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交互作用:是注意与某种感觉或观念的互相作用所形成的循环状态,是使上述感觉或观念增强的过程。森田理论主要是研究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因此注重注意和感觉的恶性循环,如有人在紧张等因素作用下突然心慌,他想该不是心脏病吧,这样一想就容易紧张起来,越是注意心脏,越是感到心慌,反复循环使心慌加重,这就是精神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其实对这个概念深入思考会发现,这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机制,我们的注意向某方面集中时就会带动精神能量向某方向流动,如果精神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好事,可以称之为正向精神交互作用,例如,越想越高兴,越想越美,越吃越香,越看越爱看,越看越喜欢,越干越起劲等。在思想矛盾的作用下,发动起来的精神交互作用常常产生不好的结果,可以称之为负向精神交互作用,此时精神能量向负的方向流动,发生负向精神交互作用也叫精神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例如,越想越怕,越想越后悔,越看越烦,越想越生气,越来越痒,越来越慌等,精神交互作用一旦发动,很多情况下很难控制,如越是害怕手洗得不干净,就越加紧洗手,这个时候常是旁观者清,对当事人劝说:你别害怕,转移注意力就好了。其实当事者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常常是越想控制就越是控制不住。因为精神交互作用这个动力系统是需精神能量支持的,这种精神能量的来源就是思想矛盾,思想矛盾不改善,负向精神交互作用也很难得到改善。
(2)思想矛盾:是指思维(包括认知)方面出现的偏差、思想歪曲、思想错误等。原意主要指“应该如此”和“事实如此”之间的矛盾,生活中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理论与事实经常互相矛盾或不一致,而本人却没有察觉到其中的问题,即没有察觉到思维偏差、歪曲或矛盾,仍然用这种“问题思维或偏态思维”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情感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那么这种“问题思维或偏态思维”称之为思想矛盾。生活中人们的判断经常会出现错误、歪曲或偏差,但是很快就会被自己或周围人发现并加以纠正,正常人对修正这种思维无论感到多么痛苦、尴尬,都会及时修正,但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文化水平,性格特点、个人经验等因素的不同,有些人不能马上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直到出现问题才有可能被发现,另一些人没有形成很有效的思维调整、监护、修正机制,又很难及时发现同题,即使周围很多人已经指出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也不认为自己思维有错误、歪曲或有偏差(又加一层思想矛盾),因此问题原因总是归结于他人、客观、外界,这的思想矛盾总是得不到修正,形成一种不正确的思想模式。因此,一方面,思想矛盾直接影响心身健康、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等,使其患某些躯体或心理疾病,搞不好家庭、邻里、单位同事的人际关系,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能干好工作等。另一方面,遇到某种契机就容易发动负向精神交互作用。如有人为一个很轻的心前区不适,误认为患了很严重的心脏疾病,越来越觉得问题严重,越关注心脏部位的症状就越感到症状严重,控制不住胡思乱想,不停地四处求医,也得不到解决,因为事实上并不是像他想的那样,但仍固执己见,以至于不能工作,个人生活甚至都需要别人照顾。病情长期迁延,损失钱财,浪费时间,体验痛苦。
思想矛盾的表现特点为:他们在说话时常常一开始说--我认为、我估计、我想、我推测、我寻思、没想到、不可能、不一定、肯定、一定等。自己从不说自己是最正确的,但从不愿接受别人的劝说、建议,似乎自己才是最正确的,对医师的检查结果不轻易相信,医生的治疗意见不轻易接受,或不能维持长期信任关系,生活中各种事实不能接受,基本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和想法。
(3)注意固着:是在精神交互作用中使注意长期执著地固着在某种感觉或某种观念时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注意的重点或者在意的中心感觉极度增强,而对其周围的感觉相对减弱,对周围注意的 流动性减退,就是对所关注的事件以外的事情不感兴趣,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大家看来这样做怎么行,这样做一定会失败的,在他看 来没有什么,很好啊,别人怎么劝说,听不进去,而对关注的事情 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放在精神活动的中心,注意轻易不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这种状态轻者一般只是表现注意不容易集中,干什么事没耐心,注意涣散,而对关注的中心极其敏感,有一点细微的变化都能强烈地感觉到,例如对一点点心慌症状会发生惊恐障碍,对一点疲劳就感到浑身像一摊泥,注意固着严重时注意常不能像平一样随意指向别处,除了关注的事以外,什么事也干不下去,就好像自己已经不是自己的司令官、已经指挥不了自己了一样,或者注意转移比平时感到费力,有时不由自主地注意又回到所关注的感觉或观念上来,这像一种强迫性关注,而对生活、社交、工作中的事却注意涣散,记忆减退,使当事者十分烦恼,便想极力摆脱这种状态,却陷入更深的烦恼中,难以自拔。对于周围人的劝说,似乎都听懂了,可就是记不住,好像故意在做抵抗。例如有些强迫障碍伴有焦虑不安,因此想方设法要消除焦虑,这时如果别人说你越这样就越焦虑,道理很简单但不容易被接受,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另一些强迫障碍为了消除焦虑就反复思考或者做自己注意的事,反复做自己想确认的事和想弄干净的事,以达到暂时的平静,别人无论怎么劝不要这样做了,都没有用,患者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注意固着能够持续下去的精神动力来源是:
①思想矛盾;②性格缺陷,如完善欲过强;③极力想排除这种状态的愿望。
注意固着的表现形式如下:
①周围注意狭窄:注意固着于极少的某件事上,导致对周围事物注意范围狭窄,注意涣散,注意难以集中到自己关注的事物上。
②局部注意增强:由于注意高度关注极少数事物,精神能量大量聚集,导致被关注的事物感觉增强,如能感觉到心跳、脉搏的搏动,周围环境的细小声音等。对关注的事物记忆增强,如关注躯体不适则记得住症状演变的所有细节、感受,而对关注的中心以外的事物则记忆减退。
③注意的调动或者流动性下降:例如,某人害怕自己患了什么严重疾病,时时刻刻关注着身体的每一点不适,稍有不适便迫不及待地查找原因、向别人述说、想办法排除,不能如愿会导致更加高度关注身体的每一个微细变化,对于身体一点点不舒服都极其敏感,而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做不下去,注意力难以从关注的身体上主动或被动地转向其他方面,身体的一点点不适都记得十分清楚,而对其他事情记忆明显减退。对关注的事物极其细致,而对其他事物细节的关注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学习、生活、工作很容易出现问题、错误。
(4)症状受容性低下:这里所说的“症状”可能是一种症状(如疲劳、害怕、不安等),也可能是一种现象(如被别人看不起等),症状受容性低下其实也是在思想矛盾和对症状的反感情绪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对焦虑不安、烦恼等症状的容忍度或接受度的低下,表现在对焦虑、恐惧、杂念、强迫、烦恼、躯体不适等症状的强烈排斥、对抗、抵制,通过不停地关注、反复地查阅资料、到处就医、请求检查、休息(不去工作或上学)、反复述说等方法试图达到消除上述症状的目的。这种态度和做法一般不可能达
到目的,因为这些症状起初不一定都是异常的,正常人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出现上述症状,企图用个人的努力把正常情况下也可以出现的现象全当作异常来排斥、消除,这本身就是思想矛盾,很容易发动精神交互作用,结果反而使这些症状更加严重。所以症状受容性低下本身就会加重“被束缚”状态,使上述症状更加严重。
症状受容性低下主要表现为对一时解决不了的症状、烦恼无法放下,反复纠结,反复过分关注,竭尽全力除之而后快,不去除之就无法安心。
(5)身体、社会功能下降:身体功能表现为血压、呼吸、心率、记忆、注意、情绪、体力等多方面,如血压升高、呼吸费力或困难、心率加快、记忆减退、注意集中困难、睡眠障碍、食欲障碍、性欲障碍等,这些障碍是功能性的障碍。社会功能表现为工作能力、社交、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如工作常出错,感到工作难以胜任;学习成绩下降;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家庭经常吵架;不愿见人,不与其他人交往;不能做家务等。假如有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也产生了注意固着于症状的现象,但是一点也不影响
身体、社会功能,照样可以正常进行工作和过正常的家庭、社会生活,甚至带着症状更加努力地参加工作,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就说明被束缚状态还不严重。被束缚状态多影响身体、社会功能,这时虽然身体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或明显异常,但表现为工作能力、效率、社交能力下降,身体不能适应正常工作,不能料理家务,不能完成自己的角色(如不能尽到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等角色义务)。这种身体、社会功能下降会进一步引起自我关注和焦虑,往往又加重被束缚状态的严重程度。
(6)完善欲过强:是指人的性格因素,这种性格倾向会使人产生特殊的行为模式。具有这种倾向的人有许多优点,如上进心强,办事认真、细致、遵守规矩等,但缺点是常常对日常生活中正确的、好的、优秀的方面不以为然,认为我努力了这是应该的结果.只要把错误、失败,问题消灭掉就行了,因此对错误的、不好的、低劣的方面及失败、挫折极其敏感,极力排除。例如,对自己考试得了90分不以为然,而对丢掉的10分却十分恼火;对涨了工资不以为然,对比别人少涨了一点十分恼火;丈夫今天休息,打扫了家里卫生,做了饭菜,可是完善欲过强者常常好像看不到这些,却很容易发现门口拖鞋没摆好,菜炒得有点咸,炒菜把屋子搞得烟雾缭绕,为此而不满,结果吵架;工作有点累,回到家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医院检查没有异常,这本来是好事,但不满意没有发现问题来证明自己的判断,又到别的医院检查,又找更高明的医生诊查,结果越搞越严重;有的患者患病后经过治疗,病已经好了很多,但是不为此高兴,而是看到、感觉到留下来的那些症状,就不满意,越不满意就会使状态越糟。另外还有一种倾向,什么事不做得完美就不满足,非要持续地做下去直至满意为止,这样当然有好的一面,会使一些事情做得很好,领导满意,大家满意,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使自己满足的,那样一来就会经常处于不满足、不愉快之中,处于一种疲于奔命之中。好像这单位、这个岗位、这个家离开自己就玩不转一样。完善欲过强会容易使人成为焦虑、恐惧、强迫、紧张、躯体化不适的易感者。这些症状一旦出现,过强的完善欲会使症状进一步加重。
2、强迫障碍的精神病理——神经质
神经质是人的一种性格特征,是容易患神经症的素质因素,一旦具有神经质性格的人患了强迫障碍,那么这种性格特征就变成了精神病理的一部分,因为这种性格特征便成为患者强迫障碍症状持续存在的精神动力和难治的原因之一。理解这些特征,把它纳入治疗的体系中,对强迫障碍心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神经质表现在前面已经介绍,这里就省略了。
3、强迫障碍的其他常见精神病理
(1)精神拮抗作用失调:人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和调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因此森田教授称为精神拮抗作用。例如发生恐怖感时,又会出现“不要怕”的相反心理;被表扬,则谦虚起来说“不行,不行”:被批评时,马上想到辩解“这不怨我”;对异性出现欲望时,有时会出现“下流”等念头。这些所谓相对观念是精神领域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常常无法随意自行消除的。适度的精神拮抗作用,可以保持我们的欲望和抑制之间的平衡,保证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安全。但是这种精神拮抗作用过弱、过强都会引起精神活动,行为的异常。
如果缺乏这种拮抗作用,就容易出现缺乏抑制的冲动行为,在幼儿或病态人格身上,常可以见到这种现象。若精神拮抗作用过强,则容易丧失精神活动的自由,就像肌肉的拮抗作用过强而导致肌肉强直或肌肉痉挛一样。例如,站在高处时,任何人都有害怕跌落下去的恐怖心理,产生别害怕的心理也是正常的,但是用别害怕的心理去除掉害怕的心理是徒劳的,反而更害怕,以致吓得两腿发抖,这是因为拮抗作用过强所致。
(2)情绪本位的行动准则:是指以情绪的好坏为行动准则或者是说以情绪为第一位的行动方式或生活态度。这是一种不健康、幼稚的行动方式或生活态度。常常表现为喜欢做的事不分好坏、轻重就愿意去做,不喜欢的事不管怎样也不愿意去做。例如,有些人喜欢玩电子游戏,就整天沉浸于游戏中,不管谁的劝阻都不听;而不喜欢上学就不去,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就不去;不喜欢运动,不管是否身体需要都不去运动,结果身体越来越胖,却在所不惜;不喜欢的人和事就回避,不管是否需要。这种情绪本位的行为准则会助长不良习惯、不良行为,而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一旦患了强迫障碍,也很容易坚持自己的病态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情绪本位容易使病情慢性化。
(3)负向思维倾向:是一种遇事总往坏处想的思维模式。如给朋友打电话,对方没接,认为“他可能特意不接我电话,不理我…“他可能看不起我”;稍有心慌就认为“自己是患了心脏病”;稍有睡眠不好就害怕患失眠症。负向思维也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思维方式,本意是使自己避免被骗、生病、事故、受损失等,但总是这样想问题就容易导致情绪低沉、焦虑、烦闷、强迫性地胡思乱想,成为症状的一个部分。
(4)负向情绪:它是相对正向情绪而言的,负向不仅带有负的意思,还带有可以进一步向负的方向发展,以致于负性的情绪越走越远,死的恐怖就是一种负向情绪。它又是消极防卫本能,常伴有负的精神能量,产生消极的精神动力,因为这种精神动力会产生消极的防卫行动。死的恐怖越强烈,伴随的消极的精神动力也越强大,所产生的行动对人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死的恐怖的另一面是生的欲望,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死的恐怖越强烈,说明生的欲望也越强烈,这种本能的情绪是不能被消除的,但可以互相转化,就是说按照生的欲望去行动的人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被转变成围绕死的恐怖去行动,相反围绕死的恐怖在行动的人也可以被转变成围绕生的欲望去行动。一个正常人在正常情况下表现为按照生的欲望来进行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行动和生话。建设性行动所收获的成果越大,生的欲望相对的死的恐怖所怕的结果就越不容易出现。因此生的欲望就像一个数学公式,我们如果能够灵活地掌握它,灵活运用它去解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题目和问题,就会发现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如果我们生活中遇到难题
没办法解决,不知如何是好了,那么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掌握这个公式(围绕生的欲望展开的建设性行动),这并不奇怪,当我们学会一种数学公式时,也许我们用这个公式可以解很多过去不会做的题,但100分并不那么容易,有时还是出现错误,这时回头再去重新理解这个公式,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具有神经质倾向的人或具
有疑病体验者在遇到挫折、失败、痛苦、打击等契机时,就容易发动负向精神交互作用,情绪容易由正向转为负向,按照生的欲望行动如果转变为围绕死的恐怖而行动,则使伴随生的欲望的精神能量转向死的恐怖,死的恐怖在其强大的精神能量支持下占了上风,人的行动会转向围绕死的恐怖来进行。而他们就是不善于运用建设性行动来解
决生活中困境、烦恼的人,患病以后这种倾向就会成为症状的一个部分。
(5)思维监督和修正机制不健全:由于思维活动的信息来源、本人知识面、经验多少等原因,思维多数情况下不可能达到十分准确无误,有时思维出现偏差、歪曲、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正常情况下人们会根据事实、经验、亲友的意见、电视广播书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信息,对自己的思维不断修正,纠正那些偏差和错误。而一部分人缺乏这种思维监督和修正机制,轻易不会信任事实、别人经验、亲友的意见、电视广播书刊杂志等媒体的信息,不去修正自己的思维,因此在偏差或错误的思维基础上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一旦问题出现,常不愿意也很少从主观、从自身找原因,那么这种思维监督的问题就无法发现,也得不到修正,思维偏差、歪曲、错误就会不断影响自己的一切精神活动。
这些精神病理都是强迫障碍难以治愈的障碍,是在森田心理治疗中一定要设法纠正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