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综合技术论坛

Web2.0反思:两年资本狂欢后为何难上市

浏览 3160 次
精华帖 (0) :: 良好帖 (0) :: 新手帖 (0) :: 隐藏帖 (0)
作者 正文
   发表时间:2007-05-12  
   火爆两年后,Web 2.0概念下的公司尚无一家成功IPO,为什么?

  以创新、互动、分享为己任的Web2.0公司们需要反思一下:享受了近两年的“资本狂欢”和舆论追捧,为什么还是没搭上开往纳斯达克的列车。

  今年第一季度本是科技公司复苏的上市热潮,在Web2.0错过的这趟列车上,乘坐着九家获得风险投资支持的科技类公司。这些清一色的网络设备销售和无线网络服务商,标志着传统商业模式的回归,同时凸显出Web2.0无人喝彩的处境。

  Web2.0该将此视为某种微妙的讽刺么?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这种全新的商业概念似乎早已习惯喧哗中的冷清:在此番上市热潮之前,除了日本 社区交友网站mixi.com和德国行网(Xing)分别在日本与欧洲上市以外,这个世界再没出现任何Web2.0上市的事例——即使在热衷追逐新概念的 美国商界。

  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那些向往纳市却无一践诺的中国“学徒”们能够获得额外的同情。两年前,博客网、中国博客网、千橡和碰碰网等中国互联网公司,在表达2007年前后冲刺纳斯达克的愿望时,相当信誓旦旦。

  毫无疑问,包括中国学徒在内的Web2.0们,一时难以从2005年的“幻境”中完全苏醒过来。自从当年6月默多克收购MySpace之后,Web2.0便沉溺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最美好的时光。

  不过,失宠者的角色至少使互联网行业乃至VC业出现了凝神思考的迹象。一些曾经热捧Web2.0的风险投资商们,比如Benchmark Capital、德丰杰、红杉不得不重新审视两年来的乐观情绪。面对何时会有一家Web2.0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个疑问,德丰杰投资创始人蒂姆·德雷珀 (Tim Draper)的回答多少显得有些模棱两可:“会有的。也许明天?没人知道。”

  曾成功下注Hotmail、Skype以及百度,并一贯强调“与众不同”投资理念的德雷珀无法否认:尽管“上市”并非判断公司成功与否的绝对标 准,然而,在强调资本驱动、并购案例司空见惯的互联网行业,上市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获得更多独立发展、坚持自己的机会,以及背后所包含的财富想象。不 过,要想探明Web2.0公司上市之困的真正原因并不容易,在厘清与资本、投资者、传统网络势力等诸多因素彼此关系的同时,Web2.0还需抽身反思—— 这一切,通常都是混杂在一起,无法辨认。

  主角

  令Web2.0深感耻辱的绝不仅是上市无望。

  4月中旬,旧金山,一年一度的Web2.0展会按时召开。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创业公司的舞台却成了互联网巨头集体亮相的聚会:微软、雅虎、 Google、eBay和AOL等公司悉数到场。更多的闪光灯与镜头投向了包括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以及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在内的老牌网络明星。

  当然,这证明了Web2.0概念并非前景渺茫,但与此同时,网络巨头的进入,在事实上为Web2.0创业者的上市梦想设置了不可逾越的前提。

  这种前提来自于——许多Web2.0公司过早地成为巨头们收购的对象。像Youtube、Flickr和Blogger这种短时间内吸引数以千万用户的Web2.0新秀,在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上市时机有待成熟的情况下,便被巨头瞄准并猎取了。

  为了在收购中胜出,迟到的巨头不吝重金。4月,Google击败微软、雅虎和美国强劲的角逐者,以31亿美元现金从旧金山私有股权基金 Hellman & Friedman和JMI Equity手中,收购网络广告服务提供商DoubleClick股权。而在2005年7月,Hellman & Friedman收购DoubleClick时的价格仅为现价的三分之一。Google史上最大的手笔暗示出传统网络巨头对新媒体的贪婪在不断增长,收购 Youtube时候的16亿美元在当时已被视为天价交易。无疑,Google凭借“创新榜样”的形象和雄厚财力,不断抬高巨头们竞购Web2.0公司的门 槛。为此,Google甚至成为其它竞争者联合绞杀的对象。

  “为什么数家Web2.0公司都会被天价收购?还是因为真正好的Web2.0公司太少了”,资深互联网人士谢文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事实上, 那些表现出色的Web2.0公司确已不容小觑:2006年7月,MySpace已超过雅虎,成为全美访问量最高的网站。在全美排名前20位的网站里,诸如 Youtube、Ask、Target、Facebook、Orkut等基于互动社区和分享应用的Web2.0网站皆赫然在列。

  在杀气腾腾的氛围中,坚持独立性显得难能可贵。校园社交网站Facebook坚守至今,未被出售,这需要对7.5亿美元视而不见的勇气——也许出价还会更高。

  然而,更多等不到上市时机的Web2.0公司,难以忍受等待的煎熬,不得不挂上“On Sale”的招牌。

  纸上谈兵

  不过,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即便网络巨头们悉数遁隐,对形态各异的Web2.0创业公司来说,通往纳斯达克的道路也难以畅通。被高价收购,不过意味着获得了相对从容的喘息机会而已。

  在众多投资者看来,部分Web2.0公司的估值甚至超过了某些传统网络公司,但至今,这些乐观的估计仍属纸上谈兵。和媒体业快速更新的概念相比,资本市场的定律难以撼动:纳斯达克通行证的发放仍取决于现实的收入规模和盈利能力。

  和Web2.0难以言说的前景相比,对这种新事物持乐观态度轻而易举。MySpace未来一年的收入被预估为至少2亿美元,而2010年的 Facebook将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年收入。现实与理想差距几何?事实上,这两家Web2.0公司中的佼佼者在2006年分别获得了9000万美元和 5000万美元,前者和高尔夫球明星泰格·伍兹2005年年收入相等。

  那些至今未见任何收入的Web2.0公司则大肆演绎着“纸上谈兵”的盛况。“你可以在一夜间获得流量,但它们并不能立即给你带来收入。”一家名 为Photobucket的Web2.0视频及照片分享网站CEO阿列克斯·韦尔奇表示。目前,每个月1700万的流量使它成为全美第34名最受欢迎的网 站。在社交网络或内容共享的典型Web2.0网站群落中,其排名仅在MySpace与YouTube之后。

  事实上,互联网公司从来善打利润“空手道”,这和它们在8年前网络泡沫时代的表现没什么两样。最大的不同在于,而今,资本市场和投资人对运营不 够成熟、收入规模有限的公司表示出足够的审慎。曾投资Web2.0公司Zillow的风险投资商Benchmark Capital的高级合伙人比尔·格利深谙行业变迁:“将一家创业公司三年之内推动上市是1999年的思维方式。”

  可行盈利模式之有限,使这一审慎态度持久不衰。传统的广告模式的确行之有效,但其要求对精准受众的挖掘相当深入,绝非一日之功。而且时至今日,除了广告以外,诸多Web2.0公司并未找到恰当而可靠的收入增长点。

  不过,尝试性的探索正在进行中。类似MySpace最初形态的音乐推荐和社交网站提供了新思路。它催生的“独立音乐”形态赢得了草根出身的年轻 音乐人,也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音乐社区“Last.fm”正试图通过线上与线下活动,从网络音乐和音乐会门票销售中获得提成。而另一家独立音乐零售网站 Amie Street则更为灵活:网站专属的独立乐队通过销售网络音乐获得收入后,要向Amie支付5美元存储费用,此外再上交30%的收益。

  当然,音乐网络社区之间的“共谋”也成为创收之道:CD网络商店Lala.com通过每月独立访问超过10万人的网络电台社区WOXY.com宣传其旗下艺人,后者从前者CD销售额中收取费用。此外,Lala.com还同唱片公司合作,举办网络投票活动。

其实,上述的种种尝试,皆需通过营收数字的“量变”引爆为商业模式的“质变”。对于Web2.0公司和创业者而言,综观其思路,的确不乏借鉴价 值。但现实的问题仍在于:面对被收购的压力,如何迅速找到突破营收瓶颈的通道,通过现实收入的迅速积累与增长,向上市目标进一步迫近。  
论坛首页 综合技术版

跳转论坛: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