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 8949 次
锁定老帖子 主题:责任链模式
精华帖 (0) :: 良好帖 (0) :: 新手帖 (1) :: 隐藏帖 (0)
|
|
---|---|
作者 | 正文 |
发表时间:2009-03-04
最后修改:2010-06-15
感觉这种模式很有用的,深入学习学习。。。。 一、引言 初看责任链模式,心里不禁想起了一个以前听过的相声:看牙。说的是一个病人看牙的时候,医生不小心把拔下的一个牙掉进了病人嗓子里。病人因此楼上楼下的跑了好多科室,最后无果而终。 责任链模式就是这种“推卸”责任的模式,你的问题在我这里能解决我就解决,不行就把你推给另一个对象。至于到底谁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呢?我管呢! 二、定义与结构 从名字上大概也能猜出这个模式的大概模样——系统中将会存在多个有类似处理能力的对象。当一个请求触发后,请求将在这些对象组成的链条中传递,直到找到最合适的“责任”对象,并进行处理。 《设计模式》中给它的定义如下: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责任链模式的提出是为了“解耦”,以应变系统需求的变更和不明确性。 下面是《设计模式》中给出的适用范围: 1) 有多个的对象可以处理一个请求,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运行时刻自动确定。 2) 你想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3) 可处理一个请求的对象集合应被动态指定。 责任链模式真的能给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解耦(这好像很神奇)吗?先来看下它的组成角色。这个问题我会在下面提及。 责任链模式由两个角色组成: 1) 抽象处理者角色(Handler):它定义了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当然对于链子的不同实现,也可以在这个角色中实现后继链。 2) 具体处理者角色(Concrete Handler):实现抽象角色中定义的接口,并处理它所负责的请求。如果不能处理则访问它的后继者。 至于类图不放也罢。毕竟就是一个继承或者实现。 三、纯与不纯 责任链模式的纯与不纯的区别,就像黑猫、白猫的区别一样。不要刻意的去使自己的代码来符合一个模式的公式。只要能够使代码降低耦合、提高重用,满足系统需求并能很好的适应变化就好了。正所谓:管它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纯的责任链模式,规定一个具体处理者角色只能对请求作出两种动作:自己处理;传给下家。不能出现处理了一部分,把剩下的传给了下家的情况。而且请求在责任链中必须被处理,而不能出现无果而终的结局。 反之,则就是不纯的责任链模式。 不纯的责任链模式还算是责任链模式吗?比如一个请求被捕获后,每个具体处理者都尝试去处理它,不管结果如何都将请求再次转发。我认为这种方式的实现,算不算是责任链模式的一种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也能从中体味到责任链模式的思想:通过将多个处理者之间建立联系,来达到请求与具体的某个处理者的解耦。 四、实例:源码见保存文档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 protected String nam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处理请求,由子类完成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设置下一个处理请求的人 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Handler successor) { this.successor = successor; } } public class LaoShi extends Handler{ public LaoShi(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请假不去上课".equals(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name + "可以处理" + request + ",给予批准!"); } else { System.out.println(name + "不可以处理" + request + "转交给" + successor.getName());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public class BanZhang extends Handler { public BanZhang(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不去开班会".equals(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name + "可以处理" + request + ",给予批准!"); } else { System.out.println(name + "不可以处理" + request + "转交给" + successor.getName());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public class DaoYuan extends Handler { public DaoYuan(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离校".equals(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name + "可以处理" + request + "给于批准!"); } else { System.out.println(name + "不可以处理" + request + "转交给" + successor.getName());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public class XiaoZhang extends Handler { public XiaoZhang(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退学".equals(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name + "可以处理" + request + "给于批准!"); } else { System.out.println(name + "觉的" + request + "是无理请求,不给于批准"); } } } public class XueYuan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XueYuan(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ndlerWithoutPattern banzhang = new HandlerWithoutPattern("班长"); HandlerWithoutPattern daoyuan = new HandlerWithoutPattern("导员"); HandlerWithoutPattern xiaozhang = new HandlerWithoutPattern("校长"); //将请求给不同的人以便能够得到处理,因为客户程序不知道这些请求具体哪个 //人能够处理,于是它便把请求一一的交给处理者 banzhang.handleRequest("不去开班会"); daoyuan.handleRequest("不去开班会"); xiaozhang.handleRequest("不去开班会"); /* banzhang.handleRequest("离校"); daoyuan.handleRequest("离校"); xiaozhang.handleRequest("离校"); banzhang.handleRequest("退学"); daoyuan.handleRequest("退学"); xiaozhang.handleRequest("退学"); */ } } public class HandlerWithoutPattern { private String name; //处理者的名字 public HandlerWithoutPattern(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班长".equals(name)) { if ("不去开班会".equals(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name + "可以处理" + request + ",给于批准"); } else { System.out.println(name + "不处理" + request + "这种请求"); } } else if ("导员".equals(name)) { if ("离校".equals(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name + "可以处理" + request + ",给于批准"); } else { System.out.println(name + "不处理" + request + "这种请求"); } } else if ("校长".equals(name)) { if ("退学".equals(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name + "可以处理" + request + ",给于批准"); } else { System.out.println(name + "不处理" + request + "这种请求"); } } else { System.out.println("没有专人可以处理这个请求"); } } } public class XueYuanWithPattern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XueYuanWithPattern(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ndler banzhang = new BanZhang("班长"); Handler laoshi = new BanZhang("老师"); Handler daoyuan = new DaoYuan("导员"); Handler xiaozhang = new XiaoZhang("校长"); banzhang.setNextHandler(laoshi); // 设置班长的下一个处理者是老师 laoshi.setNextHandler(daoyuan);// 设置老师的下一个处理者是导员 daoyuan.setNextHandler(xiaozhang);// 设置导员的下一个处理者是校长 String requests = "退学"; // 把请求交给班长即可,如果班长处理不了会一层层往上交 banzhang.handleRequest(requests); } } 五、总结 责任链模式优点,上面已经体现出来了。无非就是降低了耦合、提高了灵活性。但是责任链模式可能会带来一些额外的性能损耗,因为它要从链子开头开始遍历。 因为无法预知来自外界(客户端)的请求是属于哪种类型,每个类如果碰到它不能处理的请求只要放弃就可以。 缺点是效率低,因为一个请求的完成可能要遍历到最后才可能完成,当然也可以用树的概念优化。 在Java AWT1.0中,对于鼠标按键事情的处理就是使用CoR,到Java.1.1以后,就使用Observer代替CoR 扩展性差,因为在CoR中,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接口Handler.局限性就在这里。 声明:ITeye文章版权属于作者,受法律保护。没有作者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链接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9-03-05
这似乎还是该归到“重构”中来。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9-03-10
最后修改:2009-03-10
lz的例子不是很好,像filter过滤器就是责任链模式的运用。不管一个请求怎么处理,都要经过每一个过滤器的操作。算是lz所谓的不纯责任链吧。
|
|
返回顶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