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存机制和几何分形学
缓存机制在我们的实际研发工作中,被极其广泛地应用,通过这些缓存机制来提升系统交互的效率。简单的总结来说,就是在两个环节或者系统之间,会引入一个cache/buffer做为提升整体效率的角色。
而有趣的是,这种缓存机制令人惊奇并且优美的遵循着“几何分形”的规律,也就是几何分形学中的“自相似性”:从整体上看遵循某种组成规律或者特性,同时从每一个局部看,仍然遵循某种组成的规律或者特性。我们的这些系统,从整体上看遵循了缓存机制,每一个组成的局部也遵循缓存机制。
等同类比的一个概念,我们常常说的“空间换时间”,牺牲一部分空间代价,来换取整体效率的提升。
例如A和B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为了提升整体的效率,引入角色C,而C被用于当做热点数据的存储,或者是某种中间处理的机制。
我们先从web前端层面开始,看看有哪些比较关键的缓存机制?它们又是怎样协调工作的呢?
一、前端Cache机制
1. 域名转为IP地址(域名服务器DNS缓存)
我们知道域名其实只是一个别名,真实的服务器请求地址,实际上是一个IP地址。获得IP地址的方式,就是查询DNS映射表。虽然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查询, 但如果每次用户访问一个url都去查询DNS一次,未免显得太频繁,会产生一个可怕的访问量级。DNS服务器会告诉你,你别老是经常过来,万一我挂了,我们就无法愉快地玩耍了。
各个浏览器的缓存时间,会有一定的差别。例如,在chrome浏览器中查看dns的缓存时间的方式是:chrome://net-internals/#dns。
浏览器一般会在本地会建立一个DNS缓存,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都是使用本地的缓存映射。例如,在Win7系统的cmd里,可以通过“ipconfig /flushdns ”的方式来立刻刷新本地DNS。
优点:域名映射为IP非常快。
成本:消耗一定的浏览器空间来存储映射关系
2. 访问服务器,获取静态内容(地理位置分布式服务CDN)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CDN不是缓存。其实,CDN的原理就是将离你很远的东西,放在离你很近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用户的访问速度。从这个角度,它也可以理解为牺牲空间成本换取了时间,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中间cache。腾讯、阿里等这些大的一线互联网公司一般倾向于自己建立CDN系统,中小型企业也经常使用第三方的CDN服务。
优点:解决用户离服务器太远的时候,网络路由中跳来跳去的严重耗时。
成本:全国各地部署多套静态存储服务,管理成本比较高,发布新文件的时候,需要等待全国节点的更新等。
3. 浏览器本地缓存(无网络交互类型)
在前端优化原则中,其中一条就是尽量消灭请求,以达到降低服务器压力和提升用户体验的效果。静态文件,例如Js、html、css、图片等内容,很多内容可以1次请求,然后未来就直接访问本地,不再请求web服务器。
常用的实现方法是通过Http协议头中的expire和max-age来控制,这两者的使用方法和区别,我这里就不赘叙了。还有一种HTML5中很热的方式,则是localStorage,尤其在移动端也被做为一个强大的缓存,甚至当做一种本地存储来广泛使用。
优点:减少网络传输,加快页面内容展示速度,提升用户体验。
成本:占用客户端的部分内存和磁盘,影响实时性。
4. 浏览器和web服务协议缓存(有网络交互类型)
浏览器的本地缓存是存在过期时间的,一旦过期,就必须重新向服务器请求。这个时候,会有两种情形:
- 服务器的文件或者内容没有更新,可以继续使用浏览器本地缓存。
- 服务器的文件或者内容已经更新,需要重新请求,通过网络传输新的文件或者内容。
这里的协商方式也可以通过Http协议来控制,Last-Modified和Etag,这个时候请求服务器,如果是内容没有发生变更的情况,服务器会返回 304 Not Modified。这样的话,就不需要每次访问服务器都通过网络传输一个比较大的文件或者数据包,只要简单的http应答就可以达到相同的请求文件效果。
下图中的例子,是腾讯的自建CDN(imgcache.gtime.cn):
优点:减少频繁的网络大数据包传输,节约带宽,提升用户体验。
成本:增加了服务器处理的步骤,消耗更多的CPU资源。
5. 浏览器中间代理
上面的几种cache机制,实际上都是非常常见。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昂贵是很多用户心中深深的痛。于是,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中间cache, 也就是在浏览器和web服务器再架设一个中间代理。这个代理服务器会帮助手机浏览器去请求web页面,然后将web页面进行处理和压缩(例如压缩文件和图片),使页面变小,然后再传输给手机端的浏览器。
部分手机浏览器(例如Chrome)号称可以节省流量,提升访问速度,实际上就是上述做法。但是,也分为两种情况:
- 用户的网络和手机配置都比较差,因为页面被压缩变小,加载和传输速度变快,并且节约了流量。
- 用户的网络和手机配置都比较好,本身直连速度已经很快了,反而因为设置了中间代理,加载速度变慢,也可节约流量。
下图是chrome手机浏览器中,开启和不开启中间代理的对比图:
优点:节约用户流量,大部分情况下提升了加载速度。
成本:需要架设中间代理服务器,对各种文件进行压缩,有比较高的服务器维护成本。
6. 预加载缓存机制
这种加载方式主要流行在移动端,为了解决手机网速慢和浏览器加载性能问题,浏览器会判断页面的关联内容,进行“预加载”。也就是说,在用户浏览A页面的时候,就提前下载并且加载B页面的内容。给用户的体验就是,B页面一瞬间就出现了,中间没有任何延迟的感觉,从而带来更好的极佳的用户体验。
这种实现机制,往往由浏览器来实现,当然,手机页面本身,也可以通过JS来自身实现。而这种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浏览器需要预判用户的浏览行为,在一些场景下,这个预判算法本身不一定准确,如果不准确则带来一定的流量、内存和系统资源的浪费。
优点:给用户带来极佳的页面展示体验。
缺点:预判实现比较复杂,占据一定的内存和手机系统资源,可能产生流量和资源浪费。
前端的cache当然不仅仅如此简单,如果细致到每一个小环节和组成部分,我们会发现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例如浏览器的渲染行为、网络网卡的传输环节,小环节和小环节之间也有无数这种类型的cache角色。
这个就如同几何分形学中的自相似性:从整体上看符合某种组成规律或者特性,同时,从局部看,仍然符合某种组成的规律或者特性。
几何分形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例如:
人体中的几何分形例子,例如:人体有1个头部+4肢,局部上看人的手指也是1个手指头+4个手指;人体无论整体或者局部,都大致遵循黄金分割点0.618的比例来生长(五官按照这个比例越多,越好看)。
例如下图中的叶子,每个局部都和主干组成结构相似。
二、Web系统和几何分形学
1. Web系统中的缓存机制
看完上面的前端cache,我们会感觉到缓存机制在前端中的确无处不在,那么它在其他地方和环节,是否也无处不在?
可以看看这张图:
实际上,每一个环节本身是可以又再次被放大的,放大以后,我们又看见了更多缓存机制的“特性”存在。从一个整体来看,符合该规律,从组成部分来看,仍然符合该规律。
每一个组成缓存机制的“成员”的内部,又存在着更多的缓存机制。
Apache内部的一些“缓存机制”:
- url映射缓存mod_cache(有mode_disk_cache和mod_mem_cache,后者官方已不推荐)
- 缓存热点文件打开描述符mod_file_cache(对于静态文件的情况,减少打开文件中open行为的耗时)
- 启动的时候,通过prefork模式设置的StartServers服务进程池,牺牲内存空间。
MySQL内的一些“缓存机制”:
- 数据库的索引,牺牲磁盘空间(组合索引等会占据很大的磁盘空间)
- innodb_buffer_pool_size,热点数据的缓存,牺牲内存空间
- innodb_flush_method写入磁盘的机制,可以配置成缓冲写入的方式
- query_cache_size查询缓存,牺牲内存空间
- thread_cache_size数据库连接池的缓存个数,牺牲内存空间
2. 接近硬件层面的“空间换时间”
那我们再来看更细小的一个环节,计算机写的操作。我们会发现,在内存和物理磁盘之间,还有一个磁盘缓冲区(页高速缓存)的存在,这个是内存和磁盘之间的“缓存”。当然,读取的操作也是同理。
下图是“放大”MySQL中的写入磁盘:
实际上,更进一步看,CPU和内存之间也存在缓存机制(常用指令会存在放在寄存器中,因为CPU访问寄存器会远快于访问内存,中间为了缓冲它们之间差距,设置了多级高速缓存)。
例如下图是Intel i7 920的各级缓存大小: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出来,计算机系统从大的系统层面看,是遵循“缓存机制”的规律的,同时,在每个局部成员的层面,同样遵循该规律。
3. 现实世界中的“缓存机制”
我们现在喝水通常使用的是杯子,杯子实际上也扮演着一个特殊的Cache角色。举个例子:一个人离饮水机比较远,他渴了,他有如下两种“喝水”的方式:
- 不用杯子,每次渴了直接去饮水机喝(这个比较霸气侧漏,不要在意细节)。结果:频繁跑动,耗费体力。
- 使用杯子,渴了先喝杯子(Cache)上的水,如果杯子没有,带上杯子去装水,再喝。结果:比较少跑动,节省体力。
这样看不直观,简化为一个流程图如下:
这虽然是个人尽皆知的道理,但是,这个方法本身是“进化”出来的。百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和其他大自然的动物一样的,喝水遵循了第一种方式,只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进化”出第二种喝水的方式。
这里也存在一个缓存机制,就是用杯子的空间获取喝水效率的时间。
还有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坐车/运输,假设我们从深圳去广州,我们会去坐客运车。而客运车(假设上面有40个座位)实际上相当于一个40个座位的“队列”。遵循着网络传输的相同的规律“队列满或者超时则发送”。客车本身的40个位置,就像一个“发送缓冲区”。使用和不使用这个大的缓冲区,客车也可以有两者运作方式:
- 车站发现来一个人,用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小车,不等待直接送一个人去广州。
- 车站发现来一个人,先放进客车buffer中,等待人满或者达到班车约定时间(队列超时)再出发。
显而易见,第一种是太浪费资源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例子,如江河上的大坝、我们桌面上的一些东西(它们占据宝贵的桌面空间)、我们公司附近小店里的商品、离我们近的东西等等。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渐渐发觉,计算机的一些原理,竟然在现实世界里有无处不在的“映射和影子”。
几何分形学是个非常有趣的东西,某些规律,实际上还贯穿在整个宏观和微观世界中。
例如“绕转”的现象:
4. 现实世界和计算机“缓存机制”原理的关系,为什么遵循“几何分形”?
实际上,计算机的原理来源于数学,而数学是日常生活现象和规律的高度抽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同时,不仅仅“缓存机制”,还有多线程等原理,也能找到这种遵循“几何分形学”的样子。
“缓存机制”简单总结可以说是“空间换时间”,我在大学第一天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一看见就懂了。随着对技术理解的加深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我渐渐明白当时我理解得太浅了。
相关推荐
而有趣的是,这种缓存机制令人惊奇并且优美的遵循着“几何分形”的规律,也就是几何分形学中的“自相似性”。徐汉彬曾在阿里巴巴和腾讯从事4年多的技术研发工作,负责过日请求量过亿的Web系统升级与重构,目前在小满...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模 拟试题及答案详解.pdf
内容概要:本文档详细介绍了语音发射机的设计与实现,涵盖了从硬件电路到具体元件的选择和连接方式。文档提供了详细的电路图,包括电源管理、信号处理、音频输入输出接口以及射频模块等关键部分。此外,还展示了各个引脚的功能定义及其与其他组件的连接关系,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能。通过这份文档,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语音发射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细节。 适合人群:对电子工程感兴趣的初学者、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以及需要深入了解语音发射机制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构建自己的语音发射设备的研究人员或爱好者,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为教学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研究材料。 其他说明:文档不仅限于理论讲解,还包括具体的实施步骤,使读者能够动手实践并验证所学知识。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用易语言编写的单线程全功能注册机源码,涵盖了接码平台对接、滑块验证处理、IP代理管理以及料子导入等多个核心功能。文章首先展示了主框架的初始化配置和事件驱动逻辑,随后深入探讨了接码平台(如打码兔)的API调用及其返回数据的处理方法。对于滑块验证部分,作者分享了如何利用易语言的绘图功能模拟真实用户的操作轨迹,并提高了验证通过率。IP代理模块则实现了智能切换策略,确保代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此外,料子导入功能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解析和去重校验,防止脏数据污染。最后,文章提到了状态机设计用于控制注册流程的状态持久化。 适合人群:有一定编程基础,尤其是熟悉易语言的开发者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易语言注册机开发的技术细节,掌握接码、滑块验证、IP代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场景。目标是帮助读者理解并优化现有注册机的功能,提高其稳定性和效率。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部分技术和实现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请谨慎使用。同时,建议读者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相关开发和测试。
计算机绘图实用教程 第三章.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 2018中文版基础教程 各章CAD图纸及相关说明汇总.pdf
C++相关书籍,计算机相关书籍,linux相关及http等计算机学习、面试书籍。
计算机二级mysql数据库程序设计练习题(一).pdf
计算机发展史.pdf
计算机二级课件.pdf
计算机概论第三讲:计算机组成.pdf
内容概要:本文档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通信学会共同发布,旨在探讨端侧算力网络(TCAN)的概念、架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场景。文中详细分析了终端的发展现状、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阐述了端侧算力网络的定义、体系架构、功能架构及其主要特征。端侧算力网络通过整合海量泛在异构终端的算力资源,实现分布式多级端侧算力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网络整体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关键技术涵盖层次化端算力感知图模型、资源虚拟化、数据压缩、多粒度多层次算力调度、现场级AI推理和算力定价机制。此外,还探讨了端侧算力网络在智能家居、智能医疗、车联网、智慧教育和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场景。 适合人群:从事通信网络、物联网、边缘计算等领域研究和开发的专业人士,以及对6G网络和端侧算力网络感兴趣的学者和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端侧算力网络技术原理、架构设计和应用场景的读者。目标是帮助读者掌握端侧算力网络的核心技术,理解其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潜力,推动端侧算力网络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其他说明:本文档不仅提供了端侧算力网络的技术细节,还对其隐私与安全进行了深入探讨
学习java的心得体会.docx
计算机二级考试(南开100题齐全).pdf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计算机二级C语言考试的内容和备考方法。首先概述了计算机二级考试的意义及其在计算机技能认证中的重要性,重点讲解了C语言的基础语法,包括程序结构、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等。接着深入探讨了进阶知识,如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体和共用体的应用。最后分享了针对选择题、填空题和编程题的具体解题技巧,强调了复习方法和实战演练的重要性。 适合人群:准备参加计算机二级C语言考试的学生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C语言的核心知识点;②提供有效的解题策略,提高应试能力;③指导考生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增强实战经验。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涵盖了理论知识,还提供了大量实例代码和详细的解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此外,文中提到的解题技巧和复习建议对实际编程也有很大帮助。
论文格式及要求.doc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三菱FX3U PLC及其485BD通信板与四台台达VFD-M系列变频器进行通信的设置与应用。主要内容涵盖硬件连接注意事项、通信参数配置、RS指令的应用、CRC校验算法的实现以及频率给定和状态读取的具体方法。文中提供了多个实用的编程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梯形图和结构化文本编写通信程序,并讨论了常见的调试技巧和优化建议。此外,还提到了系统的扩展性和稳定性措施,如增加温度传感器通信功能和应对电磁干扰的方法。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熟悉三菱PLC和台达变频器的使用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实现多台变频器联动控制的工业应用场景,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和系统可靠性。通过学习本文,读者可以掌握如何构建稳定的RS485通信网络,确保变频器之间的高效协同工作。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指导,还包括了许多来自实际项目的经验教训,帮助读者避免常见错误并提升编程技能。
计算机服务规范.pdf
Discuz_X3.2_TC_UTF8.zip LNMP搭建安装包
2023年房地产行业研究报告:缓解竣工下行加速的两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