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论坛

互联网,可预见的未来

浏览 3587 次
精华帖 (0) :: 良好帖 (0) :: 灌水帖 (0) :: 隐藏帖 (0)
作者 正文
   发表时间:2012-04-08   最后修改:2012-04-08
我记忆中的1998年代,PC迅猛发展,CPU速度逐年翻番,持续了7年,但下一个7年到现在,基本上没有太大提升;显示器从14英寸CRT发展到2005的21英寸LED,后来也没有继续进化。
为什么?当人对计算机的反应速度不再敏感时,PC性能的商业驱动力便消失了;当人机距离只能在60厘米,21英寸显示器是视觉舒适区极限时,扩大显示屏的驱动力也随即消失(抛开游戏和设计等特殊领域)。
从这个角度考虑,雷军的小米手机,打造发烧友概念,也只存活于现阶段。

因为PC将人锁定在电脑桌前(书房),在沙发和床头(客厅和卧室),并没有一种可用的上网设备,于是iPad一出世,便迅速席卷了这个市场,据统计近70%的用户并没有将iPad带出家门。上网本注定是一种临时替代品。

如果从纯技术的角度,是无法预测PC和Tablet(平板)的未来。预测移动互联网的未来,也应该从人使用互联网的场景及意图出发:他们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需求?

2000年的前30年,互联网是信息的互联,如telnet、ftp、http的发明;2000年后的10年,是人的互联,如QQ、BBS和SNS。
50年后的互联网?我心里真的没谱,但我了解一些基本的人性。

QQ,解决了人和人之间沟通,特别是后来的语音、视频聊天。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性饥渴和无聊,因为重度使用者,往往是那些孤独的少男少女;对于沟通,在1998年QQ没有普及前,人们用书信和电话同样可以解决。

SNS,如针对生人社交的51和熟人社交的facebook,其发展初期,和QQ解决的都是同一类需求,那个经典的Poke(掐一下),暧昧之意,妙不可言。SNS程序UCHome的发布,让寻找一夜qing变得更简单和直接,很多SNS站查看MM资料需要先交纳100元入会费。

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确切说是手机互联网,即LBS,如微信、米聊,最受欢迎的功能,还是摇一摇,摇出你身边的陌生男女,LBS成了Local-Based Sex。据统计,手机互联网的用户,70%是高中及以下学历,80%月收入3k以下。

微博,根基在于粉丝。在20年前的农村中学,就有大批的追星族,她们听着音乐磁带,但他们对明星的热爱,一直被压抑着。20年后的都市中学生,这种需求依然强劲,微博的出现,正好释放这种压抑,这也就是为什么粉丝有千万级的博主都是影视音乐明星。各界大腕,如李开复、史玉柱一样都是明星。

上面的几大互联网应用,关注的是人的情感需求(部分是成长需求,如行业社区)。社交不是目的和驱动力,只是实现情欲、孤独、追求成功的一种手段。

2005年RSS的普及,曾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但RSS这种订阅模式有效的利用,最大的障碍,是人性中的贪婪。订阅太多,阅读压力和浮躁随之而来,原来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变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渐渐产生了厌倦和放弃。
微博订阅,也存在同样问题。我不太相信那种有2000关注的博主,真的看过所有的微博。新浪微博解决该的手段,就是微博分组,即分组阅读。当然了,因为微博的社交属性,别人粉你,你得粉过去,礼尚往来。

周鸿祎的360系列,在营销上,比其对手的高明之处,就是利用人的恐惧,它惯用的伎俩,就是在右下角弹出“危险、木马、病毒、感染”等恐吓词,然后建议你安装xxx,如360浏览器,并不是推“更快、更漂亮、更易用”等概念。

工具的越来越简单、便捷,其实是满足人性中的懒惰,比如自动扶梯。互联网也莫不如此。

互联网工具,从根本上说,并没有塑造我们的行为,而是赋予了行为发生的可能。我们的需求并没有变,变的只是它的实现方式。

互联网从信息的互联,发展到人的互联,而实现人的互联,就是社会化网络,它表现为BBS、Group(群组、圈子)、SNS和微博等。
互联网对生活渗透,更多还是娱乐和信息获取,谈不上真正的社交圈。
至今,没有一个真正的高端互联网社区。总监、CEO级别人物的社交,从来都是线下的,这类人也不太可能有时间闲聊,而且高端人物极其注意其个人隐私。有大把时间泡在社区里的,一般都是穷人和工薪阶层。

微博上,我们可以去粉、去评论、去转发明星,但你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还是现实中那样遥远,就如同你看周杰伦的演唱会,还得花2000去买票。你依然住你的合租屋,他还是回他的别墅。
现实社会的金字塔结构、社会分层,在网络的世界依然存在,永远是少数人掌握着话语权。

最开始,互联网是信息网;如ftp、telnet,解决信息的流通,IT基础建设阶段;
渐渐地,互联网是娱乐网,如QQ、交友,解决人的情欲、无聊;
再后来,互联网是生活网,如电子商务;
在未来,互联网是工作网,如商务联络、求职,解决人的生存压力和竞争;

大约是10年前,有部经典电影,《人工智能》,讲的是机器人伴侣对生活的影响。也许机器人确实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比如恶劣环境下的生物实验,但那不太可能进入消费者领域,如果那是现实,人们购买它的真正驱动力是什么,值得吗?

互联网可以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简单,但我们如何消化吸收,互联网却无能为力。就如同纸质书年代,我们一年买10本读3本;电子书年代,我们一年买100本,但可能依然只读3本。

但50年后的互联网?我觉得它依然只是一个工具性角色,它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并不会让大多数人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幸福。
它的价值,还是决定于使用它的人。

互联网的更多思考,请关注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zwchen



   发表时间:2012-04-09  
说了很多,又等于什么都没说,我觉得这是lz一贯的风格。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2-04-09  
hobitton 写道
说了很多,又等于什么都没说,我觉得这是lz一贯的风格。

要么你没看明白,要么你是高人。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2-04-09  
工具这点说的很令我赞同。。但现在。很多人不是使用工具。而是被工具所驾驭了。。例如。。Iphone功能好强大。。能做好多事情。。我要买。买了之后。证明自己买这个是值得。。所以就只有不停花费时间在IP上使用其功能。。到最后。其实变成人被机器所主宰了。。。。。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2-04-09  
楼主这样都弄成5钻了啊~~~~~~~~~~
0 请登录后投票
   发表时间:2012-04-09  
spyker 写道
楼主这样都弄成5钻了啊~~~~~~~~~~

呵呵,灌水灌出来的,别当回事。
不过,08年前倒是正儿八经写过几篇技术贴,可惜几篇精化贴因为铭感词被删了,但积分还好被保留。
现在是做非技术,技术已经完全落伍啦。


0 请登录后投票
论坛首页 海阔天空版

跳转论坛: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