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老帖子 主题:我们应当怎样做需求分析
精华帖 (1) :: 良好帖 (4) :: 新手帖 (0) :: 隐藏帖 (0)
|
|
---|---|
作者 | 正文 |
发表时间:2012-01-30
坐等楼主发布+1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2-01-31
好文章,坐等楼主发布+1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2-01-31
楼主写得很好,总结四点,如下:
1、当我们对客户的需求没有真正理解清楚时,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客户必然不满意。客户只知道他不满意,但怎样才能使他满意呢?他不知道,于是就在一点儿一点儿试,于是这种反复变更就这样发生了。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深入地去理解客户的业务,进而想到客户的心坎儿上去,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必然是客户满意的。当客户提出业务变更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被客户牵着走,客户说啥就是啥。我们要从业务角度深入的去分析,他为什么提出变更,提得合不合理,我有没有更合理的方案满足这个需求。 2、我们做需求就应当首先理解现有的管理模式,然后站在信息化管理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管理模式是否合理,最后一步一步地去引导他们按照更加合理的方式去操作与管理。 3、一个软件项目的需求调研首先必须要进行角色分析,然后对不同的角色分别进行调研。 4、敏捷开发认为,需求分析阶段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需求问题,因此在设计、开发、测试,直到最终交付客户,这整个过程都应当不停地用开发的成果与客户交流,及时获得反馈。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2-02-01
需求分析在成熟的软件公司里面是一个要求很高的岗位,但是在中国确实随随便便的一个岗位,怎么可能做得好。
在美国,做“分析”的,可是比实际干活的挣钱多。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2-02-01
看了楼主的文章有很多感触,干了一年开发就转做需求,到现在已经2年了,应该说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吧。
借着楼主的宝地,我想提几个我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是要抓住关键角色,大领导不用说了,当然是很重要的,要注意的是从基层升上来的中层领导,他们既能深入理解一线,又能从他们的工作中分析成果性的东西,是理解业务流程的关键。 第二我同意楼主说的,客户提到了一个想法,需求人员一定不要主观的去考虑喜欢不喜欢,而是能理性的分析这个想法的可行性,除了开发的技术可行性,更重要的是用户的业务可行性。比如用户有一次提了一个关于后勤物品管理想法,想法很好,我问他,谁能进行这种设定和管理呢?但是他后勤方面只有一个文员MM,明显无法进行这样的工作。于是这个想法就被他自己放弃了。 第三,需求需要与用户确认,确认的话,原型是个好东西,不管是对用户还是开发。Excel、Axsure等等,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原型。 第四,敏捷这个东东听起来不错,也曾了解过,但是没用过。因为敏捷不单单是需求的事,需要用户、开发、测试、管理等团队的集体作用。需要需求人员与客户的沟通能力、项目经理的需求控制能力和开发团队的架构设计能力。我们团队基本上自动测试覆盖率不超过15%,敏捷不起来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2-02-01
不错,LZ写的很用心,谢谢分享~~~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2-02-01
一个很大的项目,连需求到上线给半年时间,怎么也做不完
其实,我觉得需求收集的手段固然重要,但是客户的理解,客户方接口人员的水平,对时间的合理计划 很多时候更重要的。 有幸在一家外企i工作过,人家一个很小的改动,都有详细的需求变动文档、设计、测试等等文档,最后光测试就2周(10个工作日)。。。 当然,这涉及到太多因素,不说了。。。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2-02-02
受教了。。感谢LZ分享。。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2-02-02
“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就是一次改革,对以往手工管理模式的改革。如果我们上了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的管理模式却依然是过去的手工模式,新系统的优势从何而来呢?”
发现平时很多人都是这样去解决问题的,完全不是站在最终问题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是道听途说了某种技术好,然后就采用这种技术“硬套”待解决的问题,“硬套”的结果往往就是造成处理过程异常的繁杂和别扭。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12-02-03
需求分析花再多的功夫也不算多。
|
|
返回顶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