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表伟
  • 浏览: 1155829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上海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拼搏到底之龟兔赛跑--Day 11]黄仁宇与唐德刚

阅读更多
关于历史的书,我看了不少,最初引我入门的,就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此之前,我几乎对历史毫无兴趣,毕竟中学的时候,一直学的是理科,对于文科的东西,尤其是需要背诵的那种枯燥的玩意,自然是应付了事。

等到有机会看《万历十五年》,才发现,原来历史是那么有趣的一门学问,他不仅仅是古代发生过的真人真事,而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反复思考的学问。历史之所以诱人,并不在于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认为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怎么理解那些事件之间的关系,历史中的人与历史大势之间,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因果、趋势、英雄与时势、偶然与必然等等话题,都让我越来越着迷。

黄仁宇几乎一直在宣传自己的“大历史”观,对于这个观点,我的评价并不高。原因接下来再说。

在看了不少黄先生的书之后,我又陆陆续续的看了相当多的历史书,尤其是在我看了钱穆先生的书之后,几乎是完全折服了。关于钱穆对我的影响,我要在明后两天,仔细讲述。今天先略过不提。

再说到唐德刚,最早我是在一个网站上下载到他的一本《袁氏当国》,是远流出版社的繁体竖版,正好我到了印客网工作,就自己印了一本,好拿在手上慢慢看。随后又一发不可收拾的找到了全五本未删节的《晚清七十年》。唐德刚的观点,其实跟黄仁宇颇为近似,一个历史三峡论,一个中国大历史,看起来都颇有气势,实际上真的是不过如此。

写历史,在刘知几的《史通》中强调史德、史识、史才、史笔四者兼备,史德高低我作为一个后生小辈,自然不敢议论,两位先生的史才、史笔那也是没话说的,唯有这史识,真是差了那么一点。

简单分析一下吧,黄先生与唐先生都是在美国治学的历史学家。无论他们自己是否意识到,在他们的历史观里,中国历史趋势,最后总归是要走向西方民主自由的宪政模式的。但是,从A到B,无论是螺旋形前进也好,过三峡也罢,在两位先生的叙述里,“中国的过去,就是那样了,中国的未来呢,就是现在的欧美了。”中间的路径呢?总是语焉不详的。

阿西莫夫创想出一个“心理史学”,说是根据大数据量的统计,再加上一些合理的基本假设,然后在某一个精巧的数学模型中,人类历史就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在多少多少概率范围内,历史的发展就会如何如何。这种科幻固然相当遥远,但是自有其合理性存在。而黄、唐两位先生,所论及的大趋势,却缺少了关键的内容——“因果链条”。相比之下,唐德刚更是大言不惭的说了一个200年的数字出来,也不知道这个200年,是怎么拍脑袋拍出来的。

历史的研究,在我看来,是有尺度不同的,有以年为尺度的,有以10年~50年为尺度的,有以100年甚至500年为尺度的。从不同的跨度来研究,都没有问题,小的尺度,有小的因果起作用,大的尺度有大的因果起作用。但是,任何关于趋势的论述,总不能缺少因果链条的建立呀。当然,作为书来说,黄仁宇先生与唐德刚先生的书,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值得推荐给大家。

分享到:
评论
5 楼 Trustno1 2007-11-22  
如果想要了解当代的史学方法的话,最好还是从马克布洛赫,布罗代尔的书看起.然后可以深入看一些,国外中国史学家的著作,比如黄宗智,曹树基.
4 楼 Trustno1 2007-11-22  
maxiaoxia 写道
以史为鉴,就是我们读史得态度了,反应了我们得实用主义心态,不过更多是解闷而已,如《明朝那些事》。

以史为鉴,谈论的就不是历史而是政治.以前和老庄谈到过,中国的传统历史学大体上就是政治学和习惯法.史官的援引史实记录历史作用,与英国普通法大法官援引惯例制作判例的并无二致。虽然中国的史官地位是逐步消亡的.
3 楼 gigix 2007-11-22  
maxiaoxia 写道
以史为鉴,就是我们读史得态度了,反应了我们得实用主义心态,不过更多是解闷而已,如《明朝那些事》。

实用主义的话就应该读经济史,我看是YY心态。
2 楼 maxiaoxia 2007-11-22  
以史为鉴,就是我们读史得态度了,反应了我们得实用主义心态,不过更多是解闷而已,如《明朝那些事》。
1 楼 Trustno1 2007-11-22  
事实上,中国大部分读者感兴趣的并不是历史,确切一点说感兴趣的仅仅是政治权力史.把政治权力史当作历史的核心,那么所谓的因果链条之类的思维就是在所难免.因为政治权力史即是历史,同时也是政治。当政者书写的政治必然是要强调权力来源存在和延续的合理性,所谓的合理性也就是要有因果链条.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