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帖 (0) :: 良好帖 (0) :: 新手帖 (0) :: 隐藏帖 (0)
|
|
---|---|
作者 | 正文 |
发表时间:2007-05-24
zhongwei 写道 术语就不用翻译了吧,如果翻得话也要把英文写在紧跟的括号中!看看css master翻译后的还不如看原版!这么有名的书翻译的太恶心! 在译序里肯定会有术语表的。在碰到第一次出现,或者比较重要的地方也会采取中文(英文)的做法来提示的。译与不译都是不好选择的东西,习惯就好。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7-05-26
YuLimin 写道 在CSS这个地盘上,术语的翻译有挺多说法的,目前我在翻译《CSS - The Missing Manual》时采用如下译法,大家提提建议:
Cascading Style Sheet 层叠式样式表 Internal Style Sheet 内部样式表 External Style Sheet 外部样式表 inheritance 继承 descendent selector 派生选择器 universal selector 通用选择器 Inline Style 行内样式表 margin 边距 top margin 上边距 bottom margin 下边距 left margin 左边距 right margin 右边距 padding 填充 border 边框 border color 边框颜色 border style 边框样式 border width 边框宽度 anchor 锚 | 锚点 | FrontPage里叫书签,Dreamweaver里叫命名锚记 floating 浮动 media type 媒体类型 bulleted list 无序列表 numbered list 有序列表 non-numbered 非编号 quirks mode 宽松模式 | 怪癖模式 hack 不译,也不译成补丁、黑客 首先,我认为许多property可以不用翻译,例如margin/padding,但是在遇到的时候在括号内标注中文含义。因为与一般翻译不同,所有开发者要真正写样式表的时候,还得写英文,所以翻译了反而麻烦不实用。如果我做技术翻译,一定会在这里采取这样的方式! 第二,是译名选取时候的一般规律。我个人认为,从众(即最广泛接受)的方式虽然也好,但是在两个译名有明显好坏差距,而当前接受程度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宜采用更准确的那个,而非最广泛接受的那个。特别在新兴技术领域,在译名还没有成规的时候。另外不要迷信所谓权威翻译,或者国家名词委规范之类的,例如没有必要一定使用“置标语言”而不用“标记语言”来翻译markup language。 再有有体系的译作可以考虑整体多过个别。 总之,译名到底采用哪个,是一个tradeoff。需要译者审慎处理。 下面具体的: 1. Cascading 我更喜欢“级联”,从文字上来说,比“层叠”要意义清楚,特别是在文章中如果说“级联机制”和“层叠机制”的时候,明显前者非常清楚,后者不知所云。另,微软是以“级联”为官方翻译。所以虽然“层叠”的用法稍微广泛一点,但没有到压倒性优势的地步。强烈建议你改用“级联”。 2. decendant与ascendant相对,翻译成“派生”在这里是错误的!因为在说元素的关系的时候,并没有“演变派生”的含义,只是指层次位置关系而已。所以翻成“后代选择器”至少比“派生”好。 3. “universal selector”翻译成“通用选择器”也不好,因为意义不明确,什么叫“通用”?general?common?很难想到是是“universal”。实际上univeral selector即“*”,可匹配任何元素,翻译成“通配选择器”就可以了,有许多文章中甚至直接把universal selector称作wildcard selector。 待续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7-05-26
YuLimin 写道 在CSS这个地盘上,术语的翻译有挺多说法的,目前我在翻译《CSS - The Missing Manual》时采用如下译法,大家提提建议:
Inline Style 行内样式表 margin 边距 top margin 上边距 bottom margin 下边距 left margin 左边距 right margin 右边距 padding 填充 border 边框 border color 边框颜色 border style 边框样式 border width 边框宽度 inline style翻成“行内”是好的,千万不能翻成“内联”。 margin和padding的翻法,我觉得挺好,我认为不宜翻成内边距和外边距,一者与边框等相混,而且css的box模型,无论padding和margin都是在content box之外的!再者,margin和padding确实有不同处理处,margin会在某些情况下被压缩,因此用两个不同的词比较好。还有padding不能翻成“补白”,因为“补白”是报刊出版术语,意有所指,不适合拿来借用。 待续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7-05-26
universal selector 通配选择器 这个译法不错。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7-05-26
YuLimin 写道 在CSS这个地盘上,术语的翻译有挺多说法的,目前我在翻译《CSS - The Missing Manual》时采用如下译法,大家提提建议:
anchor 锚 | 锚点 | FrontPage里叫书签,Dreamweaver里叫命名锚记 floating 浮动 media type 媒体类型 bulleted list 无序列表 numbered list 有序列表 non-numbered 非编号 quirks mode 宽松模式 | 怪癖模式 hack 不译,也不译成补丁、黑客 anchor确实比较难翻译,“书签”显然不行。“命名锚记”应该是指named anchor。如果css应用中说到source anchor,那翻译成什么?有人翻译为“源锚地”。实际上要先搞清楚意思。html的a元素就是anchor,所以anchor意译的话,许多上下文里可直接翻成“链接”。那么anchor和link的区别和联系到底是什么?实际上,link是指一个完整的连接,而anchor指的是连接的一个端点。source anchor of hyperlink实际上就是指超链接的源端点。对于一个<a href="xxx">而言,a元素就是source anchor,而href指向的xxx则是target anchor。 待续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7-05-26
对,所以 anchor 为锚是大家都比较认可的一种方法。
<a ==> <anchor 常用的有两种链接方式: 1、页外 <a name="xxxName" id="xxxId" href="xxxLink">xxxLink</a> 2、页内 <a href="#xxxName">xxxAnchor</a> anchor为锚都没有问题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7-05-28
我是赞成内外边距的译法的,不过看到这些又有些犹豫了:
top margin 上边距 bottom margin 下边距 left margin 左边距 right margin 右边距 那岂不是有上内边距之类的术语?有些笨拙。 CSS译为“层叠样式表”是国家标准,反正也不错,大家遵守就行。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7-05-28
turing 写道 我是赞成内外边距的译法的,不过看到这些又有些犹豫了:
top margin 上边距 bottom margin 下边距 left margin 左边距 right margin 右边距 那岂不是有上内边距之类的术语?有些笨拙。 CSS译为“层叠样式表”是国家标准,反正也不错,大家遵守就行。 关于内外边距,我前面已经说过了为什么这个译名不好的原因。 关于“层叠样式表”,哪里有国家标准之说?金山词霸的名词委术语中都没有收录该词。而且参见我第一篇写翻译术语的考量问题,不要迷信所谓权威。译名是很有讲究的,是反映译者水准的最直接参照。 我举个例子,usability翻译成“易用性”的很多,但明显有问题,因为ease to use只是usability的一部分而已;翻成“可用性”(最常见)又易与availiable混淆,意义不够明确;有个台湾人翻译成“优使性”,就非常棒,不仅意义传达到位,且语音接近。使用一个新造词却不生硬,还贴切,有汉字韵味,还兼顾语音,可谓译名之美! 关于CSS,再说一个,楼主即使一定要从俗用“层叠”,也不要用“层叠式样式表”而应用“层叠样式表”。一个“式”字纯属多余,且引人误解,以为“样式表”有一种式样叫做“层叠式”,还有一种“非层叠式样式表”哉。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7-05-28
继续。
楼主说“anchor”被大家接受,然而这“大家”是哪个大家?我看或许是只会干译的技术翻译们,而肯定不是“读者”的大家。不如大家回想一下,第一次看到“锚点”的时候,你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关于Anchor,翻成“锚”就不太好,因为大家还是不明白意思。实际上我感到,翻译有时候需考虑整体性。这也是中文的特点之一。考虑到anchor在英文中有端点、固定、定位等大量的引申或延伸语义,是个常用语,所以外国人能明白,但是在中文里,“锚”只是一个船舶上的铁家伙,“锚”在中文里没有上述的引申义,日常用语根本没有船舶之外的用法,普通读者很难联想到其在这个上下文的实际含义。 通观之,“锚”若放到中文中,只能是一个比喻。而去掉这个比喻并不会影响理解(可有反例?),所以我认为中文译名完全可以去掉“锚”,直接用“链接点”,大白话,清清楚楚。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7-05-28
你没搞错吧,你怎么会理解成“页内锚”、“页外锚”,呢?
我说的是链接方式:一种是“仅链接到页内的”,另一种是“链接到页面外部的其它页面”的啊,你再看看我上面写的吧。 附上英文原文关于<a>的: The <a> tag, or anchor tag, creates a hyperlink in a Web page. When clicked, a hyperlinkor link can lead anywhere on the Web. You tell the browser where the link points by putting a Web address inside the <a> tags. For instance, you can type <a href="http://www.missingmanuals.com/">Click here!</a>. The browser knows that when your visitor clicks the words "Click here!" it should go to the Missing Manual Web site. The href part of the tag is called an attribute and the URL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or Web address) is the value. In this example, http://www.missingmanuals.com is the value of the href attribute. |
|
返回顶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