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P的全称是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即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简单地说,SOAP是一种有线协议,类似于CORBA的IIOP、DCOM的ORPC或Java远程方法调用的Java远程方法协议(Java Remote Method Protocol,JRMP)。你也许会怀疑,既然已经有了那么多有线协议,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另外一种?事实上,这不正好导致前面所讨论的问题吗?这些问题都有道理,但是,SOAP和其他有线协议有所不同。
我们来分析一下:
- IIOP、ORPC和JRMP都是二进制协议,而SOAP则是一种使用XML的以文本为基础的协议。利用XML进行数据编码为SOAP带来一些独一无二的功能。例如,调试以SOAP为基础的应用程序更容易,因为阅读XML要比阅读二进制数据容易得多。另外,由于所有的SOAP消息都是文本格式,和IIOP、ORPC或者JRMP相比,SOAP更容易和防火墙协作。
- SOAP协议以非供应商私有的协议为基础,即XML、HTTP和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SMTP),所有供应商都可以使用SOAP协议。例如,Microsoft和各个CORBA ORB供应商(例如Iona)一样,已经承诺支持SOAP。IBM在创建SOAP协议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也为Java程序员创建了一个优秀的SOAP工具包。该公司已经把工具包捐赠给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的XML Project,后者以该软件包为基础,构造出了Apache-SOAP实现。这个实现在Apache许可之下免费提供给用户。再返回来看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如果DCOM使用SOAP,ORB供应商也使用了SOAP,那么,COM/CORBA协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将变得不值一提。
SOAP决不只是一个漂亮的口号,它是一种即将深入渗透到未来分布式计算的技术。人们希望,SOAP结合其他技术,比如UDDI(Universal Discovery Description, and Integration)和WSDL(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在Web服务这一概念的支持下,改变未来商业应用跨越Web进行通信的方法。我甚至无法充分地表达出在开发者的工具包中加上SOAP知识的重要程度。这是一个关于SOAP的系列文章,总共四篇。这是第一篇,介绍一些基础知识。我们将从SOAP这一思想的构思说起。
一、SOAP简介
如前所述,SOAP用XML作为数据编码格式。用XML作为数据编码格式并非SOAP的原创,实际上这是一种相当自然的选择。XML-RPC和ebXML也同样使用XML。要了解这方面的更多信息,请参见本文最后的“参考资源”。
请考虑下面的Java接口:
Listing 1 public interface Hello { public String sayHelloTo(String name); } |
客户程序在调用sayHelloTo()方法时提供了一个名字,它希望从服务器接收到一则个性化的“Hello”信息。现在,假定RMI、CORBA和DCOM都不存在,开发者必须负责串行化方法调用,并把消息发送给远程机器。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这该使用XML”,我同意。因此,让我们先从对服务器的请求格式开始。假设要模拟sayHelloTo("John")调用,我打算发送的请求是:
Listing 2 <?xml version="1.0"?> <Hello> <sayHelloTo> <name>John</name> </sayHelloTo> </Hello> |
在这里,我把接口的名字作为根结点。另外,我还把方法名字和参数名字都当作节点。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个请求发送给服务器。我们不创建自己的TCP/IP消息,而是使用HTTP。因此,下面的步骤应该是把请求封装成HTTP POST请求格式,然后把它发送给服务器。实际创建该HTTP POST请求的详细过程在本文后面介绍,现在,我们先假定它已经创建完毕。服务器接收到了这个请求,解码XML,然后再以XML格式向客户程序发送应答。假设应答内容如下:
Listing 3 <?xml version="1.0"?> <Hello> <sayHelloToResponse> <message>Hello John, How are you?</message> </sayHelloToResponse> </Hello> |
根节点仍然是接口的名字Hello。但这一次,原来对应着方法的节点名字不再是sayHelloTo,而是方法的名字加上“Response”字符串。客户程序知道自己调用了哪一个方法,要找出被调用方法的返回值,它只需查看名字为方法名字加上“Response”字符串的元素。
以上就是SOAP的根本思路。Listing 4显示了同一请求用SOAP XML编码之后的结果:
Listing 4 <SOAP-ENV:Envelope xmlns:SOAP-ENV="http://schemas.xmlsoap.org/soap/envelope/" xmlns:xsi="http://www.w3.org/1999/XMLSchema-instance" xmlns:xsd="http://www.w3.org/1999/XMLSchema"> <SOAP-ENV:Header> </SOAP-ENV:Header> <SOAP-ENV:Body> <ns1:sayHelloTo xmlns:ns1="Hello" SOAP-ENV:encodingStyle=" http://schemas.xmlsoap.org/soap/encoding/"> <name xsi:type="xsd:string">John</name> </ns1:sayHelloTo> </SOAP-ENV:Body> </SOAP-ENV:Envelope> |
看起来稍微复杂了一点,对吧?实际上,它和我们前面编写的请求类似,只是略微扩展了一些东西。首先,注意SOAP文档通过一个Envelope(根节点)、一个Header区、一个Body区,整洁地组织到一起。Header区用来封装那些与方法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数据,提供环境方面的信息,比如事务ID和安全信息。Body区包含面向方法本身的信息。在Listing 2中,我们自己编写的XML只包含一个Body区。
第二,注意Listing 4大量地应用了XML名称空间。SOAP-ENV映射到名称空间http://schemas.xmlsoap.org/soap/envelope/,xsi映射到http://www.w3.org/1999/XMLSchema-instance,而xsd映射到http://www.w3.org/1999/XMLSchema。这三者是所有SOAP文档都拥有的标准名称空间。
最后,在Listing 4中,接口名称(即Hello)不再象在Listing 2中那样成为节点的名字;相反,它引用了一个名称空间nsl。另外,参数的类型信息也随同参数的值一起发送给了服务器。注意信封(Envelope)encodingStyle属性的值。这个属性值设置成了http://schemas.xmlsoap.org/soap/encoding/。这个值告诉服务器用来编码(即串行化)方法的编码方式;服务器需要这个信息,以便正确地解除方法的串行化。对于服务器来说,SOAP文档的自我描述能力是相当完善的。
对于上面的SOAP请求,服务器的应答如下:
Listing 5 <SOAP-ENV:Envelope xmlns:SOAP-ENV="http://schemas.xmlsoap.org/soap/envelope/" xmlns:xsi="http://www.w3.org/1999/XMLSchema-nstance" xmlns:xsd="http://www.w3.org/1999/XMLSchema"> <SOAP-ENV:Body> <ns1:sayHelloToResponse xmlns:ns1="Hello" SOAP-ENV:encodingStyle="http://schemas.xmlsoap.org/soap/encoding/"> <return xsi:type="xsd:string">Hello John, How are you doing?</return> </ns1:sayHelloToResponse> </SOAP-ENV:Body> </SOAP-ENV:Envelope> |
Listing 5与Listing 4的请求消息类似。在上面的代码中,返回值(即个性化的“Hello”消息)包含在Body区。SOAP消息文档的格式非常灵活。例如,编码方式不固定,而是由客户程序指定。只要是客户程序和服务器都认可的编码方式,可以是任何合法的XML文档。
另外,分离调用环境信息意味着方法本身并不关心这类信息。在当前的市场上,主流应用服务器都遵从这一理念。早先,我曾经指出环境信息可以包含事务和安全方面的信息。事实上,环境可以涵盖几乎所有的东西。下面是一个SOAP消息头的例子,它带有一些事务方面的信息:
Listing 6 <SOAP-ENV:Header> <t:Transaction xmlns:t="some-URI" SOAP-ENV:mustUnderstand="1"> 5 </t:Transaction> </SOAP-ENV:Header> |
名称空间t映射到了与特定应用有关的URI。这里的5表示的是该方法从属于其中的事务ID。注意SOAP信封mustUnderstand属性的应用。这个属性被设置成了1,它表示服务器要么理解并按照要求处理该事务请求,要么表示无法处理该请求;这是SOAP规范所要求的。
二、错误处理
使用SOAP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所有的请求都会获得成功。许多地方可能会出现差错。例如,服务器可能无法访问某个关键性的资源(比如数据库),因而无法顺利地处理请求。
让我们返回“Hello”实例,为它加上一个假想的约束,即“在星期二向别人说Hello不合法。”因此,星期二的时候,即使发送给服务器的请求是合法的,服务器也会把一个错误信息返回给客户端。应答内容将如下所示:
Listing 7 <SOAP-ENV:Envelope xmlns:SOAP-ENV=" http://schemas.xmlsoap.org/soap/envelope/"> <SOAP-ENV:Body> <SOAP-ENV:Fault> <faultcode>SOAP-ENV:Server</faultcode> <faultstring>Server Error</faultstring> <detail> <e:myfaultdetails xmlns:e="Hello"> <message> Sorry, my silly constraint says that I cannot say hello on Tuesday. </message> <errorcode> 1001 </errorcode> </e:myfaultdetails> </detail> </SOAP-ENV:Fault> </SOAP-ENV:Body> </SOAP-ENV:Envelope> |
我们来分析一下http://schemas.xmlsoap.org/soap/envelope/名称空间定义的Fault元素。Fault元素总是Body元素的直接子元素,所有的SOAP服务器必须始终通过该元素报告所有错误情况。Fault元素必须包含faultcode和faultstring元素,不能有例外。faultcode是一个能够标识问题的代码;客户程序按照SOAP规范的要求利用faultcode进行算法处理。SOAP规范定义了一小组错误代码供用户使用。另一方面,faultstring是供人类阅读的错误信息。
Listing 7的代码还包含了一个detail元素。由于错误在处理SOAP消息的Body区时出现,detail元素必须出现。正如你将在本文后面看到的,如果错误在处理Header区时出现,detail元素不应出现。在Listing 7中,应用利用detail元素提供当前错误更详细、更自然的解释,即星期二不允许说Hello。SOAP还提供另外一个面向具体应用的错误代码,即半可选的faultfactor元素,但上面的错误信息中没有显示这个元素。之所以称这个元素是半可选的,是因为如果错误消息不是由请求最终处理点的服务器发送,即由一个中间服务器发送,则错误消息必须包含该元素。SOAP对faultcode元素不应出现的情形没有作任何规定。
在Listing 7中,错误起源于方法调用本身,处理该方法的应用导致了这个错误。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另一种类型的错误,这种错误由于服务器不能处理请求头信息而导致。举例来说,假设所有的Hello消息必须在一个事务环境之内生成,则请求类似于:
Listing 8
<SOAP-ENV:Envelope |
上面消息的Header区包含一个transaction元素,它指定了方法调用必须从属于其中的事务编号。这里我说“必须”是因为transaction元素使用了mustUnderstand属性。如前所述,SOAP服务器要么遵照属性的指示处理请求,要么声明不能处理请求。假定SOAP服务器不能处理,它必须返回一个错误信息。这时的应答应该类似于:
Listing 9
<SOAP-ENV:Envelope xmlns:SOAP-ENV=" |
上面的代码类似Listing 7显示的错误信息。但应该注意的是,detail元素不再出现。正如我在前面指出的:SOAP规范规定,如果错误在处理Header区的时候出现,则错误消息中不应包含detail元素。事实上,我们可以根据detail元素是否出现,迅速判定错误是在处理Body区还是在处理Header区时出现。
三、SOAP与HTTP
在第一个例子中,我通过HTTP把定制的XML请求发送给服务器,但没有详细介绍这么做涉及到了哪些操作。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那个问题。怎样才能把一个SOAP请求(而不是定制的XML)通过HTTP发送给服务器?SOAP很自然地遵循了HTTP的请求/应答消息模型。这个模型在HTTP请求中提供SOAP请求参数,在HTTP应答中提供SOAP应答参数。实际上,SOAP 1.0特别指明HTTP作为它的传输协议。SOAP 1.1略有放松。虽然SOAP 1.1仍旧可以使用HTTP,但它也可以使用其他协议,比如SMTP。在这个系列的文章中,我只讨论通过HTTP使用SOAP的情形。
让我们返回Hello示例。如果我们通过HTTP把SOAP请求发送给服务器,则代码应该类似于:
Listing 10
POST http://www.SmartHello.com/HelloApplication HTTP/1.0
|
Listing 10代表的SOAP请求与Listing 4的请求基本相同,但Listing 10的开头加入了一些HTTP特有的代码。第一行代码表明这是一个遵循HTTP 1.1规范的POST请求,POST的目标是http://www.SmartHello.com/HelloApplication。下一行指示内容的类型,在HTTP消息中包含SOAP实体时,内容类型必须是text/xml。Content-Length指明了POST请求有效载荷的长度。
第四行是SOAP特有的,而且它是必不可少的。SOAPAction HTTP请求头指明了SOAP HTTP请求的目标,它的值是一个标识目标的URI。SOAP不对该URI的格式作任何限制,实际上,这个URI甚至不必对应某个实际的位置。
SOAPAction的一个可能的应用是,防火墙检查该请求头的值,决定是否允许请求通过防火墙。
一旦服务器处理完请求,它将向客户返回一个应答。应答的内容如Listing 11所示(假设没有出现错误):
Listing 11
HTTP/1.0 200 OK
|
这个SOAP应答与Listing 5所显示的一样,但前面加上了一些HTTP特有的代码。由于没有出现错误,第一行代码显示应答状态是200。在HTTP协议中,200应答状态代码表示“一切正常”。如果在处理SOAP消息(Header区或者Body区)的时候出现了任何错误,则返回的状态代码将是500。在HTTP中,500状态代码表示“internal server error”。此时,上述SOAP应答的第一行代码将是:
HTTP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
四、HTTP扩充框架
许多应用对服务的需求超过了传统HTTP提供的服务。其结果就是,这类应用扩充了传统的HTTP协议。然而,这种扩充是应用本身私有的。HTTP扩充框架试图确立一个通用的HTTP扩充机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HTTP扩充框架的扩充之一是增加了一个M-POST方法,其中的M表示Mandatory(必须遵循的,强制的)。如果一个HTTP请求包含至少一个强制的扩充声明,那么这个请求就称为强制的请求。引入强制的扩充声明通过Man或者C-Man头进行。强制请求的请求方法名字必须带有“M-”前缀,例如,强制的POST方法称为M-POST。
SOAP 1.0要求客户程序首先发送一个HTTP POST请求,只有当服务器返回错误510时才发送M-POST请求。SOAP 1.1不再对客户作这种限制,也就是说,SOAP 1.1允许客户从发送任何一种类型的请求开始。下面的请求就是迄今为止我们一直在讨论的那个请求,但它现在是M-POST格式:
Listing 12
M-POST http://www.SmartHello.com/HelloApplication HTTP/1.1 |
对于实际的SOAP消息来说,Listing 12和Listing 10没有什么不同。但请求头中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例如,现在我们发出的不是POST请求,而是一个M-POST请求。正如前面所介绍的,象M-POST这样的强制请求至少有一个强制扩充声明。这里我们就有一个:Man域描述了一个强制性的端到端扩充声明,把头前缀01映射到了名称空间http://schemas.xmlsoap.org/soap/envelope/。请注意这个前缀关联到SOAPAction域的方式。
一旦服务器处理完该请求,它将返回一个应答给客户。应答内容类如(假设没有出现错误):
Listing 13
HTTP/1.0 200 OK |
同样地,Listing 13显示的应答类似于对普通POST请求的应答(如Listing 11所示),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Ext域。
在通过HTTP使用SOAP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实际的SOAP消息(SOAP信封和它里面的所有内容)总是保持不变,就如消息尚未加载HTTP协议时一样。根据这一事实可以推断出,HTTP不是能够与SOAP协作的唯一协议。例如,SOAP可以方便地和SMTP协议或者其他定制的私有协议一起运行。唯一的要求是两者——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理解该协议。
五、SOAP的特点:简单
至此为止,我们讨论了SOAP定义的方方面面,但有许多领域的问题SOAP没有定义。SOAP规范的创立者明确地排除了一些关系密切的领域,比如构造对象模型,还有其他许多已经确立的标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分析SOAP的目标理解。SOAP的目标除了扩展性之外,另一个主要的设计目标是简单。为了保持SOAP简单,SOAP规范的创立者决定,只定义那些对于创建一个轻型协议来说绝对必须的东西。例如,SOAP没有定义/指定任何有关分布式垃圾收集、类型安全或版本控制、双向HTTP通信、消息盒(Message-box)运输或管道处理、对象激活等方面的内容。SOAP的目标就是成为一种简单的协议——一种在任何操作系统上,单个开发者能够用任何语言化数天时间实现的协议。考虑到这一点,SOAP在许多方面没有作出明确定义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因为在构造分布式系统时,所有现有的技术都可以方便地采用SOAP,即使不同技术之间的差异象CORBA和DCOM的差异那样明显。
相关推荐
本学习笔记将深入探讨Axis在Web服务开发中的应用,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 **一、Axis简介** Axis作为Java Web服务的实现,它提供了工具和API,使得开发者可以方便地在Java平台上构建和部署Web服务。Axis支持SOAP 1.1...
总结,本篇学习笔记通过一个简单的CXF服务端和客户端示例,介绍了CXF框架的使用,包括接口定义、实现、实体类以及相关配置。通过对这些概念和步骤的理解,读者可以快速入门CXF并开始创建自己的Web服务。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Simulink对BUCK电路进行PI闭环控制仿真。首先解释了BUCK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其数学表达式,接着逐步指导如何在Simulink中构建仿真模型,包括选择合适的元件如电源、开关、电感、电容等,并设置了具体的参数。然后重点讲解了PI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展示了如何通过MATLAB代码实现PI控制算法,并讨论了不同参数对控制系统的影响。最后,通过观察和分析仿真结果的关键波形,探讨了如何优化PI控制器参数以获得更好的输出效果。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电子设计的研究人员和技术爱好者,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BUCK电路及其控制机制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掌握BUCK电路工作原理以及PI闭环控制方法的学习者;旨在提高对电力电子系统的理解和优化能力。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实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此外,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例如如何避免电压过冲、优化负载响应时间和减少输出电压纹波等问题。
MFC-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第2章-Windows应用程序的类封装.pptx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数据传送类指令.pptx
PLC电源模块维修重点技术实例.doc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西门子S7-1200 PLC构建一个高精度的恒温水箱控制系统。首先讨论了硬件选择与配置,包括PT100温度传感器、模拟量模块的选择以及滤波时间的优化。接着深入探讨了PID控制算法的应用,包括参数整定技巧、移动平均滤波的应用以及PWM输出控制方法。此外,还涉及了人机界面的设计,强调了报警机制的优化和现场调试的经验分享。文中提供了多个实用的SCL代码片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具体的技术细节。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PLC编程和温度控制感兴趣的初学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精确温度控制的工业应用场景,如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行业。目标是将温度波动控制在±0.5℃以内,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讲解,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调试经验,有助于读者快速掌握相关技术和应对常见问题。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COMSOL进行太赫兹波段石墨烯超表面吸波器的设计与仿真的全过程。首先,通过几何建模创建了基于矩形堆叠的石墨烯单元结构,并设置了合适的材料参数,特别是石墨烯的表面电导率采用Kubo公式表示。接着,针对边界条件进行了细致设定,如使用完美匹配层(PML)和Floquet周期边界条件,确保计算效率和准确性。然后,通过参数扫描和优化,研究了不同费米能级对吸收峰的影响,实现了吸收频段的动态调控。最后,通过后处理和动画制作,展示了吸收峰随费米能级变化的动态效果,并提供了具体的MATLAB和COMSOL代码示例。 适合人群:从事太赫兹器件设计、电磁仿真以及石墨烯材料应用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太赫兹波段吸波器设计原理及其动态调控特性的科研工作者。目标是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掌握石墨烯超表面吸波器的设计方法和优化技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具体步骤和代码示例有助于快速上手COMSOL仿真工具,同时强调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收敛问题和网格划分策略。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两轮平衡车和扭扭车的完整设计方案,涵盖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部分包括主控芯片(如STM32F103)、传感器(如MPU6050)的选择与布局,以及PCB设计要点,强调了电机驱动模块的布线规则和电磁干扰防护措施。软件部分则聚焦于核心算法,如PID控制和卡尔曼滤波,用于处理传感器数据并实现车辆的平衡和运动控制。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烧写程序、调试文件和BOM清单等量产相关的内容,分享了许多实用经验和技巧。 适合人群:对两轮平衡车和扭扭车设计感兴趣的电子工程师、硬件开发者和嵌入式程序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读者掌握从原理图设计到量产的全流程,包括硬件选型、PCB布局、程序编写、调试方法和批量生产的注意事项。目标是让读者能够独立完成一套完整的两轮平衡车或扭扭车项目。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实战经验和技术细节,如PID参数调优、PCB布局技巧、电机驱动优化等,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内容概要:文章详细介绍了汽车电子软件A/B分区方案,这是一种用于汽车电子系统软件管理的最佳实践。A/B分区通过将存储空间划分为两个独立分区,分别保存完整的软件镜像,实现软件的无感更新、提高系统可靠性和支持远程更新(OTA)。具体工作流程包括从当前分区启动、下载更新包、分区验证、切换准备、重启运行以及回滚与故障处理。其核心优势在于减少停机时间、增强可靠性和安全性、助力OTA更新及提升用户体验。然而,该方案也面临存储空间需求大、更新管理复杂和功耗性能优化等挑战。文章最后提出了优化存储空间、简化更新管理和优化功耗的具体措施。 适合人群:汽车电子工程师、汽车制造商技术人员、对汽车电子系统感兴趣的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A/B分区的工作机制及其在汽车电子系统中的应用;②掌握A/B分区在软件更新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③了解A/B分区带来的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为实际项目提供参考。 其他说明:A/B分区方案已在新能源汽车和新势力造车中广泛应用,未来将在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中发挥更大作用。文章强调了长期主义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技术发展中保持耐心和持续学习的态度。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算法,在光伏电池受到局部阴影遮挡的情况下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的方法。文中首先解释了阴影条件下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变化,即P-V曲线由单一峰值变为多峰形态,使得传统的扰动观测法难以找到全局最大功率点。接着阐述了PSO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MPPT中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粒子初始化、速度和位置更新规则以及如何处理电压突变引起的系统震荡等问题。此外还讨论了粒子数量的选择、参数动态调整策略、适应度函数改进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适合人群:从事光伏发电系统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关注提高光伏系统在非理想环境下工作效率的研究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存在局部阴影遮挡情况下的光伏电站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旨在提高此类条件下光伏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和技术细节,还有具体的代码片段用于辅助理解和实施。同时指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灵活调整相关参数配置,如粒子数目、惯性权重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性能表现。
office办公软件培训.pptx
2025免费微信小程序毕业设计成品,包括源码+数据库+往届论文资料,附带启动教程和安装包。 启动教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fB2YYEnS 讲解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VKMeZEYr 技术栈:Uniapp+Vue.js+SpringBoot+MySQL。 开发工具:Idea+VSCode+微信开发者工具。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Matlab进行平行泊车和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与仿真。首先解释了平行泊车的基本原理,即基于车辆运动学模型,通过控制转向角和速度来规划从初始位置到目标车位的平滑路径。接着展示了具体的Matlab代码实现,包括初始化参数设置、路径规划的循环迭代以及最终的路径绘图。对于垂直泊车,则强调了其独特的路径规划逻辑,分为接近车位和转向进入两个阶段,并给出了相应的代码示例。此外,还讨论了一些高级话题,如使用双圆弧+直线组合方案、五次多项式轨迹生成、PID控制器实现轨迹跟踪等方法来优化路径规划。同时提到了碰撞检测模块的实现方式及其重要性。 适合人群:对自动驾驶技术感兴趣的初学者或有一定编程基础的研发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自动驾驶泊车原理和技术细节的人群,特别是那些想要动手实践并掌握Matlab编程技巧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本文提供的代码示例,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平行泊车和垂直泊车的具体实现过程,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所有代码均为简化版本,旨在帮助读者快速入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考虑更多因素,例如车辆的实际尺寸、环境感知模块的集成等。此外,作者还分享了许多实用的经验和技巧,如如何避免常见的错误、如何优化代码性能等。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连续小波变换(CWT)、卷积神经网络(CNN)和支持向量机(SVM)进行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方法。首先,通过对东南大学提供的轴承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将一维振动信号转换为时频图。然后,构建了一个CNN-SVM混合模型,其中CNN用于提取时频图的特征,SVM用于分类。文中还讨论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小波基、尺度范围以及如何防止过拟合等问题。此外,作者提供了T-SNE可视化工具来评估模型性能,并分享了一些实用的避坑指南。 适合人群:从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对振动信号处理有一定了解的人。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工业环境中对旋转机械设备的故障检测和预测。主要目标是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判率,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所有代码均已在Matlab环境下验证通过,并附有详细的注释和解释。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逐步跟随代码实现,理解每一步骤背后的原理。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三菱F5U系列PLC的恒压测试设备开发过程,涵盖了ST语言编程和梯形图逻辑控制的综合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的整体功能概述,如递增调压和恒压保持两大功能;ST语言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如从触摸屏读取设置数据、处理压力传感器数据等;梯形图在逻辑控制方面的作用,如实现递增和恒压模式的切换;触摸屏程序设计,确保良好的人机交互体验;以及监控曲线和历史记录的实现方法。文中还特别强调了ST语言和梯形图混合编程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PLC编程基础的电气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恒压测试设备开发,旨在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ST语言和梯形图编程。 其他说明:文章提供了多个具体的代码示例和实用技巧,如数据类型转换、环形缓冲区设计、急停逻辑等,有助于读者在实际项目中借鉴和应用。
内容概要:本文由一位汽车电子工程师撰写,主要介绍了CAPL语言及其在CANoe中的调试功能。CAPL是一种专用于CANoe的类C编程语言,支持节点仿真、报文收发、自动化测试等功能。CAPL文件分为.can和.cin两种类型,程序结构包含头文件、全局变量、事件函数和自定义函数。CAPL基于事件驱动,常见事件包括系统事件、报文事件、时间事件等。CAPL支持多种数据类型和复杂数据结构。CANoe的CAPL Debug功能允许用户在仿真或测试过程中对CAPL代码进行调试,通过设置断点、单步执行等方式检查代码逻辑和变量值,确保代码满足需求。; 适合人群:具有汽车电子开发背景,尤其是从事汽车总线网络开发、测试和分析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掌握CAPL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特性,熟悉CAPL文件结构和编程规范;②学会使用CANoe中的CAPL Debug功能,能够设置断点、单步调试并查看变量变化,确保代码正确性和可靠性;③提升对汽车总线网络开发和测试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阅读建议:本文详细介绍了CAPL语言及其调试功能,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实践,逐步掌握CAPL编程技巧和调试方法。同时,注意理解CAPL的事件驱动机制和数据类型,这对编写高效、可靠的CAPL代码至关重要。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SSM(Spring + SpringMVC + MyBatis)框架的ERP生产管理系统的源码实现及其关键特性。首先探讨了系统的权限控制设计,采用Shiro实现按钮级别的权限管理,确保不同角色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接着分析了设备管理模块,展示了MyBatis动态SQL的应用以及设备状态更新的灵活性。工艺监控模块利用EasyUI DataGrid实现实时数据刷新,结合后端分页查询提高性能。质量监控模块则通过Spring事务注解实现异常数据处理的原子性。此外,系统采用了Shiro进行用户密码加密,增强了安全性。最后讨论了系统的布局设计和数据可视化的实现。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Java开发经验的研发人员,特别是对SSM框架有初步了解并希望深入了解其实战应用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构建或改进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系统的开发团队。主要目标是通过研究现有系统的实现细节,掌握SSM框架的最佳实践,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许多技术细节如权限控制、事务管理和数据可视化等,不仅有助于理解SSM框架的工作原理,还能为实际项目提供宝贵的参考。
内容概要:本文继续深入介绍 AUTOSAR BSW 层的关键模块,主要包括诊断模块、硬件I/O抽象模块和操作系统OS。诊断模块包含诊断通信管理器(DCM)、诊断事件管理器(DEM)和功能禁止管理器(FIM),它们分别负责通信协议实现、事件管理和功能控制,确保ECU在不同情况下的正确响应。硬件I/O抽象模块通过将硬件接口抽象化,使上层软件无需关心底层硬件细节,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和维护性。操作系统OS分为SC1到SC4四个等级,从基本任务调度到高级别的内存和时间保护,适应不同功能安全级别的需求,保障了多任务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和实时性能。 适合人群: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有一定了解的研发人员,尤其是从事AUTOSAR相关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AUTOSAR架构下BSW层各模块的具体功能和相互关系;②掌握诊断模块在汽车ECU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③学习硬件I/O抽象模块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④了解AUTOSAR OS的不同分类及其在不同安全等级产品中的应用。 阅读建议:由于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建议读者先熟悉AUTOSAR的基础概念,再逐步深入理解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同时,结合实际项目经验进行对比学习,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本文内容。
多语言笔记系列:操作数据库-C#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