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帖 (0) :: 良好帖 (0) :: 灌水帖 (0) :: 隐藏帖 (0)
|
|
---|---|
作者 | 正文 |
发表时间:2007-11-22
在看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之后,我开始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那时候还是没头的苍蝇,就跑到书店去乱买书,也真是奇妙的缘份,我随手买回来了一本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本来是打算作为一本今后的购书指南类的书,随手翻翻的。哪里知道,这本书本身,就够得上史学名著的水准。因为读了这本书,我对于国学中的经、史两学,都产生兴趣,后续的经学和史学方面的书,都读了很多。 我读的第二本钱穆先生的书,就是《国史大纲》了。在百度的钱穆吧里,有人贴出了《国史大纲》的前言与引论,可以先看一看。 《国史大纲》我完整的读过两遍,当然,以后如果有机会,还会再读。开篇的四条信念,当时就受到强烈震撼,自然是一读之下,便全盘接受。之后一读再读,也几乎毫不怀疑。直到最近,才感到这样的四条信念,的确不妥。 对于本国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成为一种当然的信念,这中间就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在我尚未阅读本国历史之前,就被告知需要怀有温情与敬意,这种前提要求,总是存着某种国家主义的味道;另一个是,阅读本国历史当然地该与阅读外国历史,抱有不同的态度。这样也有违我一直相信的观点——只有客观公正的研究,才能得出更加正确的结论。 也许,在钱穆的史学观中,客观公正的历史,原本就是不存在的吧。 近代以及现代的中国学者,大多需要回答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那就是中西方的差距,为什么会在近代拉得这么大?在钱穆看来,那只是中国历史的下降期,碰到了西方历史的上升期而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的上升与下降期,每一次中国文明都能够自己走出低谷,走向新的辉煌。研究中国历史,其实也就是研究这样的内在规律。但是,这样一种正常的进程,被西方列强的崛起与侵略给打断了。对于这种偶然事件,讨论其必然性,硬要分析证明出“中国文化,就是不如西方文化,所以才如何如何”,就是一种妄自菲薄,不足为训的。 我大部分同意钱穆先生的观点,但是,在我看来,中国历史在独自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有些固有的顽疾,的确是根深蒂固了,列强的欺压、掠夺、侵辱,虽然是近百年来的一大惨事,但是也正是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大发展、大觉醒、大崛起的重要契机。要实现这样的崛起,正需要贯通中西,而后融为一炉的新学术,新文化,何者为体,何者为用,谁向谁学,在学习创新之后,还能够保留多少的传统,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完全有机会再次以全球为天下,重建当年儒学全盛期的天下观。我们完全有机会再跨出一步,创立出更为兼容并包的新学术来。这才是值得我们向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未来。 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这篇blog的主题上来,钱穆先生的史学是以思想史为底子的,这对我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在后来的读书过程中,我如果对某一学科发生了兴趣,通常会先看一本该学科的思想史著作,既能够掌握学科发展的脉络,也能够了解到这门学科中重要的人物与重要的著作,为接下来的阅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秦汉史》、《国史新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都是极好的中国史学著作,推荐阅读。 声明:ITeye文章版权属于作者,受法律保护。没有作者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链接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7-11-23
看了《万历十五年》,翻阅了一下《关系万重千》正准备阅读《中国大历史》呵呵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7-11-23
感觉中国要大部分西化(法律、经济、制度方面尤其如此),保留少量的文化 才能发展的更好。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8-02-08
“开篇的四条信念,当时就受到强烈震撼”,读此书时我也有同感。如果是做学问,也许这种温情与敬意会使人有失冷静。陈寅恪不就是因为类似的原因,不敢治近代史嘛。
但是钱穆此言写在抗日期间,之前知识界对中国固有的东西批判之烈,是有些过分的。在民族存亡时,他写作此书,其实是很有深意的。 其实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放在比较长的历史时段,不过是正常的起伏而已。只不过,到了18、19世纪,交通大发展,世界已经全面浮现,中国不得不面临全球竞争罢了。而且这一落后,就失之千里了。其实这段时间内体制、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的差距才是最可怕的。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8-02-09
感觉不如黄仁宇的震撼。
不过宾四先生的教书精神让人感动。 |
|
返回顶楼 | |
浏览 282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