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4412654 次
- 性别:
- 来自: 北京
-
文章分类
- 全部博客 (163)
- 职场 && 心情 (22)
- Java/Basic (17)
- Java/Compression (7)
- Java/Security (20)
- Java/Maven (3)
- Java/Cache (11)
- Eclipse (4)
- Spring (19)
- ORM/Hibernate (2)
- ORM/iBatis (3)
- DB/NoSQL (11)
- DB/MySQL (7)
- DB/MS SQL Server (4)
- OS/Linux (11)
- OS/Mac (7)
- C/C++ (4)
- Server Architecture/Basic (13)
- Server Architecture/Distributed (17)
- Moblie/Andriod (2)
- WebService (3)
- Objective-C (1)
- Html (1)
- 设计模式 (1)
- Scala (0)
- Kafka (1)
最新评论
-
w47_csdn:
证书安装:在"浏览"选项中选择" ...
Java加密技术(九)——初探SSL -
w47_csdn:
spiritfrog 写道你好,我按照你的步骤,tomcat中 ...
Java加密技术(九)——初探SSL -
liuyachao111:
11楼说的对 用@ControllerAdvicepublic ...
Spring 注解学习手札(八)补遗——@ExceptionHandler -
irayslu:
作者你好, 我把你的源码放在jdk6, jdk7 中运行正常, ...
Java加密技术(五)——非对称加密算法的由来DH -
夏季浅忆-卖小子:
为什么不能解压rar格式的压缩包呢
Java压缩技术(三) ZIP解压缩——Java原生实现
我不得不承认,我仍旧是一个程序员,而且是个不折不扣的Java开发程序员。只要一打开Eclipse,我就热血沸腾;只要写两行Spring代码,我就热情高涨。多年的开发工作让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论此时我头顶上有什么样的称谓,哪怕荣登为“砖家”!(嗯,说到“砖家”我得共鸣一下:“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大家好,我是砖家!”)就此打住,继续主题。
长期以来,我一直是Spring框架的铁杆粉丝——春粉!但是,我做的事情却逐步与它脱离,以至于越来越远。而且,由于Spring的脚步越来越快,我几乎赶不上他的更新速度。突然有种中年男人眼瞅着孩子远去,甚至越跑越远却无力追赶的心情。
“Spring发展的太快,快到我几乎跟不上它的脚步!”
回顾当初学习Spring时,是何等的艰难。2005年开始接触框架,先是struts,接着是hibernate,最后才是spring。但当我开始接触spring时,就要求使用JSF+Spring+Hibernate做原型开发。当时国内,Struts的书还是有不少,但Spring、Hibernate少之又少,JSF的书更是难觅。硬着头皮,翻看一堆英文文档。看API,看step-by-step,费劲一周,终于将这3个看似复杂的框架进行了一通整合。最后,由于业务需求的变化,JSF框架下马,iBatis成为另一个ORM的一个可选框架。从此,我开始了以Spring为主的项目开发。在其后的工作中,Spring由1.x迅速升级为2.x,丰富的2.0标签使得在开发页面时得心应手,AOP式的事务使得事务声明更为简单。如果当时让我撇开spring进行开发,甭说多不情愿了。以至于,后来写jsp、serlvet、jdbc时,完全忘了该怎么写。直到今天,Spring新架构继续发展,注解式的开发让xml越来越少。直至3.0系列,Spring完全支持了注解。但是我,似乎很少再有机会去追逐Spring了。
对于Spring这口井,我可能少有机会继续深挖下去了!
由于2008年的一些项目需要,我开始研究加密技术,并且越来越深,从简单的算法实现向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开始研究。一开始,仅仅是想把算法都实现出来,后来越做越大,开始研究简单的算法理论,突破java平台的密钥长度出口限制、算法支持限制,研究数字证书、搭建HTTPS平台,完成单向认证/双向认证服务。现在回头看,这一切持续了已经有2年以上。并且,现在还在继续。这是我这些年工作中打的第二口井,我可能还将在这个方面继续研究一段时间。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专注于一样事物就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毕竟,我们的大脑都是“单核”的,还不具备“多核运算”、“超线程”等功能。在IT行业中,咱这对于代码执着的人必须马不停蹄地追求新技术,新思想。而在技术的学习道路上,又存在经度和纬度的问题。换言之,就是博学与深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今天想要说的内容——广挖井,还是深挖井?!
用我今天的例子来说,深挖井,我陷入到了没有spring就不会开发的田地。当然,这不是说spring不好,而是说作为一个搞开发的,不应该局限于某种技术框架。这不利于日后的长期发展。但反过来说,如果什么技术都是皮毛,那到头来又能积累下来什么?也许多种技术的整合能力更重要,也许纵深研究一门技术更重要。但也许,我还是错了!
中国需要的不是技术的深度研究,而是对于多种技术的快速整合,转换为生产力,并短期内获得收益。再多的技术,如果不能用于盈利,也是枉然。不论这技术有多么的有价值,如果不能与当前的发展趋势相匹配,就是废铜烂铁。
或许,我不适合搞开发;或许,我该去做研究。但在今天的中国IT企业中,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博学当然重要,深究也不可或缺。
不管前方是什么路,在你看不清它的时候,它总是那么艰难;当你偶尔看见路标时,它就逐渐变得清晰。成为一名程序员并没有多难,但作为程序员如何继续走下去却是一件难事。
相关链接:
程序员的突破——不但能写,还要能说!
这么分析貌似您是做框架的吧,现在对于开发来说。老多时间是在纠结于用户需求的问题上,而并非为了技术而技术。应该理解为需要的时候就去挖,挖到多深根据实际来。我现在做开发的时间也并不长对于您的观点不是很赞同的意思,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需求;我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楼主其实研究得还不深。
对于一个真正对技术有求知欲的人,不能简单的说公司没有留时间给你研究问题;自己不去学习,怎么提高呢?光靠工作中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框架很傻,开发人员能否自己去改进它呢?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呢?
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如果我不去研究,又干嘛费劲把自己的研究整理成册最后出本书呢?
我只是想说,你研究得还不深;甚至于只是处于“学习”阶段,请你别用研究这个词。
我承认我愤青了。
我也写我的书去,欢迎以后来捧场。我打算写写我是怎么带新人的。。。努力做个好老师
一定拜读!
这么分析貌似您是做框架的吧,现在对于开发来说。老多时间是在纠结于用户需求的问题上,而并非为了技术而技术。应该理解为需要的时候就去挖,挖到多深根据实际来。我现在做开发的时间也并不长对于您的观点不是很赞同的意思,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需求;我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楼主其实研究得还不深。
对于一个真正对技术有求知欲的人,不能简单的说公司没有留时间给你研究问题;自己不去学习,怎么提高呢?光靠工作中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框架很傻,开发人员能否自己去改进它呢?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呢?
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如果我不去研究,又干嘛费劲把自己的研究整理成册最后出本书呢?
我只是想说,你研究得还不深;甚至于只是处于“学习”阶段,请你别用研究这个词。
我承认我愤青了。
我也写我的书去,欢迎以后来捧场。我打算写写我是怎么带新人的。。。努力做个好老师
大家做砖头的也不少,呵呵!
这么分析貌似您是做框架的吧,现在对于开发来说。老多时间是在纠结于用户需求的问题上,而并非为了技术而技术。应该理解为需要的时候就去挖,挖到多深根据实际来。我现在做开发的时间也并不长对于您的观点不是很赞同的意思,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需求;我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楼主其实研究得还不深。
对于一个真正对技术有求知欲的人,不能简单的说公司没有留时间给你研究问题;自己不去学习,怎么提高呢?光靠工作中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框架很傻,开发人员能否自己去改进它呢?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呢?
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如果我不去研究,又干嘛费劲把自己的研究整理成册最后出本书呢?
这么分析貌似您是做框架的吧,现在对于开发来说。老多时间是在纠结于用户需求的问题上,而并非为了技术而技术。应该理解为需要的时候就去挖,挖到多深根据实际来。我现在做开发的时间也并不长对于您的观点不是很赞同的意思,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需求;我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楼主其实研究得还不深。
对于一个真正对技术有求知欲的人,不能简单的说公司没有留时间给你研究问题;自己不去学习,怎么提高呢?光靠工作中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框架很傻,开发人员能否自己去改进它呢?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呢?
这么分析貌似您是做框架的吧,现在对于开发来说。老多时间是在纠结于用户需求的问题上,而并非为了技术而技术。应该理解为需要的时候就去挖,挖到多深根据实际来。我现在做开发的时间也并不长对于您的观点不是很赞同的意思,
,一起纠结。继续被搬~
同意40楼的哥哥,做技术,不能浮于表面。用工具,不牛,会用工具才牛,造工具才是大牛。O(∩_∩)O~
技术,本来不就是工具吗?!
同意40楼的哥哥,做技术,不能浮于表面。用工具,不牛,会用工具才牛,造工具才是大牛。O(∩_∩)O~
我比较赞同!
长期以来,我一直是Spring框架的铁杆粉丝——春粉!但是,我做的事情却逐步与它脱离,以至于越来越远。而且,由于Spring的脚步越来越快,我几乎赶不上他的更新速度。突然有种中年男人眼瞅着孩子远去,甚至越跑越远却无力追赶的心情。

回顾当初学习Spring时,是何等的艰难。2005年开始接触框架,先是struts,接着是hibernate,最后才是spring。但当我开始接触spring时,就要求使用JSF+Spring+Hibernate做原型开发。当时国内,Struts的书还是有不少,但Spring、Hibernate少之又少,JSF的书更是难觅。硬着头皮,翻看一堆英文文档。看API,看step-by-step,费劲一周,终于将这3个看似复杂的框架进行了一通整合。最后,由于业务需求的变化,JSF框架下马,iBatis成为另一个ORM的一个可选框架。从此,我开始了以Spring为主的项目开发。在其后的工作中,Spring由1.x迅速升级为2.x,丰富的2.0标签使得在开发页面时得心应手,AOP式的事务使得事务声明更为简单。如果当时让我撇开spring进行开发,甭说多不情愿了。以至于,后来写jsp、serlvet、jdbc时,完全忘了该怎么写。直到今天,Spring新架构继续发展,注解式的开发让xml越来越少。直至3.0系列,Spring完全支持了注解。但是我,似乎很少再有机会去追逐Spring了。

由于2008年的一些项目需要,我开始研究加密技术,并且越来越深,从简单的算法实现向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开始研究。一开始,仅仅是想把算法都实现出来,后来越做越大,开始研究简单的算法理论,突破java平台的密钥长度出口限制、算法支持限制,研究数字证书、搭建HTTPS平台,完成单向认证/双向认证服务。现在回头看,这一切持续了已经有2年以上。并且,现在还在继续。这是我这些年工作中打的第二口井,我可能还将在这个方面继续研究一段时间。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专注于一样事物就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毕竟,我们的大脑都是“单核”的,还不具备“多核运算”、“超线程”等功能。在IT行业中,咱这对于代码执着的人必须马不停蹄地追求新技术,新思想。而在技术的学习道路上,又存在经度和纬度的问题。换言之,就是博学与深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今天想要说的内容——广挖井,还是深挖井?!
用我今天的例子来说,深挖井,我陷入到了没有spring就不会开发的田地。当然,这不是说spring不好,而是说作为一个搞开发的,不应该局限于某种技术框架。这不利于日后的长期发展。但反过来说,如果什么技术都是皮毛,那到头来又能积累下来什么?也许多种技术的整合能力更重要,也许纵深研究一门技术更重要。但也许,我还是错了!
中国需要的不是技术的深度研究,而是对于多种技术的快速整合,转换为生产力,并短期内获得收益。再多的技术,如果不能用于盈利,也是枉然。不论这技术有多么的有价值,如果不能与当前的发展趋势相匹配,就是废铜烂铁。
或许,我不适合搞开发;或许,我该去做研究。但在今天的中国IT企业中,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博学当然重要,深究也不可或缺。

不管前方是什么路,在你看不清它的时候,它总是那么艰难;当你偶尔看见路标时,它就逐渐变得清晰。成为一名程序员并没有多难,但作为程序员如何继续走下去却是一件难事。

相关链接:
程序员的突破——不但能写,还要能说!

评论
56 楼
benwu007
2014-08-29
呵呵 多深都没用。 改变整个人类生活习惯的 那才叫牛。
55 楼
onedaykoo
2011-09-18
我也打算接下来研读下密码学
望多指教

54 楼
snowolf
2010-06-18
LSQ6063 写道
广度和深度对每个程序员来说都很纠结!但我的想法是先深度后广度,为什么这么说?
当你把C研究很透的时候,你在看看java,看看C#等,其实他们底层的一些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做为当今日异变新的技术,如果我们跟着跑,跑的很累,而且也跟不上,所以掌握思想很重要,要以不变应万变!纯属个人理解,有不妥请抛砖砸我。。。
当你把C研究很透的时候,你在看看java,看看C#等,其实他们底层的一些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做为当今日异变新的技术,如果我们跟着跑,跑的很累,而且也跟不上,所以掌握思想很重要,要以不变应万变!纯属个人理解,有不妥请抛砖砸我。。。
引用
掌握思想很重要,要以不变应万变!
这个赞同!
53 楼
LSQ6063
2010-06-18
广度和深度对每个程序员来说都很纠结!但我的想法是先深度后广度,为什么这么说?
当你把C研究很透的时候,你在看看java,看看C#等,其实他们底层的一些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做为当今日异变新的技术,如果我们跟着跑,跑的很累,而且也跟不上,所以掌握思想很重要,要以不变应万变!纯属个人理解,有不妥请抛砖砸我。。。
当你把C研究很透的时候,你在看看java,看看C#等,其实他们底层的一些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做为当今日异变新的技术,如果我们跟着跑,跑的很累,而且也跟不上,所以掌握思想很重要,要以不变应万变!纯属个人理解,有不妥请抛砖砸我。。。
52 楼
snowolf
2010-06-18
nullShell 写道
snowolf 写道
nullShell 写道
java_project 写道
引用
40 楼 nullShell 前天 引用
看到这个贴子回复这么少,我就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楼主的贴子。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看到这个贴子回复这么少,我就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楼主的贴子。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这么分析貌似您是做框架的吧,现在对于开发来说。老多时间是在纠结于用户需求的问题上,而并非为了技术而技术。应该理解为需要的时候就去挖,挖到多深根据实际来。我现在做开发的时间也并不长对于您的观点不是很赞同的意思,
引用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这里不应该是人的问题,现在很多公司在做项目的时候平并非研究性,而是考虑实际业务想更快捷的完成项目,这样对于上边的开发来说,不应该理解为浮于表面。而是逼不得已用那样的方式去快捷的解决问题而已。我也在纠结这个问题。。。不同公司,有不同的需求;我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楼主其实研究得还不深。
对于一个真正对技术有求知欲的人,不能简单的说公司没有留时间给你研究问题;自己不去学习,怎么提高呢?光靠工作中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框架很傻,开发人员能否自己去改进它呢?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呢?
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如果我不去研究,又干嘛费劲把自己的研究整理成册最后出本书呢?
我只是想说,你研究得还不深;甚至于只是处于“学习”阶段,请你别用研究这个词。
我承认我愤青了。
我也写我的书去,欢迎以后来捧场。我打算写写我是怎么带新人的。。。努力做个好老师
一定拜读!
51 楼
nullShell
2010-06-17
snowolf 写道
nullShell 写道
java_project 写道
引用
40 楼 nullShell 前天 引用
看到这个贴子回复这么少,我就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楼主的贴子。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看到这个贴子回复这么少,我就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楼主的贴子。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这么分析貌似您是做框架的吧,现在对于开发来说。老多时间是在纠结于用户需求的问题上,而并非为了技术而技术。应该理解为需要的时候就去挖,挖到多深根据实际来。我现在做开发的时间也并不长对于您的观点不是很赞同的意思,
引用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这里不应该是人的问题,现在很多公司在做项目的时候平并非研究性,而是考虑实际业务想更快捷的完成项目,这样对于上边的开发来说,不应该理解为浮于表面。而是逼不得已用那样的方式去快捷的解决问题而已。我也在纠结这个问题。。。不同公司,有不同的需求;我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楼主其实研究得还不深。
对于一个真正对技术有求知欲的人,不能简单的说公司没有留时间给你研究问题;自己不去学习,怎么提高呢?光靠工作中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框架很傻,开发人员能否自己去改进它呢?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呢?
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如果我不去研究,又干嘛费劲把自己的研究整理成册最后出本书呢?
我只是想说,你研究得还不深;甚至于只是处于“学习”阶段,请你别用研究这个词。
我承认我愤青了。
我也写我的书去,欢迎以后来捧场。我打算写写我是怎么带新人的。。。努力做个好老师
50 楼
TheMatrix
2010-05-28
开心就好了,接着挖也无妨啊,我觉得。
49 楼
wenbois2000
2010-05-28

48 楼
snowolf
2010-05-28
supercrsky 写道
当矿长最好不过了
大家做砖头的也不少,呵呵!
47 楼
supercrsky
2010-05-28
当矿长最好不过了
46 楼
snowolf
2010-05-27
nullShell 写道
java_project 写道
引用
40 楼 nullShell 前天 引用
看到这个贴子回复这么少,我就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楼主的贴子。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看到这个贴子回复这么少,我就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楼主的贴子。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这么分析貌似您是做框架的吧,现在对于开发来说。老多时间是在纠结于用户需求的问题上,而并非为了技术而技术。应该理解为需要的时候就去挖,挖到多深根据实际来。我现在做开发的时间也并不长对于您的观点不是很赞同的意思,
引用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这里不应该是人的问题,现在很多公司在做项目的时候平并非研究性,而是考虑实际业务想更快捷的完成项目,这样对于上边的开发来说,不应该理解为浮于表面。而是逼不得已用那样的方式去快捷的解决问题而已。我也在纠结这个问题。。。不同公司,有不同的需求;我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楼主其实研究得还不深。
对于一个真正对技术有求知欲的人,不能简单的说公司没有留时间给你研究问题;自己不去学习,怎么提高呢?光靠工作中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框架很傻,开发人员能否自己去改进它呢?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呢?
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如果我不去研究,又干嘛费劲把自己的研究整理成册最后出本书呢?
45 楼
nullShell
2010-05-27
java_project 写道
引用
40 楼 nullShell 前天 引用
看到这个贴子回复这么少,我就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楼主的贴子。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看到这个贴子回复这么少,我就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楼主的贴子。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这么分析貌似您是做框架的吧,现在对于开发来说。老多时间是在纠结于用户需求的问题上,而并非为了技术而技术。应该理解为需要的时候就去挖,挖到多深根据实际来。我现在做开发的时间也并不长对于您的观点不是很赞同的意思,
引用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这里不应该是人的问题,现在很多公司在做项目的时候平并非研究性,而是考虑实际业务想更快捷的完成项目,这样对于上边的开发来说,不应该理解为浮于表面。而是逼不得已用那样的方式去快捷的解决问题而已。我也在纠结这个问题。。。不同公司,有不同的需求;我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楼主其实研究得还不深。
对于一个真正对技术有求知欲的人,不能简单的说公司没有留时间给你研究问题;自己不去学习,怎么提高呢?光靠工作中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框架很傻,开发人员能否自己去改进它呢?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呢?
44 楼
java_project
2010-05-27
引用
40 楼 nullShell 前天 引用
看到这个贴子回复这么少,我就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楼主的贴子。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看到这个贴子回复这么少,我就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楼主的贴子。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这么分析貌似您是做框架的吧,现在对于开发来说。老多时间是在纠结于用户需求的问题上,而并非为了技术而技术。应该理解为需要的时候就去挖,挖到多深根据实际来。我现在做开发的时间也并不长对于您的观点不是很赞同的意思,
引用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这里不应该是人的问题,现在很多公司在做项目的时候平并非研究性,而是考虑实际业务想更快捷的完成项目,这样对于上边的开发来说,不应该理解为浮于表面。而是逼不得已用那样的方式去快捷的解决问题而已。我也在纠结这个问题。。。
43 楼
catlovefox
2010-05-25

42 楼
snowolf
2010-05-25
nniu520 写道
nullShell 写道
看到这个贴子回复这么少,我就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楼主的贴子。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同意40楼的哥哥,做技术,不能浮于表面。用工具,不牛,会用工具才牛,造工具才是大牛。O(∩_∩)O~
技术,本来不就是工具吗?!
41 楼
nniu520
2010-05-25
nullShell 写道
看到这个贴子回复这么少,我就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楼主的贴子。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同意40楼的哥哥,做技术,不能浮于表面。用工具,不牛,会用工具才牛,造工具才是大牛。O(∩_∩)O~
40 楼
nullShell
2010-05-24
看到这个贴子回复这么少,我就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楼主的贴子。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我忍不住想说你几句:你学得还很浅,需要继续深挖。
你现在还只是处于用工具的阶段,还不知道工具的原理,更别说自己造工具了。
我面试别人时,看到只会用框架的,大多都拒了,因为他们太浮于表面。
我们公司需要的是对底层技术数有探索欲,有潜力的。
望楼主看清脚下,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39 楼
snowolf
2010-05-24
lyw985 写道
先博再深,是吗?
我比较赞同!

38 楼
lyw985
2010-05-24
先博再深,是吗?
37 楼
pearflower
2010-05-24
角色定位问题,
角色明确,才能目标明确,行动根据针对性,效果更明显。
我们现在很多东西就要学习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基础是什么呢,
角色明确,才能目标明确,行动根据针对性,效果更明显。
我们现在很多东西就要学习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基础是什么呢,
发表评论
-
我的职场生涯(十)——又一个两年
2012-12-14 16:05 4818这一个两年过去后,就真的奔三了。 回顾两年前的我,期望来这里 ... -
力的三要素
2011-12-27 11:49 0有太久没有写博客,有太久的时间泡在微博上而非技术研究上,有太久 ... -
我的职场生涯(十)
2011-12-16 23:01 0去年的这个时候,终于换了一家公司。自此以后,再不用想着每三个月 ... -
我的职业生涯(十) 熟悉与陌生
2011-06-20 11:03 0许久没有写博客了,许久不淡定了!~ 这半年多情况很多,变化很多 ... -
我的职场生涯(九) 两年工作总结
2010-12-28 15:02 5254在2010年的最后一个月里 ... -
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2010-12-20 21:57 3257那年,我穷的吃不上饭 ... -
方糖与咖啡
2010-07-14 13:20 2570想起高中时自己写的一 ... -
【文摘】IBM总架构师寇卫东谈程序员的职业规划 - [IT]
2010-06-10 16:26 0【文摘】IBM总架构师寇 ... -
程序员的突破——不但能写,还要能说!
2010-05-17 10:29 9095上周有幸去至顶网参加 ... -
我的职业生涯(八) 自我疗伤
2010-04-12 13:42 5225回顾看我的职场生涯, ... -
我的职业生涯(七) 技术洁癖
2010-03-25 00:30 7468在学校,老师教育我们 ... -
纷扰的春天
2010-03-13 22:42 2329这个春天,目送老人离 ... -
为自己打造一个梦想
2009-10-24 13:01 2505十九岁那年,我开 ... -
程序员与运动员
2009-09-26 09:12 0工作个三五年的人,大多数都有这样的疑惑:接下来的路,我 ... -
登高远望
2009-09-13 18:31 2768今天天气不错,和老婆一起去爬香山。爬香山的念头说了快有 ... -
青蛙效应
2009-09-01 13:36 2911这是高中时生物老 ... -
我的职业生涯(七)
2009-09-01 13:11 0每天我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在做什么?”这话来源于我 ... -
我的职业生涯(六) 迷茫
2009-07-19 09:45 6115大学同学结婚,又见到许多老同学,一顿丰盛大宴后,大家一 ... -
我的职业生涯(六)
2009-07-05 17:51 0接到朋友电话,说要回去了,回老家发展;收到朋友留言,回 ... -
我的职业生涯(五) 告别六天工作制
2009-06-28 21:58 8241终于,最后一个周 ...
相关推荐
本篇将详细探讨一款基于VC++(Visual C++)开发的经典游戏——“挖金子”的源码,通过对源码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游戏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技术细节。 首先,"挖金子"是一款深受玩家喜爱的休闲游戏,其目标是在限定...
《挖金子修订版源码和文档》的发布,为这一群体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尤其是那些对VC(Visual C++)环境有研究热情的程序员们。 修订版的源码相较于上一版本,在结构上进行了大幅度的优化和重构。...
内容概要:0欧姆电阻在电路设计中有多种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在PCB上为调试提供便利,还能用于跳线、替代不确定参数的元件以及测量电路的耗电流。此外,在布线困难时可作为应急解决方案。在高频信号环境下,它能充当电感或电容,有助于解决EMC问题。对于地线处理,0欧姆电阻可用于实现单点接地,避免模拟地和数字地直接大面积相连带来的互相干扰问题。在跨接电流回路方面,它可以提供较短的回流路径,减少干扰。同时,0欧姆电阻还适用于配置电路,防止用户误操作跳线或拨码开关,并且在布线、调试、测试、温度补偿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尤其在EMC对策中表现突出。; 适合人群:电子工程师、硬件设计师以及对电路设计感兴趣的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在PCB设计阶段,利用0欧姆电阻进行灵活的电路调试与优化;②解决高频信号下的EMC问题,确保电路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③实现单点接地,避免不同地线间的相互干扰;④提高电路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 阅读建议:本文详细介绍了0欧姆电阻在电路设计中的多种应用场景,读者应结合具体项目需求来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电路布局和电磁兼容性问题时,要充分考虑0欧姆电阻的独特优势。
mysql安装教程 一个基于SpringBoot+Mybatis+Mysql+Html实现的页面登录案例.
在探索智慧旅游的新纪元中,一个集科技、创新与服务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旅行方式。智慧旅游,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分支,旨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游客、旅游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无缝对接、高效互动的旅游体验与管理模式。这一方案不仅重新定义了旅游行业的服务标准,更开启了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 智慧旅游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它不仅仅关注技术的革新,更注重游客体验的提升。从游前的行程规划、信息查询,到游中的智能导航、个性化导览,再到游后的心情分享、服务评价,智慧旅游通过构建“一云多屏”的服务平台,让游客在旅游的全过程中都能享受到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例如,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轻松定制专属行程,利用智能语音导览深入了解景点背后的故事,甚至通过三维GIS地图实现虚拟漫游,提前感受目的地的魅力。这些创新服务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满意度,也让旅游变得更加智能化、趣味化。 此外,智慧旅游还为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通过大数据分析,旅游企业能够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而政府部门则能利用智慧旅游平台实现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政府可以迅速应对旅游高峰期的客流压力,有效预防景区超载,保障游客安全。同时,智慧旅游还促进了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合作,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之,智慧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潜力,正引领着旅游业迈向一个更加智慧、便捷、高效的新时代。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PLC程序实现模拟量滤波防抖,确保电流、电压和热电阻等信号的准确采集。核心算法采用掐头去尾平均法,即去掉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后取剩余数据的平均值,以消除因环境干扰导致的异常值。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实现步骤,包括数据结构定义、主程序逻辑、间接寻址方法以及参数配置。此外,还讨论了如何通过死区判断和上升率限制进一步优化滤波效果,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熟悉PLC编程和模拟量信号处理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高精度模拟量信号采集的工业控制系统,如电力、化工、制造业等领域。主要目标是提升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外部干扰带来的误差。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示例基于西门子S7-1200/1500系列PLC,但相关原理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品牌的PLC。建议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参数设置,以达到最佳效果。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大模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尤其聚焦于DeepSeek这一创新应用。文章首先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分类及其发展历程,指出从摩尔定律到知识密度提升的转变,强调了大模型知识密度的重要性。随后,文章深入探讨了DeepSeek的发展路径及其核心价值,包括其推理模型、思维链技术的应用及局限性。此外,文章展示了DeepSeek在多个行业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客服、医疗、金融等,并分析了DeepSeek如何赋能个人发展,具体体现在公文写作、文档处理、知识搜索、论文写作等方面。最后,文章展望了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如通用大模型与垂域大模型的协同发展,以及本地部署小模型成为主流应用渠道的趋势。 适合人群:对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感兴趣的从业者、研究人员及希望利用DeepSeek提升工作效率的个人用户。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了解大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②掌握DeepSeek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操作方法;③学习如何通过DeepSeek提升个人在公文写作、文档处理、知识搜索、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作效率;④探索大模型在特定行业的应用潜力,如医疗、金融等领域。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实际案例,详细介绍了DeepSeek在各个场景下的应用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大模型技术。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当前大模型技术面临的挑战,如模型的局限性和数据安全问题,鼓励读者关注技术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比较了四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算法:原始LSSVM、SSA-LSSVM、VMD-LSSVM以及VMD-SSA-LSSVM。通过对这些算法的具体实现和性能评估,展示了每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算法复杂度的增加,预测精度显著提高,特别是VMD-SSA-LSSVM在RMSE和MAPE等评价指标上表现出色,达到了接近真实值的预测效果。然而,这也伴随着计算成本的大幅上升。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调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进行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的研究项目或实际应用,旨在提高预测准确性,减少因天气变化、节假日等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Python代码片段,帮助读者理解和复现相关算法。同时提醒,在选择模型时需综合考虑预测精度与计算效率之间的平衡。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Python和Django框架构建的电影推荐系统。该系统不仅涵盖了用户端的基本功能(如登录、搜索、浏览、评论、评分、收藏),还包括管理端的增删改查操作。后端使用Python和Django框架,结合MySQL数据库,前端采用HTML、CSS和JavaScript实现交互界面。推荐算法方面,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特别是协同过滤和内容过滤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推荐结果的多样性和精准性。此外,文中还讨论了一些常见的技术挑战及其解决方案,如用户冷启动问题、前端交互效果优化、数据库配置错误等。 适合人群:具有一定编程经验的Web开发者和技术爱好者,尤其是对Django框架、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感兴趣的读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并实现一个完整的电影推荐系统的个人或团队。主要目标是掌握如何整合前后端技术,运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提升用户体验。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代码片段和实践经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各个技术细节。同时强调了系统优化的重要性,如通过Redis缓存提高查询效率,使用AJAX实现无缝加载等。
内容概要:本文探讨了基于MATLAB平台的V2G(车辆到电网)光储充一体化微网多目标优化调度策略。该策略旨在通过建立光伏微网中以经济性和并网负荷波动率为双目标的蓄电池和V2G协同调度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求解模型。文中详细介绍了模型搭建、核心算法实现、运行模式对比以及算例分析。结果显示,V2G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减少蓄电池的需求量,优化三方(电网、微网调度中心、电动汽车用户)的利益。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优化、智能电网研究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对MATLAB编程有一定基础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光储充一体化微网调度策略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目标是在保证系统经济运行的同时,稳定并网负荷,减少波动,从而提升整体性能。 其他说明:代码注释详尽,包含并行计算框架、电池寿命模型和可视化模块等多个亮点。通过实际案例验证,证明了V2G模式的有效性。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三菱FX3U五轴钻孔机的PLC程序和威纶通触摸屏配置,涵盖梯形图编程、IO分配表、参数设置、自动补偿机制以及异常处理等方面。文章通过具体的代码实例展示了如何实现加工循环、参数动态调整、安全防护等功能,并分享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此外,还提供了完整的工程文件,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和应用。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三菱PLC和威纶通触摸屏有一定了解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读者掌握五轴钻孔机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提高编程效率和设备稳定性,适用于类似机床控制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许多技巧和注意事项来源于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价值。同时,提供的完整工程文件可以作为参考模板,节省开发时间和成本。
matlab开发相关资源
a383d-main.zip
智慧小区解决方案.pptx
Seafile 基于 Qt 的 GUI 客户端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无人驾驶车辆在局部路径规划中的两种经典算法——Astar和RRT的Matlab实现及其优化。首先,文章解释了Astar算法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启发函数进行路径搜索,并针对U型障碍等问题提出了双向搜索策略和动态权重调节。接着,文章探讨了RRT算法的特点,如随机生长特性和路径平滑处理,解决了路径过于曲折的问题。此外,还提出了一种混合算法HRA*,通过改进OPEN集的维护方式,提高了算法效率。最后,通过对不同场景的仿真测试,展示了两种算法在复杂环境中的性能差异,并提供了详细的调参经验和优化建议。 适合人群:对无人驾驶技术和路径规划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学习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研究无人驾驶车辆在复杂环境中的路径规划问题,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和优化Astar和RRT算法,提高路径规划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他说明:文中附有大量Matlab代码片段和仿真结果图表,便于读者理解和复现实验。同时,提供了关于栅格地图分辨率、车辆动力学参数等方面的实用建议,有助于实际系统的部署和优化。
选择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西门子200Smart PLC与维纶触摸屏在某疫苗车间控制系统的具体应用,涵盖配液、发酵、纯化及CIP清洗四个主要工艺环节。文中不仅展示了具体的编程代码和技术细节,还分享了许多实战经验和调试技巧。例如,在配液罐中,通过模拟量处理确保温度和液位的精确控制;发酵罐部分,着重讨论了PID参数整定和USS通讯控制变频器的方法;纯化过程中,强调了双PID串级控制的应用;CIP清洗环节,则涉及复杂的定时器逻辑和阀门联锁机制。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陷阱及其解决方案,如通讯干扰、状态机切换等问题。 适合人群:具有一定PLC编程基础的技术人员,尤其是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PLC与触摸屏集成控制系统的工程师,帮助他们在实际项目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技术和方法,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章提供了大量实战经验和代码片段,有助于读者快速掌握关键技术点,并避免常见错误。同时,文中提到的一些优化措施和调试技巧对提升系统性能非常有帮助。
Prosemirror 是一个基于 ContentEditable 的所见即所得 HTML 编辑器,功能强大,支持协作编辑和自定义文档模式Prosemirror 库由多个单独的模块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Maxwell 16.0和ANSYS 2020进行直线感应电机瞬态磁场仿真的方法和技术要点。首先强调了建模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初级线圈布置、次级导体材料选择、气隙宽度等参数的确定。然后针对Maxwell 16.0用户,讲解了坐标系的选择(笛卡尔坐标系)、初级绕组绘制、运动参数设置、网格剖分优化以及边界条件的正确配置。对于ANSYS 2020用户,则着重讲述了如何利用Maxwell模块建立模型并在Mechanical中进行电磁力耦合分析,包括参数化扫描设置、气隙厚度扫描、磁密云图动态更新等技巧。此外,文中还分享了许多实用的经验和注意事项,如避免常见的参数设置错误、提高仿真精度的方法、处理推力波动等问题的具体措施。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设计与仿真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尤其是有一定Maxwell和ANSYS使用基础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用户掌握直线感应电机瞬态磁场仿真的全流程,确保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提升工作效率。具体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新电机设计验证、现有电机性能优化、故障诊断等。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命令和脚本示例,便于读者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作者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给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警示,有助于读者避开常见陷阱,顺利完成仿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