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老帖子 主题:项目管理,本质和项目管理工具无关
精华帖 (14) :: 良好帖 (3) :: 新手帖 (0) :: 隐藏帖 (7)
|
|
---|---|
作者 | 正文 |
发表时间:2010-07-14
最后修改:2010-07-18
管理软件,本质上是解决一种秩序和效率,也就是说,当业务的混乱度还没有达到一种临界点,需要一个所谓的软件来管理时,这时候上它,往往会带来更低的效率。就像一个深山老林的大爷,并不需要一个闹钟来提醒他何时起床(作息时间管理)。 项目管理有个前提,资源稀缺,如人力、时间、资金等。比如,有一个政_府官员,有一笔拨款,于是上了一个政绩项目,这类项目一般不缺资源,所以也不需要进度管理,做啥时候就啥时候,更不用项目管理软件。如果进度拉长可以增加预算,于是得到更多灰色收入,那么效率可能是一种负担。我不是危言耸听,你看中国有多少.gov的僵尸网站? 项目管理 vs 人的管理 其实,标题的意思是,项目管理过程中,关注于项目,还是关注于人。是人适应项目,还是项目适应人。 偏向于人的管理,即人本管理,我认为,对于像软件这种思考型行业更有效。因为思考型行业的管理,本质是人脑的管理,人心的管理。人脑的管理,就是将人的智商充分发掘出来,高效率地工作;人心的管理,就是让员工自动自发、培养其责任感和热情。管理是因为不协调才需要约束,如果大家自动自发、有责任感,还需要把管理挂在嘴边吗? 最好的管理,是员工感觉不到被管理。 任何外在的手段,无非是让其产生压力、恐惧,如被淘汰、降薪、加班,通过这种力来推动项目。但人的效率,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够发挥。引力(激励)比推力更有效。《人件》比任何项目管理工具书,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项目的风险,往往来源于人的风险,如沟通不畅,上下不齐心。 信任本身就是一种约束,监督会加强团队的隔阂。 激励比控制更容易规范员工行为。 如果说在项目管理和人的管理间找到一种关系,那就是:设定目标,然后站在执行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项目管理的前提,是人的管理。人的问题解决后,再来谈管理项目。 项目管理,本质上是关注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设定的目标。所以,它涉及到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和人力管理等资源方面,范围管理和质量管理等目标方面,以及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沟通管理和采购管理。 成本管理 打个比方,计算器可以为我们DIY电脑时省钱吗? 人力管理和沟通管理 关键是处理人的关系,关注当事人的利益 范围管理 也许写在纸上大家也就明白了 质量管理 决定于流程和执行力度 采购管理 就看PM的商务沟通水平了 也许,项目管理软件,最后会简化到一个进度管理和任务分配工具,而进度管理,往往Excel甘特图更实用。 当然,我说的是中小型项目,大型、规范的项目和团队,可能就很依赖于项目管理软件来做进度。 完成项目,需要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能就依赖工具,也许工具本身就提供一种方法。工具有一定的使用环境,就如同我以前一篇文章中,谈到的一段经历: 引用 Bug管理,这两年,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
先说说使用环境吧,因为这是决定一管理软件是否适合的最核心条件之一。 人员 有开发人员和不懂软件的业务人员 问题主要是业务员提出 距离 原来一年大家在一个办公室 后来IT部和业务部分,距离约1km 项目 旅游电子商务网站 包括前台和后台 这类网站重业务和用户体验 技术上没难度 最开始,使用的是Bug管理系统JIRA 用了约一年,基本上是推,业务人员不适应,最后我觉得反馈一个问题很烦琐,自己主动废弃了。 后来,使用Excel,当然这是为bug管理定制的Excel, 执行一个月就觉得不行,因为问题汇总、截图等不方便,简单问题这样汇报似乎也太累。 最后,使用Foxmail邮件 用得非常顺,特别是业务部和我们分开情况下。因为邮件有三个特性很受用:抄送人,延迟执行,贴图。 有些很小并且及时的问题,直接通过QQ完成。 反正,在我们这个小团队,最后一种方式,直到现在都觉得很适合我们。 其实,在Bug管理的背后,有一个非技术支撑:信任。我们的重点不在责任界定、责任追究等和权限有关的事情上,我们只关注目标:问题被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以及解决过程中的低成本协作。 开始应用一款项目管理软件,都存在不习惯、甚至抵触的问题。最难的是改变人的思维习惯,其次才是行为习惯。前者需要有效的培训和辅导,培训的效果,取决于团队成员多大程度的认同而不是会用,后者可能需要痛苦的练习。 所以,不是说软件好,大家就会用。 项目管理 vs 过程管理 能够将这两个概念清晰区分的人,一般都有真正的项目管理经验。 前面说过,项目管理,本质上是关注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设定的目标。项目管理,本身和具体开发的实物无关,比如甘特图几乎可以描述任何项目。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项目还会有产品经理。 过程管理,本质上是实现具体实物所需的步骤或流程,而它和具体实物、以及项目团队关系很大。 我将两者拿出来比较,主要是因为,我觉得项目的成功与否,与采用的过程关系很大,而这在项目管理软件中很难体现。比如开发企业信息系统,要建立数据库: 如果是大项目,可能有专门的DBA负责建库,不需要和谁一个个字段确认。 如果是中小项目,可能是PM或PL负责建库,也不需要其他人确认。最混乱的情况是,各模块开发人员自己建表。 如果是偏产品,小团队,比如我建立过一个流程,对我们很实用: 引用 1、项目经理先和某开发人员沟通需求及业务字段
2、开发人员在一个规范的Excel表格中建表 3、告知经理,review一下字段命名及类型等,微调 4、开发人员在开发数据库中建表 5、建完后告知经理,再次review 这样,把本来建库的繁琐工作授权给开发人员,解放了经理,也提升了他,还保证了质量。过程其实非常敏捷。 项目管理软件及市场 开发管理软件,最核心是有一批精通业务的人,而不是技术。项目管理,本身也是一种业务。如果自己从来没有做过项目管理,或者只是作为旁观者,开发的项目管理软件,往往是一堆毫无价值的代码。 可能有人说,我也带过项目呀?如果你带的一批人,一开始都和你关系不错,直到项目结束,你可能并没有接触到真正棘手的管理。当你的项目组,都是一批有个性、工作性质不同的人,你这时候才会深刻体会到,沟通、协作有多大的挑战,如果再加上一个项目期限,我姑且抛开项目本身的业务复杂性。比如,技术牛人,往往很有个性,喜欢自己来一套,不遵守团队规范,并且不太喜欢主动反馈,因为自我感觉都OK。如果强推规范和流程,往往会埋没一位人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公司的“资深”项目经理,这类人往往受公司高层支撑,比较强势。如果遇到项目组某成员不服管,往往是,要么打入冷宫,要么驱逐出队,而不是站在员工角度,和他沟通。这种行为可以理解,因为找刺头沟通很烦,再说替换他毫不费力。这样的资深的项目经理,往往并没有多少管理经验(管理=管人+管事),因为权力并不是领导力,权力并不会带来真正高效的的管理:员工主动性、责任心。再说,他并没有利用好资源。如果该队员是他带入的,这样做,是一种对己对人都不负责的行为。对于项目经理的他,选择即责任。 上面的两个例子,说的是管理经验的误解。 如果你真的理解项目管理,那么还有考虑一个问题:我的项目管理经验,或是我的项目管理软件,针对的是哪一类用户。难道它也适用桥梁工程的项目管理?即使是在软件项目管理领域,也有企业软件和互联网软件、嵌入式软件的差别。 在管理领域,软件越通用,往往越没用。 上面说到管理软件应用的临界点,其实,在管理软件市场,也存在一个临界点问题,也就是时机。就像有人说,创新,快一步就是先烈,刚好才是先驱。大家可能看到有很多开源软件活得很滋润,但一定要明白,那是欧美,很成熟的市场。很多行业,业务还没有从混沌走到秩序,管理软件可能都不是很重视,何况软件开发本身的管理。所以,打开这个市场很难。 当前,很多软件企业还停留想办法如何拉客户赚钱,而不是省钱。对于项目管理软件这类解决效率的工具,可能兴趣并不大。任何产品,只有给客户带来真正可见的价值,才容易推广,才可能在这个市场中持久生存。 其实,在任何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前,都有一个观念更新的过程,也就是市场培育期。比如,保健品市场,什么90%的男性有不同程度的肾虚,当男性开始怀疑自己某方面功能,觉得真有那么回事时,什么丸什么丹就好卖了。再比如,IBM智慧的地球,成都机场有它的巨幅广告,可能别人想做中国十几年后的生意。 在项目管理软件领域,当前最需要做的,就是普及项目管理理念及方法,而不是编写软件安装、使用文档。 项目管理软件的细分 一个创业型公司,在资源有限情况下,做好一个一站式的项目管理软件,不是很现实。即使是IBM的Rational套装,我们当初也只是用其中一块ClearCase/ClearQuest,并且只是在需求阶段,在开发阶段,还是用CVS和Eclipse集成。项目管理那个甘特图软件,或是后期测试阶段的Bug Tracker,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如果还在软件里面集成沟通工具、绩效管理,简直就是造孽。 沟通最讲究的就是效率,在项目管理软件里面沟通不太现实,因为这种软件一天可能只打开两次,而沟通需要及时、方便。方便决定于习惯。为了一个项目而培养一种习惯很难。最大的问题是,要撬动所有人的习惯。你在工具上提个问,别人两天后才给你答复,估计热情一下就降下来了。 绩效管理,也就是填写甘特图的工时。它是一个和利益挂钩的东西,如果领导用它就是计算工钱,而不是改进工作效率,大家怎么可能有热情配合,不抵触都很难。 管理工具,越简单越好。告诉团队,翻过这座山(改变用户习惯),我们就解放了;问题是,翻得过吗? 题后记 本人主要是看到JavaEye一篇帖子《禅道项目管理软件发布1.1版本》,有感而发。 对于像wwccss,这些国产开源软件的开拓者,让人敬佩,也让人担忧。理想是美好的,但我不希望它影响你的生活,特别是你的家庭。 声明:ITeye文章版权属于作者,受法律保护。没有作者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链接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5
别的不多说,至少缺陷管理上到一定的规模,必须用软件。
个人觉得阈值是50左右,只要一次提交20以上,在修改、验证、再次出现、新缺陷等等,3轮后,你就彻底迷糊哪个缺陷到底处理了没有,特别是可能多人测试重复提交缺陷的时候。 前两天我们就做了一个这样的尝试,去其他地方测试,没有用我们的缺陷管理软件(CQ),直接用excel管理的,我们3个人,后来两个人,最后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测试一个程序,大约6~7轮,实际缺陷148,但是中间包括整理、重复等缺陷600+,弄的我很晕。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5
最后修改:2010-07-15
鹿鸣 写道 别的不多说,至少缺陷管理上到一定的规模,必须用软件。
个人觉得阈值是50左右,只要一次提交20以上,在修改、验证、再次出现、新缺陷等等,3轮后,你就彻底迷糊哪个缺陷到底处理了没有,特别是可能多人测试重复提交缺陷的时候。 前两天我们就做了一个这样的尝试,去其他地方测试,没有用我们的缺陷管理软件(CQ),直接用excel管理的,我们3个人,后来两个人,最后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测试一个程序,大约6~7轮,实际缺陷148,但是中间包括整理、重复等缺陷600+,弄的我很晕。 1、我不否认Bug管理系统的价值,项目到了一定规模,用它有时可以提高问题反馈、跟踪、解决效率。 2、Bug管理系统也是一种管理软件,所以在上马它之前,一定要给员工培训其“业务”,比如Bug管理系统可以帮大家解决什么什么问题,有什么什么好处;另外,还有告诉它们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阻力;然后再告诉他们使用流程。 往往不是Bug系统不够好,而是团队不够规范,比如大家提交问题时马虎、或喜欢口头反馈。 3、Excel可以做成很适用的Bug管理客户端,通过SVN来团队共享,见附件。 4、本文的主题是,如何客观看待项目管理软件,偏管理、偏商业、偏宏观;你说的是微观,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打个比方,你夸一个MM,你好聪明啊,她回答,难道我不够漂亮吗?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5
最后修改:2010-07-15
感谢zwchen专门写了这样长的文章来回复,让人感动,谢谢!
有点不太赞同chen兄的是,我觉得项目管理不能单纯靠人。工具的支持是很有必要的。有很多项目做得比较成功,是因为有一个好的项目经理。但如果换了一个项目经理,这个项目就可能over了。所以呢,我的观点,成功的项目管理,不能纯粹靠人。当项目涉及的人比较多的时候,工具的支持就更有必要了。尤其是中国的现状,大大小小的企业,合格的项目经理很少。众多的IT从业人员还是整天在加班来保障项目的完成。或者讲 ,一个好的项目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团队理清项目管理过程,帮助团队成长。 我几年前曾经写过一篇博客,谈到系统和工具的区别。我认为系统是凌驾于人之上,人需要适应系统。而工具是被人来使用的。所以我在开发东西的时候,都喜欢做工具。这一点应该是受unix的设计哲学影响比较大。 项目管理和人的管理。我非常赞同人的管理。之前在alibaba的时候,我们所在的部门有专门的过程改进小组,他们设定了很多的流程。私下里我跟朋友聊,觉得这些流程其实就是对人的一种不信任而设置的。因为小部门很多,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很多小部门配合才能完成。但小部门的考核又是独立的,不是按照项目来考核。所以大家都首先保障自己的利益,就会出很多问题。怎么解决,流程。当时搞的非常郁闷。 关于项目管理和过程管理,我给我们的软件目前的定位是满足项目管理的核心过程。其他有很多的过程,完全可以由团队自行商定和执行。不能企图通过一个软件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禅道目前采用的管理方式是scrum。scrum我在alibaba学习和使用了三年,然后自己推广执行了大半年。scrum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管理方式,它通过几个核心的实践解决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几个核心的东西,比如计划、沟通、反馈、迭代等。自己带过项目,做过开发,做过测试,知道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禅道核心的东西三块:需求管理、任务管理和质量管理。涉及的人员主要是产品、开发和测试。其他的辅助的功能,有计划、发布、todo等管理,后面计划增加的有文档管理等功能。其他的一些个性化的功能会通过插件的方式来进行开发。 在国内做开源,如楼主所言,确实很难,大的环境不好。用户基础又很差。我们做开源软件,主要还是兴趣,再者觉得这是个很有价值的事情。我们也在摸索中国环境下开源的发展道路。呵呵,希望可以成为先驱,不能做先烈。:) chen兄,不知道你用过禅道没有?有空的话,帮忙把把关,呵呵。先谢过了。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5
我们用的excel本身和你附件给的格式差不多啊。
对缺陷管理这里,我想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51testing的缺陷管理版本人就是版主,也比较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 这么多年,我一直用ClearQuest,其实就是因为CQ几乎隐藏了所有对开发人员无用的东西。 zwchen说的很对,开发人员用缺陷管理软件需要培训,这么多年来,我见到的培训最少的缺陷管理软件就是ClearQuest。 ClearQuest其实配置使用起来是最麻烦的,而且也过于古老,新的软件jira等我不否认比CQ好很多,比如可以把缺陷分配给多人处理。 但是使用软件需要成本,我个人认为,这个成本最好转移到测试人员而不是开发人员,就是测试配置完毕后,仅仅需要开发人员方便的使用,其他麻烦的事情,都在测试方面,因为主要需要使用此软件的是测试而不是开发,开发仅仅需要了解问题并解决,至于缺陷状态时什么,有多少严重问题,有多少缺陷,什么时候需要修改,开发人员的想法很可能是“关我何事”。 所以测试人员需要给开发人员设置方便。 包括TestDirector或jira这样的软件,给开发人员讲解比较麻烦,因为太多的内容不好隐藏,很多时候真的是需要培训才可以的。 ClearQuest则不然,功能相对强大自由,配置繁琐费时,客户端也比较麻烦,但是web端啥都没有,开发人员想折腾都不可能。 通常在ClearQuest上我都按照开发人员姓名或模块和状态(等待处理,再次出现)做查询,就告诉开发,你只要点击自己名字的查询,修改里面的缺陷即可,状态选择按照你的处理模式,已经修改、不是缺陷、暂不修改,别的你不用管也不用动,2分钟完事。 从培训和使用角度,我觉得对开发人员来说,ClearQuest是最简便的。 Excel也一样,我之所以不想用它,也是同样的思想,麻烦事测试做,开发只需要了解哪个问题需要修改。 所以每一轮,我都要检查几个人提交的缺陷是否重复,重复的合并。程序员已经修改的问题直接删除,只留下新问题和没有修改的,这样每轮都需要做很多整理工作。最后写总结,把这些中间过程的缺陷文档合并到一起,就觉得很多了(600+整理为148)。 也许很多人对同样的问题看法也不一样吧。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5
LZ 要多研究下敏捷开发。。 另外 Rational 也没什么好迷信的,小创业团队做出来的工具不一定比它差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5
鹿鸣 写道 我们用的excel本身和你附件给的格式差不多啊。
对缺陷管理这里,我想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51testing的缺陷管理版本人就是版主,也比较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 这么多年,我一直用ClearQuest,其实就是因为CQ几乎隐藏了所有对开发人员无用的东西。 zwchen说的很对,开发人员用缺陷管理软件需要培训,这么多年来,我见到的培训最少的缺陷管理软件就是ClearQuest。 ClearQuest其实配置使用起来是最麻烦的,而且也过于古老,新的软件jira等我不否认比CQ好很多,比如可以把缺陷分配给多人处理。 但是使用软件需要成本,我个人认为,这个成本最好转移到测试人员而不是开发人员,就是测试配置完毕后,仅仅需要开发人员方便的使用,其他麻烦的事情,都在测试方面,因为主要需要使用此软件的是测试而不是开发,开发仅仅需要了解问题并解决,至于缺陷状态时什么,有多少严重问题,有多少缺陷,什么时候需要修改,开发人员的想法很可能是“关我何事”。 所以测试人员需要给开发人员设置方便。 包括TestDirector或jira这样的软件,给开发人员讲解比较麻烦,因为太多的内容不好隐藏,很多时候真的是需要培训才可以的。 ClearQuest则不然,功能相对强大自由,配置繁琐费时,客户端也比较麻烦,但是web端啥都没有,开发人员想折腾都不可能。 通常在ClearQuest上我都按照开发人员姓名或模块和状态(等待处理,再次出现)做查询,就告诉开发,你只要点击自己名字的查询,修改里面的缺陷即可,状态选择按照你的处理模式,已经修改、不是缺陷、暂不修改,别的你不用管也不用动,2分钟完事。 从培训和使用角度,我觉得对开发人员来说,ClearQuest是最简便的。 Excel也一样,我之所以不想用它,也是同样的思想,麻烦事测试做,开发只需要了解哪个问题需要修改。 所以每一轮,我都要检查几个人提交的缺陷是否重复,重复的合并。程序员已经修改的问题直接删除,只留下新问题和没有修改的,这样每轮都需要做很多整理工作。最后写总结,把这些中间过程的缺陷文档合并到一起,就觉得很多了(600+整理为148)。 也许很多人对同样的问题看法也不一样吧。 CQ客户端确实使用简单,但那东西安装比较麻烦,比如License Server;一般公司也买不起,用破解总感觉不放心,如果只是暂时用用倒无妨。 你说的这些细节我都比较认同。不过你说的是细节,也就是方便性提升。 我想,你用易用的Foxmail收信,或是任何一个简陋的邮件客户端,对你写信收信效率并不大。 能够引起震撼的软件,一般是颠覆型创新,而不是改进型创新。 我想表达的是,对于一个项目,其实用什么Bug管理工具,对风险成败,关系并不大。 对于你们以此创业的人,一定要站在宏观角度,来评估自己的产品对客户的价值。很多产品做死了,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如果你觉得我这句话很伤人,我很担心下面就没法沟通)。 你们大概也在考虑做项目管理咨询服务,这我比较认同。都一个行业的,大伙还是希望你们走好。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5
我是专职的软件测试人员,至少从我的职业来说,并不是很赞成你里面说的观点。
无论是XP还是scrum,或者其他的敏捷方法,我没有实践过,但是基本的理论等我都在关注,其实在我个人看来,与其说是软件管理,不如说是开发人员的自我管理。 在各种敏捷理论中,我感觉的一些问题是,一是仅仅说了开发人员需要如何做,二是需要客户的直接参与,三是都举的比较小的团队规模,通常不超过10人。 仅从我测试的角度说,在敏捷过程中,测试可以参与的地方不多。XP里面是开发人员在做测试方面的内容,InfoQ上的scrum实施有测试角色,但是定位也很模糊。 现实中我主要做系统测试工作,需要什么?需求和设计文档,我必须有很明确的东西,才可以进行相应的测试工作,比如测试方案、测试用例、测试执行。但是敏捷过程中,大部分的东西都在口头上和代码中,友好的面对测试的内容并不多。 还是感觉大多数的过程,都是给开发人员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其他角色的存在。比如QA、CM、QC等。当然了,这些角色也许在开发人员认为都是没有必要存在的,但是既然有这样的分工,就一定有其意义。 现在我觉得,大部分的软件工程理论都在实际中有太多的扭曲成分,还没有看到能让我觉得类似银弹的东西。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5
呵呵,鹿鸣兄目前还不是我们团队的(以后也许会:))。
我觉得bug管理软件,对于团队项目管理的提升作用不大。因为它只覆盖了项目管理的后半部分。所以陈兄所说的用什么bug管理工具,关系不大,比较赞同。因为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我觉得现在的项目管理软件存在的问题,就是功能不完整。比较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大都只有任务管理,没有需求管理和质量管理。使用起来还得整合多种工具。 我们现在也提供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但这不是我们的主要方向。我们目前的计划是通过社区来实现团队的正常运作。 引用 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
呵呵,没有觉得伤人,很好的提醒。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呢,比较清楚。属于有点理想主义,没有太多资源,可以写点代码,做点事情的那种。也算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吧,不管结果怎么样,我们要坚持下去。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7-15
最后修改:2010-07-15
管理是门艺术, 主要还是人的思想问题, 管理者具备良好的管理素质, 公司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工具上的一点差别影响不大.
PS:可惜大多数公司建了制度,依赖工具,无视制度,结果可想而知. |
|
返回顶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