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帖 (0) :: 良好帖 (3) :: 新手帖 (0) :: 隐藏帖 (0)
|
|
---|---|
作者 | 正文 |
发表时间:2010-04-11
最后修改:2010-04-11
断断续续工作块有二十四个月,可以说刚入门了。经历了三四个完整的项目流程:做过开发,做过调研,做过测试管理,做过咨询,做过维护。工作很杂所以看到的东西也不少。 工作实践中,不乏很多问题,引发很多思考。我将逐步从开发模型,管理方面,编码方面,测试进度、上线准备以及其他相关小的方面,自己的相关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愿与君探讨亦留作回顾。 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可以回过头来,重新总结和点评这些事儿。文中有许多地方还是很篇虚,可能是因为工作经验的不足吧,希望各位前辈可以指出。
在没毕业的时候,一直认为:一个成功的项目是因为有一个好的技术模型、好的架构和好的人员。等到今天我才明白,其实成功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因为有好的开发模型、可以监测进度预估分享,激励成员等一系列管理上的手段,而非技术上有多么的出彩。 传统的瀑布模型记得我毕业那年面试,在陆家嘴的某场面试里曾经和面试官讨论过以下的问题:瀑布模型虽然很土,并且无法预估风险、不能承受较大的改动、任何错误都会集中在较后的工序中体现出来,例如在需求阶段对某个需求点认知比较模糊,因为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修改,导致一直到交付才发现这个问题。但是日本人对瀑布模型加以改进成为V字模型,某个必要的设计工序都会有一个对应的测试工序,而不是瀑布模型一样,只有一个集成的测试工序(换句话说,将这个工序拆分成各细更有针对性的测试周期了)。所以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其实在软件开发中,编码和设计的不足大部分是可以靠测试把关,而国内大多数项目组都不看中测试,让人觉得很纳闷……
转到我的工作中,我的项目组使用的开发模型应该属于增强型的瀑布模型: 需求收集--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上线--维护;并且在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中均有评审阶段;下面我讲逐一介绍一下:
输入:客户需求 输出:需求收集文档-通常为RS(需求说明书) 与客户确认基本的需求,并给出大约的工期作为销售价格的一个评估参数;
输入:需求收集阶段的RS、客户需求、现在系统文档; 输出:功能说明书(FS) 结合现有的工件或系统或构建,进行相应的需求拆分,归类,给出一个更更准确的工期参数,作为销售价格的一个评估参数;
输入:FS,RS文档 输出:概要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文档、画面说明书 根据不同德需求点,设计每个业务处理流程,颗粒大写,多半是根据用户的一次操作来分割的,比如一个录入、一次审核以及之后的系统自动处理流程之类,通常在这个阶段已经把前后台的处理接口定下来了,数据库的表机构也定下来了,当然画面也定下来了(不只是画面原型)
输入:概要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文档、画面说明说 输出:详细设计说明书 根据输入工件书写每个处理流程的具体操作,主要包括:其他系统析构接口,必要的判断分支、数据库表操作、也可能把代码都贴了进来…… 应对变化的策略是,如果在编码阶段发现明显的需求修改,则直接按照正确的理解作,而通常这个动作不会影响需求分析的
输入: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文档、画面说明书 输出:应用程序 开发工作大同小异,后台业务处理的开发主要是数据库和业务操作参考的是详细设计说明说和数据库文档;而UI团队依靠之前概要设计中的接口参数和画面说明书进行开发。
输入:几乎全部文档 输出:测试报告(后来我提议的……之前几乎是靠EXCEL来记录和分派) 测试工作并不出彩……几乎是没有的,现在有所改进了……
零零散散说了这么多,感觉这样的开发诚然很没有效率,但是纵观整个事业部,我项目竟然还处于比价好的管理氛围中。 今天先写到这里,这次是将整个周期都写了出来,以后会挑一个两个点单独详细的写。 如果各位前辈有什么指教和教诲或者批评都请指出哦! 声明:ITeye文章版权属于作者,受法律保护。没有作者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链接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4-11
兄弟,你是担任什么角色的?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4-11
最后修改:2010-04-11
g81997842 写道 兄弟,你是担任什么角色的?
打杂的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5-06
楼主看起来是个测试经理的角色,对项目管理理解的比较透彻,不过有些问题还是没有突出的暴露出来,比这些更加让人头痛的问题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0-05-06
好贴,已收藏,对以后有借鉴作用,感谢楼主,
|
|
返回顶楼 | |
浏览 346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