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126330 次
- 性别:
- 来自: 杭州
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转载http://scrumgathering.cn/post/interview-jurgen-appelo/
专访:Jurgen Appelo新书《管理3.0》中文版发布及上海大会演讲主题
Author: Stanly | 三月 8, 2012 | Section: 大会动态 | Comments (1)
二月的上海敏捷社区月度聚会中,Jurgen Appelo应邀来到上海,为本地敏捷实践者介绍了《Management 3.0》中的核心理念,座无虚席。
在分享结束后,来自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的敏捷顾问 – @徐毅-Kaveri 采访了Jurgen,探究《管理3.0》背后的更多故事及Jurgen在本年度ScrumGathering中的Keynote计划。以下是采访记录:
XY –> Xu Yi
JA –> Jurgen Appelo
JZ –> Jackson Zhang (2nd interviewer)
SF –> Stanly Feng (3rd interviewer)
XY: 和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
JA: 大家好,我是Jurgen Appelo,《管理3.0:培养和提升敏捷领导力》的作者,以及同名培训的培训师,另外,我也在很多大会上发表过演讲。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写作,不管任何时候问我是做什么的,我都会说我是个写作者。那才是我的首要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而已。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484469/
XY: 那么用Powerpoint或Keynote制作演讲材料算写作吗?
JA: 呃,那可能算是广义的写作吧,其实是属于内容开发(developing contents),意义比写作更广泛。是真的。我喜欢把自己喜爱的话题做成演讲,为此我必须得制作演示文稿,它很有帮助。我还很喜欢做一些动画效果什么的,让演示文稿显得很漂亮。但我真心喜欢的,还是做一个写作者。
XY: 所以你写了一本书
JA: 是的,刚出版的这本,另一本已经排上日程了。
XY: 我们发现书的名字叫做《管理3.0》,但看似它却会是在敏捷社区流行起来,为什么你不取名叫《敏捷管理》呢?
JA: 嗯,我曾经使用过“敏捷管理”,但它是个通用词,“敏捷管理”也有别人在使用。和“敏捷测试”或“敏捷开发”一样,它就是个通用词,对吧?但如果你想要创造像Scrum或看板这样的品牌,那你就得干点别的,于是我选择了“管理3.0”作为自己的品牌。但是,正如你所见到的,它是敏捷管理一个实现(implementation)。
XY: 那么意思是说管理3.0是一整套的管理哲学,而敏捷管理则是其思想的一种具体呈现?
JA: 我觉得可能谁都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你想让它是什么都行。对我来说,敏捷管理是和敏捷开发、敏捷测试一样的广义词,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去诠释。而管理3.0就是我对管理组织这件事情的看法。我需要一个名字,它属于我,可以用来做域名和书名。因此我想要的是比敏捷管理更独特的东西。
XY: 正如你在书中的最后一章所说的“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J
JA: 没错,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但有一些很有用。
XY: 同样是讲管理,项目管理是描述非常详细的那种,你的管理3.0是否太过抽象了?它并没有提供操作所需的所有说明。
JA: 要精确地描述人们该如何去管理组织是非常困难的,我认为那几乎不可能,就像是几乎不可能精确地描述如何开发软件一样。你可以提供一些框架,例如Scrum的做法,但Scrum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能用,有很多团队无法实施Scrum,他们需要其他的方法。你讲得越多,讲得越明细,有效性就越差。因为描述越简洁就越有效,你总是得找到一个平衡点,决定要规定到什么程度。如果讲得太含糊,那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该干嘛;如果讲得太明细,那么他们就会说,“这对我们不适用,因为我们不一样”。
XY: 哎,普遍问题啊……
JA: 没错,你得在中间找准位置。我试图在书中达到这样的平衡,方式就是告诉他们:这里是基本原理和想法,把组织看做是你需要照顾的生命系统,就像你照顾花园、马匹一样。接下来是我提供的可使用实践,只是建议,例如你可以尝试这个,你可以尝试那个,根据你的环境看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XY: 那么这本书或整个管理3.0理论及实践有什么好处呢?读者或使用者能得到什么好处?
JA: 我认为好处就是能够把敏捷真正用起来。因为,研究表明很多敏捷实施失败的原因在于组织文化不对,不适应敏捷,或者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改变,或者是能力合适的人手不够,或者是管理层不支持团队。而我就是来帮助管理层应对所有这些问题的,从而使敏捷更成功。因此,我的目标就是帮助组织真的变敏捷,以及帮助软件团队真的变高效、变成功,因为,如果敏捷只做到团队层面,组织其他部分就会延续过往的做法,什么也不会改变。这样的话只能够做到一半而已。
XY: 意思是说,你取名管理3.0是想要带来走向真正敏捷的更平滑转变,而不是你讲到的那种大喊“我们做敏捷吧!”,然后要求必须做TDD的那种所有人都反对的方式。
JA: 是啊,我认为管理3.0可以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不仅仅只是软件组织。很多评审人都告诉我说我的建议其实就是管理常识,可以忽略和软件开发相关的所有引用。正如张瑞敏先生在海尔所做的一样,但海尔并不是一个软件企业。张瑞敏先生领导的是一个制造型组织,并不是软件组织,但他发现同样的想法可以用于他的组织。因此,我认为本书的价值在于帮助组织变得更成功。敏捷需要更频繁地取得成功,但是非敏捷环境中的其他业务类型也需要变得敏捷,即使那和软件开发一点都不沾边。也许他们并不叫敏捷,但想法是一样。事实上,现在有很多不同的潮流变化,敏捷是其中之一,来自于经济领域的超越预算也有着相似的主张。还有源于制造业的精益,虽然它也衍生到软件开发领域,但它是从制造业起步的,其观点也是相似的。不同行业,不同的人得到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人和相应变化。人们并不关注它是叫做敏捷、精益、超越预算还是别的什么。我觉得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需要现代管理,所以我称之为管理3.0。
http://www.beyondbudgeting.org/
XY: 是什么启发你做出这个模型的?
JA: 是复杂科学启发了我,因为我阅读了差不多20多本复杂论相关的书,它被一些人认为是科学领域的第三次大突破。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如今复杂科学是第三波大浪潮。它解释了宇宙所有层级从原子级到宇宙级的许多东西,自组织无处不在。读书时我发现它和敏捷思想很相似,我觉得这很棒,我们可以从理论中学到很多很多。为此我很不安,因为我并不是科学家也不是研究员,我只是能力有限却在尝试理解它的人。这些书让我大开眼界,于是我开始想要写本书讲复杂科学和软件开发,把它们合成一本,但写到40页左右的时候,我停下来了,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于是我开始思考“诶,也许应该先写博客”,因为写博客的话就能够得到人们的反馈,这不正是在我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敏捷思想么。于是2008年的时候我开始写相关博客,人们给我意见,我开始到会议上去演讲,接着人们联系我讲述他们碰到的问题,于是我注意到很多人都纠结于他们的管理层,于是我想“哇哦,我做了15年的经理,管理我懂得可不少。”也许我写的书不应该很宽泛,应该专门讲组织中的经理角色。我想这是因为我自己就是敏捷的工作方式,收集人们的反馈,然后观察他们的诉求和所面对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好吧,那我们就讲管理吧。而复杂科学依然是我的灵感之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lexity_science http://www.noop.nl/
XY: 你提到了物理学,问个无关的问题,你看过“生活大爆炸”吗?
JA: 我是否看过“生活大爆炸”?呃,没有。
XY: 接下来的问题是,你提到从非常小到非常大的事物物理学都可以解释,你的模型也有同样的效果吗?可以横向扩展?
JA: 我在书中有一个章节就是讲组织结构成长的,是的,讲如何扩张的。分形是我组织理论方面灵感的来源之一。因为分形可以无止尽的扩张,在所有层面都保持着相同的结构,它是很有意思的数学概念,七八十年代被提出,属于混沌论的一部分。而混沌论随后就被更广泛的复杂论给包含了。用分形来比喻组织会很有意思,因为我们就是想让组织在扩张的时候,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得更笨重、更官僚、更缓慢。因此,那些组织设计方面的理论家觉得分形的想法很有趣,所有人都想找到具体实施的方法,我之前所给出的建议就是把团队看做价值网络,向彼此交付价值。有个叫Holacracy群组,他们的主张也差不多,也是以分形的方式扩张组织,有很多的人都在找办法。http://www.holacracy.org/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ctal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os_theory
XY: 那一章正好是我翻译的,我很喜欢分形的想法。我甚至觉得,是否能够以分形方式扩张,应该是模型或理论的判断标准?
JA: 那里很混乱,但混乱得恰到好处。他们彼此协作、彼此竞争,那里就像是他们治下的王国。当然得有统治才行,有CEO有雇员,但是在海尔王国里自组织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我想这正是现代组织的样子,未来应该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组织像那样地成长起来。我总是告诉人们,把自己当做是市长,组织就是一座城市,让人们自组织,想办法互相协作,当然失败好似难免的。也会有一些垄断性的部门,例如消防局和警察局,垄断会有,但更多的是自组织的单元。
XY: 也就是说“我搭台,你唱戏”?
JA: 对。
XY: 人们该如何应用它?如果我是个经理,我该怎么应用,该做些什么?
JA: 尝试,我就这么一个建议。书中我介绍了很多可以尝试的点子,例如你可以让团队提出他们自己的团队价值观,也可以组建权力机构并授予一定的权力,以及别的一些方法可以尝试,书中有很多的建议。选一些试试,看看是否有用,因为只有尝试过才能体会。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情况下它们都有用,但至少这些是管理3.0的实践样例。还有很多其他方法,例如360度反馈,或是自组织方式的团队组建,或是经理们把办公桌从独立办公室搬出来和大家做一块,有很多事可以做。尽管选一个开始做就行。尽管去做。
XY: 接下来是大会PO Shining Hsiong的一些问题。你对六月份的Scrum Gathering Shanghai 2012大会有什么期待吗?http://scrumgathering.cn/
JA: 我期待它将是Scrum在中国的重要事件,那就是我所期待的。能够被邀请参加大会我很荣幸,希望我能多少给大家一些启发,给大家一些在组织中进行管理的建议。我同样期待着在中国结识更多的朋友,我真的很喜欢这里,想在多来几次,所以我得多花些时间建立私人关系以及和人们互动。因此可以说我对Scrum Gathering的期待是可以拓展我的人际网络。
XY: 我可以知道你在Scrum Gathering Shanghai 2012会讲什么吗?
JA: 没问题,当然可以告诉你。通常来说明智的选择是在最后责任时刻才做决定,但是很搞笑的是,会议方总是希望你能够越早确定话题越好,而敏捷却认为越晚发出越好(众皆笑)。甚至有人让我提前两个月发出幻灯片,我很不理解。回到正题吧,我应该会讲热门话题“如何改变世界”,那是我最热门的演讲,在欧洲很受欢迎,在中国还没试过。那么就在中国开个头吧,如何改变世界。http://www.slideshare.net/jurgenappelo/how-to-change-the-world-9444890
XY: 具体会讲些什么?
JA: 我知道人们在辛苦地转变组织,或说服其他人转变组织,像是让经理们更敏捷、让开发人员多开发自己、让人们接受Scrum或是让客户接受Scrum,为了说服人们加入这场运动大家一直都很努力。有关的知识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学问被称作变革管理,所以我要讲的就是变革管理,希望能够启发人们找到改变世界的办法。
XY: 说服别人对中国人来说可能会比较困难,因为传统上中国人都很害羞,不是很主动,不懂或不愿意向上管理,这会影响到演讲吗?或者说你会介绍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JA: 它当然是个问题,但只是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已。但你总得迈出第一步,所有人都能学会向上管理,和管理层面对面,以非常简单巧妙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期待。人们自己走出第一步,我提供参考样例。我会在演讲中提到的。
XY: 敏捷在中国的发展,你有何见解?
JA: 我才刚刚认识你们呢,怎么可能就对敏捷在中国的发展有看法了,我真的没有任何概念。我很肯定你们的想法很棒,因为这里就有敏捷社区,它汇聚了最聪明的以及有意思的人,正如我在世界的其他部分例如欧洲和美国所发现的一样,都有很多敏捷思维的人。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太多的体验。也许,等我再过来2、3次之后,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
XY: 那么国际上对于中国敏捷市场的未来是怎么看待的?
JA: 我不知道。我很肯定它和跟其他很多事情一样飞速的发展,变化得比世界其他地方都要快。我觉得敏捷实施会从这样的快速、加速的变化中受益,我们只需要坐观其变。这也正是我想要参与进来,想要时不时过来一趟的原因,这里会有很多事情可做。正如你们学习我们在欧洲和美国的做法一样,我肯定我们也会从中国的做法中学习,我可以做传播者。很难预测未来中国会发生什么,但是我想中国人自己也很难预测这个国家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短时间内却有很多的变化。
XY: 我喜欢这本书的观点,但是你有否遇到过反对者?
JA: 呃,没有遇到过,但是我有收到一些批评意见,当然这是好事,所有作者都会被批评。硅谷的著名传道士Guy Kawasaki说过,如果你不惹毛几个人,你就没有被倾听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你讲的东西几乎没人反对,那可能是因为它很无聊。如果你做的事大家都喜欢,那它可能要么很没意思要么不值得听。没错,就应该有几个人反对或者不喜欢才是。有些人不喜欢我的书,但目前也只有2、3个人写的反馈不那么正面。反正我有几十条赞许的书评呢,我可不介意(笑)。http://en.wikipedia.org/wiki/Guy_Kawasaki
XY: 你记得任何批评的具体内容吗?
JA: 主要是观点的不同。正如其中一个人所说的,认为这只是给旧的管理实践穿上新的外套而已,就像是新瓶装旧酒,其他抱怨也差不多一个意思。我得说,是的没错,因为这里有很多好的管理实践,是那些优秀经理们已经实践了很长时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我再次地把它们呈现出来,但是是以复杂科学这种新框架的形式,这,是第一次。过去十年中,我并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有很多作者把复杂科学写入了商业文献。但是这些作家并没有使用理论,可信的理论,来启发人们。所以现在我才试着从理论中学习,学习如何管理复杂适应性系统,从中总结出那些优秀的管理实践,而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出现好几十年了。站立会议已有100年历史,没什么新鲜的东西,所以一些人会抱怨说敏捷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因为敏捷的那些实践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当然啦,但是它还是得有人把这些实践都集聚起来,绑定在一起,去个新名字,推广,然后大家就都知道了。这挺有用的,所以我也学习了这个方法,有些实践是我自己的,有些实践是从其他地方借鉴的,所有我借来的东西我应该都给出了出处。是的,我认同,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新的,那样就太可笑了。如果什么都得是新的,那你就得把过去100年来人们发明的实用的东西全都扔掉才行。这就是我收到的一类批评。不都是新的实践,我同意。
XY: 是否可以肯定地说,复杂论就是你的秘密配方?
JA: 是的,它是,因为它是可信理论。我欣赏的一些复杂思想家也说过,除非你懂一点理论能够理解事物运作的规律,你才能改变现状,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实践。比如,英国有一个复杂论研究者Dave Snowden,他用厨房里的厨师做比喻,他说,好的大厨懂滑雪,他们知道在烹肉、炒菜时的化学反应,他们能够理解发生的一切。而普通厨师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只是照着菜谱做菜,只要严格按照菜谱做菜而且不出意外,他们就能够做出很棒的菜肴。但是,卓越的厨师能够推陈出新,他们无所不能,因为他们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他们是真正的大厨,因为他们懂理论。我认为这对组织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你理解社交系统如何运作,理解复杂适应性系统如何运作,你就可以提出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想法,再从这里那里借鉴一些,你将成为卓越的经理。如果只是遵循他人的配方,你能够恪尽职守,但绝不会成为星级厨师。
XY: 可以用物理学和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的关系来对比复杂论和管理3.0的关系吗?他们有什么区别?
JA: 两者很相似。我听说TOC应用于社交系统并无成效,因为它是以物理学作为其基础哲学的,这把它限制在了可预测系统范围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David Anderson才在他的看板一书中提到,说自己早期试图将TOC引入软件开发是一个错误。他说TOC是非常有用非常棒的想法,但只限于类生产流程的领域,因为其执行方式很容易预测。软件团队因其社交动态的原因极不可预测,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很难运用TOC。很多作者如今都已发现这一点,这可能是因为TOC的根基在于物理学吧。我的管理3.0是基于复杂科学的,它们不一样。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ory_of_Constraints
XY: 在哪些领域可以放心地使用管理3.0?
JA: 社交系统,人的系统。
XY: 但是其他系统不也有人么,例如制造业?
JA: 没错。但是在制造业中,你可以把人的部分和机器的部分分开来。机器的部分容易预测,而人的部分可能就需要使用管理3.0,正如海尔所发现的那样。TOC可以很好地应用在这种组织的机器部分,但是软件开发更为流畅,软件产品一直都在变化之中,具有可塑性,无止尽的可更改性,因此标准生产流程并不适用于软件开发。基本上你只拥有社交系统,以及人们脑中的知识,而那正是你需要合作的部分,他们因此被称为知识工作者,因为90%的真实情况都存在于人们的脑中,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中。而在工厂里,90%的比重是机器和生产,然后才是操作机器开关状态的人。http://en.wikipedia.org/wiki/Knowledge_worker
XY: 你同样也受彼得德鲁克的启发?
JA: 是的,它是我的领袖之一。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Drucker
JZ: 你对管理的定义是什么?
JA: 我对管理的定义是,以一切方式为人们提供支持,使得他们在改进组织的同时,每一天都可以向干系人(包括客户)交付价值。我认为这可以总结我对管理的看法。
JZ: 你是否有遇见过哪些并不认为组织是生命系统的经理人?如何改变他们的看法?
JA: 遇见过,很多。我所做的就是我会讲很多,我拿出事实展示,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决定所产生的效果。例如他们给客户管理部门设置的奖励体系,以激励客户经理签单,每签一个项目就能拿到一笔奖金。这些客户经理才不管软件团队呢,因为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奖金,因此就算是根本做不出来他们也照样卖给客户。因为他们是根据项目的收入总额来计算奖金的,这会造成灾难性结果,东西卖出去了,软件团队却非常非常难以实现。这样的情况发生过几次后,我去和管理层交流,向他们展示这种奖励体系带来的后果。再过了一阵子,我成功地说服管理层修改奖励体系,它应该是和项目利润关联起来,而不是总收入。和利润关联起来后,这些客户经理们突然开始关心起软件团队是否能完成项目了。他们会问软件开发人员“这个你们能做吗?”,因为如果我们完成不了那就不该卖。当然这需要大量的解释、大量的会议、大量的交谈,但它最后是能做到的,我见到过。并非所有情况,我不是常胜将军,但也赢了一些抗争。经常解释别人没有做好的原因挺让人厌倦的。但是,只要你还在一点点地取得进展,这就是一种鼓励。
JZ: 这就是你在Scrum Gathering Shanghai 2012 的演讲“如何改变世界”所要讲的吗?
JA: 是的。我会介绍改变他人行为时所需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因为,通常人们想要改变他人行为是,他们所作的只是发出一条讯息,例如“你必须得改变”,但这一般都是不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我说的是个人的改变。因为他们渴望改变,他们必须知道如何改变,他们必须得具备改变的能力,因为环境中会碰到阻力。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环境是另一部分。例如,你可以使用信息辐射器来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使用身份铜牌(copper identity)来促使人们转变,或是移除格子间墙壁、更换咖啡机位置等改变物理设施的方式,这些小事情就已经可以产生效果了。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而不只是给人们发信息,这就是我的演讲要讲的内容。事实上我会展示我自己的变革管理模型概览,它来源于我从很多变革管理书籍中得到的输入,我觉得很有用,就做成了一个新的演讲文稿,来展示自己的模型。http://alistair.cockburn.us/Information+radiator
SF: 根据我自己在国内敏捷会议上的体会,中国敏捷实践者的一大担忧在于,经理们通常仍在1.0的层级,这让他们很绝望。
JA: 是啊,我的新书讲的就是这个。因为我觉得组织中的变革很可能并不是从管理层发起的,而是由组织中的其他人发起。他们会做很多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事情,他们有很多选择可以做点什么来触发变革,或者增加变革的可能性,这正是我新书要讲的内容,希望今年晚些能够出版。
SF: 对于你的新书可以多讲一点细节么?
JA: 啊,我正在写的新书啊,我才刚开始写呢。会主要讲实践,人们可以用于改变他们所处的组织。我才刚刚开始,不知道会是哪些实践,但目标肯定是帮助组织中非管理层的人。基于我和人们打交道的经验,你并不是唯一一个点出“是啊,我们想变,但是经理们却不和我们一起改变”的人。我希望可以找到些办法。
JA: 其实,下个月我有本小书要发布了,叫做“如何改变世界”,就是我同名演讲的文本格式,会以pdf格式发布,大家都可以下载。
1
专访:Jurgen Appelo新书《管理3.0》中文版发布及上海大会演讲主题
Author: Stanly | 三月 8, 2012 | Section: 大会动态 | Comments (1)
二月的上海敏捷社区月度聚会中,Jurgen Appelo应邀来到上海,为本地敏捷实践者介绍了《Management 3.0》中的核心理念,座无虚席。
在分享结束后,来自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的敏捷顾问 – @徐毅-Kaveri 采访了Jurgen,探究《管理3.0》背后的更多故事及Jurgen在本年度ScrumGathering中的Keynote计划。以下是采访记录:
XY –> Xu Yi
JA –> Jurgen Appelo
JZ –> Jackson Zhang (2nd interviewer)
SF –> Stanly Feng (3rd interviewer)
XY: 和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
JA: 大家好,我是Jurgen Appelo,《管理3.0:培养和提升敏捷领导力》的作者,以及同名培训的培训师,另外,我也在很多大会上发表过演讲。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写作,不管任何时候问我是做什么的,我都会说我是个写作者。那才是我的首要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而已。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484469/
XY: 那么用Powerpoint或Keynote制作演讲材料算写作吗?
JA: 呃,那可能算是广义的写作吧,其实是属于内容开发(developing contents),意义比写作更广泛。是真的。我喜欢把自己喜爱的话题做成演讲,为此我必须得制作演示文稿,它很有帮助。我还很喜欢做一些动画效果什么的,让演示文稿显得很漂亮。但我真心喜欢的,还是做一个写作者。
XY: 所以你写了一本书
JA: 是的,刚出版的这本,另一本已经排上日程了。
XY: 我们发现书的名字叫做《管理3.0》,但看似它却会是在敏捷社区流行起来,为什么你不取名叫《敏捷管理》呢?
JA: 嗯,我曾经使用过“敏捷管理”,但它是个通用词,“敏捷管理”也有别人在使用。和“敏捷测试”或“敏捷开发”一样,它就是个通用词,对吧?但如果你想要创造像Scrum或看板这样的品牌,那你就得干点别的,于是我选择了“管理3.0”作为自己的品牌。但是,正如你所见到的,它是敏捷管理一个实现(implementation)。
XY: 那么意思是说管理3.0是一整套的管理哲学,而敏捷管理则是其思想的一种具体呈现?
JA: 我觉得可能谁都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你想让它是什么都行。对我来说,敏捷管理是和敏捷开发、敏捷测试一样的广义词,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去诠释。而管理3.0就是我对管理组织这件事情的看法。我需要一个名字,它属于我,可以用来做域名和书名。因此我想要的是比敏捷管理更独特的东西。
XY: 正如你在书中的最后一章所说的“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J
JA: 没错,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但有一些很有用。
XY: 同样是讲管理,项目管理是描述非常详细的那种,你的管理3.0是否太过抽象了?它并没有提供操作所需的所有说明。
JA: 要精确地描述人们该如何去管理组织是非常困难的,我认为那几乎不可能,就像是几乎不可能精确地描述如何开发软件一样。你可以提供一些框架,例如Scrum的做法,但Scrum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能用,有很多团队无法实施Scrum,他们需要其他的方法。你讲得越多,讲得越明细,有效性就越差。因为描述越简洁就越有效,你总是得找到一个平衡点,决定要规定到什么程度。如果讲得太含糊,那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该干嘛;如果讲得太明细,那么他们就会说,“这对我们不适用,因为我们不一样”。
XY: 哎,普遍问题啊……
JA: 没错,你得在中间找准位置。我试图在书中达到这样的平衡,方式就是告诉他们:这里是基本原理和想法,把组织看做是你需要照顾的生命系统,就像你照顾花园、马匹一样。接下来是我提供的可使用实践,只是建议,例如你可以尝试这个,你可以尝试那个,根据你的环境看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XY: 那么这本书或整个管理3.0理论及实践有什么好处呢?读者或使用者能得到什么好处?
JA: 我认为好处就是能够把敏捷真正用起来。因为,研究表明很多敏捷实施失败的原因在于组织文化不对,不适应敏捷,或者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改变,或者是能力合适的人手不够,或者是管理层不支持团队。而我就是来帮助管理层应对所有这些问题的,从而使敏捷更成功。因此,我的目标就是帮助组织真的变敏捷,以及帮助软件团队真的变高效、变成功,因为,如果敏捷只做到团队层面,组织其他部分就会延续过往的做法,什么也不会改变。这样的话只能够做到一半而已。
XY: 意思是说,你取名管理3.0是想要带来走向真正敏捷的更平滑转变,而不是你讲到的那种大喊“我们做敏捷吧!”,然后要求必须做TDD的那种所有人都反对的方式。
JA: 是啊,我认为管理3.0可以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不仅仅只是软件组织。很多评审人都告诉我说我的建议其实就是管理常识,可以忽略和软件开发相关的所有引用。正如张瑞敏先生在海尔所做的一样,但海尔并不是一个软件企业。张瑞敏先生领导的是一个制造型组织,并不是软件组织,但他发现同样的想法可以用于他的组织。因此,我认为本书的价值在于帮助组织变得更成功。敏捷需要更频繁地取得成功,但是非敏捷环境中的其他业务类型也需要变得敏捷,即使那和软件开发一点都不沾边。也许他们并不叫敏捷,但想法是一样。事实上,现在有很多不同的潮流变化,敏捷是其中之一,来自于经济领域的超越预算也有着相似的主张。还有源于制造业的精益,虽然它也衍生到软件开发领域,但它是从制造业起步的,其观点也是相似的。不同行业,不同的人得到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人和相应变化。人们并不关注它是叫做敏捷、精益、超越预算还是别的什么。我觉得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需要现代管理,所以我称之为管理3.0。
http://www.beyondbudgeting.org/
XY: 是什么启发你做出这个模型的?
JA: 是复杂科学启发了我,因为我阅读了差不多20多本复杂论相关的书,它被一些人认为是科学领域的第三次大突破。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如今复杂科学是第三波大浪潮。它解释了宇宙所有层级从原子级到宇宙级的许多东西,自组织无处不在。读书时我发现它和敏捷思想很相似,我觉得这很棒,我们可以从理论中学到很多很多。为此我很不安,因为我并不是科学家也不是研究员,我只是能力有限却在尝试理解它的人。这些书让我大开眼界,于是我开始想要写本书讲复杂科学和软件开发,把它们合成一本,但写到40页左右的时候,我停下来了,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于是我开始思考“诶,也许应该先写博客”,因为写博客的话就能够得到人们的反馈,这不正是在我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敏捷思想么。于是2008年的时候我开始写相关博客,人们给我意见,我开始到会议上去演讲,接着人们联系我讲述他们碰到的问题,于是我注意到很多人都纠结于他们的管理层,于是我想“哇哦,我做了15年的经理,管理我懂得可不少。”也许我写的书不应该很宽泛,应该专门讲组织中的经理角色。我想这是因为我自己就是敏捷的工作方式,收集人们的反馈,然后观察他们的诉求和所面对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好吧,那我们就讲管理吧。而复杂科学依然是我的灵感之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lexity_science http://www.noop.nl/
XY: 你提到了物理学,问个无关的问题,你看过“生活大爆炸”吗?
JA: 我是否看过“生活大爆炸”?呃,没有。
XY: 接下来的问题是,你提到从非常小到非常大的事物物理学都可以解释,你的模型也有同样的效果吗?可以横向扩展?
JA: 我在书中有一个章节就是讲组织结构成长的,是的,讲如何扩张的。分形是我组织理论方面灵感的来源之一。因为分形可以无止尽的扩张,在所有层面都保持着相同的结构,它是很有意思的数学概念,七八十年代被提出,属于混沌论的一部分。而混沌论随后就被更广泛的复杂论给包含了。用分形来比喻组织会很有意思,因为我们就是想让组织在扩张的时候,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得更笨重、更官僚、更缓慢。因此,那些组织设计方面的理论家觉得分形的想法很有趣,所有人都想找到具体实施的方法,我之前所给出的建议就是把团队看做价值网络,向彼此交付价值。有个叫Holacracy群组,他们的主张也差不多,也是以分形的方式扩张组织,有很多的人都在找办法。http://www.holacracy.org/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ctal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os_theory
XY: 那一章正好是我翻译的,我很喜欢分形的想法。我甚至觉得,是否能够以分形方式扩张,应该是模型或理论的判断标准?
JA: 那里很混乱,但混乱得恰到好处。他们彼此协作、彼此竞争,那里就像是他们治下的王国。当然得有统治才行,有CEO有雇员,但是在海尔王国里自组织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我想这正是现代组织的样子,未来应该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组织像那样地成长起来。我总是告诉人们,把自己当做是市长,组织就是一座城市,让人们自组织,想办法互相协作,当然失败好似难免的。也会有一些垄断性的部门,例如消防局和警察局,垄断会有,但更多的是自组织的单元。
XY: 也就是说“我搭台,你唱戏”?
JA: 对。
XY: 人们该如何应用它?如果我是个经理,我该怎么应用,该做些什么?
JA: 尝试,我就这么一个建议。书中我介绍了很多可以尝试的点子,例如你可以让团队提出他们自己的团队价值观,也可以组建权力机构并授予一定的权力,以及别的一些方法可以尝试,书中有很多的建议。选一些试试,看看是否有用,因为只有尝试过才能体会。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情况下它们都有用,但至少这些是管理3.0的实践样例。还有很多其他方法,例如360度反馈,或是自组织方式的团队组建,或是经理们把办公桌从独立办公室搬出来和大家做一块,有很多事可以做。尽管选一个开始做就行。尽管去做。
XY: 接下来是大会PO Shining Hsiong的一些问题。你对六月份的Scrum Gathering Shanghai 2012大会有什么期待吗?http://scrumgathering.cn/
JA: 我期待它将是Scrum在中国的重要事件,那就是我所期待的。能够被邀请参加大会我很荣幸,希望我能多少给大家一些启发,给大家一些在组织中进行管理的建议。我同样期待着在中国结识更多的朋友,我真的很喜欢这里,想在多来几次,所以我得多花些时间建立私人关系以及和人们互动。因此可以说我对Scrum Gathering的期待是可以拓展我的人际网络。
XY: 我可以知道你在Scrum Gathering Shanghai 2012会讲什么吗?
JA: 没问题,当然可以告诉你。通常来说明智的选择是在最后责任时刻才做决定,但是很搞笑的是,会议方总是希望你能够越早确定话题越好,而敏捷却认为越晚发出越好(众皆笑)。甚至有人让我提前两个月发出幻灯片,我很不理解。回到正题吧,我应该会讲热门话题“如何改变世界”,那是我最热门的演讲,在欧洲很受欢迎,在中国还没试过。那么就在中国开个头吧,如何改变世界。http://www.slideshare.net/jurgenappelo/how-to-change-the-world-9444890
XY: 具体会讲些什么?
JA: 我知道人们在辛苦地转变组织,或说服其他人转变组织,像是让经理们更敏捷、让开发人员多开发自己、让人们接受Scrum或是让客户接受Scrum,为了说服人们加入这场运动大家一直都很努力。有关的知识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学问被称作变革管理,所以我要讲的就是变革管理,希望能够启发人们找到改变世界的办法。
XY: 说服别人对中国人来说可能会比较困难,因为传统上中国人都很害羞,不是很主动,不懂或不愿意向上管理,这会影响到演讲吗?或者说你会介绍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JA: 它当然是个问题,但只是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已。但你总得迈出第一步,所有人都能学会向上管理,和管理层面对面,以非常简单巧妙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期待。人们自己走出第一步,我提供参考样例。我会在演讲中提到的。
XY: 敏捷在中国的发展,你有何见解?
JA: 我才刚刚认识你们呢,怎么可能就对敏捷在中国的发展有看法了,我真的没有任何概念。我很肯定你们的想法很棒,因为这里就有敏捷社区,它汇聚了最聪明的以及有意思的人,正如我在世界的其他部分例如欧洲和美国所发现的一样,都有很多敏捷思维的人。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太多的体验。也许,等我再过来2、3次之后,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
XY: 那么国际上对于中国敏捷市场的未来是怎么看待的?
JA: 我不知道。我很肯定它和跟其他很多事情一样飞速的发展,变化得比世界其他地方都要快。我觉得敏捷实施会从这样的快速、加速的变化中受益,我们只需要坐观其变。这也正是我想要参与进来,想要时不时过来一趟的原因,这里会有很多事情可做。正如你们学习我们在欧洲和美国的做法一样,我肯定我们也会从中国的做法中学习,我可以做传播者。很难预测未来中国会发生什么,但是我想中国人自己也很难预测这个国家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短时间内却有很多的变化。
XY: 我喜欢这本书的观点,但是你有否遇到过反对者?
JA: 呃,没有遇到过,但是我有收到一些批评意见,当然这是好事,所有作者都会被批评。硅谷的著名传道士Guy Kawasaki说过,如果你不惹毛几个人,你就没有被倾听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你讲的东西几乎没人反对,那可能是因为它很无聊。如果你做的事大家都喜欢,那它可能要么很没意思要么不值得听。没错,就应该有几个人反对或者不喜欢才是。有些人不喜欢我的书,但目前也只有2、3个人写的反馈不那么正面。反正我有几十条赞许的书评呢,我可不介意(笑)。http://en.wikipedia.org/wiki/Guy_Kawasaki
XY: 你记得任何批评的具体内容吗?
JA: 主要是观点的不同。正如其中一个人所说的,认为这只是给旧的管理实践穿上新的外套而已,就像是新瓶装旧酒,其他抱怨也差不多一个意思。我得说,是的没错,因为这里有很多好的管理实践,是那些优秀经理们已经实践了很长时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我再次地把它们呈现出来,但是是以复杂科学这种新框架的形式,这,是第一次。过去十年中,我并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有很多作者把复杂科学写入了商业文献。但是这些作家并没有使用理论,可信的理论,来启发人们。所以现在我才试着从理论中学习,学习如何管理复杂适应性系统,从中总结出那些优秀的管理实践,而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出现好几十年了。站立会议已有100年历史,没什么新鲜的东西,所以一些人会抱怨说敏捷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因为敏捷的那些实践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当然啦,但是它还是得有人把这些实践都集聚起来,绑定在一起,去个新名字,推广,然后大家就都知道了。这挺有用的,所以我也学习了这个方法,有些实践是我自己的,有些实践是从其他地方借鉴的,所有我借来的东西我应该都给出了出处。是的,我认同,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新的,那样就太可笑了。如果什么都得是新的,那你就得把过去100年来人们发明的实用的东西全都扔掉才行。这就是我收到的一类批评。不都是新的实践,我同意。
XY: 是否可以肯定地说,复杂论就是你的秘密配方?
JA: 是的,它是,因为它是可信理论。我欣赏的一些复杂思想家也说过,除非你懂一点理论能够理解事物运作的规律,你才能改变现状,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实践。比如,英国有一个复杂论研究者Dave Snowden,他用厨房里的厨师做比喻,他说,好的大厨懂滑雪,他们知道在烹肉、炒菜时的化学反应,他们能够理解发生的一切。而普通厨师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只是照着菜谱做菜,只要严格按照菜谱做菜而且不出意外,他们就能够做出很棒的菜肴。但是,卓越的厨师能够推陈出新,他们无所不能,因为他们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他们是真正的大厨,因为他们懂理论。我认为这对组织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你理解社交系统如何运作,理解复杂适应性系统如何运作,你就可以提出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想法,再从这里那里借鉴一些,你将成为卓越的经理。如果只是遵循他人的配方,你能够恪尽职守,但绝不会成为星级厨师。
XY: 可以用物理学和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的关系来对比复杂论和管理3.0的关系吗?他们有什么区别?
JA: 两者很相似。我听说TOC应用于社交系统并无成效,因为它是以物理学作为其基础哲学的,这把它限制在了可预测系统范围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David Anderson才在他的看板一书中提到,说自己早期试图将TOC引入软件开发是一个错误。他说TOC是非常有用非常棒的想法,但只限于类生产流程的领域,因为其执行方式很容易预测。软件团队因其社交动态的原因极不可预测,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很难运用TOC。很多作者如今都已发现这一点,这可能是因为TOC的根基在于物理学吧。我的管理3.0是基于复杂科学的,它们不一样。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ory_of_Constraints
XY: 在哪些领域可以放心地使用管理3.0?
JA: 社交系统,人的系统。
XY: 但是其他系统不也有人么,例如制造业?
JA: 没错。但是在制造业中,你可以把人的部分和机器的部分分开来。机器的部分容易预测,而人的部分可能就需要使用管理3.0,正如海尔所发现的那样。TOC可以很好地应用在这种组织的机器部分,但是软件开发更为流畅,软件产品一直都在变化之中,具有可塑性,无止尽的可更改性,因此标准生产流程并不适用于软件开发。基本上你只拥有社交系统,以及人们脑中的知识,而那正是你需要合作的部分,他们因此被称为知识工作者,因为90%的真实情况都存在于人们的脑中,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中。而在工厂里,90%的比重是机器和生产,然后才是操作机器开关状态的人。http://en.wikipedia.org/wiki/Knowledge_worker
XY: 你同样也受彼得德鲁克的启发?
JA: 是的,它是我的领袖之一。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Drucker
JZ: 你对管理的定义是什么?
JA: 我对管理的定义是,以一切方式为人们提供支持,使得他们在改进组织的同时,每一天都可以向干系人(包括客户)交付价值。我认为这可以总结我对管理的看法。
JZ: 你是否有遇见过哪些并不认为组织是生命系统的经理人?如何改变他们的看法?
JA: 遇见过,很多。我所做的就是我会讲很多,我拿出事实展示,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决定所产生的效果。例如他们给客户管理部门设置的奖励体系,以激励客户经理签单,每签一个项目就能拿到一笔奖金。这些客户经理才不管软件团队呢,因为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奖金,因此就算是根本做不出来他们也照样卖给客户。因为他们是根据项目的收入总额来计算奖金的,这会造成灾难性结果,东西卖出去了,软件团队却非常非常难以实现。这样的情况发生过几次后,我去和管理层交流,向他们展示这种奖励体系带来的后果。再过了一阵子,我成功地说服管理层修改奖励体系,它应该是和项目利润关联起来,而不是总收入。和利润关联起来后,这些客户经理们突然开始关心起软件团队是否能完成项目了。他们会问软件开发人员“这个你们能做吗?”,因为如果我们完成不了那就不该卖。当然这需要大量的解释、大量的会议、大量的交谈,但它最后是能做到的,我见到过。并非所有情况,我不是常胜将军,但也赢了一些抗争。经常解释别人没有做好的原因挺让人厌倦的。但是,只要你还在一点点地取得进展,这就是一种鼓励。
JZ: 这就是你在Scrum Gathering Shanghai 2012 的演讲“如何改变世界”所要讲的吗?
JA: 是的。我会介绍改变他人行为时所需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因为,通常人们想要改变他人行为是,他们所作的只是发出一条讯息,例如“你必须得改变”,但这一般都是不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我说的是个人的改变。因为他们渴望改变,他们必须知道如何改变,他们必须得具备改变的能力,因为环境中会碰到阻力。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环境是另一部分。例如,你可以使用信息辐射器来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使用身份铜牌(copper identity)来促使人们转变,或是移除格子间墙壁、更换咖啡机位置等改变物理设施的方式,这些小事情就已经可以产生效果了。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而不只是给人们发信息,这就是我的演讲要讲的内容。事实上我会展示我自己的变革管理模型概览,它来源于我从很多变革管理书籍中得到的输入,我觉得很有用,就做成了一个新的演讲文稿,来展示自己的模型。http://alistair.cockburn.us/Information+radiator
SF: 根据我自己在国内敏捷会议上的体会,中国敏捷实践者的一大担忧在于,经理们通常仍在1.0的层级,这让他们很绝望。
JA: 是啊,我的新书讲的就是这个。因为我觉得组织中的变革很可能并不是从管理层发起的,而是由组织中的其他人发起。他们会做很多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事情,他们有很多选择可以做点什么来触发变革,或者增加变革的可能性,这正是我新书要讲的内容,希望今年晚些能够出版。
SF: 对于你的新书可以多讲一点细节么?
JA: 啊,我正在写的新书啊,我才刚开始写呢。会主要讲实践,人们可以用于改变他们所处的组织。我才刚刚开始,不知道会是哪些实践,但目标肯定是帮助组织中非管理层的人。基于我和人们打交道的经验,你并不是唯一一个点出“是啊,我们想变,但是经理们却不和我们一起改变”的人。我希望可以找到些办法。
JA: 其实,下个月我有本小书要发布了,叫做“如何改变世界”,就是我同名演讲的文本格式,会以pdf格式发布,大家都可以下载。
1
发表评论
-
亲情的矛盾都是因为爱而化解 写给17 岁的你
2018-03-12 09:31 416>跟你说一个好玩的事 ... -
论过年
2018-02-20 17:44 383你是不是说越长越大,过年就越没年味,与其这样,你还不 ... -
眼睛的保护色 #CCE8CF
2013-09-18 20:28 961眼睛的保护色 #CCE8CF -
看了大数据时代 想到复杂理论 再到哈耶克
2013-03-16 23:00 649看了大数据时代,里面有很多观念,有一个我感受最深: 从因 ... -
开发方式 惊叹 原创天才 总结得好
2013-01-23 20:50 784转载 http://raychase.iteye ... -
转 好文 百年老狼——经济危机的脉络 备忘
2012-11-17 12:10 1298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 ... -
自我个性和 浑胀 的区别
2012-11-16 22:53 827自我个性 : 追求自己认为的东西,但不要去影响别人 浑胀:追 ... -
学会宽容
2012-11-16 22:50 648学会宽容 即使对自己的儿女的你认为不好的习惯或者脾气 ... -
野兽派: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2012-10-30 10:21 772野兽派: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
野兽派 : 脏话比谎话干净一千倍!
2012-10-07 10:40 718野兽派 : 脏话比谎话干净一千倍! -
转自 《动物庄园》读后感
2012-10-03 20:06 860人文 转自 http://www.worlduc.com/ ... -
转 胡适《独立评论》,给自己的激励
2012-09-30 22:13 768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 ... -
肖申克的救赎 (2008-12-01 00:10:15)
2012-10-03 20:13 1013转 奴役下的光环 (2008-12-01 00:10:15) ... -
网络传播故事之蛋蛋
2012-09-23 10:01 582网络传播故事之蛋蛋 蛋蛋牧场买进了一批牛,其中一头公牛 ... -
观念 信仰的价格
2012-09-23 09:59 852转 观念 信仰的价格 观念 信仰的价格 要点: ... -
迭代的是人,递归的是神
2012-09-12 21:47 1210迭代的是人,递归的是神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012-09-12 18:34 614转自 :http://edu.chinai ... -
管理3.0 自己的那些事儿
2012-08-21 00:12 945管理3.0 自己的那些事儿 稳定而又有活力的组织 ... -
管理3.0 学习词汇 笔记七 六眼怪兽
2012-08-21 00:12 927六眼怪兽 所有模型都 ... -
管理3.0 学习词汇笔记 六 创新系统与重复制造
2012-08-21 00:12 779词汇管理3.0 学习笔记 6 创新系统与重复制造 工 ...
相关推荐
5G应用扩展推动芯片迭代更新--专访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侯明娟.pdf
脚踏实地,做中国CAD行业的实干家——专访中望公司总经理杜玉林.pdf
展望智慧地球时代的测绘地理信息学_李德仁院士专访_牛汝辰.caj
专访华为张凡:消费者云服务“五年磨一剑”.pdf
守正创新 推进网络安全科技自立自强--专访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向东.pdf
发展可信计算技术 筑牢网络安全屏障——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pdf
大学生人物专访稿件.docx
人物专访是一种有效的软文营销方式,它通过讲述个人经历、挑战和成功,来吸引读者,进而推广企业品牌或产品。撰写人物专访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标题、开头、故事内容和结尾,以及注意一些写作要点。 首先,标题是文章的...
计世网首发PRINCE2和MSP首席作者专访
内容简介: 1. 什么是Apache Calcite开源项目?如何成为Calcite committer?2. MaxCompute在SQL层面做了哪些优化?3. 从校招到阿里巴巴技术专家到Calcite committer,经历了怎样的个人成长?
通过一份名为【造价人生专访讲义全.doc】的文档,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造价人员的日常职责、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在造价行业取得成功。 一、关于“甲方”工作内容的深度访谈 访谈中,受访者,一位房地产...
专访 刘卫国 公布吉利自动驾驶路线图.pdf
此次专访的主角,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的王凯教授指出,角膜塑形镜在控制近视增长方面能够达到大约50%的效果,但其效果因人而异。王教授特别强调,精准验配的重要性,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尤为重要,要求验...
专访马化腾:中国互联网正处于变革前夜.docx
本文主要围绕中新智擎科技有限公司及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郑小刚,探讨了物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优势以及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郑小刚凭借对“做中国创新智慧引擎”的梦想,成功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中新...
"参考资料-专访杨彦:探寻人才经营之道.zip" 这个标题指出,这是一份关于人才管理的专题访谈资料,由专家杨彦进行分享。"人才经营之道"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概念,涉及到如何吸引、培养、激励和保留人才等一系列策略。...
营销无界——专访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df
王小丫专访周鸿祎: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思维?.docx
智能处理器开创新起点专访英特尔全球副总裁杨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