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286144 次
- 性别:
- 来自: 深圳
最新评论
-
ypfoo:
姐姐啊姐姐。。。
存:科幻推荐书单---超经典科幻必读 -
select*from爱:
挖坟,八卦,YY下
俺成功升级为妈妈啦 -
miaow:
alternative history么...作为一个军事宅, ...
存:科幻推荐书单---超经典科幻必读 -
miaow:
单子不错。
稍有些奇怪这个顺序。最喜欢的为什么不排第一个?“我 ...
存:科幻推荐书单---超经典科幻必读 -
mochow:
显然我大部分几乎没怎么看过,只听说过,我也是生命有限的生物体啊 ...
存:科幻推荐书单---超经典科幻必读
林斤澜
建国以后,尊称鲁迅先生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大多数读者心里眼里,是当之无愧的。不过也有一些情况,一种是“各取所需”,不合己见的视而不见。一种是避讳,好比对他的小说的批评,间有口头议论,很少见诸文字。
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也博大非常,是小说家、散文诗家、杂文家、史家、翻译家……通常小说排在第一位。他的小说只有三个集子:《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呐喊》与《彷徨》中有的篇章有口皆碑,有的一直是“范文”,有的进入日常生活,扎了根。只是《故事新编》仿佛叫人遗忘了,在研究专著中也不大提起。近年,渐渐有些褒贬,有些新鲜见解。我把眼见和耳闻,属于“批评”的,归为四事:(一)失败之作。(二)生活积累写没了,到古书上找“辙”。(三)思想大于形象。(四)看不懂。
我少年时节读过《故事新编》,属纯“看不懂”派。
五十年代刚上文学之路,有幸和前辈作家端木蕻良“一口锅里喝粥”,就近问道:“奔月”写的什么?
端木随口回答:斩尽杀绝。
当时“哦”的一声,若没有喊出来,也是心里忽然开朗。
为什么不问别的篇章,先问“奔月”?原以为这一篇最好懂,这个故事不但古书上有,民间更有传说,是童年月下的诗,是少男少女夜静的幻想。当情窦未开不知愁滋味时,最爱清冷的美丽,伤感的温柔,总想不到斩杀之事。
后来再读三读,读出孤独来了。“斩尽杀绝”好像一条思路,这条路上漫漫的是孤独。漫漫又如迷雾,看不清究竟是英雄功成名就的悲哀?或是“独夫”众叛亲离的苦果?射死母鸡分明是嘲弄,不能是憎恨恶人吧?路遇逢蒙是夫子自道,不会是邪魔相争吧?这些是问题吗?若是问题又去问谁呢?
都说孤独是一种现代病,因此也是现在的文学主题。写这个主题的作品,有些不问就明确,有些连问也不好问,互相差得甚远。
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在《影的告别》里,就有这样的诗句: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这样的诗句,能问“写的什么呀?”
也许有人还要问,作者又说了一句:“我不如彷徨于无地”。既是彷徨,多少总还要些空间,无法“无地”,不通,也还是不懂……
如果坚持这么个“懂”法,应去读“教科书”。如果要求小说用教科书的写法,鲁迅先生反问道:那还有什么文艺呢?这个反问,也是“视而不见”之一。
《理水》写古代治水的传说,《采薇》写伯夷叔奇,“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
作者在集子序言中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所谓“油滑”,其实是结合现实现象,冷嘲热讽。全篇的写法则单线平涂,限在“客观”,展开“必然”,落于“共性”。
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之交,大劫刚过,“反思”涌来。我以为写作的事,吃了个大亏叫做“图解”。指的是二三十年中,图解当前政策,表彰运动过程,脱离真实生活。政策一改,支柱倒塌;政策不改,图解也不合艺术规律。弄得拆掉七宝楼台,也落不下精采片段。有的作家心痛,叫道:作家活着,作品死了。
接着门户开放,思潮舶来、飞来、天上掉下来。大约一九八三年前后,来了萨特与存在主义,忽然大小期刊上都是“荒谬”,“人心不可理解”,还有“血腥”“异化”“孤独”……一夜之间,生活顿失滔滔了吗?还是“图解”又来了?这回图解的不是国内政策,而是图解外国思潮。这个图解和那个图解,作为写作方法,看来是一样的。
后来来过一小会儿尼采,来过一大会儿卡夫卡,来过断断续续的弗洛伊德。意识流是走向内心的一种方法,来时眨眼间,满世界侃起意识下意识了。八五年后,“寻根”寻来原始、荒远,高大全的武松消失,长不全的武大郎当上主角。
每一个潮流都领过风骚,多则一二年,少的论季度。都有作品上市,虽是应时小卖,也有“就吃这一口”的风味。
“图解”也就休闲不了啦,如要应时,还是它方便。它原是建筑工程上的一个计算方法,本身带着简易速成的好处。
作为方法,可以服从“政策”,也可以伺候“思潮”。不是“古典”的专利,也不能够只是“时文”的道行,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会一成不变,可也没有新旧之分。如果不分嫁给谁,方式方法好比裤腿肥瘦,领口高矮。君不见祖母的穿戴,儿媳扬弃了,孙女们又给折腾起来。中国小说老祖宗手里,有八字真言“道听途说,街谈巷语”,叫外来思潮冲到爪哇国去了。九十年代有作家找了回来,写现代意识现代生活,“叫座”赛过“先锋”,因为多一层似曾相识的“底蕴”。
小说有新有旧,单看有没有“现代意识”。无关方法手法。
这时候,重温四十年代叶圣陶先生编的《语文讲义》。小说一章里,以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茅盾先生的《大泽乡》为范例,认为“小说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归纳的方法”,另一种是“演绎的方法”。归纳法的基础是“先从现实里看出意义来”,演绎法是“先有了一种意义”;归纳法“蕴蓄深浓的人生味”,演绎法“创造事情、人物”,“寄托”了那个“意义”;归纳法以“孔乙己”为代表,“大泽乡”是演绎法的范例。
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同是现代小说的开山前辈,却开出了两条山路。两条看来好像不过是一“义”的先后,却引发出来不同的“程序”,终成两“种”不同的小说。
叶圣陶先生也是开山前辈,也名列前茅。当深知就里,才能够只用二三百字说了出来。以后我读到外国的本国的一些解释这么两种“程序”的文章,有的绕口,有的费脑筋,也出不去这么个意思。但叶圣陶先生在“讲义”里,对这两个大不同,却没有一字褒贬,我觉得不好理解,竟疑心到先生的为人过于“摆平”上去了。
望文生义,“演绎”和“图解”与“主题先行”相通。这一“法”仿佛“误区”,叫人躲还躲不及。可是细看八十年代,各路思潮接踵来到,启发了想像,刺激了灵感,生成了新人佳作,开辟了多元天地,岂能都纳入“归纳”一法?事实是多种法门,都可以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
艺术不能够光是矬子里拔将军,要求高峰,要求绝顶。这对作家来说,要看各人的脚力了。上高不只一条通道,可以从北坡蹬,也可以从南岗爬。也不会哪一条保证安全,各有各的“误区”,只不过分“沼泽”“雪崩”“陷阱”……如“概念”“公式”“瞒和骗”“见森林不见树木”“见树木不见森林”……论百年几百年里边,也只有极少数的脚力,通过这样那样的“误区”,上了高峰绝顶。倒是不论由哪条路上去的。正是:“登山之路不一,望巅之月相同。”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还有别的名篇,都是“归纳”人生,是“归纳法”的开山大家。不过像《理水》《采薇》,用了“演绎”,看来不甚应手。
《故事新编》的第一篇《补天》,作于一九二二年。一九二六年又写了两篇:《奔月》与《铸剑》。后边的几篇是八九年后,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五年写的。这个小小集子一共八个短篇,先后却经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的内忧外患,正如“国歌”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鲁迅先生的小说,由《呐喊》到《彷徨》,到《故事新编》。这中间,他为了战斗,开创了“投枪匕首”式的杂文,呕心沥血,淋漓尽致。除“文学家”外,作为“思想家”,他不是坐着、拳头支着下巴的罗丹雕塑,而是“肩负闸门”的中国力士。作为“革命家”,不是慷慨断头台的巴黎公社义士,也不是义无反顾的冲锋勇士,而是“横着站”的敌我两边盯着的深沉的中国战士。
敌人造谣“拿卢布”,自己阵营里指着骂“封建余孽”“法西斯蒂”。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就在当时,也是公论。
“铸剑”初次发表在一九二七年。写的是古代眉间尺的复仇故事。
在文学题材里,有大家认作永恒的主题如生死、爱情、天伦……复仇也算一个。仇有私仇、家仇、仇、民族仇、阶级仇,在文学作品里,多公私掺杂,历代动人不衰。
复仇在低沉处多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毁家纾难。在高昂处多破斧沉舟,视死如归,百折不挠。论情绪,既悲且壮,不俗;论情操,攀品比位,不低。
《铸剑》中的眉间尺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剑工铸匠,受国王指令,辛苦三年,铸成盖世无双的雌雄二剑。料到国王多疑又残忍,藏下雄剑,只把雌剑贡献。果然,国王怕他“再去给别人炼剑,来与他匹敌,或者超过他。”工匠成了“第一个用血来饲养……自己炼成的剑的人。”
眉间尺长到十六岁那天,母亲命他背上雄剑去复仇。这是杀父的私仇,又是工匠与国王的公仇。
眉间尺到了城中,适逢国王出巡,仓促之间,未能下手。小说到了这里,还是正南巴北的复仇气氛。
不想人群里,“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却没有名姓,也不知来历,又和仇的双方都无干系。只“知道你报不成”,“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的。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这就深奥不好懂了。
请听黑色人唱起了复仇的歌。歌词一节八句,除了“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的呼声外,也有文字,又无顺序。类似的歌词先后出现四次,在一个短篇里,占的篇幅可是不少了。反复听来,越加意义不明。只觉着那神秘劲儿,只能是复仇之神。
一九三六年,鲁迅先生给一位日本朋友的信里说:“在《铸剑》中没有那么难懂的地方。不过希望加以注意的,即其中的歌并非都是意思很明了的。因为这是奇异的人和头所唱的歌,像我们这样普通的人当然不易理解。”这难道只是“幽默”?或“油滑”?
一九三六年前后,抗日救亡的文艺界,发生了两个口号之争。鲁迅先生为首提出的口号,可是明确又锐利。
“黑色人”自告奋勇代替复仇,但要眉间尺“两件东西”:“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到了悲壮的顶点。
以后黑色人背上剑与头,走向复仇的高潮。谁知,谁料,谁信却走到闹剧里去了,随处是讽刺是嘲弄,最后是把戏是魔术。“摆一个金鼎,注满清水,用兽炭煎熬。”眉间尺的头、国王的头、黑色人的头,先后落到沸水里,上下翻滚,“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彼此皮破肉烂,只剩下三个头骨。王妃、老臣、太监、侏儒谁也不能辨别哪是王。只能把两个仇人还有复仇之神三个头骨一起落葬,最后一句是“不成样子了”。
写复仇的作品很多,可我没有读到这么“不成样子”的。
这篇小说发表到现在,整是七十年。稍稍回想七十年来,多多少少大大小小的咬咬杀杀,不觉豁然“来呆”。惊心动魂,又说不出一句整话来。
因职业故,读小说不免带着职业病。“思想大于形象”这句行话,若不是“误区”,也得是“毛病”。文艺的根本,总还是“以情动人”,与“以理喻人”的文章有别。可又要求思索。那无可思索的边看边忘,那惊心动魄的,就会惊动思索之门,会就入脑扎根。
鲁迅先生是旗手无疑。“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先生的旗上,反帝反封建可从不变色。但走到小说里来,又都是悲剧;或死、或疯、或颓唐、或麻木、或自暴、或窒息……
鲁迅先生有文章论文艺与政治,用了“歧途”两字。多年的职业病,渴望在研究著作中,读到“思想家”“革命家”,又如何是“文学家”?怎样的“歧途”而一身二任焉?
(原载《读书》1998年第9期,总第234期)
发表评论
-
存:zz一百部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CWA版)
2010-07-29 16:43 2162(CWA版) 英国犯罪作家协会 The Crime Write ... -
存套非常狗血非常八卦的书:Angelique
2010-01-14 09:52 2221查了下,全套有十四本吧,翻译成英文的有十本,中文的好象只有一两 ... -
向父母以及准父母们推荐一本书
2008-03-26 10:55 2570约翰·洛克(,John,Locke) ... -
又一本想看的书:The New Oxford Book of Literary Anecdotes
2008-03-07 20:15 3244专门写很多人的八卦的书 引用 正如约翰·格罗斯(John G ... -
发现胡安·鲁尔福那是一种震撼(ZT)
2007-12-21 17:35 1368《佩德罗·巴拉莫》终于要出新版本了,宣传一下。 ------- ... -
转:《米与盐的年代》一部没有西方文明的世界史
2007-12-07 15:17 5151一部没有西方文明的世 ... -
耳证人:作者后记&译后记
2007-11-15 15:57 3274作者后记 要想如 ... -
耳证人:老 不
2007-11-15 15:56 1969老 不 谁也强迫 ... -
耳证人:虚构女子
2007-11-15 15:55 1665虚构女子 虚构女子从未活过,但她还是存在而且令人有所感觉 ... -
耳证人:灾难总督
2007-11-15 15:41 1532灾难总督 灾难总督遭遇相当多,他不无缘故地独占了世上 ... -
耳证人:慕男狂汉
2007-11-15 11:09 1853慕男狂汉 幕男狂汉绝不象望名生义的那般追求男人,而是 ... -
耳证人:受扔女
2007-11-15 11:09 1336受扔女 受扔女苏 ... -
耳证人:音乐超师
2007-11-15 11:08 1187音乐超师 音乐超师,假定他偶作移步的话,就在两根柱子 ... -
耳证人:英雄扯手
2007-11-14 14:14 1142英雄扯手 英雄扯手摸弄纪念碑并扯着英雄们的裤子。是石 ... -
耳证人:星清小姐
2007-11-14 14:12 1188星清小姐 星清小 ... -
耳证人:伟大度研究者
2007-11-14 14:12 1273伟大度研究者 伟 ... -
耳证人:花岗岩女护
2007-11-13 12:25 1587花岗岩女护 花岗岩女护瞧不起借口。连杀人犯也试图找借 ... -
耳证人:耀神汉
2007-11-13 12:24 1255耀神汉 耀神汉从 ... -
耳证人:加掩饰女
2007-11-13 12:24 1325加掩饰女 加掩饰 ... -
耳证人:嗜苏丹妾
2007-11-12 15:12 1320嗜苏丹妾 嗜苏丹 ...
相关推荐
林斤澜先生的《春风》一文,巧妙地以春风为载体,穿针引线,巧妙地勾勒出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两种春风各自携带的情感色彩和生命力量。春风,这个普普通通而又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在作者笔下化作千般姿态,万...
7. **其他作家的美食情怀**:汪曾祺、林斤澜、陆文夫、张中行等作家同样热爱美食,并在他们的文字中流露出对美食的赞美,使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美食与美文的双重享受。 总结来说,这篇文章通过列举众多著名作家与...
7. 三国演义情节及人物:第六题考察了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和诸葛亮,以及与诸葛亮相关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经典故事。 8. 诗词默写:第七题要求学生...
这篇文章是叶兆言回忆其父亲与林斤澜伯伯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对林伯伯个人特质的描绘。通过对往事的叙述,展示了两位老人纯真的友谊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文章开头提到,父亲每次去北京都会想探望林斤澜伯伯,...
4. 文学常识 - 作家与作品:包括鲁迅的《朝花夕拾》、朱自清的《春》、林斤澜的《春风》、徐志摩的诗集、韩愈的作品等,这些都涉及到了中国现代和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 5. 逻辑推理 - 语句排序: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入...
资料助读则通过提供作者简介,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在这里,学生将了解到林斤澜被称作“文坛双璧”之一的美誉,以及他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和成就,这些都是理解《春风》这篇散文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 课文阅读指导...
在课程的开始,列出了几个需要读准的汉字及其拼音,如“冰砚(bīng yàn)、冰溜(bīng liū)、冰碴(bīng chá)、乍暖还寒(zhà nuǎn hái hán)、粗犷(cū guǎng)、大靸鞋(dà sā shuǐ)、刮折(gu...
2. 文学作品与作者:提到了多位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如郭风、袁鹰、林斤澜、杜甫、韩愈、光未然、余光中、冰心、陈衡哲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3. 古代文学与...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识别生字,熟悉课文内容。接着是具体研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段落,注意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和短语,如“呜呜吹号”、“哄哄呼啸”等,这些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风的威力,...
6. 文学常识判断:涉及作者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如A选项郭风、袁鹰、林斤澜是当代作家,对应作品正确;B选项余光中是诗人,《乡愁四韵》是他的代表作;C选项杜甫是唐代诗人,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多为律诗。 7. 对联...
例如,词语拼音的正确与否(如“浸[jìn]淫”、“艄[shāo]公”等),汉字书写正确性的辨识(如“谬斯”应为“缪斯”),以及对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如郭风的《长江》、袁鹰的《春风》、林斤澜的《筏子》等)。...
而下联"金山林里马识途"同样如此,金山可能指的是文学家金山,林里可能是林斤澜,马识途则是马烽,他们也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 金山,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有...
《春风》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林斤澜的一篇散文,收录在上海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二课。本文主要探讨了北国春风的特点及其带给人们的感受,通过对春风的描绘,展现出北国春天的粗犷之美。 文章结构分为三个...
《散文两篇》是鄂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材中的一课,包含了朱自清的《春》和林斤澜的《春风》两篇散文。这一课的内容不仅让学生们接触到了作家对春天这一季节的观察与描绘,同时也通过精题精练的方式,让学生们在...
《春风》是林斤澜的一篇抒情散文,被选为上海版五四制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的第二课。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北国春风的特点和它给人们带来的独特感受。通过对春风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
对于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了解,如三英战吕布、诸葛亮的故事等,这部分内容测试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熟悉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吸收和理解能力。《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