系统设计:实现恒压供水、水质监测与智能加热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乡村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不仅解决了传统供水系统中存在的水压不稳定问题,还加入了水质监测和智能加热功能,确保了用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系统采用S7-1200 PLC进行闭环控制,利用PID算法自动调节水泵转速,将压力波动控制在±0.02MPa以内。同时,在水箱中加入了多层滤芯和水质监测设备,如浊度传感器和余氯检测仪,确保水质符合标准。此外,系统还包括了一个智能加热模块,根据不同季节调整水温,满足村民的需求。组态画面设计直观易懂,便于村民操作和监控。 适用人群:从事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的技术人员、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人员以及对PLC应用感兴趣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解决水压不稳定、水质不达标等问题的乡村地区。目标是提供一个稳定、安全、舒适的供水系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其他说明:该系统已在鲁中山区成功运行半年,经历了极端天气考验,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和可靠性。

    光伏储能系统的多目标粒子群经济调度策略及其实现方法

    内容概要:本文探讨了在光伏储能系统中应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MOPSO)进行经济调度的方法。针对光伏并网系统中存在的经济调度难题,如发电成本与光伏消纳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利用MOPSO算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文中详细介绍了MOPSO算法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光伏储能调度中的具体实现步骤,包括定义双目标适应度函数、维护Pareto前沿的精英解集合以及处理储能状态约束等问题。此外,还讨论了如何应对光伏预测误差对调度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实验结果显示,在适当的成本增长下能够显著降低弃光率。 适用人群:从事新能源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营的专业人士,特别是关注光伏储能联合调度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光伏发电利用率和降低成本的实际工程项目,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种有效的调度工具,帮助他们在满足多种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做出最佳决策。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部分关键代码片段用于解释算法细节,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复现研究成果。同时强调了最终的选择仍需由人类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2025csapp大作业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剖析了“hello”程序从源代码编写到运行终止的全过程,涵盖预处理、编译、汇编、链接、加载、执行、访存、动态内存分配、信号处理及终止回收等阶段。通过Ubuntu环境下的实例分析,展示了计算机系统如何利用编译器工具链和操作系统管理,将静态代码转化为动态进程,并实现程序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研究揭示了系统设计的层次化与抽象机制,强调了性能、复杂度平衡及容错可靠性的重要性,为计算机系统优化提供启示。 适合人群: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对计算机系统底层原理感兴趣的读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读者理解编译器工具链的工作流程;②深入探讨操作系统在进程管理和内存管理中的角色;③学习如何通过分析程序生命周期优化计算机系统性能;④掌握动态内存分配和信号处理机制。 其他说明:本文通过具体的“hello”程序案例,详细解释了每个阶段的技术细节,包括预处理指令、编译过程中的代码转换、汇编生成的机器语言、链接器的符号解析、加载器的内存映射、执行时的进程调度、访存机制、动态内存分配管理以及信号处理机制。文章还附带了详细的附件和参考文献,便于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软件工程领域】用例图详解:参与者、用例及关系在系统功能设计中的应用与绘制方法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用例图的概念、构成元素及其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用例图作为一种描述系统功能的视图,是UML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参与者、用例、边界及关系清晰展示了系统的功能需求。文章详细解释了参与者(外部实体)、用例(功能需求或用户场景)、系统边界和关系(关联、包含、扩展、泛化)的定义和作用。用例图不仅有助于获取精准需求,还能指导测试和系统设计,确保开发过程有序高效。通过实际案例,如电商系统、打车软件等,文章生动地展示了用例图的应用场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在软件开发各阶段的作用。 适合人群:适合软件开发人员、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以及所有参与软件开发流程的相关人员,尤其是初学者和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 在需求分析阶段,帮助团队梳理用户需求,确保系统功能明确;② 在系统设计阶段,为架构师和开发人员提供功能模块划分和接口设计的依据;③ 在测试阶段,为测试人员提供详细的测试用例设计参考;④ 提高团队沟通效率,确保各方对系统功能达成一致理解。 其他说明:本文通过丰富的实例和详细的解释,帮助读者掌握用例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技巧,建议读者在实际项目中多加练习,结合具体业务场景灵活运用用例图,以提升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COMSOL仿真技术在铌酸锂波导倍频中的应用研究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COMSOL仿真技术在铌酸锂波导倍频中的应用。首先阐述了铌酸锂作为光学材料的独特性质及其在波导倍频技术中的重要地位。接着重点讨论了COMSOL在建模、优化设计和实验验证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展示了如何通过设定材料参数、边界条件等来模拟光信号传输和倍频效果,从而提高倍频效率和稳定性。最后强调了COMSOL仿真结果对实验的指导作用,展望了未来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适合人群:从事光学器件研发的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铌酸锂波导倍频技术原理及其实现方法的研究人员,旨在帮助他们掌握COMSOL仿真工具的具体应用技巧,提升研究效率和成果质量。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内容对于推动铌酸锂波导倍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光学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有益借鉴。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