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之后,我开始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那时候还是没头的苍蝇,就跑到书店去乱买书,也真是奇妙的缘份,我随手买回来了一本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本来是打算作为一本今后的购书指南类的书,随手翻翻的。哪里知道,这本书本身,就够得上史学名著的水准。因为读了这本书,我对于国学中的经、史两学,都产生兴趣,后续的经学和史学方面的书,都读了很多。
我读的第二本钱穆先生的书,就是《国史大纲》了。在百度的钱穆吧里,有人贴出了《国史大纲》的前言与引论,可以先看一看。
http://post.baidu.com/f?kz=68231152
《国史大纲》我完整的读过两遍,当然,以后如果有机会,还会再读。开篇的四条信念,当时就受到强烈震撼,自然是一读之下,便全盘接受。之后一读再读,也几乎毫不怀疑。直到最近,才感到这样的四条信念,的确不妥。
对于本国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成为一种当然的信念,这中间就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在我尚未阅读本国历史之前,就被告知需要怀有温情与敬意,这种前提要求,总是存着某种国家主义的味道;另一个是,阅读本国历史当然地该与阅读外国历史,抱有不同的态度。这样也有违我一直相信的观点——只有客观公正的研究,才能得出更加正确的结论。
也许,在钱穆的史学观中,客观公正的历史,原本就是不存在的吧。
近代以及现代的中国学者,大多需要回答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那就是中西方的差距,为什么会在近代拉得这么大?在钱穆看来,那只是中国历史的下降期,碰到了西方历史的上升期而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的上升与下降期,每一次中国文明都能够自己走出低谷,走向新的辉煌。研究中国历史,其实也就是研究这样的内在规律。但是,这样一种正常的进程,被西方列强的崛起与侵略给打断了。对于这种偶然事件,讨论其必然性,硬要分析证明出“中国文化,就是不如西方文化,所以才如何如何”,就是一种妄自菲薄,不足为训的。
我大部分同意钱穆先生的观点,但是,在我看来,中国历史在独自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有些固有的顽疾,的确是根深蒂固了,列强的欺压、掠夺、侵辱,虽然是近百年来的一大惨事,但是也正是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大发展、大觉醒、大崛起的重要契机。要实现这样的崛起,正需要贯通中西,而后融为一炉的新学术,新文化,何者为体,何者为用,谁向谁学,在学习创新之后,还能够保留多少的传统,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完全有机会再次以全球为天下,重建当年儒学全盛期的天下观。我们完全有机会再跨出一步,创立出更为兼容并包的新学术来。这才是值得我们向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未来。
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这篇blog的主题上来,钱穆先生的史学是以思想史为底子的,这对我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在后来的读书过程中,我如果对某一学科发生了兴趣,通常会先看一本该学科的思想史著作,既能够掌握学科发展的脉络,也能够了解到这门学科中重要的人物与重要的著作,为接下来的阅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秦汉史》、《国史新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都是极好的中国史学著作,推荐阅读。
分享到:
相关推荐
孔子名字新解——读钱穆孔子传札记一那么.pdf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4高一教学论文 宋儒的“本体论”浅释-以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例
12. 诗词性质:诗词虽都有抒情功能,但诗更侧重于言志,词则偏重于抒情和描绘景物,且词有特定的音乐配合。 13. 词的起源:词起源于宴乐场合,最初是配乐歌词,后来发展成独立的文学体裁。 14. 音乐与词的关系:词...
钱穆先生在《阳明学述要》中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示了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心学的精髓。阳明心学以其“知行合一”与“诚”的概念为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阅读了这一著作之后,笔者深受启发,以下便是对钱穆...
在描述中,我们看到钱穆的形象——一个贫困但自尊心强烈的学者,拒绝轻易接受他人的施舍,即使是在生活困窘之时。这种坚持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上,更体现在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上。在港台地区,钱穆的名字象征着一种...
胡适与钱穆的文化智慧.pdf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钱穆的中学读书事
钱穆:论宋代相权.pdf
读钱穆《阳明学述要》心得.doc.doc
- **重要性**:读书笔记是积累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还能帮助记忆。 - **方法**:勤动笔墨,及时记录下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与思考。即使是像列宁这样拥有惊人记忆力的人物,也会通过写读书笔记来...
《ZG历代政治得失》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我国古代几个重要朝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过程,不仅对历史政治制度做出了细致的评述,还对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这篇课外阅读材料主要摘自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以及包含了一些关于人生的寓言故事和杨绛的智慧见解。首先,我们来分析钱穆的观点: 1. **文化与政治的关系**:钱穆强调,政治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钱穆作为另一位重要学者,强调中国文化应当基于历史来探讨,再次确认了文化史学在中国文化学中的核心地位。 文化哲学则关注于文化的精神层面,探讨文化的本质和价值所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文化保守主义者与激进主义...
钱穆和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则为中国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对于经济史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在采用比较研究方法时。 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引入了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对于如何超越科学方法论的...
首先,钱穆先生提出的方法之一是分散阅读。《论语》包含四百九十八章,内容繁多,但许多章节简短,一句一章或两句一章的情况也存在。因此,读者可以将《论语》分散开来,选择一个章节进行精读,这样可以避免在阅读时...
1. 钱穆的形象与自尊心:文章描绘了钱穆作为一个固执的老派学者形象,他贫穷且自尊心强,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施舍,这展示了他在困境中维护个人尊严的决心。 2. 大学教育与生命影响: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用...
- 钱穆、钱钟书等人的著作流行反映了人们对知识分子的期待。 - 《顾准问集》、《顾准日记》等书籍的畅销体现了市场对特定思想和人物的关注。 - 《傅雷家书》成为长期畅销的读物,被视为教育和亲情的典范。 7. ...
从给定的文件信息来看,本文主要探讨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与分析,特别是通过精读钱穆先生的著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获得的心得体会。以下是从标题、描述、标签以及部分内容中提取的关键知识点: ### 1. ...
- 唐朝的藩镇割据:唐中期设立节度使,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进一步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 宋朝的制度改革:宋太祖采取措施,将兵权收归中央,实行“杯酒释兵权”,并抽调各地精兵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