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792963 次
- 性别:
- 来自: 成都
最新评论
-
天塔上的猫:
技术孵化,任重道远啊!不过大哥能力牛逼啊,相信会有实现的一天的 ...
技术孵化的探索之路 -
SIHAIloveYAN:
谢谢分享,刚刚考上研究生,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希望5年后再回到这 ...
我的2015 -
MUMU影子:
...
技术孵化的探索之路 -
tonyyan:
谢谢分享!
Java源码阅读的真实体会 -
cauchenlu:
http://ez.web126.cn/这个不错,完全颠覆目前 ...
一种快速开发的Java Web架构设计和实现(续)
创业,对于刚工作的人,会比较兴奋,因为创业充满想象力;对于工作几年的人,会比较向往,因为压抑得太久。其实,创业和就业一样,只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两种方式,关键是心态问题。大多数就业的人,一般都把工作叫打工,这是一种对自己不太负责人的态度,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个人还没有完全独立: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因为没有谁要求你必须很乏味地工作,没有人要求你必须朝九晚五,你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甚至住在山林里。虽然我们可以找出很多被迫的理由,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不能放弃,比如诱人的薪水、优越的身份。
谈到创业,就会谈到失败。但如何来定义呢?也许人生本来就没有成败,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我对成功的唯一定义,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它只决定于你自己,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和他人争输赢。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很浅薄、无奈的庸人心态。也许是因为曾经12年的疾病梦魇(主要还是心理上),伴随我从初二到研三毕业。我对生活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只要不得癌症,一切都可以重来。因为这种心态,在别人眼中的工作、经济压力,我看的谈很多,自然也过得洒脱些。
说到心态,就从价值观谈起。
价值观
我认为合作的最理想状态,就是默契,而默契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一致。虽然说核心成员最好是专业互补,但这更多是技术层面,价值观比专业技能更基础,更决定创业成败。你觉得你的人生幸福,是决定于你的价值观还是你的职业?没有默契的团队,沟通效率、执行力都大打折扣,很难形成信任的合作关系,成大事的几率也很低。
如果你认为创业就是发家致富,那么估计去人才市场招人,和到电脑城买电脑没啥那样,经济实惠。如果你在心里就认为别人是给你打工,你怎么能够期待别人以创业的心态给你做事呢?
做生意和做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会在企业管理的各种行为中体现出来。我们做每一个决策的背后,几乎都有价值观的支撑。
打个比方,如果做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是成都市二环内,还是成都市区一律免费送货上门;退换货是7天还是60天,是否无条件。这不只是一个策略问题,而是对生意和服务的理解。当然,你可能会说,企业生存不下去,还谈什么服务。
公司的价值观,就是老板的价值观,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就像一个人在成年期和儿童期,性格不会有太大差别。当公司不断发展,老板会不断引进和他价值观类似的人,那些相处不来的,是不可能长久呆下去的,干得不爽、也很难被重用(重用决定于被信任)。
这也暗含了一个信息,资深人士求职时,最好了解一下公司创始人的人品和做事方式。生意人背景发家的公司,进里面的研发部门最好掂量一下(用生意的思维来做研发管理)。
时势
我理解的时势,就是时机+趋势。时势本质上属于环境的范畴,人都是生活在环境中。个人的聪明和勤奋在时势面前不堪一击。不过你可能会说,你这么聪明和勤奋,怎么会抓不住时势呢?我反驳一下:02年你能预测03年的非典吗? 再比如,02年前后做电子商务是很难成功的,不光是个人PC价格、带宽导致的上网普及,最核心是没有物流、在线支付做支撑。
成功者,一定是有时势做支撑。大家应该都知道06、07年炒股基本上只赚不赔吧?很多人还以为自己是炒股高手呢。
业务需求
也许是在IT行业,总是听别人说想创业。我觉得IT人士是非常不适合创业的,如果一位学会计的说要创业,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离谱?IT和会计一样,都是一种工具型、横向职业(什么公司都需要),它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需要业务做支撑,业务才是其核心价值。当然了,也有很多做行业软件的IT公司,但业务精通程度、业务抽象能力,绝对是生存的根基。
比如,即使是一个纯沟通工具,如在线咨询,也是应该深入行业的,比如大的旅游企业,是肯定不会用在线咨询的,因为旅游的个性化、复杂性,在线咨询人工成本非常高(如果平均20分钟的沟通时间,你要养多少客服?)。
再比如,大型电子商务网站的首页一般喜欢用一个flash自动翻页的促销广告,但如果你只是做一次性客人,如张家界旅游网,这种翻页广告就很难有效果,因为大型网站很多是重复性购买客人,他们来看看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属于被动型消费;而像张家界旅游网的客人目的性很强,直奔主题,是主动消费,不会有耐心看完你的翻页广告。像会员系统、购物车、积分、团购等功能设计都有陷阱,我们往往不客观评估自己网站的位置、客人来自己网站的期望值,而盲目模仿行业标杆。
我们肯定是为客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客人才会买单。而这种价值,就是满足其需求。
在这儿,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一般人理解为网站界面设计的范畴,这是比较粗浅的。比如电子商务网站,最核心的用户体验是送货速度快、支付便捷、价格便宜等。用户体验=用户关注的价值。
权衡
我觉得,这应该是创业成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所做的任何决策,都会有正/负两面。比如家里买张摇椅,你考虑到它的享受性,一定要考虑到它还会占空间,特别是小户型。公司强制性加班,一定会对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热情有负面影响。
创业一般是资源受限下的行为,如果资源有限,就一定会考虑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地发挥价值,也就是时间管理上说的轻重/缓急。轻重,即是否为核心需求;缓急,即优先级、顺序。
我记得自己工作那几年,从来不考虑这种问题,领导让做啥就做啥,被动式积极(有任务就全力以赴,没任务就自学、不闻不问),那时候我只是一位执行者。
其实,任何事情都可以分成两阶段:先分配,再执行(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在脑子里分配好了)。而在公司,这两件事往往是分离的:领导做分配,下属做执行。分配任务的核心原则,就是先分清轻重缓急,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将它养成习惯。
比如,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初期上线,你可以将用户点评、后台订单变更等需求放在后面,因为上线第一步是争取订单,而用户点评是用户购买、消费后的行为。这时候,你也不用太关注网站性能/做集群,因为负载还没有影响到用户体验。
再比如,该网站的后台,你可以只开发简易的财务系统,因为这都是人力、时间成本,它在订单量不大时,并不会形成业务处理效率的瓶颈;这时候也不用出统计报表,那至少是几个月后的事情。
判断轻重缓急,是基于对行业、业务、资源的了解深度,我们必须修炼自己的内功。
管理
应该说,这几年我的业余时间大部分花在商业、管理的学习,特别是后者,书都买了上百本。不因为什么,只是兴趣。最终我悟出了三个道理:
1、管理是一种是实践活动,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绩效。适合、有效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谈管理方法的优劣都是胡扯。
2、创业期精力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花太多时间学管理很不值。创业初期太了解管理,往往思维会被僵化/教条,而且这个时期,管理不会形成瓶颈。管理本质解决的是秩序。无序才需要被管理,公司只有几个人还谈不上什么混乱。
3、MBA上的管理基本上是对成熟大企业的归纳、总结,对处于婴儿期的创业型企业,基本不具可操作性,比如余世维的《职业经理人》系列。
管理决定于人的做事、做人风格。创业时,你的做事方式肯定还是延续以前的,做人呢,基本从管理书中学不到,至少非常难以转化为行为(比如教练型领导,有多少人能够做好?)。那么学它又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开车时最怕的就是遇到刚刚拿驾照的新手,不小心就会和你的车kiss一下。如果在创业初期,你能够骑车到达目的地,就不用先花两个月拿驾照,再花三个月熟练吧?
上面我也说到,我花了很多时间了解商业。现在想想,商业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如何挖掘你的目标客户群的需求,为他们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而获得回报。知道要满足什么需求,剩下的都是手段,用我们IT行业的术语,就是“技术实现”,技术实现一般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活吧?
因为这个感悟,看商业杂志,也就理性多了。中国的很多成功人士,或者说有钱人吧,发家一般都是早期抓住了某种用户需求,并不是因为发家初期,管理水平如何。其实,管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实现业务需求的手段。
看商业杂志,扩大自己的视野倒是可以,但如果寄希望它找点子,从而开创事业,基本上不靠谱。现在创业,基本上不可能靠一个点子就成功,特别是不熟悉的行业。即使是一个好点子,要几个月不折不扣地执行,也是非常考验人。
那些我们看起来很诱人的行业,水更深,比如SNS、团购,光营销费用都是以百万计,都需要规模优势,1000家做团购的,可能最后生存下来的不到20家,你有这么幸运?这些成功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江南春的分众传媒,就是在每家楼宇里面挂上若干电子相框,有技术含量吗?
所有有人说,失败是必然,成功才是偶然。我们看到的机会,往往都是陷阱,但不尝试又怎么知道。当然了,这说的都是大机会。做点电子商务,赚点小钱,门槛倒不高。
奖惩 大多数企业对员工激励的方式,基本上就等同于奖惩了。我估计大多数人对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很适应,那是否也暗示,自己也愿意做那只兔子?没有任何人喜欢被控制,那么,如果你是管理者,你是否还偏好这种对待动物的方法? 我觉得,与其说是奖惩,不如用规则这个词更合适:制定一个能够达成共识的规则或制度,让每个人都在这个规则的平台上展现自己,而不是由某个高高在上的领导给每个人或萝卜或大棒。
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建立一个企业生态 系统。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最近几年谈得最火的。企业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是基于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很多企业喜欢鼓吹自己的企业文化,说他们是文化领导,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化控制。我觉得,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根本不现实,特别是企业这种盈利单位。不过,我们每个人都认同一些普世原则:尊重、信任、双赢、公平等。与其大费周折让员工接受某人的价值观,还不如去唤醒或强化那种流淌于每个人血液中的人性光辉。
小企业谈不上文化,因为文化需要一种势,一种集体的势(氛围),通过大多数人的行为来影响少数人。
职业化 职业化大概是余世维04年左右,在《职业经理人》中开始普及的,我曾经也是高度颂扬和推行职业化,但无疾而终。职业化在整个中国都处于启蒙阶段,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从这些词就可以看出来,如忠诚、面子。忠诚是一种人身依附,面子是一种人情为上。职业化需要规则的土壤,中国目前不具备,某些行业的着装和举止很职业化,但行为或意识还没有跟上,而且职业化似乎主要针对对基层服务人员,如职业化开始比较早的航空公司、银行、酒店。
创业型公司,谈职业化为时尚早,因为这个阶段,往往是因为领导者的魅力或人品,大家一起干,而不是因为公司公司雇佣我,所以我必须按某某规矩做,靠契约来形成内心动力和责任。
战略 创业型公司,最好不要大谈战略,因为还处于摸索阶级,做战略决策一般是凭感觉/直觉。有过几年的感觉,慢慢会凭经验。也许等到公司足够强大,对行业和本企业有很深的理解后,方可凭方法做事了。MBA里面的战略,一般都是基于方法学,比如SWOT分析、BCG矩阵;对初创公司,往往只有有限的参考价值。
什么叫战略,在企业初期,就是投入钱和人,尽快拿回订单;战略更多是一种策略,而不是定义上的的方向性指导。
企业生命周期
因为对企业生命周期的不敏感(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估计让很多人走过弯路。就像你在25岁吃六味地黄丸,这种中老年人吃的补药,对身体往往是负面影响的。很多企业领导,因为看到某企业用某管理方法,业绩大增,于是也想试试。比如GE的末位淘汰(每年淘汰10%),你觉得可以采用吗?GE的企业品牌、规模、薪酬待遇均有行业领先性,你具备吗?确实,大多数优秀的公司都具有末位淘汰,比如阿里巴巴,但这也是它们变得优秀后的强势作风。GE的6Sigma,那就更别学了,因为这种质量控制流程和标准你既做不出来,成本也太高。
有句话说,一流的公司卖标准,二流的公司卖品牌,三流的公司卖产品。不是有mp3和mp4格式吗?你来一个mp5格式,看市场要多少年才会接纳你?那些制造标准的公司,一开始也不是以标准出现的,只是自己的方案太普遍,于是就形成标准了,就像曾经席梦思是床垫的代名词。所以,要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后,再考虑做相应事情。一上来就想做平台,一般最后都是一个空壳。
创业需要把握节奏,比如做电子商务网站,一般是先上产品、再上会员系统,再上社区。而我们模仿时,往往三个同时上,最后的结局是,一年下来,论坛只有10个帖子,除了告诉别人你们网站没有人气、不值得信赖,仅此而已。
说到这里,又想到一句创业口号:创新。没有经历模仿和改进阶段,创新是否有支撑?就像我们读书那十几年,其实都是学死知识,也就是模仿,比如学习议论文的三段论。我不是不鼓励创新,只是觉得,创业的成本和风险非常高,时间和资金一般公司撑不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苹果公司那些没有面市的产品模型。
也经常听人说到精细化和粗放型,如果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看,初期偏粗放,然后再慢慢精细化运作,比如质量控制流程
企业很小的时候,人少,一般靠信任式管理。信任,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这体现在上下班考勤、权限分配、绩效考核等等。
说说绩效考核吧,绩效考核的本意是为了提升绩效(提醒你哪儿需要改进),但实际上,一般都成为发放薪酬和辞退员工的手段(员工一般都这么理解)。这在无形中就暗示了一种雇用关系,助长员工的打工心态,还导致上下级间的隔阂、增强了彼此间的不信任。我觉得小企业对于某些岗位,完全可以放弃绩效考核,特别是研发型团队。
暗示这个词很微妙,就像你不会给你的上司送礼物,而上司可以给你送小礼物,这暗示了一种等级关系:我认可你的成绩(反之,你不会用认可这种词对上司吧)。这谈不上什么办公室政_治,我只是觉得,作为管理者,一定要留意自己行为的侧面影响。影响力,往往不是纸上或口头上,而是在我们的行为中。
流程化,是一个很美妙的词语,因为优秀的大企业一般都是这么做的。流程化带来效率的同时,必然要求分工明确,而分工明确往往就意味着组织要加人,而在企业创立初期加人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流程化的制定,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优化过程,而且,不同的业务、人员规模,往往业务流程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说流程的制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呢?就像你开车上班,你要设计出一条最佳线路,也是需要不断尝试的。我的意思是,创业型企业,不要一开始就上严格的流程,等到业务处理出现效率瓶颈时,再一步步优化。渐进式改革,一般都比革_命好。
好了,先写这儿。感悟往往都是一点一滴,所以写得也比较零碎。
最后,推荐几本好书:
《从命令到参与》:人性化,可操作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普适的书,虽然是外国人写的。
《西方管理思想史》:了解各种管理模式的起源,会更深懂得管理的适用性,比如泰勒主义。
《中国企业批判》:一位管理咨询师写的,很冷静、深刻,创业者一定要看。国人能够写出这种书,佩服佩服。
《管理咨询的神话》:对管理大师的深刻剖析和批判。还有一本是《企业巫医》,但比较浅薄,有点哗众取宠。
《重塑管理》:很实用、深刻。
《真实情景中的管理学》:可以系统了解管理框架。毕竟叫管理“学”,不是实战型,比起其它几本知名教程,这个有趣得多。
以上推荐的都比较有思想,不会让你对管理形成呆板的认识,就当消遣吧。像《战略管理》这类书,要慎读,高瞻远瞩往会一脚踏空。
许多东西,杯具硬是要发生在你身上了你才在心里留下痕迹,长记性?只怪你一个开创业就不淡定,没有平常心,背负了太多不应该的东西,什么都要等撞的头破血流,满身是伤你才明白。你失败后还看不起摆地摊的,证明你一开始就缺乏轻松正确的心态。把创业看的高于摆地摊。人家摆地摊的纯利润平均每天一千多的都遇到好几个了。这有什么不好呢。人家也并没身价掉价啊。不排除你想的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不切实际。有些东西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有清晰的头脑。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思想中,说的绝对一点就是你要把自己想的,自己的生死痛苦和别人没点毛关系,当你一无所有又病魔缠身的时候想想会有谁给你坚持几年或者几个月伸出援助之手。让自己知道现实的残酷。要想到你的痛苦和杯具只会启发了聪明人,而成为丑恶的人的笑柄。
这也许是我个人的看法,创业就像看红楼梦一样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解释吧,但是基本的道理是不变的,将就着看吧,天朝的子民都是活的痛苦的。
还行。
我们是做旅游电子商务的,一开始就有订单,但赚得不多,因为旅游这个行业利润率太低了,平均毛利率10%,估计和组装电脑差不多。销售额1000万多吗?实际上只有100万不到的毛利,而这100万里,运营成本占非常大一块。
像服装服饰类电子商务,比如商场600元的鞋子进价是80元,我们600元的线路产品,进价是500多,还要花可能一个小时人工处理。
所以,要赚大钱,就得做批量(规模),做品牌。这要求很高的营销费用,除非有VC进来,靠自有利润滚雪球,很难做大。
不过ls问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太妥。赢利很重要,但看你的目标和期限是什么。比如京东,现在投入了几个亿,还没有赢利,但我们不否认它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是渠道霸主。淘宝平台上一年可能700亿销售额,淘宝自己赚30亿(商家佣金),但淘宝每年投入广告也有近40亿。
电子商务水很深,做企业应用开发的建议不要贸然闯入。我前期交了一两年学费。
电子商务,网站和后台开发,是很小的一块。供应商和产品管理、物流、运营、营销等都是大头,开发相反可能不是那么难。
谈到创业,就会谈到失败。但如何来定义呢?也许人生本来就没有成败,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我对成功的唯一定义,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它只决定于你自己,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和他人争输赢。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很浅薄、无奈的庸人心态。也许是因为曾经12年的疾病梦魇(主要还是心理上),伴随我从初二到研三毕业。我对生活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只要不得癌症,一切都可以重来。因为这种心态,在别人眼中的工作、经济压力,我看的谈很多,自然也过得洒脱些。
说到心态,就从价值观谈起。
价值观
我认为合作的最理想状态,就是默契,而默契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一致。虽然说核心成员最好是专业互补,但这更多是技术层面,价值观比专业技能更基础,更决定创业成败。你觉得你的人生幸福,是决定于你的价值观还是你的职业?没有默契的团队,沟通效率、执行力都大打折扣,很难形成信任的合作关系,成大事的几率也很低。
如果你认为创业就是发家致富,那么估计去人才市场招人,和到电脑城买电脑没啥那样,经济实惠。如果你在心里就认为别人是给你打工,你怎么能够期待别人以创业的心态给你做事呢?
做生意和做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会在企业管理的各种行为中体现出来。我们做每一个决策的背后,几乎都有价值观的支撑。
打个比方,如果做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是成都市二环内,还是成都市区一律免费送货上门;退换货是7天还是60天,是否无条件。这不只是一个策略问题,而是对生意和服务的理解。当然,你可能会说,企业生存不下去,还谈什么服务。
公司的价值观,就是老板的价值观,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就像一个人在成年期和儿童期,性格不会有太大差别。当公司不断发展,老板会不断引进和他价值观类似的人,那些相处不来的,是不可能长久呆下去的,干得不爽、也很难被重用(重用决定于被信任)。
这也暗含了一个信息,资深人士求职时,最好了解一下公司创始人的人品和做事方式。生意人背景发家的公司,进里面的研发部门最好掂量一下(用生意的思维来做研发管理)。
时势
我理解的时势,就是时机+趋势。时势本质上属于环境的范畴,人都是生活在环境中。个人的聪明和勤奋在时势面前不堪一击。不过你可能会说,你这么聪明和勤奋,怎么会抓不住时势呢?我反驳一下:02年你能预测03年的非典吗? 再比如,02年前后做电子商务是很难成功的,不光是个人PC价格、带宽导致的上网普及,最核心是没有物流、在线支付做支撑。
成功者,一定是有时势做支撑。大家应该都知道06、07年炒股基本上只赚不赔吧?很多人还以为自己是炒股高手呢。
业务需求
也许是在IT行业,总是听别人说想创业。我觉得IT人士是非常不适合创业的,如果一位学会计的说要创业,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离谱?IT和会计一样,都是一种工具型、横向职业(什么公司都需要),它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需要业务做支撑,业务才是其核心价值。当然了,也有很多做行业软件的IT公司,但业务精通程度、业务抽象能力,绝对是生存的根基。
比如,即使是一个纯沟通工具,如在线咨询,也是应该深入行业的,比如大的旅游企业,是肯定不会用在线咨询的,因为旅游的个性化、复杂性,在线咨询人工成本非常高(如果平均20分钟的沟通时间,你要养多少客服?)。
再比如,大型电子商务网站的首页一般喜欢用一个flash自动翻页的促销广告,但如果你只是做一次性客人,如张家界旅游网,这种翻页广告就很难有效果,因为大型网站很多是重复性购买客人,他们来看看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属于被动型消费;而像张家界旅游网的客人目的性很强,直奔主题,是主动消费,不会有耐心看完你的翻页广告。像会员系统、购物车、积分、团购等功能设计都有陷阱,我们往往不客观评估自己网站的位置、客人来自己网站的期望值,而盲目模仿行业标杆。
我们肯定是为客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客人才会买单。而这种价值,就是满足其需求。
在这儿,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一般人理解为网站界面设计的范畴,这是比较粗浅的。比如电子商务网站,最核心的用户体验是送货速度快、支付便捷、价格便宜等。用户体验=用户关注的价值。
权衡
我觉得,这应该是创业成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所做的任何决策,都会有正/负两面。比如家里买张摇椅,你考虑到它的享受性,一定要考虑到它还会占空间,特别是小户型。公司强制性加班,一定会对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热情有负面影响。
创业一般是资源受限下的行为,如果资源有限,就一定会考虑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地发挥价值,也就是时间管理上说的轻重/缓急。轻重,即是否为核心需求;缓急,即优先级、顺序。
我记得自己工作那几年,从来不考虑这种问题,领导让做啥就做啥,被动式积极(有任务就全力以赴,没任务就自学、不闻不问),那时候我只是一位执行者。
其实,任何事情都可以分成两阶段:先分配,再执行(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在脑子里分配好了)。而在公司,这两件事往往是分离的:领导做分配,下属做执行。分配任务的核心原则,就是先分清轻重缓急,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将它养成习惯。
比如,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初期上线,你可以将用户点评、后台订单变更等需求放在后面,因为上线第一步是争取订单,而用户点评是用户购买、消费后的行为。这时候,你也不用太关注网站性能/做集群,因为负载还没有影响到用户体验。
再比如,该网站的后台,你可以只开发简易的财务系统,因为这都是人力、时间成本,它在订单量不大时,并不会形成业务处理效率的瓶颈;这时候也不用出统计报表,那至少是几个月后的事情。
判断轻重缓急,是基于对行业、业务、资源的了解深度,我们必须修炼自己的内功。
管理
应该说,这几年我的业余时间大部分花在商业、管理的学习,特别是后者,书都买了上百本。不因为什么,只是兴趣。最终我悟出了三个道理:
1、管理是一种是实践活动,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绩效。适合、有效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谈管理方法的优劣都是胡扯。
2、创业期精力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花太多时间学管理很不值。创业初期太了解管理,往往思维会被僵化/教条,而且这个时期,管理不会形成瓶颈。管理本质解决的是秩序。无序才需要被管理,公司只有几个人还谈不上什么混乱。
3、MBA上的管理基本上是对成熟大企业的归纳、总结,对处于婴儿期的创业型企业,基本不具可操作性,比如余世维的《职业经理人》系列。
管理决定于人的做事、做人风格。创业时,你的做事方式肯定还是延续以前的,做人呢,基本从管理书中学不到,至少非常难以转化为行为(比如教练型领导,有多少人能够做好?)。那么学它又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开车时最怕的就是遇到刚刚拿驾照的新手,不小心就会和你的车kiss一下。如果在创业初期,你能够骑车到达目的地,就不用先花两个月拿驾照,再花三个月熟练吧?
上面我也说到,我花了很多时间了解商业。现在想想,商业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如何挖掘你的目标客户群的需求,为他们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而获得回报。知道要满足什么需求,剩下的都是手段,用我们IT行业的术语,就是“技术实现”,技术实现一般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活吧?
因为这个感悟,看商业杂志,也就理性多了。中国的很多成功人士,或者说有钱人吧,发家一般都是早期抓住了某种用户需求,并不是因为发家初期,管理水平如何。其实,管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实现业务需求的手段。
看商业杂志,扩大自己的视野倒是可以,但如果寄希望它找点子,从而开创事业,基本上不靠谱。现在创业,基本上不可能靠一个点子就成功,特别是不熟悉的行业。即使是一个好点子,要几个月不折不扣地执行,也是非常考验人。
那些我们看起来很诱人的行业,水更深,比如SNS、团购,光营销费用都是以百万计,都需要规模优势,1000家做团购的,可能最后生存下来的不到20家,你有这么幸运?这些成功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江南春的分众传媒,就是在每家楼宇里面挂上若干电子相框,有技术含量吗?
所有有人说,失败是必然,成功才是偶然。我们看到的机会,往往都是陷阱,但不尝试又怎么知道。当然了,这说的都是大机会。做点电子商务,赚点小钱,门槛倒不高。
奖惩 大多数企业对员工激励的方式,基本上就等同于奖惩了。我估计大多数人对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很适应,那是否也暗示,自己也愿意做那只兔子?没有任何人喜欢被控制,那么,如果你是管理者,你是否还偏好这种对待动物的方法? 我觉得,与其说是奖惩,不如用规则这个词更合适:制定一个能够达成共识的规则或制度,让每个人都在这个规则的平台上展现自己,而不是由某个高高在上的领导给每个人或萝卜或大棒。
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建立一个企业生态 系统。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最近几年谈得最火的。企业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是基于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很多企业喜欢鼓吹自己的企业文化,说他们是文化领导,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化控制。我觉得,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根本不现实,特别是企业这种盈利单位。不过,我们每个人都认同一些普世原则:尊重、信任、双赢、公平等。与其大费周折让员工接受某人的价值观,还不如去唤醒或强化那种流淌于每个人血液中的人性光辉。
小企业谈不上文化,因为文化需要一种势,一种集体的势(氛围),通过大多数人的行为来影响少数人。
职业化 职业化大概是余世维04年左右,在《职业经理人》中开始普及的,我曾经也是高度颂扬和推行职业化,但无疾而终。职业化在整个中国都处于启蒙阶段,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从这些词就可以看出来,如忠诚、面子。忠诚是一种人身依附,面子是一种人情为上。职业化需要规则的土壤,中国目前不具备,某些行业的着装和举止很职业化,但行为或意识还没有跟上,而且职业化似乎主要针对对基层服务人员,如职业化开始比较早的航空公司、银行、酒店。
创业型公司,谈职业化为时尚早,因为这个阶段,往往是因为领导者的魅力或人品,大家一起干,而不是因为公司公司雇佣我,所以我必须按某某规矩做,靠契约来形成内心动力和责任。
战略 创业型公司,最好不要大谈战略,因为还处于摸索阶级,做战略决策一般是凭感觉/直觉。有过几年的感觉,慢慢会凭经验。也许等到公司足够强大,对行业和本企业有很深的理解后,方可凭方法做事了。MBA里面的战略,一般都是基于方法学,比如SWOT分析、BCG矩阵;对初创公司,往往只有有限的参考价值。
什么叫战略,在企业初期,就是投入钱和人,尽快拿回订单;战略更多是一种策略,而不是定义上的的方向性指导。
企业生命周期
因为对企业生命周期的不敏感(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估计让很多人走过弯路。就像你在25岁吃六味地黄丸,这种中老年人吃的补药,对身体往往是负面影响的。很多企业领导,因为看到某企业用某管理方法,业绩大增,于是也想试试。比如GE的末位淘汰(每年淘汰10%),你觉得可以采用吗?GE的企业品牌、规模、薪酬待遇均有行业领先性,你具备吗?确实,大多数优秀的公司都具有末位淘汰,比如阿里巴巴,但这也是它们变得优秀后的强势作风。GE的6Sigma,那就更别学了,因为这种质量控制流程和标准你既做不出来,成本也太高。
有句话说,一流的公司卖标准,二流的公司卖品牌,三流的公司卖产品。不是有mp3和mp4格式吗?你来一个mp5格式,看市场要多少年才会接纳你?那些制造标准的公司,一开始也不是以标准出现的,只是自己的方案太普遍,于是就形成标准了,就像曾经席梦思是床垫的代名词。所以,要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后,再考虑做相应事情。一上来就想做平台,一般最后都是一个空壳。
创业需要把握节奏,比如做电子商务网站,一般是先上产品、再上会员系统,再上社区。而我们模仿时,往往三个同时上,最后的结局是,一年下来,论坛只有10个帖子,除了告诉别人你们网站没有人气、不值得信赖,仅此而已。
说到这里,又想到一句创业口号:创新。没有经历模仿和改进阶段,创新是否有支撑?就像我们读书那十几年,其实都是学死知识,也就是模仿,比如学习议论文的三段论。我不是不鼓励创新,只是觉得,创业的成本和风险非常高,时间和资金一般公司撑不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苹果公司那些没有面市的产品模型。
也经常听人说到精细化和粗放型,如果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看,初期偏粗放,然后再慢慢精细化运作,比如质量控制流程
企业很小的时候,人少,一般靠信任式管理。信任,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这体现在上下班考勤、权限分配、绩效考核等等。
说说绩效考核吧,绩效考核的本意是为了提升绩效(提醒你哪儿需要改进),但实际上,一般都成为发放薪酬和辞退员工的手段(员工一般都这么理解)。这在无形中就暗示了一种雇用关系,助长员工的打工心态,还导致上下级间的隔阂、增强了彼此间的不信任。我觉得小企业对于某些岗位,完全可以放弃绩效考核,特别是研发型团队。
暗示这个词很微妙,就像你不会给你的上司送礼物,而上司可以给你送小礼物,这暗示了一种等级关系:我认可你的成绩(反之,你不会用认可这种词对上司吧)。这谈不上什么办公室政_治,我只是觉得,作为管理者,一定要留意自己行为的侧面影响。影响力,往往不是纸上或口头上,而是在我们的行为中。
流程化,是一个很美妙的词语,因为优秀的大企业一般都是这么做的。流程化带来效率的同时,必然要求分工明确,而分工明确往往就意味着组织要加人,而在企业创立初期加人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流程化的制定,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优化过程,而且,不同的业务、人员规模,往往业务流程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说流程的制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呢?就像你开车上班,你要设计出一条最佳线路,也是需要不断尝试的。我的意思是,创业型企业,不要一开始就上严格的流程,等到业务处理出现效率瓶颈时,再一步步优化。渐进式改革,一般都比革_命好。
好了,先写这儿。感悟往往都是一点一滴,所以写得也比较零碎。
最后,推荐几本好书:
《从命令到参与》:人性化,可操作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普适的书,虽然是外国人写的。
《西方管理思想史》:了解各种管理模式的起源,会更深懂得管理的适用性,比如泰勒主义。
《中国企业批判》:一位管理咨询师写的,很冷静、深刻,创业者一定要看。国人能够写出这种书,佩服佩服。
《管理咨询的神话》:对管理大师的深刻剖析和批判。还有一本是《企业巫医》,但比较浅薄,有点哗众取宠。
《重塑管理》:很实用、深刻。
《真实情景中的管理学》:可以系统了解管理框架。毕竟叫管理“学”,不是实战型,比起其它几本知名教程,这个有趣得多。
以上推荐的都比较有思想,不会让你对管理形成呆板的认识,就当消遣吧。像《战略管理》这类书,要慎读,高瞻远瞩往会一脚踏空。
评论
27 楼
mouqj
2011-06-09
很精辟,学习
26 楼
zwchen
2011-06-09
这篇文章还是比较零碎,每一个段落都可以当一个主题来写,而且也只写了部分主题。要是写完,我可以写上两万字,还是等以后吧,以后会更条理些,现在似乎热情不足,也不够成熟。
后面的xixixi8899的回复,让人感觉创业挺心酸的。
如果创业几年,不能在胸怀格局、商业管理、业务等领域有深入的理解,那才是失败。年轻时,经历就是资本。40岁时,你还敢冒险吗?
对于我,其实不是这样的。经过这几年,我觉得自己视野开阔多了。
特别是09年上半年,在不熟悉Flex情况下,对照英文文档,硬是用Flex+Java开发一套技术框架和业务系统,几十个模块。当时市面我没有找到任何的成功案例,如Flex如何工程化。截图(1 2 3)
从技术角度讲,这是挺nb的,但从商业角度看,这是劳民伤财,因为直接错过了当年的旅游季节(不过这个系统后来排上了用场)。
这次惨败的经历,让我对业务、商业非常敏感,后来就再也没有犯过这种致命的错误。
四川应该是中国第一旅游大省,我们做到了旅游在线市场的前几位。如果说到个人收入,年底再买辆车应该不成问题,因为公司各项运营都很稳定,订单一直在持续上升。但因为进入运营阶段,IT部没多少事情,开始闲下来,而我对业务这块没有控制权,所以在考虑换一个地方。
当然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看不到旅游市场的前景(旅游团市场利润太低),除非有百万级VC进来,我们可以做品牌和规模。否则,我不认为IT是公司现在的核心。
这三年,我成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就业。要是就业,我就没有机会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商业、项目和团队管理、业务、部门协作等等,只会在一个方面钻下去:技术。但这三年,其实一直是走在开发一线,特别是最近一年,团队很默契,几乎不需要什么“管理”。
最近看了《斯巴达克斯 血与沙》,我觉得我搞纯技术那几年,就如同剧本中那些角斗士,特别是Crixus,以成为王牌角斗士为荣耀,但殊不知自己只是一个奴隶,只是供那些罗马人娱乐消遣的玩偶。
我这么说确实很浅薄,但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如果只是作为一位技术员,估计在北上广,一辈子还完房贷,自己也就该退休了。
如果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做些更有影响力的事情,把自己放在商业、管理的第一线,深刻体会什么叫客户价值、怎么领导一批人。经过这几年,我算是把自己这个“国门”轰开了。
这几年,和我毕业那几年一样,周末一天休息一天充电。周末去户外郊游基本上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去年是自驾,走遍了成都周边绝大部地方。这个月开始,我选择了骑车,估计以后若干年都会这样,因为我确实太热爱四川这儿的山水、这儿的风土人情(我的博客有游记)。骑上两个小时可以去都江堰,骑上一个小时可以去龙泉山.....
后面的xixixi8899的回复,让人感觉创业挺心酸的。
如果创业几年,不能在胸怀格局、商业管理、业务等领域有深入的理解,那才是失败。年轻时,经历就是资本。40岁时,你还敢冒险吗?
对于我,其实不是这样的。经过这几年,我觉得自己视野开阔多了。
特别是09年上半年,在不熟悉Flex情况下,对照英文文档,硬是用Flex+Java开发一套技术框架和业务系统,几十个模块。当时市面我没有找到任何的成功案例,如Flex如何工程化。截图(1 2 3)
从技术角度讲,这是挺nb的,但从商业角度看,这是劳民伤财,因为直接错过了当年的旅游季节(不过这个系统后来排上了用场)。
这次惨败的经历,让我对业务、商业非常敏感,后来就再也没有犯过这种致命的错误。
四川应该是中国第一旅游大省,我们做到了旅游在线市场的前几位。如果说到个人收入,年底再买辆车应该不成问题,因为公司各项运营都很稳定,订单一直在持续上升。但因为进入运营阶段,IT部没多少事情,开始闲下来,而我对业务这块没有控制权,所以在考虑换一个地方。
当然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看不到旅游市场的前景(旅游团市场利润太低),除非有百万级VC进来,我们可以做品牌和规模。否则,我不认为IT是公司现在的核心。
这三年,我成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就业。要是就业,我就没有机会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商业、项目和团队管理、业务、部门协作等等,只会在一个方面钻下去:技术。但这三年,其实一直是走在开发一线,特别是最近一年,团队很默契,几乎不需要什么“管理”。
最近看了《斯巴达克斯 血与沙》,我觉得我搞纯技术那几年,就如同剧本中那些角斗士,特别是Crixus,以成为王牌角斗士为荣耀,但殊不知自己只是一个奴隶,只是供那些罗马人娱乐消遣的玩偶。
我这么说确实很浅薄,但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如果只是作为一位技术员,估计在北上广,一辈子还完房贷,自己也就该退休了。
如果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做些更有影响力的事情,把自己放在商业、管理的第一线,深刻体会什么叫客户价值、怎么领导一批人。经过这几年,我算是把自己这个“国门”轰开了。
这几年,和我毕业那几年一样,周末一天休息一天充电。周末去户外郊游基本上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去年是自驾,走遍了成都周边绝大部地方。这个月开始,我选择了骑车,估计以后若干年都会这样,因为我确实太热爱四川这儿的山水、这儿的风土人情(我的博客有游记)。骑上两个小时可以去都江堰,骑上一个小时可以去龙泉山.....
25 楼
zgsheng
2011-06-09
有点太长,没看完。.....
楼主擅长总结、文字化、标准化,写的很有结构感,可说是标准的技术文档。
楼主擅长总结、文字化、标准化,写的很有结构感,可说是标准的技术文档。
24 楼
yangfuchao418
2011-06-09
xixixi8899 写道
Lz总结的很好,投个精华。只有确实创过业,有过这份经历的人才能感悟的出这些道理。前面有人说“对于许多道理来说楼主明白的太迟了,尤其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来说更迟”,迟了也是很无奈的事情,很多道理在没有创业前都听人说起过,书上看到过,但一直都不想去相信,总想去试试,抱着侥幸心理盼望自己的运气比别人的好。没有创业的经历,不经过切肤之痛后,很多东西是无法在心理上印上痕迹的。
我摘取了一些很有同感的观点:
“公司的价值观,就是老板的价值观”
“个人的聪明和勤奋在时势面前不堪一击”
“IT和会计一样,都是一种工具型、横向职业(什么公司都需要),它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需要业务做支撑,业务才是其核心价值。” IT不过是断层上一个辅助性的工具,创业何其难,要业务没业务,要技术没技术
“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初期上线,你可以将用户点评、后台订单变更等需求放在后面,因为上线第一步是争取订单,而用户点评是用户购买、消费后的行为。这时候,你也不用太关注网站性能/做集群,因为负载还没有影响到用户体验。”
“适合、有效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谈管理方法的优劣都是胡扯”。这就跟采用哪种开发技术、开发过程哪种好道理一样,适合、有效才是最好的,其他都是扯蛋。
“创业期精力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花太多时间学管理很不值。创业初期太了解管理,往往思维会被僵化/教条,而且这个时期,管理不会形成瓶颈。管理本质解决的是秩序。无序才需要被管理,公司只有几个人还谈不上什么混乱。” 最无奈的就是明明是几个人的小公司,却要像大公司那样正儿八经做管理。就好像明明是个小程序,非要像做工程一样整出一大堆文档,不仅浪费资源,还限制手脚。电视剧亮剑里面:“你不能又要我打仗,又让我当乖孩子”
“现在创业,基本上不可能靠一个点子就成功,特别是不熟悉的行业。即使是一个好点子,要几个月不折不扣地执行,也是非常考验人。这些成功根本不是技术问题”
对于创业失败,我和Lz的观点不太一样。创业前我也很淡定,看得开。创业失败后,人被逼入到一种很尴尬的地步。有人说,创业没成功是因为没有坚持下去,可是创业失败意味着创业者除了一身经验教训以外一无所有,没有经济收入,饭都吃不饱,家都养不了,谈何坚持。我承认我没有勇气,不能像马云、俞洪敏那样摆地摊去挣口饭吃,活该坚持不下去。我只有去找工作打工来养家。创业失败的同时,时间会慢慢地过去,年龄增大,想找个好工作越来越难。年轻时在国企,薪资待遇福利都不错,年龄大了,想再回去很不容易。所以我经常奉劝身边的朋友创业要谨慎,要考虑清楚后果,我就是个活生生的案例。
我摘取了一些很有同感的观点:
“公司的价值观,就是老板的价值观”
“个人的聪明和勤奋在时势面前不堪一击”
“IT和会计一样,都是一种工具型、横向职业(什么公司都需要),它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需要业务做支撑,业务才是其核心价值。” IT不过是断层上一个辅助性的工具,创业何其难,要业务没业务,要技术没技术
“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初期上线,你可以将用户点评、后台订单变更等需求放在后面,因为上线第一步是争取订单,而用户点评是用户购买、消费后的行为。这时候,你也不用太关注网站性能/做集群,因为负载还没有影响到用户体验。”
“适合、有效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谈管理方法的优劣都是胡扯”。这就跟采用哪种开发技术、开发过程哪种好道理一样,适合、有效才是最好的,其他都是扯蛋。
“创业期精力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花太多时间学管理很不值。创业初期太了解管理,往往思维会被僵化/教条,而且这个时期,管理不会形成瓶颈。管理本质解决的是秩序。无序才需要被管理,公司只有几个人还谈不上什么混乱。” 最无奈的就是明明是几个人的小公司,却要像大公司那样正儿八经做管理。就好像明明是个小程序,非要像做工程一样整出一大堆文档,不仅浪费资源,还限制手脚。电视剧亮剑里面:“你不能又要我打仗,又让我当乖孩子”
“现在创业,基本上不可能靠一个点子就成功,特别是不熟悉的行业。即使是一个好点子,要几个月不折不扣地执行,也是非常考验人。这些成功根本不是技术问题”
对于创业失败,我和Lz的观点不太一样。创业前我也很淡定,看得开。创业失败后,人被逼入到一种很尴尬的地步。有人说,创业没成功是因为没有坚持下去,可是创业失败意味着创业者除了一身经验教训以外一无所有,没有经济收入,饭都吃不饱,家都养不了,谈何坚持。我承认我没有勇气,不能像马云、俞洪敏那样摆地摊去挣口饭吃,活该坚持不下去。我只有去找工作打工来养家。创业失败的同时,时间会慢慢地过去,年龄增大,想找个好工作越来越难。年轻时在国企,薪资待遇福利都不错,年龄大了,想再回去很不容易。所以我经常奉劝身边的朋友创业要谨慎,要考虑清楚后果,我就是个活生生的案例。
许多东西,杯具硬是要发生在你身上了你才在心里留下痕迹,长记性?只怪你一个开创业就不淡定,没有平常心,背负了太多不应该的东西,什么都要等撞的头破血流,满身是伤你才明白。你失败后还看不起摆地摊的,证明你一开始就缺乏轻松正确的心态。把创业看的高于摆地摊。人家摆地摊的纯利润平均每天一千多的都遇到好几个了。这有什么不好呢。人家也并没身价掉价啊。不排除你想的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不切实际。有些东西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有清晰的头脑。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思想中,说的绝对一点就是你要把自己想的,自己的生死痛苦和别人没点毛关系,当你一无所有又病魔缠身的时候想想会有谁给你坚持几年或者几个月伸出援助之手。让自己知道现实的残酷。要想到你的痛苦和杯具只会启发了聪明人,而成为丑恶的人的笑柄。
这也许是我个人的看法,创业就像看红楼梦一样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解释吧,但是基本的道理是不变的,将就着看吧,天朝的子民都是活的痛苦的。
23 楼
pengtyao
2011-06-09
谢谢分享 投精华了 o(∩_∩)o
22 楼
chunfengxixi
2011-06-09
好久不见的好文!
21 楼
xixixi8899
2011-06-08
接上贴,我对创业失败的感悟,今天在另一篇贴子里也写到过。
创业不要老想如果成功怎么怎么样。你该多想想失败了会怎么样。创业成功并守住局面发展扩大的成功率就像中彩票的机率一样。不要老看那些成功的案例,它们数量极其稀少。不要看了几本成功学,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往前冲。你看到的成功案例都是人家为了自身的营销所做的宣传。这几年我也趁着年轻,和几个朋友一直在创业,失败了又去打工,打工了又去创业。结果如何呢,一个朋友回老家了,一个朋友去打工了,我目前在家待业。几年的创业经历,我们得到了很多经验教训,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再去找工作越来越难,一是年龄大了,二是工作经历更换频繁,这在好的单位招骋条件里都是大忌,能找到的工作多数只有民营私企,创业小公司。想进好单位非常困难。以前在同一单位工作的那些同事们大多数都工作稳定,买车买房,尽管都是贷款,但别人的生活过得安定轻松。而创业失败必然一无所有,所有的一切要重新开始,你想重回公司和原来的同事拿一样的收入,还可能吗?人家为公司做了几年贡献,而你要重新证明你的能力。你的失败还会给家人、配偶带来经济负担和难以言表的伤害,你考虑过吗?
年轻人创业,一无资金、二无社会关系、三没有核心前沿尖端技术实力,创业成功纯属偶然,失败才是必然。要是这样的条件多数人都能创业成功,那么那些老前辈可以郁闷的自杀了。如果你是富二代、官二代,可以从父辈那里继承资金,很多叔叔阿姨都看到你爹妈的面子上来给你支持,那你还有在江湖上一拼的条件,如果你有核心前沿尖端技术实力,像google创始人那样,研究着世界上最前沿尖端的技术,你也有条件拼一下。
也许你有Idea,但你想到的东西别人没想到吗,基本上你在网上搜索一下,大部分你能想到的别人都有人在做了,你也许会说即使在做你也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是吗?那你可以试试,你能撑到你做得比别人好的时候不。当你做得比别人好时,真正的考验来了。当你的Idea有效果时,大家会一窝峰的拥上来,中国人别的不用,抄的功能是世界一等的。你能保证你的创业速度、产业规模一直在最前面吗?那时拼的不是技术、拼的是资本实力。如果你的Idea真的够好,万一把腾讯招来了,如果你不赶紧把你的事业投入到另一家IT大佬手下罩着,你能活下去吗?
也许你靠亲戚朋友的关系拉了一笔活,几十万、几百万,你可以开公司接这单业务了。开个公司很简单,几千块钱搞定。当你做完这活的时候,你确定下一笔还有吗?还有这么多钱吗?你还养得走你公司里的人吗?别指望运气能一直这么好。基本上你能接到这样一笔活就已经是撞大运了,除非你是富二代、官二代。
我们这样的非富二代、官二代年轻人什么都没有,不靠时间去积累资金、社会关系,哪有去江湖上和老前辈一拼的实力。你想想,马云、俞洪敏那样成功的人数量上是不是就和中彩票的机率一样呢?马化腾、比尔盖羡算不算富二代呢?李彦宏是不是掌握了最前沿尖端的技术呢?牛根生、刘邦、刘备是不是熬到老了才开始创业的呢?别光看人家创业成功,要看人家创业时手里有什么东西。
其实很多数人创业不死不活,算不上成功也算不上失败,和打工差不多。打工的也有金领富豪,最后成股东、投资人。创业也有小门面、小店铺,一年收入赶不上打工的。这才是大多数打工和创业者的归宿。
最后你会发现,其实IT技术如果要做创新,不外乎开放互联网。
进而发现,底层技术才是真正的技术,行业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IT不过是断层上一个辅助性的工具,创业何其难,要业务没业务,要技术没技术。
在中国一般想创业成功的必要2给条件,关系和钱,有些人说创意重要,在这到处是山寨的社会,你的创意1出来第2天就别人copy走,别人还比你有钱做市场推广,你根本搞不过别人,所以最重要的还是钱 和 关系
有思想、有目地就要去行动,失败乃成功的母亲,自己不试一试怎么能知道。
支持你
失败的后果你考虑清楚了吗?
能承受住挫折,在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朝着一个目标坚持的走下去,就会成功。许多一开始创业的人,都有好的创意和充足的激情,一旦受点挫折,大多数都没有能坚持下去,导致最后的放弃。
家里有钱源源不断地撑到你一直创业成功吗?
都想创业,可是真正的创业你伤得起吗?
创业不要老想如果成功怎么怎么样。你该多想想失败了会怎么样。创业成功并守住局面发展扩大的成功率就像中彩票的机率一样。不要老看那些成功的案例,它们数量极其稀少。不要看了几本成功学,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往前冲。你看到的成功案例都是人家为了自身的营销所做的宣传。这几年我也趁着年轻,和几个朋友一直在创业,失败了又去打工,打工了又去创业。结果如何呢,一个朋友回老家了,一个朋友去打工了,我目前在家待业。几年的创业经历,我们得到了很多经验教训,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再去找工作越来越难,一是年龄大了,二是工作经历更换频繁,这在好的单位招骋条件里都是大忌,能找到的工作多数只有民营私企,创业小公司。想进好单位非常困难。以前在同一单位工作的那些同事们大多数都工作稳定,买车买房,尽管都是贷款,但别人的生活过得安定轻松。而创业失败必然一无所有,所有的一切要重新开始,你想重回公司和原来的同事拿一样的收入,还可能吗?人家为公司做了几年贡献,而你要重新证明你的能力。你的失败还会给家人、配偶带来经济负担和难以言表的伤害,你考虑过吗?
年轻人创业,一无资金、二无社会关系、三没有核心前沿尖端技术实力,创业成功纯属偶然,失败才是必然。要是这样的条件多数人都能创业成功,那么那些老前辈可以郁闷的自杀了。如果你是富二代、官二代,可以从父辈那里继承资金,很多叔叔阿姨都看到你爹妈的面子上来给你支持,那你还有在江湖上一拼的条件,如果你有核心前沿尖端技术实力,像google创始人那样,研究着世界上最前沿尖端的技术,你也有条件拼一下。
也许你有Idea,但你想到的东西别人没想到吗,基本上你在网上搜索一下,大部分你能想到的别人都有人在做了,你也许会说即使在做你也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是吗?那你可以试试,你能撑到你做得比别人好的时候不。当你做得比别人好时,真正的考验来了。当你的Idea有效果时,大家会一窝峰的拥上来,中国人别的不用,抄的功能是世界一等的。你能保证你的创业速度、产业规模一直在最前面吗?那时拼的不是技术、拼的是资本实力。如果你的Idea真的够好,万一把腾讯招来了,如果你不赶紧把你的事业投入到另一家IT大佬手下罩着,你能活下去吗?
也许你靠亲戚朋友的关系拉了一笔活,几十万、几百万,你可以开公司接这单业务了。开个公司很简单,几千块钱搞定。当你做完这活的时候,你确定下一笔还有吗?还有这么多钱吗?你还养得走你公司里的人吗?别指望运气能一直这么好。基本上你能接到这样一笔活就已经是撞大运了,除非你是富二代、官二代。
我们这样的非富二代、官二代年轻人什么都没有,不靠时间去积累资金、社会关系,哪有去江湖上和老前辈一拼的实力。你想想,马云、俞洪敏那样成功的人数量上是不是就和中彩票的机率一样呢?马化腾、比尔盖羡算不算富二代呢?李彦宏是不是掌握了最前沿尖端的技术呢?牛根生、刘邦、刘备是不是熬到老了才开始创业的呢?别光看人家创业成功,要看人家创业时手里有什么东西。
其实很多数人创业不死不活,算不上成功也算不上失败,和打工差不多。打工的也有金领富豪,最后成股东、投资人。创业也有小门面、小店铺,一年收入赶不上打工的。这才是大多数打工和创业者的归宿。
最后你会发现,其实IT技术如果要做创新,不外乎开放互联网。
进而发现,底层技术才是真正的技术,行业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IT不过是断层上一个辅助性的工具,创业何其难,要业务没业务,要技术没技术。
在中国一般想创业成功的必要2给条件,关系和钱,有些人说创意重要,在这到处是山寨的社会,你的创意1出来第2天就别人copy走,别人还比你有钱做市场推广,你根本搞不过别人,所以最重要的还是钱 和 关系
有思想、有目地就要去行动,失败乃成功的母亲,自己不试一试怎么能知道。
支持你
失败的后果你考虑清楚了吗?
能承受住挫折,在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朝着一个目标坚持的走下去,就会成功。许多一开始创业的人,都有好的创意和充足的激情,一旦受点挫折,大多数都没有能坚持下去,导致最后的放弃。
家里有钱源源不断地撑到你一直创业成功吗?
都想创业,可是真正的创业你伤得起吗?
20 楼
xixixi8899
2011-06-08
Lz总结的很好,投个精华。只有确实创过业,有过这份经历的人才能感悟的出这些道理。前面有人说“对于许多道理来说楼主明白的太迟了,尤其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来说更迟”,迟了也是很无奈的事情,很多道理在没有创业前都听人说起过,书上看到过,但一直都不想去相信,总想去试试,抱着侥幸心理盼望自己的运气比别人的好。没有创业的经历,不经过切肤之痛后,很多东西是无法在心理上印上痕迹的。
我摘取了一些很有同感的观点:
“公司的价值观,就是老板的价值观”
“个人的聪明和勤奋在时势面前不堪一击”
“IT和会计一样,都是一种工具型、横向职业(什么公司都需要),它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需要业务做支撑,业务才是其核心价值。” IT不过是断层上一个辅助性的工具,创业何其难,要业务没业务,要技术没技术
“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初期上线,你可以将用户点评、后台订单变更等需求放在后面,因为上线第一步是争取订单,而用户点评是用户购买、消费后的行为。这时候,你也不用太关注网站性能/做集群,因为负载还没有影响到用户体验。”
“适合、有效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谈管理方法的优劣都是胡扯”。这就跟采用哪种开发技术、开发过程哪种好道理一样,适合、有效才是最好的,其他都是扯蛋。
“创业期精力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花太多时间学管理很不值。创业初期太了解管理,往往思维会被僵化/教条,而且这个时期,管理不会形成瓶颈。管理本质解决的是秩序。无序才需要被管理,公司只有几个人还谈不上什么混乱。” 最无奈的就是明明是几个人的小公司,却要像大公司那样正儿八经做管理。就好像明明是个小程序,非要像做工程一样整出一大堆文档,不仅浪费资源,还限制手脚。电视剧亮剑里面:“你不能又要我打仗,又让我当乖孩子”
“现在创业,基本上不可能靠一个点子就成功,特别是不熟悉的行业。即使是一个好点子,要几个月不折不扣地执行,也是非常考验人。这些成功根本不是技术问题”
对于创业失败,我和Lz的观点不太一样。创业前我也很淡定,看得开。创业失败后,人被逼入到一种很尴尬的地步。有人说,创业没成功是因为没有坚持下去,可是创业失败意味着创业者除了一身经验教训以外一无所有,没有经济收入,饭都吃不饱,家都养不了,谈何坚持。我承认我没有勇气,不能像马云、俞洪敏那样摆地摊去挣口饭吃,活该坚持不下去。我只有去找工作打工来养家。创业失败的同时,时间会慢慢地过去,年龄增大,想找个好工作越来越难。年轻时在国企,薪资待遇福利都不错,年龄大了,想再回去很不容易。所以我经常奉劝身边的朋友创业要谨慎,要考虑清楚后果,我就是个活生生的案例。
我摘取了一些很有同感的观点:
“公司的价值观,就是老板的价值观”
“个人的聪明和勤奋在时势面前不堪一击”
“IT和会计一样,都是一种工具型、横向职业(什么公司都需要),它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需要业务做支撑,业务才是其核心价值。” IT不过是断层上一个辅助性的工具,创业何其难,要业务没业务,要技术没技术
“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初期上线,你可以将用户点评、后台订单变更等需求放在后面,因为上线第一步是争取订单,而用户点评是用户购买、消费后的行为。这时候,你也不用太关注网站性能/做集群,因为负载还没有影响到用户体验。”
“适合、有效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谈管理方法的优劣都是胡扯”。这就跟采用哪种开发技术、开发过程哪种好道理一样,适合、有效才是最好的,其他都是扯蛋。
“创业期精力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花太多时间学管理很不值。创业初期太了解管理,往往思维会被僵化/教条,而且这个时期,管理不会形成瓶颈。管理本质解决的是秩序。无序才需要被管理,公司只有几个人还谈不上什么混乱。” 最无奈的就是明明是几个人的小公司,却要像大公司那样正儿八经做管理。就好像明明是个小程序,非要像做工程一样整出一大堆文档,不仅浪费资源,还限制手脚。电视剧亮剑里面:“你不能又要我打仗,又让我当乖孩子”
“现在创业,基本上不可能靠一个点子就成功,特别是不熟悉的行业。即使是一个好点子,要几个月不折不扣地执行,也是非常考验人。这些成功根本不是技术问题”
对于创业失败,我和Lz的观点不太一样。创业前我也很淡定,看得开。创业失败后,人被逼入到一种很尴尬的地步。有人说,创业没成功是因为没有坚持下去,可是创业失败意味着创业者除了一身经验教训以外一无所有,没有经济收入,饭都吃不饱,家都养不了,谈何坚持。我承认我没有勇气,不能像马云、俞洪敏那样摆地摊去挣口饭吃,活该坚持不下去。我只有去找工作打工来养家。创业失败的同时,时间会慢慢地过去,年龄增大,想找个好工作越来越难。年轻时在国企,薪资待遇福利都不错,年龄大了,想再回去很不容易。所以我经常奉劝身边的朋友创业要谨慎,要考虑清楚后果,我就是个活生生的案例。
19 楼
abraham_xi
2011-06-08
恩,很不错的总结,学习了,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开始创业
18 楼
玲cc
2011-06-08
我发现我就是那个25岁吃六味地黄丸的人。。。
17 楼
yangfuchao418
2011-06-08
基本把这篇文章看完了。对于许多道理来说楼主明白的太迟了,尤其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来说更迟。创业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为了说生活过的更好,更不是说为人民服务,做啥伟大的事。楼主说的没错,只要认真平常心,淡定的心态对待就好。就像吃饭睡觉没啥区别。平常心,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嘛其实没啥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立场的不同。不因成功而感觉自己不一样,也不因失败而伤感。一句话成熟和智慧吧。读万本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和十个智慧的人做朋友。最后一句多研究行业和潜规则,不论是否自己要参与。对于做产品来说,需要优秀的产品经理,而优秀的产品经理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包括洞察力。务实点,大胆点,该狠就狠。执行力嘛在于决心。管理嘛主要在于管理人性,你对人性认识越深刻越好管理,而不是依赖自己的主观判断,当然更不要犯经验主义。一切的管理书都是源于现实社会和人性,对社会制度和现实的认识假以人性。相信楼主会做的更好。什么管理学之类的其实没啥实际意义,当读读故事就好,绝大部分是给大企业里的小毛贼装逼的读死书人的看的
16 楼
dfwang
2011-06-08
留个记号,学习一下
15 楼
qxwtt
2011-06-08
zwchen 写道
创业,对于刚工作的人,会比较兴奋,因为创业充满想象力;对于工作几年的人,会比较向往,因为压抑得太久。其实,创业和就业一样,只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两种方式,关键是心态问题。大多数就业的人,一般都把工作叫打工,这是一种对自己不太负责人的态度,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个人还没有完全独立: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因为没有谁要求你必须很乏味地工作,没有人要求你必须朝九晚五,你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甚至住在山林里。虽然我们可以找出很多被迫的理由,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不能放弃,比如诱人的薪水、优越的身份。
谈到创业,就会谈到失败。但如何来定义呢?也许人生本来就没有成败,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我对成功的唯一定义,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它只决定于你自己,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和他人争输赢。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很浅薄、无奈的庸人心态。也许是因为曾经12年的疾病梦魇(主要还是心理上),伴随我从初二到研三毕业。我对生活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只要不得癌症,一切都可以重来。因为这种心态,在别人眼中的工作、经济压力,我看的谈很多,自然也过得洒脱些。
说到心态,就从价值观谈起。
价值观
我认为合作的最理想状态,就是默契,而默契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一致。虽然说核心成员最好是专业互补,但这更多是技术层面,价值观比专业技能更基础,更决定创业成败。你觉得你的人生幸福,是决定于你的价值观还是你的职业?没有默契的团队,沟通效率、执行力都大打折扣,很难形成信任的合作关系,成大事的几率也很低。
如果你认为创业就是发家致富,那么估计去人才市场招人,和到电脑城买电脑没啥那样,经济实惠。如果你在心里就认为别人是给你打工,你怎么能够期待别人以创业的心态给你做事呢?
做生意和做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会在企业管理的各种行为中体现出来。我们做每一个决策的背后,几乎都有价值观的支撑。
打个比方,如果做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是成都市二环内,还是成都市区一律免费送货上门;退换货是7天还是60天,是否无条件。这不只是一个策略问题,而是对生意和服务的理解。当然,你可能会说,企业生存不下去,还谈什么服务。
公司的价值观,就是老板的价值观,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就像一个人在成年期和儿童期,性格不会有太大差别。当公司不断发展,老板会不断引进和他价值观类似的人,那些相处不来的,是不可能长久呆下去的,干得不爽、也很难被重用(重用决定于被信任)。
这也暗含了一个信息,资深人士求职时,最好了解一下公司创始人的人品和做事方式。生意人背景发家的公司,进里面的研发部门最好掂量一下(用生意的思维来做研发管理)。
时势
我理解的时势,就是时机+趋势。时势本质上属于环境的范畴,人都是生活在环境中。个人的聪明和勤奋在时势面前不堪一击。不过你可能会说,你这么聪明和勤奋,怎么会抓不住时势呢?我反驳一下:02年你能预测03年的非典吗? 再比如,02年前后做电子商务是很难成功的,不光是个人PC价格、带宽导致的上网普及,最核心是没有物流、在线支付做支撑。
成功者,一定是有时势做支撑。大家应该都知道06、07年炒股基本上只赚不赔吧?很多人还以为自己是炒股高手呢。
业务需求
也许是在IT行业,总是听别人说想创业。我觉得IT人士是非常不适合创业的,如果一位学会计的说要创业,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离谱?IT和会计一样,都是一种工具型、横向职业(什么公司都需要),它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需要业务做支撑,业务才是其核心价值。当然了,也有很多做行业软件的IT公司,但业务精通程度、业务抽象能力,绝对是生存的根基。
比如,即使是一个纯沟通工具,如在线咨询,也是应该深入行业的,比如大的旅游企业,是肯定不会用在线咨询的,因为旅游的个性化、复杂性,在线咨询人工成本非常高(如果平均20分钟的沟通时间,你要养多少客服?)。
再比如,大型电子商务网站的首页一般喜欢用一个flash自动翻页的促销广告,但如果你只是做一次性客人,如张家界旅游网,这种翻页广告就很难有效果,因为大型网站很多是重复性购买客人,他们来看看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属于被动型消费;而像张家界旅游网的客人目的性很强,直奔主题,是主动消费,不会有耐心看完你的翻页广告。像会员系统、购物车、积分、团购等功能设计都有陷阱,我们往往不客观评估自己网站的位置、客人来自己网站的期望值,而盲目模仿行业标杆。
我们肯定是为客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客人才会买单。而这种价值,就是满足其需求。
在这儿,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一般人理解为网站界面设计的范畴,这是比较粗浅的。比如电子商务网站,最核心的用户体验是送货速度快、支付便捷、价格便宜等。用户体验=用户关注的价值。
权衡
我觉得,这应该是创业成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所做的任何决策,都会有正/负两面。比如家里买张摇椅,你考虑到它的享受性,一定要考虑到它还会占空间,特别是小户型。公司强制性加班,一定会对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热情有负面影响。
创业一般是资源受限下的行为,如果资源有限,就一定会考虑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地发挥价值,也就是时间管理上说的轻重/缓急。轻重,即是否为核心需求;缓急,即优先级、顺序。
我记得自己工作那几年,从来不考虑这种问题,领导让做啥就做啥,被动式积极(有任务就全力以赴,没任务就自学、不闻不问),那时候我只是一位执行者。
其实,任何事情都可以分成两阶段:先分配,再执行(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在脑子里分配好了)。而在公司,这两件事往往是分离的:领导做分配,下属做执行。分配任务的核心原则,就是先分清轻重缓急,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将它养成习惯。
比如,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初期上线,你可以将用户点评、后台订单变更等需求放在后面,因为上线第一步是争取订单,而用户点评是用户购买、消费后的行为。这时候,你也不用太关注网站性能/做集群,因为负载还没有影响到用户体验。
再比如,该网站的后台,你可以只开发简易的财务系统,因为这都是人力、时间成本,它在订单量不大时,并不会形成业务处理效率的瓶颈;这时候也不用出统计报表,那至少是几个月后的事情。
判断轻重缓急,是基于对行业、业务、资源的了解深度,我们必须修炼自己的内功。
管理
应该说,这几年我的业余时间大部分花在商业、管理的学习,特别是后者,书都买了上百本。不因为什么,只是兴趣。最终我悟出了三个道理:
1、管理是一种是实践活动,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绩效。适合、有效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谈管理方法的优劣都是胡扯。
2、创业期精力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花太多时间学管理很不值。创业初期太了解管理,往往思维会被僵化/教条,而且这个时期,管理不会形成瓶颈。管理本质解决的是秩序。无序才需要被管理,公司只有几个人还谈不上什么混乱。
3、MBA上的管理基本上是对成熟大企业的归纳、总结,对处于婴儿期的创业型企业,基本不具可操作性,比如余世维的《职业经理人》系列。
管理决定于人的做事、做人风格。创业时,你的做事方式肯定还是延续以前的,做人呢,基本从管理书中学不到,至少非常难以转化为行为(比如教练型领导,有多少人能够做好?)。那么学它又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开车时最怕的就是遇到刚刚拿驾照的新手,不小心就会和你的车kiss一下。如果在创业初期,你能够骑车到达目的地,就不用先花两个月拿驾照,再花三个月熟练吧?
上面我也说到,我花了很多时间了解商业。现在想想,商业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如何挖掘你的目标客户群的需求,为他们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而获得回报。知道要满足什么需求,剩下的都是手段,用我们IT行业的术语,就是“技术实现”,技术实现一般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活吧?
因为这个感悟,看商业杂志,也就理性多了。中国的很多成功人士,或者说有钱人吧,发家一般都是早期抓住了某种用户需求,并不是因为发家初期,管理水平如何。其实,管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实现业务需求的手段。
看商业杂志,扩大自己的视野倒是可以,但如果寄希望它找点子,从而开创事业,基本上不靠谱。现在创业,基本上不可能靠一个点子就成功,特别是不熟悉的行业。即使是一个好点子,要几个月不折不扣地执行,也是非常考验人。
那些我们看起来很诱人的行业,水更深,比如SNS、团购,光营销费用都是以百万计,都需要规模优势,1000家做团购的,可能最后生存下来的不到20家,你有这么幸运?这些成功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江南春的分众传媒,就是在每家楼宇里面挂上若干电子相框,有技术含量吗?
所有有人说,失败是必然,成功才是偶然。我们看到的机会,往往都是陷阱,但不尝试又怎么知道。当然了,这说的都是大机会。做点电子商务,赚点小钱,门槛倒不高。
奖惩 大多数企业对员工激励的方式,基本上就等同于奖惩了。我估计大多数人对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很适应,那是否也暗示,自己也愿意做那只兔子?没有任何人喜欢被控制,那么,如果你是管理者,你是否还偏好这种对待动物的方法? 我觉得,与其说是奖惩,不如用规则这个词更合适:制定一个能够达成共识的规则或制度,让每个人都在这个规则的平台上展现自己,而不是由某个高高在上的领导给每个人或萝卜或大棒。
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建立一个企业生态 系统。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最近几年谈得最火的。企业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是基于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很多企业喜欢鼓吹自己的企业文化,说他们是文化领导,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化控制。我觉得,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根本不现实,特别是企业这种盈利单位。不过,我们每个人都认同一些普世原则:尊重、信任、双赢、公平等。与其大费周折让员工接受某人的价值观,还不如去唤醒或强化那种流淌于每个人血液中的人性光辉。
小企业谈不上文化,因为文化需要一种势,一种集体的势(氛围),通过大多数人的行为来影响少数人。
职业化 职业化大概是余世维04年左右,在《职业经理人》中开始普及的,我曾经也是高度颂扬和推行职业化,但无疾而终。职业化在整个中国都处于启蒙阶段,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从这些词就可以看出来,如忠诚、面子。忠诚是一种人身依附,面子是一种人情为上。职业化需要规则的土壤,中国目前不具备,某些行业的着装和举止很职业化,但行为或意识还没有跟上,而且职业化似乎主要针对对基层服务人员,如职业化开始比较早的航空公司、银行、酒店。
创业型公司,谈职业化为时尚早,因为这个阶段,往往是因为领导者的魅力或人品,大家一起干,而不是因为公司公司雇佣我,所以我必须按某某规矩做,靠契约来形成内心动力和责任。
战略 创业型公司,最好不要大谈战略,因为还处于摸索阶级,做战略决策一般是凭感觉/直觉。有过几年的感觉,慢慢会凭经验。也许等到公司足够强大,对行业和本企业有很深的理解后,方可凭方法做事了。MBA里面的战略,一般都是基于方法学,比如SWOT分析、BCG矩阵;对初创公司,往往只有有限的参考价值。
什么叫战略,在企业初期,就是投入钱和人,尽快拿回订单;战略更多是一种策略,而不是定义上的的方向性指导。
企业生命周期
因为对企业生命周期的不敏感(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估计让很多人走过弯路。就像你在25岁吃六味地黄丸,这种中老年人吃的补药,对身体往往是负面影响的。很多企业领导,因为看到某企业用某管理方法,业绩大增,于是也想试试。比如GE的末位淘汰(每年淘汰10%),你觉得可以采用吗?GE的企业品牌、规模、薪酬待遇均有行业领先性,你具备吗?确实,大多数优秀的公司都具有末位淘汰,比如阿里巴巴,但这也是它们变得优秀后的强势作风。GE的6Sigma,那就更别学了,因为这种质量控制流程和标准你既做不出来,成本也太高。
有句话说,一流的公司卖标准,二流的公司卖品牌,三流的公司卖产品。不是有mp3和mp4格式吗?你来一个mp5格式,看市场要多少年才会接纳你?那些制造标准的公司,一开始也不是以标准出现的,只是自己的方案太普遍,于是就形成标准了,就像曾经席梦思是床垫的代名词。所以,要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后,再考虑做相应事情。一上来就想做平台,一般最后都是一个空壳。
创业需要把握节奏,比如做电子商务网站,一般是先上产品、再上会员系统,再上社区。而我们模仿时,往往三个同时上,最后的结局是,一年下来,论坛只有10个帖子,除了告诉别人你们网站没有人气、不值得信赖,仅此而已。
说到这里,又想到一句创业口号:创新。没有经历模仿和改进阶段,创新是否有支撑?就像我们读书那十几年,其实都是学死知识,也就是模仿,比如学习议论文的三段论。我不是不鼓励创新,只是觉得,创业的成本和风险非常高,时间和资金一般公司撑不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苹果公司那些没有面市的产品模型。
也经常听人说到精细化和粗放型,如果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看,初期偏粗放,然后再慢慢精细化运作,比如质量控制流程
企业很小的时候,人少,一般靠信任式管理。信任,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这体现在上下班考勤、权限分配、绩效考核等等。
说说绩效考核吧,绩效考核的本意是为了提升绩效(提醒你哪儿需要改进),但实际上,一般都成为发放薪酬和辞退员工的手段(员工一般都这么理解)。这在无形中就暗示了一种雇用关系,助长员工的打工心态,还导致上下级间的隔阂、增强了彼此间的不信任。我觉得小企业对于某些岗位,完全可以放弃绩效考核,特别是研发型团队。
暗示这个词很微妙,就像你不会给你的上司送礼物,而上司可以给你送小礼物,这暗示了一种等级关系:我认可你的成绩(反之,你不会用认可这种词对上司吧)。这谈不上什么办公室政_治,我只是觉得,作为管理者,一定要留意自己行为的侧面影响。影响力,往往不是纸上或口头上,而是在我们的行为中。
流程化,是一个很美妙的词语,因为优秀的大企业一般都是这么做的。流程化带来效率的同时,必然要求分工明确,而分工明确往往就意味着组织要加人,而在企业创立初期加人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流程化的制定,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优化过程,而且,不同的业务、人员规模,往往业务流程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说流程的制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呢?就像你开车上班,你要设计出一条最佳线路,也是需要不断尝试的。我的意思是,创业型企业,不要一开始就上严格的流程,等到业务处理出现效率瓶颈时,再一步步优化。渐进式改革,一般都比革_命好。
好了,先写这儿。感悟往往都是一点一滴,所以写得也比较零碎。
最后,推荐几本好书:
《从命令到参与》:人性化,可操作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普适的书,虽然是外国人写的。
《西方管理思想史》:了解各种管理模式的起源,会更深懂得管理的适用性,比如泰勒主义。
《中国企业批判》:一位管理咨询师写的,很冷静、深刻,创业者一定要看。国人能够写出这种书,佩服佩服。
《管理咨询的神话》:对管理大师的深刻剖析和批判。还有一本是《企业巫医》,但比较浅薄,有点哗众取宠。
《重塑管理》:很实用、深刻。
《真实情景中的管理学》:可以系统了解管理框架。毕竟叫管理“学”,不是实战型,比起其它几本知名教程,这个有趣得多。
以上推荐的都比较有思想,不会让你对管理形成呆板的认识,就当消遣吧。像《战略管理》这类书,要慎读,高瞻远瞩往会一脚踏空。
谈到创业,就会谈到失败。但如何来定义呢?也许人生本来就没有成败,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我对成功的唯一定义,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它只决定于你自己,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和他人争输赢。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很浅薄、无奈的庸人心态。也许是因为曾经12年的疾病梦魇(主要还是心理上),伴随我从初二到研三毕业。我对生活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只要不得癌症,一切都可以重来。因为这种心态,在别人眼中的工作、经济压力,我看的谈很多,自然也过得洒脱些。
说到心态,就从价值观谈起。
价值观
我认为合作的最理想状态,就是默契,而默契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观一致。虽然说核心成员最好是专业互补,但这更多是技术层面,价值观比专业技能更基础,更决定创业成败。你觉得你的人生幸福,是决定于你的价值观还是你的职业?没有默契的团队,沟通效率、执行力都大打折扣,很难形成信任的合作关系,成大事的几率也很低。
如果你认为创业就是发家致富,那么估计去人才市场招人,和到电脑城买电脑没啥那样,经济实惠。如果你在心里就认为别人是给你打工,你怎么能够期待别人以创业的心态给你做事呢?
做生意和做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会在企业管理的各种行为中体现出来。我们做每一个决策的背后,几乎都有价值观的支撑。
打个比方,如果做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是成都市二环内,还是成都市区一律免费送货上门;退换货是7天还是60天,是否无条件。这不只是一个策略问题,而是对生意和服务的理解。当然,你可能会说,企业生存不下去,还谈什么服务。
公司的价值观,就是老板的价值观,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就像一个人在成年期和儿童期,性格不会有太大差别。当公司不断发展,老板会不断引进和他价值观类似的人,那些相处不来的,是不可能长久呆下去的,干得不爽、也很难被重用(重用决定于被信任)。
这也暗含了一个信息,资深人士求职时,最好了解一下公司创始人的人品和做事方式。生意人背景发家的公司,进里面的研发部门最好掂量一下(用生意的思维来做研发管理)。
时势
我理解的时势,就是时机+趋势。时势本质上属于环境的范畴,人都是生活在环境中。个人的聪明和勤奋在时势面前不堪一击。不过你可能会说,你这么聪明和勤奋,怎么会抓不住时势呢?我反驳一下:02年你能预测03年的非典吗? 再比如,02年前后做电子商务是很难成功的,不光是个人PC价格、带宽导致的上网普及,最核心是没有物流、在线支付做支撑。
成功者,一定是有时势做支撑。大家应该都知道06、07年炒股基本上只赚不赔吧?很多人还以为自己是炒股高手呢。
业务需求
也许是在IT行业,总是听别人说想创业。我觉得IT人士是非常不适合创业的,如果一位学会计的说要创业,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离谱?IT和会计一样,都是一种工具型、横向职业(什么公司都需要),它是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需要业务做支撑,业务才是其核心价值。当然了,也有很多做行业软件的IT公司,但业务精通程度、业务抽象能力,绝对是生存的根基。
比如,即使是一个纯沟通工具,如在线咨询,也是应该深入行业的,比如大的旅游企业,是肯定不会用在线咨询的,因为旅游的个性化、复杂性,在线咨询人工成本非常高(如果平均20分钟的沟通时间,你要养多少客服?)。
再比如,大型电子商务网站的首页一般喜欢用一个flash自动翻页的促销广告,但如果你只是做一次性客人,如张家界旅游网,这种翻页广告就很难有效果,因为大型网站很多是重复性购买客人,他们来看看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属于被动型消费;而像张家界旅游网的客人目的性很强,直奔主题,是主动消费,不会有耐心看完你的翻页广告。像会员系统、购物车、积分、团购等功能设计都有陷阱,我们往往不客观评估自己网站的位置、客人来自己网站的期望值,而盲目模仿行业标杆。
我们肯定是为客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客人才会买单。而这种价值,就是满足其需求。
在这儿,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一般人理解为网站界面设计的范畴,这是比较粗浅的。比如电子商务网站,最核心的用户体验是送货速度快、支付便捷、价格便宜等。用户体验=用户关注的价值。
权衡
我觉得,这应该是创业成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所做的任何决策,都会有正/负两面。比如家里买张摇椅,你考虑到它的享受性,一定要考虑到它还会占空间,特别是小户型。公司强制性加班,一定会对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热情有负面影响。
创业一般是资源受限下的行为,如果资源有限,就一定会考虑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地发挥价值,也就是时间管理上说的轻重/缓急。轻重,即是否为核心需求;缓急,即优先级、顺序。
我记得自己工作那几年,从来不考虑这种问题,领导让做啥就做啥,被动式积极(有任务就全力以赴,没任务就自学、不闻不问),那时候我只是一位执行者。
其实,任何事情都可以分成两阶段:先分配,再执行(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在脑子里分配好了)。而在公司,这两件事往往是分离的:领导做分配,下属做执行。分配任务的核心原则,就是先分清轻重缓急,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将它养成习惯。
比如,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初期上线,你可以将用户点评、后台订单变更等需求放在后面,因为上线第一步是争取订单,而用户点评是用户购买、消费后的行为。这时候,你也不用太关注网站性能/做集群,因为负载还没有影响到用户体验。
再比如,该网站的后台,你可以只开发简易的财务系统,因为这都是人力、时间成本,它在订单量不大时,并不会形成业务处理效率的瓶颈;这时候也不用出统计报表,那至少是几个月后的事情。
判断轻重缓急,是基于对行业、业务、资源的了解深度,我们必须修炼自己的内功。
管理
应该说,这几年我的业余时间大部分花在商业、管理的学习,特别是后者,书都买了上百本。不因为什么,只是兴趣。最终我悟出了三个道理:
1、管理是一种是实践活动,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绩效。适合、有效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谈管理方法的优劣都是胡扯。
2、创业期精力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花太多时间学管理很不值。创业初期太了解管理,往往思维会被僵化/教条,而且这个时期,管理不会形成瓶颈。管理本质解决的是秩序。无序才需要被管理,公司只有几个人还谈不上什么混乱。
3、MBA上的管理基本上是对成熟大企业的归纳、总结,对处于婴儿期的创业型企业,基本不具可操作性,比如余世维的《职业经理人》系列。
管理决定于人的做事、做人风格。创业时,你的做事方式肯定还是延续以前的,做人呢,基本从管理书中学不到,至少非常难以转化为行为(比如教练型领导,有多少人能够做好?)。那么学它又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开车时最怕的就是遇到刚刚拿驾照的新手,不小心就会和你的车kiss一下。如果在创业初期,你能够骑车到达目的地,就不用先花两个月拿驾照,再花三个月熟练吧?
上面我也说到,我花了很多时间了解商业。现在想想,商业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如何挖掘你的目标客户群的需求,为他们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而获得回报。知道要满足什么需求,剩下的都是手段,用我们IT行业的术语,就是“技术实现”,技术实现一般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活吧?
因为这个感悟,看商业杂志,也就理性多了。中国的很多成功人士,或者说有钱人吧,发家一般都是早期抓住了某种用户需求,并不是因为发家初期,管理水平如何。其实,管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实现业务需求的手段。
看商业杂志,扩大自己的视野倒是可以,但如果寄希望它找点子,从而开创事业,基本上不靠谱。现在创业,基本上不可能靠一个点子就成功,特别是不熟悉的行业。即使是一个好点子,要几个月不折不扣地执行,也是非常考验人。
那些我们看起来很诱人的行业,水更深,比如SNS、团购,光营销费用都是以百万计,都需要规模优势,1000家做团购的,可能最后生存下来的不到20家,你有这么幸运?这些成功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江南春的分众传媒,就是在每家楼宇里面挂上若干电子相框,有技术含量吗?
所有有人说,失败是必然,成功才是偶然。我们看到的机会,往往都是陷阱,但不尝试又怎么知道。当然了,这说的都是大机会。做点电子商务,赚点小钱,门槛倒不高。
奖惩 大多数企业对员工激励的方式,基本上就等同于奖惩了。我估计大多数人对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很适应,那是否也暗示,自己也愿意做那只兔子?没有任何人喜欢被控制,那么,如果你是管理者,你是否还偏好这种对待动物的方法? 我觉得,与其说是奖惩,不如用规则这个词更合适:制定一个能够达成共识的规则或制度,让每个人都在这个规则的平台上展现自己,而不是由某个高高在上的领导给每个人或萝卜或大棒。
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建立一个企业生态 系统。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最近几年谈得最火的。企业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是基于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很多企业喜欢鼓吹自己的企业文化,说他们是文化领导,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化控制。我觉得,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根本不现实,特别是企业这种盈利单位。不过,我们每个人都认同一些普世原则:尊重、信任、双赢、公平等。与其大费周折让员工接受某人的价值观,还不如去唤醒或强化那种流淌于每个人血液中的人性光辉。
小企业谈不上文化,因为文化需要一种势,一种集体的势(氛围),通过大多数人的行为来影响少数人。
职业化 职业化大概是余世维04年左右,在《职业经理人》中开始普及的,我曾经也是高度颂扬和推行职业化,但无疾而终。职业化在整个中国都处于启蒙阶段,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从这些词就可以看出来,如忠诚、面子。忠诚是一种人身依附,面子是一种人情为上。职业化需要规则的土壤,中国目前不具备,某些行业的着装和举止很职业化,但行为或意识还没有跟上,而且职业化似乎主要针对对基层服务人员,如职业化开始比较早的航空公司、银行、酒店。
创业型公司,谈职业化为时尚早,因为这个阶段,往往是因为领导者的魅力或人品,大家一起干,而不是因为公司公司雇佣我,所以我必须按某某规矩做,靠契约来形成内心动力和责任。
战略 创业型公司,最好不要大谈战略,因为还处于摸索阶级,做战略决策一般是凭感觉/直觉。有过几年的感觉,慢慢会凭经验。也许等到公司足够强大,对行业和本企业有很深的理解后,方可凭方法做事了。MBA里面的战略,一般都是基于方法学,比如SWOT分析、BCG矩阵;对初创公司,往往只有有限的参考价值。
什么叫战略,在企业初期,就是投入钱和人,尽快拿回订单;战略更多是一种策略,而不是定义上的的方向性指导。
企业生命周期
因为对企业生命周期的不敏感(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估计让很多人走过弯路。就像你在25岁吃六味地黄丸,这种中老年人吃的补药,对身体往往是负面影响的。很多企业领导,因为看到某企业用某管理方法,业绩大增,于是也想试试。比如GE的末位淘汰(每年淘汰10%),你觉得可以采用吗?GE的企业品牌、规模、薪酬待遇均有行业领先性,你具备吗?确实,大多数优秀的公司都具有末位淘汰,比如阿里巴巴,但这也是它们变得优秀后的强势作风。GE的6Sigma,那就更别学了,因为这种质量控制流程和标准你既做不出来,成本也太高。
有句话说,一流的公司卖标准,二流的公司卖品牌,三流的公司卖产品。不是有mp3和mp4格式吗?你来一个mp5格式,看市场要多少年才会接纳你?那些制造标准的公司,一开始也不是以标准出现的,只是自己的方案太普遍,于是就形成标准了,就像曾经席梦思是床垫的代名词。所以,要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后,再考虑做相应事情。一上来就想做平台,一般最后都是一个空壳。
创业需要把握节奏,比如做电子商务网站,一般是先上产品、再上会员系统,再上社区。而我们模仿时,往往三个同时上,最后的结局是,一年下来,论坛只有10个帖子,除了告诉别人你们网站没有人气、不值得信赖,仅此而已。
说到这里,又想到一句创业口号:创新。没有经历模仿和改进阶段,创新是否有支撑?就像我们读书那十几年,其实都是学死知识,也就是模仿,比如学习议论文的三段论。我不是不鼓励创新,只是觉得,创业的成本和风险非常高,时间和资金一般公司撑不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苹果公司那些没有面市的产品模型。
也经常听人说到精细化和粗放型,如果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看,初期偏粗放,然后再慢慢精细化运作,比如质量控制流程
企业很小的时候,人少,一般靠信任式管理。信任,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这体现在上下班考勤、权限分配、绩效考核等等。
说说绩效考核吧,绩效考核的本意是为了提升绩效(提醒你哪儿需要改进),但实际上,一般都成为发放薪酬和辞退员工的手段(员工一般都这么理解)。这在无形中就暗示了一种雇用关系,助长员工的打工心态,还导致上下级间的隔阂、增强了彼此间的不信任。我觉得小企业对于某些岗位,完全可以放弃绩效考核,特别是研发型团队。
暗示这个词很微妙,就像你不会给你的上司送礼物,而上司可以给你送小礼物,这暗示了一种等级关系:我认可你的成绩(反之,你不会用认可这种词对上司吧)。这谈不上什么办公室政_治,我只是觉得,作为管理者,一定要留意自己行为的侧面影响。影响力,往往不是纸上或口头上,而是在我们的行为中。
流程化,是一个很美妙的词语,因为优秀的大企业一般都是这么做的。流程化带来效率的同时,必然要求分工明确,而分工明确往往就意味着组织要加人,而在企业创立初期加人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流程化的制定,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优化过程,而且,不同的业务、人员规模,往往业务流程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说流程的制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呢?就像你开车上班,你要设计出一条最佳线路,也是需要不断尝试的。我的意思是,创业型企业,不要一开始就上严格的流程,等到业务处理出现效率瓶颈时,再一步步优化。渐进式改革,一般都比革_命好。
好了,先写这儿。感悟往往都是一点一滴,所以写得也比较零碎。
最后,推荐几本好书:
《从命令到参与》:人性化,可操作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普适的书,虽然是外国人写的。
《西方管理思想史》:了解各种管理模式的起源,会更深懂得管理的适用性,比如泰勒主义。
《中国企业批判》:一位管理咨询师写的,很冷静、深刻,创业者一定要看。国人能够写出这种书,佩服佩服。
《管理咨询的神话》:对管理大师的深刻剖析和批判。还有一本是《企业巫医》,但比较浅薄,有点哗众取宠。
《重塑管理》:很实用、深刻。
《真实情景中的管理学》:可以系统了解管理框架。毕竟叫管理“学”,不是实战型,比起其它几本知名教程,这个有趣得多。
以上推荐的都比较有思想,不会让你对管理形成呆板的认识,就当消遣吧。像《战略管理》这类书,要慎读,高瞻远瞩往会一脚踏空。
14 楼
wenjinglian
2011-06-07
很有才,学习
13 楼
jallin
2011-06-07
学习了!多谢
12 楼
sarstime
2011-06-07
不过,我们每个人都认同一些普世原则:尊重、信任、双赢、公平等。与其大费周折让员工接受某人的价值观,还不如去唤醒或强化那种流淌于每个人血液中的人性光辉。
--
非常赞同企业文化这一段,尤其技术性企业,人才是财富,与其过分强调公司的企业文化,要求员工必须融入,不如关注作为一个人的基本 - 人性。
--
非常赞同企业文化这一段,尤其技术性企业,人才是财富,与其过分强调公司的企业文化,要求员工必须融入,不如关注作为一个人的基本 - 人性。
11 楼
zwchen
2011-06-07
leibos 写道
想知道lz,现在创业赢利情况怎么样?是死死撑着,还是大有希望?
还行。
我们是做旅游电子商务的,一开始就有订单,但赚得不多,因为旅游这个行业利润率太低了,平均毛利率10%,估计和组装电脑差不多。销售额1000万多吗?实际上只有100万不到的毛利,而这100万里,运营成本占非常大一块。
像服装服饰类电子商务,比如商场600元的鞋子进价是80元,我们600元的线路产品,进价是500多,还要花可能一个小时人工处理。
所以,要赚大钱,就得做批量(规模),做品牌。这要求很高的营销费用,除非有VC进来,靠自有利润滚雪球,很难做大。
不过ls问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太妥。赢利很重要,但看你的目标和期限是什么。比如京东,现在投入了几个亿,还没有赢利,但我们不否认它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是渠道霸主。淘宝平台上一年可能700亿销售额,淘宝自己赚30亿(商家佣金),但淘宝每年投入广告也有近40亿。
电子商务水很深,做企业应用开发的建议不要贸然闯入。我前期交了一两年学费。
电子商务,网站和后台开发,是很小的一块。供应商和产品管理、物流、运营、营销等都是大头,开发相反可能不是那么难。
10 楼
seeckt
2011-06-07
确实是精品文章
9 楼
cn-done
2011-06-07
一流的公司卖标准,二流的公司卖品牌,三流的公司卖产品
额。。。我们卖服务
额。。。我们卖服务
8 楼
yuvista
2011-06-07
有见地并且很实在,学习楼主了~~~
发表评论
-
技术孵化的探索之路
2016-05-08 22:32 2648我是在2016年元旦前几天 ... -
寻找技术合伙人的那些坑
2016-01-11 18:14 10223对于非技术出身的创业 ... -
开发人员的薪水,是否要和销售业绩挂钩?
2011-07-18 18:48 3154我说的是电子商务企业里面的开发人员。 大家知道,电子商务就是在 ... -
说说Code Review
2011-06-15 13:50 7586对于软件开发团队,Code ... -
专制,也许只是一种领导风格
2010-10-11 13:17 9359在工作中,我们对自己 ... -
创造力,源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2010-09-24 12:51 2859曾经很多人认为,迪斯 ... -
[个人管理]暗时间,平凡与优秀间的距离
2010-09-02 19:54 4122每个人都希望,在他所 ... -
工作进度反馈,有一种更优雅的方式吗?
2010-08-27 14:59 9807工作进度反馈,这是站 ... -
管理路漫漫:团队习惯的养成
2010-08-25 23:32 3207记得几年前在一家公司 ... -
[个人管理]一位技术人员成长的烦恼及我的分析
2010-08-08 11:04 5563上次和JavaEye朋友rubys聊 ... -
管理经验,很难直接从书本中学来
2010-08-05 00:39 3027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 ... -
项目管理,本质和项目管理工具无关
2010-07-14 23:53 23073管理软件,本质上是对 ... -
关于RSS阅读器设计及体会
2010-07-09 00:01 3558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lazylorna MM,而主题是围绕我 ... -
网络阅读,为什么人会浮躁?
2010-06-24 22:39 6321这篇文章放到这个版面,因为我认为它属于管理的范畴:个人管理(时 ... -
环境的力量
2010-06-15 22:35 1548环境的力量,大家应该 ... -
IT行业的你,在成本部门还是利润部门?
2010-06-03 13:07 8778题外话:本文应该引起项目管理者和开发人员的思考:如何进行薪酬管 ... -
看图说话:如何高效地工作、学习及阅读?
2010-05-22 14:32 4344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下面这些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现在把它绘制出来了 ... -
我的项目经历及分析:为什么一个小项目要花掉8个人月?
2010-05-20 14:53 5353这是我亲身经历的项目,并且是项目负责人,该项目只有10个左右核 ... -
关于软件思想在管理中的一点体会
2010-05-07 18:02 1503软件这行,如果干得有滋味,也许会有这种体会:软件就是把一些做事 ... -
关于学校做事和公司做事的差别
2010-05-03 23:19 2589在前不久的部门周例会 ...
相关推荐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这一战略对大学生群体提出了新的期待。 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就业问题。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长,社会就业岗位并未...
标题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指大学生在学术学习之余,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尝试创立新的企业或开创创新项目,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描述中提到了创新创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大学生创业需要...
同时,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和对创业的深入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创业实践能力。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也需要改进。学生对教育满意度的评价普遍一般,这提示我们需要关注课程设置、教师质量、...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华版)》是一本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总的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具备创业意识、勇气和能力,组建合适的团队,明确创业动机,有效管理团队冲突,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成功的路径。
认知性冲突是团队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和组织绩效。而情感性冲突,如基于个人关系的不一致,可能破坏团队效率,需要妥善处理。创业者应挑选那些在知识、技能和经验上能互补,并且在个人特性和动机...
5. **学生自身创新创业意识的缺乏:**当代大学生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有限,且对创业抱有理想化的看法,缺乏对创业风险和挑战的足够认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对创业的看法:大学生普遍认为创业是实现个人理想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意识到创业需要理性思考,因为它伴随着风险和挑战。 3. 创业兴趣: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有一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能在大学不同阶段...
本篇文章是关于创业问题的讨论,作者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验和看法,讨论了创业的风险和挑战,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和经验。 创业需要勇敢和魄力 在创业过程中,需要有勇敢和魄力的精神。有些人可能会因为风险和...
10. 创业的艰辛:创业初期的困难和牺牲,以及成功与挫折并存,反映了创业的现实挑战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11. 情感与责任:创业者的个人情感纠葛可能影响其决策,揭示了人性在创业中的重要角色。 12. 创业者的类型...
这份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针对的是大一学生群体,主要目的是探究在校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意识和认知程度,以便为学校提供创业教育和意识培养的参考。调查结果显示,尽管74%的受访者支持大学生创业,但实际有创业意愿...
- **员工看法**:调查揭示了员工对薪酬体系的满意度和不满意度,这些反馈是优化薪酬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 - **专家诊断**:专家认为现行体系可能存在匹配度不高、激励不足、与绩效关联性不强等问题。 - **重建...
统计表最后提供了补充描述的空白,让学生自由表达对在校创业的看法,这能够捕捉到个体的个性和独特见解。此外,表格还列出了联系方式,方便学生与孵化园管理办公室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咨询。 总的来说,这份统计表是...
2. **创业态度**: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包括认同创业作为理想途径、理性看待创业等,表明大学生对创业有着不同程度的积极与理性态度。 3. **创业兴趣**: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程度,以及兴趣产生的...
5. 引导家庭观念转变:通过宣传成功创业案例,改变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传统看法,提高家长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以上措施,有望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促进我国大学生创业...
【标题】:“投资中国创业女性的影响力报告”是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的,这份报告深入探讨了女性创业者在中国的现状、挑战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作为一份行业报告,它旨在揭示女性在创业领域的贡献,同时也...
1. 大学生创业态度:调查问卷中提到了大学生对于创业的不同看法,包括特不认同、比较认同、认同但不立刻行动、无所谓和不建议等,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多元化认知。 2. 创业动机:大学生创业的目标多样,包括...
从标题来看,文章主要围绕单片机职业的看法进行展开,内容涵盖了单片机技术的历史演变、社会对单片机人才的需求、单片机开发者的心态以及单片机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在讨论单片机职业时,作者首先指出单片机虽然不是...
16. **对大学的看法和印象**:反映申请人的观察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17. **对面试官的认识和态度**:展示申请人的应变能力和对权威的尊重。 18. **是否喜欢销售类工作**:涉及申请人的职业倾向和谈判技巧。 19...
调查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创新创业的看法、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学校在创新创业支持上的期望。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揭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认知水平,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为学校提供针对性的改进...
7. 公益创业的定义: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指运用企业家精神,通过组织、管理和投资来创造社会价值,兼顾经济效益和公益效益。 8. 公益创业在中国的发展:2021年中国首个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在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