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老帖子 主题:历史八卦 从奴隶到大将军[转]
该帖已经被评为精华帖
|
|
---|---|
作者 | 正文 |
发表时间:2005-01-23
作者:湖衣 (一) 大将军卫青少年时期时比较悲惨的。他的母亲是平阳侯曹寿府里的下人(汉书说是平阳侯的小妾,不大可能,她丈夫应当姓卫,在卫青出世以前已经死亡),父亲名叫郑季,是平阳侯府里的一个县吏。他有一个同母兄长卫长君,三个同母姐姐(卫孺君,卫少儿,卫子夫),还有两个同母弟(卫步卫广)。这么多的孩子,一个寡妇养起来自然吃力,所以当母亲的只能把幼年的卫青送到父亲家。郑季对这个儿子显然不怎么关心,让他去放羊,几个异母兄长更是把他当奴仆来折腾。最后卫青逃回母亲身边当了平阳公主的一名骑奴。 卫青曾经随侍(平阳公主?)入甘泉宫,一名钳徒(戴枷的囚犯)给他相面,说他是贵人,将来有封侯之望。卫青笑道:“人奴的孩子,不被打骂就满足了,谈什么封侯。”这就是钳徒相面的典故。然而一个偶然改变了卫青的命运。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上巳节,汉武帝去平阳侯府看望姐姐阳信长公主(阳信长公主嫁给平阳侯曹寿,所以又称平阳公主),看上了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将她带回长安。卫青也就跟着离开公主府,到建章宫当差。 (评: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卫青的年龄,估计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这是从卫子夫的年龄上推算出来的,武帝那一年18岁。汉初人口凋零,曾规定女子十四岁出嫁,武帝时虽然不再强行执行,想来一般女子拖到十七岁也是老姑娘了。另外,一般骑奴年龄多在十八岁左右,卫青也不会太小。前燕慕容霸十三岁上战场,桑弘羊也是十三岁被武帝任用,如果假设卫青当年十三,那么他比汉武小五岁左右。) 根据外戚世家的说法:由于陈皇后嫉妒,子夫进宫一年都没有再见到武帝。直到后来武帝要将一些宫女发放出去,子夫请求离开,武帝才又动了怜香惜玉的心。不久子夫怀孕。皇后的母亲太长公主怕子夫生子影响女儿的地位,又不敢动子夫,一口恶气就撒在了卫青的头上。如果不是郎骑公孙敖得到消息找了几个帮手把卫青抢出来,历史就有可能改写了。 (评:公孙敖是卫青在建章宫当差时结交的朋友,他肯为卫青得罪皇帝的姑姑和皇后,也许有一点投机的因素,更多的应当还是少年时的义气和血勇。公孙敖的救 命之恩卫青一直没有忘,几次上战场都提携他立功。然而这位朋友在战场上的表现怎么也及不了格,卫青刚帮他立功受了封,一不留神他老兄又不知道在那里打了败仗。人格估计也有点问题,李陵最后投降匈奴这老兄脱不了责任,后世李家军对他的气估计也一并撒在了卫青的头上。) 卫青就这样在生死边缘转了一圈,想来经过这么一遭,卫青明白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道理,他本来就没有什么野心,此事之后个性估计更加淡泊了。 馆陶太主这场胡闹,将卫青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汉武帝赌气,任命卫青做建章监,侍中。大肆封赏卫家兄妹姐弟,将卫家大姐嫁给太仆公孙贺,就连卫家二姐的情夫陈掌都没拉下。不久又升卫青为太中大夫、典护军。 (侍中官职不大,却天天能见到皇帝,武帝朝用中朝对付外朝,所谓中朝有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以及散骑诸吏。侍中的地位不可小瞧。小霍,霍光,甚至李陵都曾经坐过这个位置) 当时汉武帝的日子并不好过,建元新政失败,从太皇太后到淮南王刘安都有废他的意思,就连他的亲舅舅田蚡也跑去和淮南王密谋废立。武帝便跑到终南山去打猎,自称平阳侯,践踏农田,憋着一肚子的火扮演他前程远大的跋扈子弟角色,其实是借此机会结交功臣子弟,他的姐夫平阳侯曹寿当然少不了插一脚。 建元三年七月,武帝借着救助东瓯国的机会,让严助持节到会暨发兵,严助斩了一名司马,让会暨守不得不发兵。借此,武帝绕过了掌握兵符的太皇太后,用皇帝谕取得兵权。九月,武帝招募出使月氏的勇士,郎官张骞应招出使西域。(张骞此行是为了寻找大月氏,并探查西域之地理人文情况,为打击匈奴作外交准备) 同年,他令卫青建立期门军(后来改名为羽林军),这是一支属于皇帝的私人军队。年轻的卫青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 (评:卫家几兄弟,从早逝的卫长君以下,都默默无闻,19岁的汉武帝不傻,他挑人,挑中的只有卫青。从这一年开始,到元光六年,八九年的时间卫青应当一直是在替武帝管这支军队,并且自己学习。)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太皇太后死,董种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独尊儒术。秋天,匈奴来求亲,武帝答应,同时任令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面对单于王廷);任命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护卫长安),练兵准备与匈奴开仗。 这一年,主父偃来找卫青,希望他向汉武帝引荐自己。卫青几次向汉武帝提起,汉武帝都不听;主父偃只好自己上书阙下,得到汉武重用。 (评:从这点看,卫青和汉武帝不可能搞什么BL,否则,不可能卫青几次推荐都不听。主父偃有才,得势之后,为人却很骄纵。曾经盗书陷害董仲舒,当时董仲舒上书建议武帝除掉舅舅田蚡和淮南王刘安,草稿被主父偃看见,而生嫉。) 声明:ITeye文章版权属于作者,受法律保护。没有作者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链接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1-23
元光五年,陈皇后被废。江都易王请求讨伐匈奴,武帝不准。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夏,匈奴入掠上谷。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将军分击匈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这四个人中,只有卫青是初上战场,这一年他大约23至26岁。 (注:上谷是郡名。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地在今北京市西北一带。“茏城”,龙城,即龙庭,匈奴祭祀地,在外蒙鄂尔浑河以西的和硕柴达木湖一带。云中,在内蒙托克托) (再注:卫青初击匈奴的时间《汉书》《史记》记载不同,我取《汉书》说法。清注意这时每一军各将万骑,说明汉武帝在兵员上基本持平,没有侧重。另外,武帝放心让卫青独自领军,也说明这十年来卫青治军的成绩。) 这次大战的结果是,卫青打出长城,兵至龙城,斩首700余级。骑将军公孙敖(卫青的笨蛋朋友)折损七千骑;李广(倒霉蛋将军)全军覆没,被匈奴活捉,逃了回来。两人依法都当斩,交纳了赎金以后贬为庶人。公孙贺(窝囊蛋姐夫)也是无功而返。四万人出去,回来不到两万三,损失可能过半。 (评:卫青初战的过程太史公没有详细描述。却在《李将军列传中》特意提了一句“匈奴兵多”,所以李广被生擒,颇耐人寻味。但是若以此断言太史公偏袒,也有些牵强。) 平心而论,卫青以一万之众,斩杀700余人,并不是什么大胜利。战况可能也不会太惨烈(史记里找不到有关双方力量的记载,姑且认为卫青兵多吧)。不过武帝要的只是一个胜利,或者一个对匈奴强硬的理由。首先,卫青打了一场胜仗,战果再微不足道也已够瞩目,第二,四将中唯有年轻的卫青是他一手提拔栽培出来的。武帝高兴之余,封卫青作关内侯。 卫青一战封侯,许多人眼红,不服气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士大夫们,卫青当建章监、管一管羽林军也就罢了,士大夫们好歹可以在心底里骂一句裙带官得到点精神安慰;想不到小马奴竟然打了胜仗,这就让人没话好说了,那么就算他运气好吧;再一看,小马奴还封了侯,这。。。这。。。这,岂有此理,这下连老将军们也得罪了,其中也包括了上次出征的总指名将韩安国。武帝对卫青的偏爱无疑是给嫉妒瞧不起小马奴的人火上浇油,以后卫青打再多的胜仗也只落个“不败由天幸”的评价。 (评:《卫将军传》中太史公对卫青的评价基本上是褒扬,又届苏建之口说他得不到贤士大夫的称赞,其中一个原因估计就是武帝这次对他的偏爱造成了士大夫们的反感。) 平心而论,卫青初战得胜是有些幸运,但是没有人能靠幸运过一辈子。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在边境掳掠一番退回草原后,就和草原连成了一体。当时又没有什么先进的通讯技术,汉军分兵进入大草原真正成了沧海一粟,追击搜索常常是徒劳无功,有时甚至损失惨重。再遇上恶劣的气候,迷失在草原或者沙漠里也不是希罕的事情。比如老将军李广就常常被迷路的问题困扰,迷路的频率高得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路痴。然而卫青七出沙漠,没有一次迷路,没有一次战败,不能不让人惊叹他的本领。作为侍中,他可能早就知道武帝迟早要对匈奴用兵,十年漫长的岁月里,想来已经对匈奴的情况仔细做过研究。再者,对匈奴作战最重要的是骑兵,卫青是马奴出身,又当过骑奴,对于战马应当有着比别人更深的感情,这一点可能也对他后来的马上生涯也有所帮助。元光六年这次出征,与草原接触,并到龙城,应该会想得更多。 这一年西汉朝改变了匈奴战略:被动防御改为主动出击;同时以骑兵取代步车为主的军队。如果卫青的胜利不是促使武帝下决心的理由,起码也坚定了武帝的信念。 秋冬之际,匈奴又来了几次,渔阳一带边患尤其厉害,汉武帝就派了韩安国驻守渔阳。身在长安的卫青,则在武帝的偏宠和士人的毁誉中度过了一年。 (注:渔阳是郡名,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地在北京市以东) 第二年,也就是元朔元年(前128 年)春,卫子夫生了一个儿子,被立为皇后。卫子夫立后一事,主父偃出了一分力。不过卫子夫立后,更有可能是因为新立功的车骑将军。这侍候汉武帝是真心对卫青好,其时田鼢已死,不必因为制衡而再捧出一个外戚。 接下来的事情史记汉书记载矛盾。对比书史中韩安国、李广与卫霍的传记,以及武帝本纪,事情的顺序应当是:这年秋天夏末或者初秋,屯守渔阳的韩安国抓到匈奴俘虏,以为匈奴已经撤兵,上书说农民耕作的时候到了,要求撤了军屯,(其实韩是想回京)。谁知撤了军屯不过一个多月,匈奴两万铁骑入侵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败渔阳守军,两战死了四千多人。韩安国被围困,手下千余兵(或者七百人)也快打光了。等燕王听到消息来救时,匈奴已经跑到雁门,又杀掠数千人而逃。武帝愤怒,派人责备了韩安国一顿把他赶到右北平去。 韩安国是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的名将,景帝时因为替窦太后的爱子梁孝王辩护而受到窦太后的赏识,后来又转而贿赂田鼢。田鼢死后,逐渐失势。太史公在他的传中提到卫青有军功,受到武帝宠信,而他却越来越不得志,调任右北平几个月就吐血而亡。 (注:辽西是郡名。治所阳乐在今辽宁义县西,地在辽宁大凌河下游以西一带。右北平,辽宁省凌源西。) 贬斥韩的同时,汉武帝召回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李广上任前作了一件很不名誉的事情。他要求派得罪过他的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那个不长眼睛的倒霉蛋杀了。不过匈奴人害怕飞将军,几年都不敢在右北平一带活动。 与此同时,卫青临危受命,出雁门追击匈奴。这次汉武帝给了这位车骑将军三万人马,同时命令将军李息从代郡出发,配合卫青从背后阻击。卫青再次及时捕捉到匈奴人的行踪,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 (评:注意卫青的前两次出征,太史公记录极其简略,反不如韩安国出壁入壁记载的详细,如果不是太史公偏心,就是卫青不愿意宣扬自己的战功。)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1-23
(四)大将军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暖花开时?,匈奴人再次侵犯,在上谷渔阳两地杀掠了几千人(根据史记的说法,韩安国是这一年被匈奴打败的)。于是距离第二次出征不到半年,卫青与李息再度披上战甲。 对于匈奴的连续袭掠,武帝采用的是避实就虚的战略,胡骑东进(雁门、代郡、上谷,渐次往右,到渔阳,已经在渤海之上,右北平更在渔阳东边),汉军西击。目的是为了收复河南(河套,黄河南)地区和秦长城,以保卫边郡,更重要的是保卫京师长安的安全。 卫青率领精锐骑兵从云中出发,越过西河,度北河,绕道匈奴后方直扑高阙,切断了河南匈奴与东部王庭的联系。然后转头向南,进入陇西,突袭在河南地区游牧的匈奴白羊楼烦两部,白羊王楼烦王北逃。卫青这一战斩首两千多级,缴获全部战车与辎重。收复河南之后,卫青巡行了榆谿古要塞,越过梓岭,度过北河,继续讨伐并攻破匈奴浦泥、符离两部,俘虏三千余人,并得到马牛羊一百多万,河套地区完全落入汉军掌控。卫青胜利回师,被封为长平侯,加三千八百户食邑。卫青的校尉苏建和张次公也因军功封侯,其中苏建封一千一百户为平陵侯。 (注:云中郡,郡所在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在黄河几字形右上角的地方,再往东就是雁门。西河,指的是内蒙古山西到陕西这一段黄河,也就是几字最上方那一横。梓领,是山名,也有人说是塞名。北河,今内蒙古乌家河,也是古代黄河主河道的一部分。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往北是阴山和阳山的交界,再往北是漠南匈奴右贤王的辖地。符离,塞名,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 卫青此次出师的具体时间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估计是在正月以后,三月以前。整个战程,从云中向西向南绕了黄河半个几字,从陇西回长安,不足两个月。以此可以看出卫青领兵的风格偏于凌厉,打起仗来可是一点也不温和退让,以后这种风格被小霍继承和发扬光大。在看整体战术,这位年轻的将领此时已经具备了一个统帅的韬略和目光。 战后,武帝在河南地区沿黄河置朔方、五原两郡,命令苏建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同时修缮秦蒙恬所建筑的秦长城。同年夏天,又从内地移民十万到朔方充实边防。 对照主父偃的传记,可以看出设置朔方城是主夫偃的主意,他曾经对武帝极力进言说朔方土地肥沃富饶,外有黄河天险,蒙恬便在那里修筑长城驱除匈奴,内则节省了转运戍漕的人力物力,是开疆扩土,消灭匈奴的根本。当时公卿们说不利,公孙弘更以秦时曾经发动三十万人在黄河北筑城失败的例子反对。但是武帝依然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应该说武帝还是颇有眼光的。以卫青恬淡的性格,数次对武帝推荐主父偃,很可能是惊叹于主父偃的才能,相信也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 (评:钱穆曾经说汉都在长安,匈奴据河套,是对长安的最大威胁。卫青取河南,置朔方,从此长安开始没有烽火甘泉之警。钱穆也提到,汉与匈奴东西横亘,匈奴王庭偏在东,长安偏西,所以匈奴利于东侵,汉军利于西征。建朔方城,放弃上谷渔阳等地,实际上是弃守为攻。此后河南地区成为出击匈奴的重要基地,加上右北平的李广,应该说匈奴两翼都受到威胁。然而卫青河南之战,不仅仅是收复了战略要塞河南和秦长城,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更重要的是使匈奴失去了水草肥美对其生存发展都十分重要的河套地区,削弱了匈奴的力量。所以卫青的第三次出征虽然杀敌不多,对于巩固北部边防以及后来对匈奴的战争,却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这次出师,卫青是全师而还,这就是说伤亡很少,不能不令人佩服。) 西汉朝廷移民朔方城的时候,同时迁徙郡国豪杰以及家财三百万以上的去茂陵。关东大侠郭解家贫,却也在迁移名单上。当时卫青替郭解求情,武帝依旧没有听从这位刚刚离了大功的车骑将军,说郭解一个小百姓能够让将军替他说话,可见家里不穷。 (评:参看《游侠列传》,可知郭解少年时期残忍狠毒,心里不痛快的时候杀人很多,但是为人讲义气,为了朋友不但可以两肋插刀,也可以牺牲生命,同时藏匿亡命之徒,盗墓铸私钱,完全是一个黑社会大哥的形象。直到年纪大了,才开始检点自己,以德报怨,喜欢行侠仗义,但是依然是杀人不眨眼。就是这么一个人物,所谓的关中贤人豪杰都争着交往。他杀了人,有人竟然把告状的杀了。他逃亡的时候,坦然将情况告诉收留他的人,而收留他的人为了不暴露他的行踪宁可自杀。它的门客因为一个儒生说郭解不是贤人就动手杀了这个儒生。种种情况,明明白白就是一个混黑道的。而以卫青的为人,会替他求情,一则可能是当时社会尚武崇侠,虽然有约法三章在上头,也不怎么当回事。比起郭解,后来小霍明目张胆射杀李敢也不过而而了,都有点从义气两个字出发。卫青是军人,袍泽之间最重义气,对郭解不免有惺惺相惜之感。再则,卫青少年贫苦,也许和郭解是旧交。又或者卫青新立大功,郭解的朋友以为武帝会看卫青情面,故此请托。无论如何,武帝没有因为卫青而枉顾国家法律。我再次坚信,卫青没有跟武帝搞BL。) 这一年,也是中大夫主父偃从荣极到辱极到一年。正月,武帝听从他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也可以推私恩将封邑分给其他子弟,不动声色地削弱诸侯势力。藩国既分裂,对中央的威胁就减轻,以后再也没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将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迁到茂陵也是主父偃的主意,对内充实京城,对外就近监管消除可能挑起百姓作乱的人,实在是个不必诛杀就可以消除祸害的好办法。郭解无疑是乱众之民,武帝是不可能绕了这样一个祸害的。 秋天,主父偃揭发燕王刘定国的私事,燕王自杀。又揭发齐王淫乱,于是武帝任命主父偃为齐相。主父偃到了齐国,将当年游学贫困时抛弃他的兄弟宾客都召集起来,给他们每人五百金后绝交。齐王怕他揭发自己的隐私,因而自杀。主父偃被告受贿,逼死齐王。武帝将他交给官吏审讯,主父偃承认接受诸侯贿赂,但是不承认威胁齐王。御史大夫公孙弘坚持齐王自杀主父偃是罪魁,于是主父偃被灭族。 (评:主父偃被杀的原因和晁错是一样的。推恩令下来,总有诸侯不服气。赵王告他,是怕他成为赵国的祸患,武帝杀他却是为了安抚诸侯。以主父偃之功,落得这样的下场,只能说明武帝确实是个合格却狠酷的君王。不过,对于这个下场,主父偃自己应该是有所准备的。当时的大臣都畏惧他那一张嘴,争着向他行贿。有人劝他不要太横行,他却说: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宁可倒行逆施。从他身上,也可以看出汉时人的一些特点。主父偃死后,当时的宾客也跑光了,朝堂上添了不少落井下石的人,只有孔车替他收尸,武帝认为孔车忠直,奖赏了他。从另外一方面想,主父偃之所以骄横,大约也是摸透了武帝的脾气,武帝喜欢的就是这种性情直爽硬气的人,比如以后的小霍。卫青跟从武帝这么多年,不会不知道武帝的脾气,然而他依然选择了温良恭俭让,或许就是看多了这些权臣的朝贵夕族。即令小霍,如果不是去世早,又有卫青在一旁督导看顾,以他的个性发展下去,很难说会有什么下场。只是又一个权臣横死,而且是一个朋友,卫青的心理必然别有一番滋味。)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1-23
(五)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冬,匈奴军臣单于死,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与太子于单争位。于单失败降汉,被封为涉侯(几个月后死),伊稚斜做了单于。 匈奴是游牧民族,历史可以上溯到唐尧虞舜以前,从西周开始,就不断骚扰中原。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打败了林胡楼烦,从代地开始沿着阴山修筑长城,直到高阙。后来李牧守边,匈奴不敢犯赵。秦王扫六合,统一中国后,又派蒙恬北伐,收复河南以及河北的阳山,连接三国长城。然而秦亡之后,刘项争位,河南之地又被匈奴夺回。 (注:北部重要关塞中云中、雁门、代郡三塞都是赵武陵王修建,东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则是燕国设立)。 (评:内乱的时候往往是外族进犯的大好时机,请参照红楼梦里探春姑娘的话。西周灭亡,五胡乱华,明被清代都是栽在这个内乱之上。秦末这场乱战,我们只能替老祖宗庆幸,匈奴到底不是成吉思汗。) 当时匈奴首领是雄主冒顿。冒顿和他的子孙让汉初的帝王吃尽了苦头,高祖倾全国之兵三十二万北伐,结果被困白登城,不得不靠反间阏氏逃脱。文帝时老上、军臣单于父子大肆侵汉,虽然有名将周亚夫等防边,烽火依然通向长安城甘泉宫。景帝时靠和亲总算让匈奴维持在小打小闹的范围。直到武帝时,卫青为将,三次征讨匈奴,夺回河南,双方力量开始逆转。 (八卦: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好歹还逗来美人一笑,可是文帝这把烽火却是因为太监一怒。原因么,就是文帝要他的小太监中行说陪公主出塞和亲。中行说不愿意去,文帝便强迫他。小太监大怒:你小子非要我去,我一定不会让你好过。说到做到,到了匈奴便投降了。他将汉朝的优秀文化,比如分条记事,传入匈奴,让匈奴人知道了如何核算人口牛羊的数量;又教唆老上单于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妖魔化汉朝,增强民族自信心;帮助老上单于寻找有利时间对抗汉庭,真的让文帝焦头烂额了。八卦之后的评:翻开史记看看,这个中行说的头脑还真不是一般的简单,不光一张嘴能言善辩,军事头脑也不缺,竟然是文武全才。景帝时匈奴不再大肆侵犯,有可能是文帝去世了,中行说的怒气消了。不过小太监火气这么大,似乎有点不寻常,有心人请继续八下去,现在呢,让我们回到武帝元光三年。) 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匈奴当然不甘心,于是频频袭扰汉域边境。一只鞋即位后的夏天,匈奴数万骑入侵代郡,杀死代郡太守,劫掠千余人;当年秋天又攻入雁门,再杀掠千余人。 武帝没有马上回击。可能是因为王太后薨逝,国丧期间,不想兴兵。另一方面,张骞结束了长达十三年的出使,从大月氏归来,并带回匈奴周边地理以及西域图籍,被武帝封为太中太夫。汉朝休养生息,更大的行动在酝酿中。 (评:张骞此行,不仅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对沙漠各族有了深一步的了解,对以后的漠南漠北以及河西之战,助益极大。估计张骞回来后这一年多卫青一直忙于背地图,准备地理考试。《大汉天子》里汉武帝的兄弟张汤也在这一年被任命为最高执法官廷尉) 汉朝按兵不动,匈奴却在第二年夏天,各派三万骑入侵代郡、定襄以及上郡。河套地区本来是右贤王的地盘,右贤王当然也不会闲着,几次侵扰朔方城,杀掠百姓,企图夺回河南。于是武帝在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天再度发起漠南之战,卫青第四次出征。 (注: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和林格尔。上郡,今陕西绥德县东南。匈奴部族以单于为尊,下面设有左右贤王[匈奴语屠耆为贤,左右贤王即左右屠耆王,左贤王常以太子充任],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大都尉、大当户,以及左右骨都侯。左王左将居东,从上谷郡开始,向东与秽貉朝鲜接壤;右王右将在西,从上郡开始,与月氏、氏族羌族为邻;单于的王庭则延伸到代郡云中。) 这次出征,汉朝共发兵十几万,目的保卫河套地区,打击对象自然瞄准了盘踞在漠南的右贤王。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卫尉苏建(苏武的老爹,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骑将军)、代相李蔡(李广的堂弟,轻车将军),则从朔方出发,四将均受卫青节制。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则从右北平出发,牵制左贤王。 这一战卫青采用的战术是远程奔袭加夜袭。出塞后急行军六七百里,乘夜包围了右贤王。右贤王没有把卫青放在眼里,以为汉兵不可能深入漠南草原,还在醉饮帐中。汉军袭来,他大惊失色,也顾不得部属了,带着爱妾连同数百名护卫,乘夜奔逃到北方。卫青的部下轻骑校尉郭成带人追了几百里,右贤王已经逃远不及。汉军抓获右贤王属下小王裨将十余人,部众一万五千,牲畜数千百万,战国之辉煌,是对匈奴作战的第一次。卫青引兵凯旋。 这一次大战,也是汉军第一次深入塞外作战。从此以后,汉军深入草原沙漠,战火离中原越来越远。武帝得到战报,龙心大悦,不等卫青回到长安,派使者到边塞,捧着大将军印,就在军中任命卫青为大将军,诸将之兵皆归大将军统帅。从此,卫青实直名归确立为军中第一人。 (评:从元光五年第一次出征起,卫青就一直独立领军,指挥作战的经验可以说相当丰富。几战下来,可以看出他用兵奇正兼擅,直击、迂回、突袭各种战术运用得相当娴熟,如臂使腕。这一次出兵,直捣右贤王, 30岁左右的卫青更成为一个成熟的统帅。异地作战,长途奔袭能够准确地击中目标,出塞之前,卫青一定作了充足的准备,对于塞外地理环境和气候认识颇深,才能取得成功。另外,这一仗四将协同作战,没有一路失期或者迷路,相信卫青对于将军的调配和指挥协同作战也应该有了一套有效的方法。这一仗,太史公描述的比较详细,可能是因为有朋友随同参战,亲身经历。以后大将军两出定襄以及最后的河西之战,太史公写来都如灵活现,比较起来小霍的军功基本上是照抄武帝的诏书,对卫青也不算偏颇了。卫青具体指挥协调参战大军的方法,太史公没有解释,因为这是主帅直接下达给校尉军官们的指示,卫青在战报里也没有提。) 大将军回朝后,论功行赏,加封食邑八千七百户。武帝还觉得不够,将卫青三个儿子都封为列侯。荣极之时,卫青依旧头脑清醒,将功劳归于皇帝和将士。陈词表示自己能在军中任职,是皇帝庇护,出战大捷,则是校尉将士出生入死之功;皇帝也已经增加了自己的采邑,而他的孩子年幼无功,却蒙天子垂恩割地封侯,不符合自己在军中做官鼓励将士奋斗的本意,坚决辞功。武帝表示没有忘记诸校卫的功劳,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等十几位将军校尉。卫青爱护部下与将士们同甘苦的形象终于得到人们的承认。这条封侯捷径,让淮南王的部将雷被也动了心,想跟卫青去打匈奴。 (评:推功让爵,是第一件可以反映卫青为将品性的事情,或许被人怀疑他的真诚。然而跟随卫青作战的将士必不作此想。在卫霍列传中所附的十七名将军中,以校尉身份跟随卫青最后做到将军的超过一半,而直接跟从小霍作战的名将只有两位,相较之下舅舅对部下显然比小霍要考虑的多些。这次封侯的都尉校尉大多数已经是第三次随卫青出征匈奴,公孙敖封合骑侯,封邑一千五百户,仅次于轻车将军李蔡,卫青这恩也报得够意思了。李蔡是李广的堂弟,也已经两次跟随卫青作战。以名气而言,李蔡比堂兄差得太远,但是他从文帝朝开始就慢慢积累功劳,又肯老老实实听卫青指挥,得到封侯,以后更是出将入相,位列三公,给庸庸碌碌的老好人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终生不得封侯的李广,此时不知该做如何想。然而武帝手下无论是将军还是丞相,得善终的实在不多,李蔡就在相位上犯法被处死。卫青的姐夫公孙贺也是一个聪明人,武帝要拜他为相,他吓的大哭不想干,却也逃不过族灭的下场。韩说则是武帝男宠韩嫣的弟弟,自己也是武帝的男宠,后来江宠以巫蛊事诬陷卫太子,韩说去太子宫找证物,被卫太子杀死。卫青传中包括卫青在内的十八名将军,得到善终竟没有几个。这些,都是卫青去世以后的事情了。) 卫青的人品,本传中只有仁厚温和忍让几个字,然而看他行事,才明白这几个字加在他的头上竟不是虚言,卫大将军是真正当得起。他的人品,淮南衡山两王的传记中写得更加明白。 从元朔三年开始,淮南王就意图谋反。卫青成为大将军后,他怕朝廷派卫青来镇压,便向部将伍被询问。伍被说自己的朋友黄义曾经随同大将军攻打匈奴,回来以后告诉他:“大将军对士大夫有礼,对士兵有恩,人人都乐意效命。策马山冈如飞,才能出众。”认为卫青有才干,并且有丰富的征战经验,不容易抵挡。淮南王的谒者曹梁出使长安归来,更明白表示大将军号令严明,作战英勇,常常身先士卒。安营扎寨,凿通井水,士兵人人喝上水,他才肯饮;出征归来,士兵渡完河,他才肯渡;皇太后赏赐的东西,他都转赐部下,即使是古代名将也无人可比。后来淮南王再次以陈胜吴广事做比要谋反,伍被依然强调卫青的才能不是秦将章邯杨熊所能比拟的,于是淮南王派人入长安,一则意图刺杀卫青,二则说服丞相公孙弘屈从。这是元朔六年。 (评:淮南王传中,伍被和曹梁对于卫青都是交口称赞。对照李广的传记,对士兵爱恤,作战英勇都如出一辙,唯一强调的一点就是卫青军纪严明。我想他是将李广与汉初另一位名将程不识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了,既有李广的个人勇猛和爱将恤卒,又将程不识的严谨用来治军。后来的小霍明显地更偏向李广治军宽松的路子。卫青在军中士兵心中的威望,太史公没有在本传中提到,便有了治史不公的嫌疑。也许在他看来,伍被不赞成淮南王谋反,言辞之间可能故意把卫青的优点夸大。即使如此,还有一个曹梁,更重要的一点:他遗漏了淮南王的女儿刘陵。这位翁主可是个出色的间谍,在长安结交了不少权贵,以她的能耐,自然知道伍梁两人是否言之不实。淮南王谋反,唯一忌弹的就是卫青,而不是直言敢谏宁愿守节捐躯的汲黯。汲黯不过是个不能拉拢的问题,卫青站在那里,是明明白白地昭示他将失败。所以,淮南王派人刺杀卫青,拉拢公孙弘,却放过了汲黯。) 卫青的为人,不必夸张已经是一个完美的将军、人臣和君子。然而太史公却在卫青传中特意添上一笔:不得贤士大夫的夸奖,却也基本上是事实。究其原因,则要回到元朔三年。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1-23
(七)人臣之道
匈奴在西部战场失利,秋天再次入侵代郡,杀死了都尉朱英,成为大将军后的狼嘤诘诙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1-23
平阳公主是王太后的长女,封号阳信长公主,因为嫁给了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代平阳侯曹时(曹寿),所以称平阳公主。下面还有南宫、林虑两位同母公主,汉武帝则是王太后唯一的儿子。南宫公主后来成为匈奴的大阏氏,但是她到底是汉武帝的姐姐还是妹妹,汉书没有明确指出。
武帝即位时年仅十七,此前十年和此后十年,汉朝和匈奴一共有过两次和亲。第一次是景帝前五年(前152年,《汉书》),嫁给军臣单于,根据《册府元龟》,《景帝传》认为就是这位南宫公主。但是那一年武帝年仅五岁,如此一来,南宫公主起码比他大了九岁(以十四岁为汉朝女子最低出嫁年龄)。第二次是武帝元光元年,马邑伏击匈奴流产的前一年,这一年武帝已经二十三岁,假如南宫公主是武帝的妹妹,年龄似乎也颇合适。不过,也有人认为说元光元年和亲的是宗室女。那么,南宫公主在景帝朝和亲比较可信,和亲时,平阳公主应当已经嫁给了曹时(曹时大约在153年左右继承侯位)。她的年龄至少比武帝大十岁,但是姐弟俩的关系似乎比其他人来的近些。 建元二年武帝遇卫子夫,卫青为平阳侯府的骑奴。那一年武帝十八,小霍两岁,卫青的大姐还没有出嫁。假设汉朝女子最高出嫁年龄为二十,卫子夫也就十四至十七左右。平阳公主和卫青之间年龄相差至少十二年。 卫青的生年不详,什么时候忍受不住嫡母和异母兄长们的欺凌而离开郑家的,历史也已经无考。但是当他逃离郑家时,应当还是个没有什么能力保护自己的少年,连当骑奴的资格都还没有。当他仰视着这个衣着华丽的女主人时,一定也不会想到:十几年后,他会成为这座府邸的主人,他所侍奉的高贵公主会成为自己的妻子。而这位皇家名册上正式名称为阳信长公主却以丈夫曹寿的封号载入历史的贵妇人第一次看到这个英俊少年长高,让他做了自己的侍从骑奴时,或许也不曾想到某个一闪而过的绮念或许是一段不可告人的心事会成为现实。 现实是曹寿生了恶疾,离开京城,不久死在他的封地。这一年大约是元光五年(前130年),田鼢被窦婴灌夫的“鬼魂”吓死,阿娇被废,公孙弘第二次被武帝招入朝中。卫青在期门军中呆了近十年,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为一个可以领军的青年将军。第二年,他初击匈奴成功,得到了卫霍家族第一个爵位:关内侯。第四年,他第三次出击匈奴,从云中打到高阙再到陇西,成为长平侯。元朔五年(前124年),出高阙,赶跑右贤王,为大将军,三子封侯。汉书说三子在襁褓,可能有些夸大,但是年龄幼小是无疑的。这一年卫青不过二十几三十左右,而平阳公主早已超过四十三岁。 列侯即可以尚主。平阳公主寡居几年,又动了结婚的念头。她问身边的侍从,列侯中谁比较好呢?侍从们自然都是玲珑心肝,众口一辞推荐了大将军。公主笑,从前他不过是我的骑奴,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巧丫环们自然说了:如今大将军尊贵无比。的确,姐姐为皇后,三子皆封侯,也没有任何一个非刘氏家族能及了。于是平阳公主就跟过去的歌女卫皇后说了,聪明的卫皇后转达给武帝。凯旋归来的大将军回朝之后,便接到了一纸诏书,让他娶平阳公主。 (注:史记褚少孙补记说卫青有四子,应是一个错误。卫青长子卫伉既是宜春侯,后来失侯,待卫青去世后继为长平侯。) 光武帝朝,湖阳公主新寡,看中大司空宋弘。刘秀把宋弘召开,转弯抹角问他对“富易友贵易妻”这句话的看法,宋弘一句“糟糠之妻不下堂”就把刘秀打发了。然而,武帝没有刘秀那份客气,他几乎是恶作剧地将老姐姐塞给了卫青大将军。 除了招人红眼招主猜忌的的军功,奴隶出身的卫青唯一的也是最终的靠山是皇帝,当这座山向他压过去时,即使是个烫手山芋,年轻的大将军估计也只能咬牙捧在手上。何况捧的是他的旧主,没有情也有一份恩。若是他敢表示一分不满,不必等到小霍横空出世,已经成了武帝不得不揉掉的眼中沙。 平阳公主是聪明的女子,她是真正懂得如何媚上的一个。另一方面,她也等了六年,等到卫青成为大将军。有一个可能:她等的不是一个大将军的尊贵称号(长平侯已经可以尚主),她等的也许是一个位置。史书没有记载卫青的元配夫人是否还在,不过,即使存在也改变不了结局。以后,王夫人受宠,大将军听了宁乘的话,将武帝赏赐的千金一半给了王夫人的家人,已然有平阳公主的影子。 卫青尚主之后,再没有第四个儿子出生。元狩四年(前119年),最后一次出击匈奴的战争,他带着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一起去了。这是一场惨烈的胜利。匈奴逃了,漠北无王廷,西汉胜了,却损失了九成战马。此后十余年,武帝朝对匈奴发不起大的战争,只在小打小闹,他也不再出征。同时戾太子长大,开始劝谏父亲四处征伐。 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逝,享年四十八岁左右。年轻的戾太子和父亲沟通的最后一道桥梁也坍塌了。武帝为他起冢,象庐山。两年后,武帝重起建章宫,不知道会否想起这位姐夫兼小舅子做建章监为他建期门军的事情。平阳公主没有再嫁,死后与他合葬。 这一对曾经的主仆,最终成为夫妻平等地葬在茂陵同一个墓穴。他们的故事,经过文人们的想象,被铺衍成一个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奇。在台湾的某位女作家笔下,年少的卫青爱上了他有胆有识而美丽的女主人,为了拉近和女神的距离,他离开了长安金碧辉煌的宫殿,在黄沙滚滚的大漠用生命博取功名。女主人的眼,越过多病的丈夫,看着这少年。看他一日日成长,一日日绽放出属于他的光芒。然而,咫尺之外是天涯,她将一个平庸的女子嫁给了那少年,借此保留自己在少年心中的地位,却不知这是个最最糟糕的方法。。。终于那平庸却心性高傲的女子忍受不了丈夫的温柔出于一颗属于别人的心。她自杀了,成全了那对旧日主仆,而成全成了毁灭。这是个浪漫主义加现在女权主义的故事。卫青的功名成就于对平阳公主的爱,而平阳公主的爱却在时间长河中流失。 青春偶像剧<大汉天子>也渲染他们的故事。小马夫卫青从匈奴人的马背上救出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捐出自己的清誉将卫青从法场上救下。这是一场夹杂着孺慕和怜爱的姐弟恋,却因为淮南王反叛时射上长安城的一支羽箭而永远延续。班师回朝的大将军,抱着重伤不治的妻子一步步离开甘泉宫,却不及带妻子和孩子进入自己的家门。他以后的生命里,便在时时等待着妻子的召唤,直至有一天累了,妻子的呼唤也越来越近。。。第三部《铁血汗青》,卫青一定是在对妻子的怀念中闭上眼睛。 也许,卫青和平阳公主也希望他们是这些美好故事的主角。 (补:史记中还提到一个平阳公主。夏侯婴的曾孙夏侯颇尚平阳公主。夏侯颇元光元年(前134年)继承侯位,元鼎二年(前115年)因为和父亲侍婢私通畏罪自杀。这个平阳公主不知道是否就是汉武帝的姐姐。如果是的话,难道平阳公主还离了一次婚不成?)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1-23
霍去病对李敢是暗杀而不是单条吧?
这个家伙和卫青比起来差远了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1-23
关于卫青,我再说几句好话。有很多人认为李广是被卫青害死的,这样说其实并不公平。李广确实是一位百年难得的猛将,但是他自身无法逃脱匹夫之勇,根本无法与卫青这样深谋远虑的统帅相提并论。卫青也完全不是因为嫉贤妒能而害死李广的,他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他本人就是国舅爷,根本没有必要去与李广争风吃醋。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卫青之所以不肯重用李广是因为汉武帝的指示。卫青出征匈奴临行之前,武帝私下里告诫卫青,认为:“李广年纪老了,总是没有好运气,不要让他正面攻击单于,不然的话,我怕我们最后会捉不住单于。” 而且公孙敖不久前失去了侯爵爵位,卫青也想给他立功的机会,让他与自己一起在正面与单于作战,所以将前将军李广调到东路。东路要绕道,路途遥远,水源和青草也比较少。李广知道这个情况,坚决地向卫青推辞。他请求说:“我是前将军,应该做前锋,如今您却另外让我从东路进军。而且我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与匈奴作战,直到今天才有机会正面对付单于,所以希望能在大军前面做先锋,先去和单于决一死战。” 卫青没有同意(当然不能同意,因为皇上专门叮嘱过)。于是李广没有向卫青辞行,就率领军队出发,心里十分恼怒。 李广与赵食其率领的东路军因为没有向导,在沙漠中迷失了道路,所以落在了卫青的后面,没能赶上与单于的战斗。等到卫青率领军队回师,经过沙漠南部时,才遇到李广和赵食其两位将军。 卫青派长使责问李广和赵食其迷路的情况,并责令李广到军府完成书面报告。李广说:“校尉们没有错,是我自己迷了路,我现在自己写报告交到军府去。” 他又对自己的部下说:“我从少年时开始,与匈奴大大小小打了七十多仗,这次有幸跟着大将军出征,能够与单于正面交锋。谁知大将军将我的部队调到东路,路绕而且远,结果还迷失了方向,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六十多了,总不能再去面对那些刀笔小吏吧?”于是就拔刀自刎。 李广为人清廉,得到的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吃喝与士兵一起,在二千石俸禄的职位上做了四十多年,家里却没有多余的财产。 他的手臂很长,擅长射箭,估计射不中目标就不发箭。他带领军队,在困难的环境下找到水源,士兵们还没有都喝到水,李广自己就不喝;士兵们还没有都吃过饭,李广自己就不吃。士兵们都乐意被他所用。等到李广自杀,全军将士没有不哭的;百姓们听说以后,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无论老少都为他流泪。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卫青故意陷害李广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他不可能只有这一点气量。李广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只能归罪于他的命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完全是命运的问题。其实汉武帝还是很爱惜李广的,出征前的叮嘱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保护李广的目的。李广这样富有经验的将才是国家的重大财富,他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担任先锋,亲自冲锋陷阵的,在中军营帐出谋划策就足够了。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1-23
我最纳闷的是霍去病18岁横空出世,到21岁当大司马大将军,五出匈奴,打得匈奴远遁漠北,封郎居胥,其时位极人臣,红极一时,为什么23岁就英年早逝了呢?找了半天都找不到霍去病的死因。
|
|
返回顶楼 | |
发表时间:2005-01-24
robbin 写道 我最纳闷的是霍去病18岁横空出世,到21岁当大司马大将军,五出匈奴,打得匈奴远遁漠北,封郎居胥,其时位极人臣,红极一时,为什么23岁就英年早逝了呢?找了半天都找不到霍去病的死因。
公元前 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有说是传染病),年仅24岁。对于这位青年名将的过早离去,人们都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汉武帝特地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状象祁连山的坟墓,并发动陇西、北地等五郡的匈奴人民,身穿黑甲,把霍去病的灵柩从长安护送到墓地安葬。 |
|
返回顶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