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797459 次
- 性别:
- 来自: 成都
最新评论
-
天塔上的猫:
技术孵化,任重道远啊!不过大哥能力牛逼啊,相信会有实现的一天的 ...
技术孵化的探索之路 -
SIHAIloveYAN:
谢谢分享,刚刚考上研究生,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希望5年后再回到这 ...
我的2015 -
MUMU影子:
...
技术孵化的探索之路 -
tonyyan:
谢谢分享!
Java源码阅读的真实体会 -
cauchenlu:
http://ez.web126.cn/这个不错,完全颠覆目前 ...
一种快速开发的Java Web架构设计和实现(续)
这篇文章,是针对robbin的一个帖子回复:http://www.iteye.com/topic/231165?page=3
下面是他的核心观点。
我的不是想去反驳他,只是想和大家进一步探讨,因为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几个月。
博客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一种互联网服务性工具,你想单纯的把博客做成一种商业模式去赚钱不现实,他有点类似于电子邮件,是基础工具,博客发展到现在仍然在快速上升阶段,迟早会全民普及,因此机会还很多。
但博客毕竟只是基础工具,因此本身不直接产生价值,他应该依附于某一个网站,起到推动网站内容创作、增加用户黏性、构建网站社区这样的基础性工 作。所以不管是新浪、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腾迅这样的交友网站,还是类似JavaEye这样的垂直社区网站,只要上了博客功能,就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但 是单纯的BSP网站却越活越艰难。
我的思考主题:难道工具型网站就只能找死,等死?
工具型网站是否盈利?在Web2.0里,是近两年讨论最激烈的话题之一,譬如“互联网冬天”、“Web2.0创业终结”,因为烧钱烧了三四年后,很多该类型网站已经到了燃尽的时候,再找不到盈利模式或拉不到VC投资,它们就不得不退出这个舞台。从《赢在中国》06年到08年的参赛项目来看,这个趋势非常明显,06年36强一半都是互联网项目,而08年就两三个,并且,06年的那些参赛的互联网项目,到现在也都是惨兮兮的。
而在这轮Web2.0热潮中,最流行的几类服务,大多数是一些工具型网站,如Wiki、Blog、网摘、RSS聚合、视频、网络硬盘、SNS平台,这类网站中很多都是alexa全球排名前500,再加上以前的一些互联网工具,如IM、Email。这类服务,也许是消耗我们上网时间的第一killer。
但是,除了youtube和facebook等少数几个被VC认可其商业价值外,其它都看不到盈利的曙光。即使facebook这类SNS工具被看好,但它的盈利模式并没有被市场验证过。facebook将来可能是靠托管各厂商的app盈利,这个暂不讨论。
何谓工具型网站?我的肤浅理解,就是帮助我们完成一件事情所依赖的辅助性工具,就像分割木板,你用的手动锯,但是,你可以用电锯,还可以用菜刀,当然,你力气够大,也可以用双手掰。你的目标是将木板分成两块,工具只是协助你更高效完成这一目标。
在互联网领域,网摘是帮助我们记载下次会参考的网页,Blog工具是帮我们宣传自己的思想,以及和读者的沟通。但是,我可以不用网摘,因为我喜欢将下次会参考的网页url copy到记事本,或者干脆将全文复制到我的笔记本,如EverNote、OneNote。我也可以不用BSP,我可以购买一个虚拟空间,然后将我的文章整理成html,ftp上传上去。 当然了,我对目前的BSP不满意,我也可以换成另外一家。
本质上,工具型网站不是我们的目标,而只是帮助我们完成目标的载体或途径。就像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随身听,也不是mp3播放器,而是音乐。
从这个意义上看,robbin的“博客不是一种盈利模式”,我是认同的。
但是,工具型网站就真的不能盈利吗?
从这句话,我是否可以这么认为:互联网基础工具 = 不能盈利或是不能直接盈利。
我认为,robbin说的是一种规律,而不是一种本质。规律和本质有什么区别呢? 打个比方吧,撒谎者一般都会脸红,但这是规律,由于撒谎而引起当事人的恐惧、焦虑、自责才是本质,是它们导致了脸红。
所以,我并不认为互联网基础工具就不能直接盈利。
当然,这样未免太学究和武断。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市场可以分成两块,一块是消费者市场、大众市场,也就是终端市场,上面说道的Web2.0工具网站几乎都是属于这类范畴,在国外叫lifestream类网站;
另外一块就是生产者市场、企业市场,也就是中间市场。这个市场我们一般都不熟悉,就像电视或报纸上我们很少看见过晶体二极管的广告。
对于后者,工具型服务是可以盈利的。(Note: 为了便于举例,我将工具型网站说成是工具型服务)
譬如企业wiki类的Confluence, 163 VIP邮箱,企业协同平台Jive ClearSpace(相当于企业内部的myspace)。而且,如果我是一个企业老板,我是愿意掏钱来买的,也许我买的是一种保障,一种服务,而不是这些工具本身。就像现在普遍采用的软件个人版免费,企业版收费,如金山的WPS。
但是,我认为即使是大众市场,也是可以收费的,现在BlogBus主要的收入可能就是其VIP博客用户。我想,对于一个用户来说,如果其BSP的搜索引擎高排名高,并且对其服务很满意,每年100人民币还是可以接受的。
像我,对gmail的依赖和满意,即使google向我每月收取10人民币,我还是会掏的
1、我在各网站的注册邮箱都是它,而且网上银行和支付网站的认证都是用它
2、我的msn是用它,msn上有一堆最具价值的联系人
3、我的gmail邮箱是我的全名,而这种ID在知名网站都被别人占用了。它也许是终生网络ID,就像我的姓名一样。
像我这样在互联网混了多年的人,并且有一个唯一、固定的email地址的人很多很多,他们对该email提供商是很依赖的,就像我们绝不会轻易换自己的手机号码一样。应该说,混互联网的,从初级过渡到资深后,都是这样。
但是,对于一个不怎么上网,刚刚进入的用户,可能email这类基础服务对它的替换成本很低,所以,如果这类SP向它们收费,就会遇到以前263邮箱的下场。
对于刚工作的人来说,换手机号码也是很平常的,这才是移动和联通真正去竞争的客户。
我是否可以这么认为,当一种互联网工具服务,被它的使用者依赖,并且不可替代或替换成本太高时,这种互联网服务盈利是可行的。
大家都知道,在传统行业,最暴利的就是提供基础服务的,如电、煤气、煤、石油、公路、铁路、通讯设施。之所以最暴利,当然我们会说是因为垄断。但从用户角度考虑,其本质是:它们的不可替代性和被使用的强迫性。猪肉不可能涨到100块一斤,因为那时候我会考虑鸡肉和鱼(替代性),但所有的肉类都涨到100时,我可能还会去吃(强迫性),除非我成了一个素食者。
我是否也可以这么认为,一种互联网工具服务,如果它的用户,比所有其它的同类工具服务都满意,其本身就有可能盈利,譬如专业的BSP。只是,目前只有几岁的互联网web2.0婴儿,还没有达到能够自食其力的临界点。要么知名度不够,要么其本身的服务还不够完美,要么老用户还没有产生过度依赖。
当然,我们可以把互联网基础服务当成基础设施,然后通过增值或其它途径盈利。
譬如,个人知识管理(笔记本)提供商EverNote,对手机终端用户收费,其它免费;网摘上添加社会性功能digg;Web地图上推广本地商家。
但是,
上面的观点我也不太认同。
为什么它只能是一个依附品,而不能成为主角?这似乎又是一个规律和本质的区别问题。
我上面的论述,应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作为网站运营商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比方说100个gmail用户当中,有10个像你这样的死忠用户,交了10块钱的年费,Google能赚取多少钱? 由于对收费用户要负责到底,因此必须建立call center来响应VIP用户的电话支持,又要支出多少钱? 我相信Gmail全面收费是肯定要亏损的。
另外Blogbus现在主要是有一些签约的奢侈品厂商的推广合同来赚钱,他的VIP用户收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管怎么说,在中国互联网上面针对消费者收费是风险很高的事。
BTW:我觉得这些互联网的讨论意义不大,YY成分居多,呵呵。
是,我也觉得讨论这个意义不大,因为当前的事实就是明摆着: 互联网工具型服务不赚钱。我们不太可能从讨论中迸发出什么新的互联网业务模式,而且学究味太浓。我还是欣赏实干。
不过,对互联网创业这个主题的思考,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虽然它比一般的传统行业创业还难。
虽然麦田这人是个大忽悠,喜欢卖关子,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很尖锐,总是引发我去思考,这是我很欣赏他的原因,不过他这种人还是去做学问好,总感觉他缺乏商人的灵敏嗅觉和血腥味。
作为网站运营商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比方说100个gmail用户当中,有10个像你这样的死忠用户,交了10块钱的年费,Google能赚取多少钱? 由于对收费用户要负责到底,因此必须建立call center来响应VIP用户的电话支持,又要支出多少钱? 我相信Gmail全面收费是肯定要亏损的。
另外Blogbus现在主要是有一些签约的奢侈品厂商的推广合同来赚钱,他的VIP用户收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管怎么说,在中国互联网上面针对消费者收费是风险很高的事。
BTW:我觉得这些互联网的讨论意义不大,YY成分居多,呵呵。
下面是他的核心观点。
我的不是想去反驳他,只是想和大家进一步探讨,因为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几个月。
robbin 写道
博客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一种互联网服务性工具,你想单纯的把博客做成一种商业模式去赚钱不现实,他有点类似于电子邮件,是基础工具,博客发展到现在仍然在快速上升阶段,迟早会全民普及,因此机会还很多。
但博客毕竟只是基础工具,因此本身不直接产生价值,他应该依附于某一个网站,起到推动网站内容创作、增加用户黏性、构建网站社区这样的基础性工 作。所以不管是新浪、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腾迅这样的交友网站,还是类似JavaEye这样的垂直社区网站,只要上了博客功能,就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但 是单纯的BSP网站却越活越艰难。
我的思考主题:难道工具型网站就只能找死,等死?
工具型网站是否盈利?在Web2.0里,是近两年讨论最激烈的话题之一,譬如“互联网冬天”、“Web2.0创业终结”,因为烧钱烧了三四年后,很多该类型网站已经到了燃尽的时候,再找不到盈利模式或拉不到VC投资,它们就不得不退出这个舞台。从《赢在中国》06年到08年的参赛项目来看,这个趋势非常明显,06年36强一半都是互联网项目,而08年就两三个,并且,06年的那些参赛的互联网项目,到现在也都是惨兮兮的。
而在这轮Web2.0热潮中,最流行的几类服务,大多数是一些工具型网站,如Wiki、Blog、网摘、RSS聚合、视频、网络硬盘、SNS平台,这类网站中很多都是alexa全球排名前500,再加上以前的一些互联网工具,如IM、Email。这类服务,也许是消耗我们上网时间的第一killer。
但是,除了youtube和facebook等少数几个被VC认可其商业价值外,其它都看不到盈利的曙光。即使facebook这类SNS工具被看好,但它的盈利模式并没有被市场验证过。facebook将来可能是靠托管各厂商的app盈利,这个暂不讨论。
何谓工具型网站?我的肤浅理解,就是帮助我们完成一件事情所依赖的辅助性工具,就像分割木板,你用的手动锯,但是,你可以用电锯,还可以用菜刀,当然,你力气够大,也可以用双手掰。你的目标是将木板分成两块,工具只是协助你更高效完成这一目标。
在互联网领域,网摘是帮助我们记载下次会参考的网页,Blog工具是帮我们宣传自己的思想,以及和读者的沟通。但是,我可以不用网摘,因为我喜欢将下次会参考的网页url copy到记事本,或者干脆将全文复制到我的笔记本,如EverNote、OneNote。我也可以不用BSP,我可以购买一个虚拟空间,然后将我的文章整理成html,ftp上传上去。 当然了,我对目前的BSP不满意,我也可以换成另外一家。
本质上,工具型网站不是我们的目标,而只是帮助我们完成目标的载体或途径。就像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随身听,也不是mp3播放器,而是音乐。
从这个意义上看,robbin的“博客不是一种盈利模式”,我是认同的。
但是,工具型网站就真的不能盈利吗?
robbin 写道
博客毕竟只是基础工具,因此本身不直接产生价值。
从这句话,我是否可以这么认为:互联网基础工具 = 不能盈利或是不能直接盈利。
我认为,robbin说的是一种规律,而不是一种本质。规律和本质有什么区别呢? 打个比方吧,撒谎者一般都会脸红,但这是规律,由于撒谎而引起当事人的恐惧、焦虑、自责才是本质,是它们导致了脸红。
所以,我并不认为互联网基础工具就不能直接盈利。
当然,这样未免太学究和武断。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市场可以分成两块,一块是消费者市场、大众市场,也就是终端市场,上面说道的Web2.0工具网站几乎都是属于这类范畴,在国外叫lifestream类网站;
另外一块就是生产者市场、企业市场,也就是中间市场。这个市场我们一般都不熟悉,就像电视或报纸上我们很少看见过晶体二极管的广告。
对于后者,工具型服务是可以盈利的。(Note: 为了便于举例,我将工具型网站说成是工具型服务)
譬如企业wiki类的Confluence, 163 VIP邮箱,企业协同平台Jive ClearSpace(相当于企业内部的myspace)。而且,如果我是一个企业老板,我是愿意掏钱来买的,也许我买的是一种保障,一种服务,而不是这些工具本身。就像现在普遍采用的软件个人版免费,企业版收费,如金山的WPS。
但是,我认为即使是大众市场,也是可以收费的,现在BlogBus主要的收入可能就是其VIP博客用户。我想,对于一个用户来说,如果其BSP的搜索引擎高排名高,并且对其服务很满意,每年100人民币还是可以接受的。
像我,对gmail的依赖和满意,即使google向我每月收取10人民币,我还是会掏的
1、我在各网站的注册邮箱都是它,而且网上银行和支付网站的认证都是用它
2、我的msn是用它,msn上有一堆最具价值的联系人
3、我的gmail邮箱是我的全名,而这种ID在知名网站都被别人占用了。它也许是终生网络ID,就像我的姓名一样。
像我这样在互联网混了多年的人,并且有一个唯一、固定的email地址的人很多很多,他们对该email提供商是很依赖的,就像我们绝不会轻易换自己的手机号码一样。应该说,混互联网的,从初级过渡到资深后,都是这样。
但是,对于一个不怎么上网,刚刚进入的用户,可能email这类基础服务对它的替换成本很低,所以,如果这类SP向它们收费,就会遇到以前263邮箱的下场。
对于刚工作的人来说,换手机号码也是很平常的,这才是移动和联通真正去竞争的客户。
我是否可以这么认为,当一种互联网工具服务,被它的使用者依赖,并且不可替代或替换成本太高时,这种互联网服务盈利是可行的。
大家都知道,在传统行业,最暴利的就是提供基础服务的,如电、煤气、煤、石油、公路、铁路、通讯设施。之所以最暴利,当然我们会说是因为垄断。但从用户角度考虑,其本质是:它们的不可替代性和被使用的强迫性。猪肉不可能涨到100块一斤,因为那时候我会考虑鸡肉和鱼(替代性),但所有的肉类都涨到100时,我可能还会去吃(强迫性),除非我成了一个素食者。
我是否也可以这么认为,一种互联网工具服务,如果它的用户,比所有其它的同类工具服务都满意,其本身就有可能盈利,譬如专业的BSP。只是,目前只有几岁的互联网web2.0婴儿,还没有达到能够自食其力的临界点。要么知名度不够,要么其本身的服务还不够完美,要么老用户还没有产生过度依赖。
当然,我们可以把互联网基础服务当成基础设施,然后通过增值或其它途径盈利。
譬如,个人知识管理(笔记本)提供商EverNote,对手机终端用户收费,其它免费;网摘上添加社会性功能digg;Web地图上推广本地商家。
但是,
robbin 写道
它应该依附于某一个网站,起到推动网站内容创作、增加用户黏性、构建网站社区这样的基础性工作。
上面的观点我也不太认同。
为什么它只能是一个依附品,而不能成为主角?这似乎又是一个规律和本质的区别问题。
我上面的论述,应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评论
6 楼
zhongnanhai.8
2008-11-11
robbin 写道
给你一个建议吧:这些所谓的互联网专家的话都不可信,因为他们说这些话的背后都有特定的动机。比方说M某吧,天使投资给了300万,支持他三年时间。到现在公司已经搞了两年多了,再挨一年没有VC进来就死掉了,但是现在M某的网站一点起色都没有,所以现在拼命的宣传造势,就是为了套VC的钱进来。
另外这些专家们都是有门派的,同一门派的互相声援,不同门派的互相拍砖。他们的背后都是有商业利益的,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花钱请他们做打手,出去造势,攻击竞争对手网站,就是所谓的PR和Marketing。他们平常就靠写文章赚钱眼球和媒体,关键时刻充当大公司的打手,靠这个营生的。
嘿嘿,这里面黑幕重重,你还是少知道一点比较好。
另外这些专家们都是有门派的,同一门派的互相声援,不同门派的互相拍砖。他们的背后都是有商业利益的,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花钱请他们做打手,出去造势,攻击竞争对手网站,就是所谓的PR和Marketing。他们平常就靠写文章赚钱眼球和媒体,关键时刻充当大公司的打手,靠这个营生的。
嘿嘿,这里面黑幕重重,你还是少知道一点比较好。
你到底是干什么的 ? 交代!!!!!!!
5 楼
xqstation
2008-08-22
Blog?
看来只有QQ的是收费的。
并且还有很大一群2B去交钱。很是奇怪。
看来只有QQ的是收费的。
并且还有很大一群2B去交钱。很是奇怪。
4 楼
robbin
2008-08-22
给你一个建议吧:这些所谓的互联网专家的话都不可信,因为他们说这些话的背后都有特定的动机。比方说M某吧,天使投资给了300万,支持他三年时间。到现在公司已经搞了两年多了,再挨一年没有VC进来就死掉了,但是现在M某的网站一点起色都没有,所以现在拼命的宣传造势,就是为了套VC的钱进来。
另外这些专家们都是有门派的,同一门派的互相声援,不同门派的互相拍砖。他们的背后都是有商业利益的,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花钱请他们做打手,出去造势,攻击竞争对手网站,就是所谓的PR和Marketing。他们平常就靠写文章赚钱眼球和媒体,关键时刻充当大公司的打手,靠这个营生的。
嘿嘿,这里面黑幕重重,你还是少知道一点比较好。
另外这些专家们都是有门派的,同一门派的互相声援,不同门派的互相拍砖。他们的背后都是有商业利益的,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花钱请他们做打手,出去造势,攻击竞争对手网站,就是所谓的PR和Marketing。他们平常就靠写文章赚钱眼球和媒体,关键时刻充当大公司的打手,靠这个营生的。
嘿嘿,这里面黑幕重重,你还是少知道一点比较好。
3 楼
zwchen
2008-08-22
robbin 写道
引用
但是,我认为即使是大众市场,也是可以收费的,现在BlogBus主要的收入可能就是其VIP博客用户。我想,对于一个用户来说,如果其BSP的搜索引擎高排名高,并且对其服务很满意,每年100人民币还是可以接受的。
像我,对gmail的依赖和满意,即使google向我每月收取10人民币,我还是会掏的
1、我在各网站的注册邮箱都是它,而且网上银行和支付网站的认证都是用它
2、我的msn是用它,msn上有一堆最具价值的联系人
3、我的gmail邮箱是我的全名,而这种ID在知名网站都被别人占用了。它也许是终生网络ID,就像我的姓名一样。
像我这样在互联网混了多年的人,并且有一个唯一、固定的email地址的人很多很多,他们对该email提供商是很依赖的,就像我们绝不会轻易换自己的手机号码一样。应该说,混互联网的,从初级过渡到资深后,都是这样。
像我,对gmail的依赖和满意,即使google向我每月收取10人民币,我还是会掏的
1、我在各网站的注册邮箱都是它,而且网上银行和支付网站的认证都是用它
2、我的msn是用它,msn上有一堆最具价值的联系人
3、我的gmail邮箱是我的全名,而这种ID在知名网站都被别人占用了。它也许是终生网络ID,就像我的姓名一样。
像我这样在互联网混了多年的人,并且有一个唯一、固定的email地址的人很多很多,他们对该email提供商是很依赖的,就像我们绝不会轻易换自己的手机号码一样。应该说,混互联网的,从初级过渡到资深后,都是这样。
作为网站运营商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比方说100个gmail用户当中,有10个像你这样的死忠用户,交了10块钱的年费,Google能赚取多少钱? 由于对收费用户要负责到底,因此必须建立call center来响应VIP用户的电话支持,又要支出多少钱? 我相信Gmail全面收费是肯定要亏损的。
另外Blogbus现在主要是有一些签约的奢侈品厂商的推广合同来赚钱,他的VIP用户收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管怎么说,在中国互联网上面针对消费者收费是风险很高的事。
BTW:我觉得这些互联网的讨论意义不大,YY成分居多,呵呵。
是,我也觉得讨论这个意义不大,因为当前的事实就是明摆着: 互联网工具型服务不赚钱。我们不太可能从讨论中迸发出什么新的互联网业务模式,而且学究味太浓。我还是欣赏实干。
不过,对互联网创业这个主题的思考,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虽然它比一般的传统行业创业还难。
虽然麦田这人是个大忽悠,喜欢卖关子,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很尖锐,总是引发我去思考,这是我很欣赏他的原因,不过他这种人还是去做学问好,总感觉他缺乏商人的灵敏嗅觉和血腥味。
2 楼
robbin
2008-08-22
引用
但是,我认为即使是大众市场,也是可以收费的,现在BlogBus主要的收入可能就是其VIP博客用户。我想,对于一个用户来说,如果其BSP的搜索引擎高排名高,并且对其服务很满意,每年100人民币还是可以接受的。
像我,对gmail的依赖和满意,即使google向我每月收取10人民币,我还是会掏的
1、我在各网站的注册邮箱都是它,而且网上银行和支付网站的认证都是用它
2、我的msn是用它,msn上有一堆最具价值的联系人
3、我的gmail邮箱是我的全名,而这种ID在知名网站都被别人占用了。它也许是终生网络ID,就像我的姓名一样。
像我这样在互联网混了多年的人,并且有一个唯一、固定的email地址的人很多很多,他们对该email提供商是很依赖的,就像我们绝不会轻易换自己的手机号码一样。应该说,混互联网的,从初级过渡到资深后,都是这样。
像我,对gmail的依赖和满意,即使google向我每月收取10人民币,我还是会掏的
1、我在各网站的注册邮箱都是它,而且网上银行和支付网站的认证都是用它
2、我的msn是用它,msn上有一堆最具价值的联系人
3、我的gmail邮箱是我的全名,而这种ID在知名网站都被别人占用了。它也许是终生网络ID,就像我的姓名一样。
像我这样在互联网混了多年的人,并且有一个唯一、固定的email地址的人很多很多,他们对该email提供商是很依赖的,就像我们绝不会轻易换自己的手机号码一样。应该说,混互联网的,从初级过渡到资深后,都是这样。
作为网站运营商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比方说100个gmail用户当中,有10个像你这样的死忠用户,交了10块钱的年费,Google能赚取多少钱? 由于对收费用户要负责到底,因此必须建立call center来响应VIP用户的电话支持,又要支出多少钱? 我相信Gmail全面收费是肯定要亏损的。
另外Blogbus现在主要是有一些签约的奢侈品厂商的推广合同来赚钱,他的VIP用户收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管怎么说,在中国互联网上面针对消费者收费是风险很高的事。
BTW:我觉得这些互联网的讨论意义不大,YY成分居多,呵呵。
1 楼
JerryZheng
2008-08-22
基本赞同,但现在这种killer application太少,主要是因为真正能抓住用户需求,做出用户想要的产品少;技术门槛低,短期内就会有大量模仿者,一起做烂这个市场,收费模式根本建立不起来;中国的一些互联网巨头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资源,马上追上你。其实工具本身盈利还是利用带来的流量盈利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用户真正想要的应用。
发表评论
-
技术孵化的探索之路
2016-05-08 22:32 2677我是在2016年元旦前几天 ... -
寻找技术合伙人的那些坑
2016-01-11 18:14 10292对于非技术出身的创业 ... -
开发人员的薪水,是否要和销售业绩挂钩?
2011-07-18 18:48 3172我说的是电子商务企业里面的开发人员。 大家知道,电子商务就是在 ... -
说说Code Review
2011-06-15 13:50 7674对于软件开发团队,Code ... -
我对创业和管理的一些看法
2011-05-27 18:23 4140创业,对于刚工作的人 ... -
专制,也许只是一种领导风格
2010-10-11 13:17 9359在工作中,我们对自己 ... -
创造力,源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2010-09-24 12:51 2903曾经很多人认为,迪斯 ... -
[个人管理]暗时间,平凡与优秀间的距离
2010-09-02 19:54 4250每个人都希望,在他所 ... -
工作进度反馈,有一种更优雅的方式吗?
2010-08-27 14:59 9983工作进度反馈,这是站 ... -
管理路漫漫:团队习惯的养成
2010-08-25 23:32 3303记得几年前在一家公司 ... -
[个人管理]一位技术人员成长的烦恼及我的分析
2010-08-08 11:04 5692上次和JavaEye朋友rubys聊 ... -
管理经验,很难直接从书本中学来
2010-08-05 00:39 3121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 ... -
项目管理,本质和项目管理工具无关
2010-07-14 23:53 23139管理软件,本质上是对 ... -
关于RSS阅读器设计及体会
2010-07-09 00:01 3606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lazylorna MM,而主题是围绕我 ... -
网络阅读,为什么人会浮躁?
2010-06-24 22:39 6426这篇文章放到这个版面,因为我认为它属于管理的范畴:个人管理(时 ... -
环境的力量
2010-06-15 22:35 1563环境的力量,大家应该 ... -
IT行业的你,在成本部门还是利润部门?
2010-06-03 13:07 8881题外话:本文应该引起项目管理者和开发人员的思考:如何进行薪酬管 ... -
看图说话:如何高效地工作、学习及阅读?
2010-05-22 14:32 4415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下面这些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现在把它绘制出来了 ... -
我的项目经历及分析:为什么一个小项目要花掉8个人月?
2010-05-20 14:53 5396这是我亲身经历的项目,并且是项目负责人,该项目只有10个左右核 ... -
关于软件思想在管理中的一点体会
2010-05-07 18:02 1538软件这行,如果干得有滋味,也许会有这种体会:软件就是把一些做事 ...
相关推荐
"藏经阁-大型企业基于互联网架构...该资源提供了业务敏捷实践的重要性、互联网共享中台架构、业务敏捷实践经验分享、服务化设计、分布式服务框架、数据层云化、突破传统技术思维和业务敏捷实践建议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据《2021年Q1中国互联网创业&融资分析报告》显示,尽管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电子商务、移动应用、生活消费、社交和工具等领域的创业者们仍在不断探索新的细分市场,力求在这一片红海中脱颖而出。 电子商务和移动应用...
- 餐饮互联网是指餐饮企业利用互联网工具拓展服务范围,BAT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均有涉足。 - 互联网餐饮则是指互联网背景的人士进入餐饮行业,采用电商思维来进行餐饮营销。 2. **餐饮业触电之路的困难**: - **...
传统管理会计由于受到分析工具等方面因素制约只能局限做好数据静态分析,所得出来结果并不具有全面性,同时也不具有可靠性。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各项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这就...
1. 解决乱码问题:当从互联网下载或接收的文本文件出现乱码时,可以尝试用不同的编码打开,找出正确的编码并转换。 2. 跨平台数据交换:在Windows和Unix/Linux之间交换文本文件时,由于编码的不同,可能需要转换。 3...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受到时空限制,学生只能在教室里被动接受教师的授课,而“互联网+”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则打破了这一局限。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如视频会议系统、在线课程平台等,开展远程教学,使学生能够...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比如微课程等,将录制好的教学视频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中职院校还必须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信息化知识背景的人才,以及...
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方便地添加新的功能或集成第三方服务,如支付接口、社交媒体分享、数据分析工具等,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同时,源码的清晰结构和注释使得开发者能够快速理解和定制系统,降低了后期维护...
总的来说,"网通帐号一号多用转换工具"是一种经济型的解决方案,它允许用户在遵守服务提供商政策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然而,使用此类工具需谨慎,不仅要注意法律风险,还要关注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以及...
总结来说,网站地图是提升网站搜索引擎可见性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提供清晰的导航结构和更新信息,帮助搜索引擎爬虫更好地抓取和理解网站内容。合理制作和定期更新网站地图,对于提升网站的搜索引擎排名和用户体验具有...
JavaScript,是一种轻量级的解释型编程语言; jQuery,使用户能更方便地处理HTML documents、events、实现动画效果,并且方便地为网站提供AJAX交互; Bootstrap 是快速开发 Web 应用程序的前端工具包。它是一个 CSS...
1. **感染阶段**:通过电子邮件附件、恶意网站下载等方式将木马程序植入目标计算机。 2. **激活阶段**:当用户执行某些特定操作时,木马会被激活。 3. **监控阶段**:木马开始监听键盘输入事件,记录用户的每一次...
各大院校都建设有学校门户网站、各行政职能部门网站、各二级学院网站及各系部网站等信息化办公平台,来满足日常教学、信息发布及校园文化宣传等多种需求。 二、ASP和PHP技术的比较 ASP和PHP都是动态网站的开发技术...
实际上,这份文件可能包含了各种类型的问题和解答,覆盖了Java编程语言、面向对象编程、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网络通信等众多IT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点对于准备Java企业笔试的求职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8. **权限管理**:在域环境中,飞鸽传书可能还支持对用户权限的设定,如限制某些用户只能发送文件,而不能接收,或者设置文件传输的大小限制等。 9. **稳定性高**:由于是在局域网内部运行,受外部网络波动影响较小...
同时,鼓励教师开发或利用现有的模拟软件、虚拟实验室等工具,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 2.3 多元化考核方式 引入多元化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外,还可以增加项目作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
- 使用工具进行性能分析,如JVisualVM、JProfiler等。 - **效果**: - 提升应用程序运行速度和响应性,减少内存占用。 #### 6. Class.forName与Class.getClassLoader - **Class.forName**: - 加载指定类,并返回...
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是互联网协议的第六版,设计用来替代当前广泛使用的IPv4,因为IPv4地址池即将耗尽。IPv6引入了更庞大的地址空间,旨在解决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性能改进和新...
### 长春工程学院-Android移动互联网期末考试选择题知识点解析 #### 一、Android体系结构中的应用程序层 - **题目**: 不属于Android体系结构中的应用程序层的是? - **答案**: SQLite - **解析**: Android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