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综合技术论坛

证之殇——CMMI认证狂欢前夜的思考

浏览 28928 次
该帖已经被评为精华帖
作者 正文
   发表时间:2007-01-11  
证之殇——CMMI认证狂欢前夜的思考


2006年岁末之际,CMM/CMMI行业有两件事值得关注
    一是SEPG中国大会在苏州“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于有SEI和苏州政府联合领衔,规格自然不在话下,各路人马云集苏州,好不热闹,会上发布消息——据统计,目前中国软件业在CMMI的运用上,排名世界第四(如果不是前两年部分政府补贴只给CMM而不给CMMI,这个排名相信还会靠前)。截止2006年3月,在中国已经进行了110多次的CMMI评估...
    第二个消息是中国商务部制定了一个“千百十工程”(据说具体操作会由信息产业部来负责,相关细节可查询中国商务部网站),其中内容包括“力争五年内促进700家企业取得CMM/CMMI3级认证,300家企业取得CMM/CMMI5级认证” ,并且对这些企业提供最高不超过100万的资金补贴(中央财政50万+地方配套50万)
    这无疑是给了真在高歌猛进的中国CMM/CMMI认证事业(实际上CMM/CMMI并不是认证而仅仅是评审,但在中国现在已经是一项彻头彻尾的认证事业了)又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显然,我们国家的评估次数和排名有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然而,在这些数字的大跃进背后是我们现实的CMM/CMMI实施中面对的众多尖锐而不可回避的问题,试举如下:


前期过程改进需求分析不到位导致目的和结果的南辕北辙
    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一样,前期的需求分析是否到位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成败,CMM/CMMI的前期分析过程叫作"Gap Analysis"(差异分析或差距分析),目前国内咨询公司给出的CMM/CMMI咨询方案中比较典型的差距分析过程包括:2天的文档审查,2天的访谈和一天的编写报告。很显然,对于软件开发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说,短短3-5天的时间可能可以得出表明上的“差距”在哪里,但其实并不能真正了解导致这些“差距”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而以简单量化的形式得出的差距分析报告(其主要内容是一张根据PA罗列了CMMI中所有SP的Excel大表格)更不能全面反映它们相互之间的各种约束关系。而整个CMM/CMMI过程改进就在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表面文章中展开了。
    一个软件企业过程改进的需求和CMM/CMMI的要求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所谓“种刮得瓜,种豆得豆”,前期机械的按照CMM/CMMI的PA来分析企业的过程改进需求,最终得到的结果往往和企业实际的情况相差甚远。


缺乏可操作的方法和有效的技术手段

    再好的理论也是需要有效的方法来实现的,虽然我们可供选择的方法并不在少数,但这些方法在实际环境中的可操作性以及是否拥有有效的技术支撑手段手段,却是众多企业面对的一大难题。以下是软件企业经常会碰到的一些问题:
    他们通常被告知需要根据员工的日志对项目任务的完成状态进行同步更新,以便随时能够根据项目进展提供一张漂亮的跟踪甘特图。但在缺乏有效工具平台(大多数企业并没有部署MS Project服务器版本)的情况下,QA们(或PM们)只能痛苦的埋头于一堆Excel日志表格和计划MPP中,重复着这种低级而极易犯错的工作——显然这种坚持并不能持久的
    他们通常被告知需要从需求、设计、编码一直到测试建立有效的双向跟踪,但他们从咨询方获得的通常仅仅是一张由Excel编制的需求跟踪矩阵模板。鉴于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和版本衍生导致的复杂性,我想我们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任何一个稍具规模的应用的需求跟踪都是不可能仅用一张Excel表格来做到的。
    他们通常被告知要在有效估算的前题下编制计划,并被推荐使用某个相对成熟的估算技术——如功能点,但是我们的估算人员要面对的往往是庞大而复杂的功能结构分解和有限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工作量,而如果是纯手工作业则基本上没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于是最终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些基于经验的估算方法——如Delphi法,而Delphi法的应用在缺乏经验和有效约束的情况下最终慢慢变成了流于形式的“拍脑袋”——一切又重新回到了起点[/list]
    虽然从国际知名厂商到国内一些企业都提供大量的过程管理工具,但工具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其选型、部署、集成和使用都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大量的工作,而这项工作,我们在大多数公司给出的咨询方案中却几乎看不到。

有效约束机制的缺位

    光靠一堆文档建立起来的过程是很难被有效执行的,尤其是在中国,技术人员跳槽和岗位变换的频繁度远高于西方的软件企业,约束机制的缺位往往导致已经被定义好过程难以被有效的执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放弃越来越多的已定以过程——企业拿到证书后,过程慢慢几乎又回到原点的案例并不在少数——换句话说,CMM/CMMI评审以前,是过程改进,评审以后则是过程倒退,这和过程改进的初衷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因此,如果没有可靠而有效的约束机制,定义得再好的过程最终也难免沦为一堆尘封的旧文件,而约束手段的建立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技术手段的应用,而这也很少能在众多公司给出的方案中看到。


总结:
    笔者粗略的算了一下,要完全兑现这个“千百十工程”中的CMM/CMMI补贴,中央财政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大致要花掉7个亿左右的资金,如此巨大的资金对于整个CMM/CMMI行业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了的一块肥肉,然而,当我们准备举杯狂欢之际,是不是应该考虑除了不断窜升的数字之外还应该给整个中国软件产业多留下点什么,要不然某一天,整个中国软件行业的CMM/CMMI评估也许真的会被贴上一个“赝品”的标签——这应该不是危言耸听。

MSN: micro.ke@hotmail.com
blog: http://microke.csai.cn
   发表时间:2007-01-11  
引用
要不然某一天,整个中国软件行业的CMM/CMMI评估也许真的会被贴上一个“赝品”的标签——这应该不是危言耸听。


不用某一天吧?现在已经是了。

不过中国CMM/CMMI行业的市场操作能力我们还是应该给以高度肯定的。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7-01-11  
唉,我们公司 也通过了CMMI4,可是真正项目中,没有一个项目能够按照CMMI4来做,按老大的话就是成本太高.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7-01-11  
所有的参与方都各得其所,旁观者又有什么可抱怨的.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7-01-11  
呵,跟ISO-900x一样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7-01-12  
就像人有了认证好找工作一样,企业有了认证好找项目吧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7-01-12  
codeplay 写道
就像人有了认证好找工作一样,企业有了认证好找项目吧
主要是外包项目。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7-01-14  
有少企业能把它用在实际的开发当中,大部分是做出的(假)。因为我现在的公司就是那样的。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7-01-14  
希望做点实事吧,给软件企业切实创造价值,而不是帮助企业过认证。窃以为现在很多软件企业也不像是真正做事的主,所以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来满足这种需求。

真是ft。国家要花这么多钱……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07-01-14  
思想还是不错的,效果现在是比较差一点, 至于结论么,我觉得十年之后再谈吧

至少现状是,没有CMMI这个证书,你就很难拿到欧美的大项目,欧美的项目少了,开发人员也就别指望有多少高薪的机会了
0 请登录后投票
论坛首页 综合技术版

跳转论坛: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