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77434 次
- 性别:
- 来自: 武汉
-
最新评论
-
he119:
急~~求帮忙
Android平板隐藏系统状态栏 -
he119:
"4. 找了很久,试了很多种方案,底部的黑色条还是隐 ...
Android平板隐藏系统状态栏 -
he119:
"4. 找了很久,试了很多种方案,底部的黑色条还是隐 ...
Android平板隐藏系统状态栏 -
zzmccnu:
可能是你的工程所依赖的插件在新的Eclipse环境中没有找到, ...
Eclipse RCP 定制启动过程 -
Ritamingming:
请教您个问题:我的工程是之前做的,我现在导入工程到EClips ...
Eclipse RCP 定制启动过程
舒迅:产品经理必读的九步法
谨以此文献给梦想改变世界的人
舒迅
多年以后,当我面对那些年青的产品经理,我会想起自己当年从事的是一份高薪的工作。那是2000年,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IT网站做搜索引擎PM,当时我一个月的薪水能在亚运村买一平方米房子,十年之后,朋友招聘PM,开出的月薪和我十年前一样,差别是这时年青的PM用一年的薪水才能在亚运村买到一平方米的房子。对此,我很迷惑,于是咨询HR的同事,HR的同事告诉我,十年前产品经理是稀缺工种,现在不是了。
十年间,北京的房价涨了10倍,但最优秀的PM的薪水至少涨了50倍,所以在新浪微博上随手点开一个V,就常常碰到认证为产品经理的。很多PM都有一个梦想:用自己设计的产品改变世界,同时挣个盆满钵满,可十年没变的入门级薪水,却让人触摸到现实是骨感的。
如果你是一位PM,正在跟随一位大拿,那证明你不仅是一位幸运儿,而且在产品设计上天资卓越,这篇文章可以供你参考。如果你还只是在普普通通的小公司朝九晚十,或者是在一个大公司的基层打杂,但你胸怀一个梦想,梦想用自己的产品改变世界,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我在这里分享出来,希望对更多有梦想的PM有价值,希望能通过你的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本文描述的产品设计“九步法”,主要框架来源于几个从无到有设计了亿级用户产品的闪闪发光的人,我曾经在一个10亿级PV的产品中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修订,一转眼,已落网16年,有幸和多个中国公认最顶级的PM共事多年,现在在自己的理解下进行阐述。“九步法”是为泛互联网产品而写的,适用于大型产品,也适用于产品中的新功能。使用方法是PM在产品设计时,对以下九个问题自己逐条进行书面回答,并和团队逐条分析和讨论。
第一步:产品满足用户的哪一个核心需求?
产品设计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哪一个,满足用户什么核心需求。实践中,70%的PM经常忘记了这一点,因为“满足用户需求”几乎成了每一个PM都能张口就来的口诀,所以就常常忘记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微博要加强SNS属性”、“微信要打通O2O”、“社区信息要流动得更快”,就是最典型的忘记了用户需求的例子。所有这些提法都是想当然,没有站在用户角度的思考,没有搞清楚用户需求,就一定会注定失败。
实际上,即使PM使用了这一条,也常常于事无补。因为仔细分析“满足用户需求”,会发现其实是无字天书。第一,“用户”是一个虚拟群体概念,PM找不到一个具体的人代表用户;第二,“用户”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实践中用户总是被三种人代表:PM自己,假想的典型用户,PM的行政领导。而今天iphone,微博,微信不离手的人几年前又哪知道自己需要这个。
用户需求永远是被天才捕捉到和创造出来的,就像后年时尚界流行什么,那些奢侈品消费者、时尚评论家是不知道的,只有天才的设计师才能引领未来。IT历史上那些big thing,要么是被天才创造出来的,要么是被超级幸运小子撞上的。网游“巨人”曾经很用心的去实践“满足用户需求”这个真理,非常认真的调研用户,用户要什么给什么,结果到最后发现“用户”根本不存在,那些标签为“用户”的人,其实内心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于是产品彻底失败了。
很幸运抑或是很不幸,我们大部分人,不需要像乔帮主那样天降大任去发明一个iphone,也没机会初出茅庐就和金正恩一样创造并引领时代潮流。所以,假如你只是去做一个即有产品的新功能,或者想设计一个新玩意,那有两个比参悟“用户需求”更切实的做法:
1、 疯狂的热爱你的产品
2、 尝试去解决你遇到的最大痛点
一个PM最基本的特质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产品。如果你不热爱自己的产品,此处的建议是立即换到你喜欢的产品门下,那怕少拿一半薪水。为自己热爱的产品燃烧,那人生会变得多么有趣啊。10年前,我的好友为求得这样一份工作,不计较地域(无论天南海北,刀山火海),不计较职位(无论高低贵贱一线二线),不计较薪水(可维持个人当地衣食住行即是底线),结果做出了世界最伟大的中文产品。三年前,我有一位下属,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男孩,在大公司被职称评定为级别最低的PM,但却胸怀同样的豪情,以一颗年青的心,做出了几乎和微信匹敌的,影响一时的产品。
按照此“九步法”的第一步,如果你是微博的深度用户,那请思考一下新浪微博最近的三栏式结构改版,满足了用户的什么核心需求?
作为新浪微博的深度用户,我却经常在电脑前用手机上微博,因为PC没有给我更好的浏览体验。但不幸的是,“PC用户浏览体验差”这个核心需求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三栏式改版后更差了。不从用户需求出发,就会导致南辕北辙,请每一个PM在你改版时,首先考虑你解决了一个用户的什么核心需求,你可能改变世界,也可能谋杀千万用户的时间。
第一步的要点是“一个核心需求”,特别注意是“一个”。对于微博这样的产品,让浏览体验更好,就是核心需求。系统如何加载更快,用户如何生产优质信息,如何摒除spam,如何提升视觉体验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PM永远不要妄想一下子去发明,颠覆现有的产品,或者增加一些自己觉得挺时髦的新功能,只有抓住“最核心需求”一点一滴的去改进,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去提高,才能从量变引发质变。
第二步:与同类产品相比你的独特性什么?
如果步骤一解决的是产品“有什么用”的问题,那步骤二解决的就是“别人凭什么用”。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相比70%的PM经常忘记了“用户需求”,大型公司甚至有高达90%的PM不会考虑“别人凭什么用我”。
为什么这么多PM不会考虑“别人凭什么用我”?大型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钱,有人,有技术,有用户,能够把一个市场上证明了有需求的产品迅速推到用户面前,同时还带给用户不算差的体验。正因为大公司的产品与生俱来有这样的优势,成为了PM习以为常的制胜法宝,所以他们不需要考虑产品定位,所以最大的优势往往最后变成了劣势。
2011年底的一个晚上,我在广东佛山,饭后去捏脚。我照例问技师小姑娘平常上什么网站,生活中有什么爱好,最近打算干嘛。年轻的姑娘回答我说最近的梦想就是买一部小米手机。当时我吃惊得手中的茶杯都差点掉在地上。2011年底,我也只是在网上看到小米的新闻,市场上连一部真机都没有。但在千里之外的广东,一个小城路边的洗脚妹都把小米手机当作人生梦想了。我连忙问她为什么,她说“小米手机一千多块钱,但用起来和苹果一样,多划算呀”。
这就是定位,这就是产品的独特性。
中国互联网很常见的例子:从新闻、门户、电商、视频网站,到现在的团购、安全软件、浏览器、微博、手机,99%都是无差异化的竞争,很少有人考虑“与同类产品相比你的独特性什么”。显而易见,那些后发而胜出者,都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超凡的控制技巧。
按照此“九步法”的第二步,如果你是微信的深度用户,请你考虑“朋友圈”这个产品的 “独特性”是什么。
当微信在设计“朋友圈”这个功能时,一定考虑了他和微博,Qzone,校内相比较的独特性。在SNS产品同质化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微信的一个二级功能如何胜出,他的独特性在哪,这就是PM团队要解决的首要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这个独特性就是“私密”。
其实社交的本质就是“隐私的分享”,人与人相识,到朋友,密友,甚至情侣,最后夫妻,关系深化的过程,也就是隐私一步步不断彼此分享的过程。微博为什么做不了SNS,因为微博这类的广播平台,天生不具有私密性的特质。而微信朋友圈在私密性的定位上,用一种简单的手段,解决了Facebook复杂的隐私设置问题。无论是微信PM天才的洞察到了这一点,还是碰运气碰上,不得不让人佩服。如果微信朋友圈能在“隐私的分享”上做得更好,那这个产品前途无量,未来可以有机会和Facebook对决。
第三步:分解用户。根据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用户分解成不同角色。
步骤一解决的是 “有什么用”,步骤二解决的是“别人凭什么用”,步骤三到步骤七解决的是“如何更好用”。如何更好用的关键就是变成用户,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思考。
也许天才能够洞察到用户需求,但天才在洞察用户需求上也有一个成长过程,我们看到乔帮主也是从一个个失败里一下下爬出来的。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就好像佛陀的证悟:削一个苹果,削到最后,发现是空,于是悟道了。用户需求原来是一本无字天书,要领悟,需要有一个削苹果的过程。
分解用户,变成用户的过程就是一个削苹果的过程,一个PM的必经修炼。不同产品,不同维度,有不同的分解方法。初期不用太复杂,但也决不能脑子里只有一种用户,那就不是削苹果,而是削石头了。PM至少要按产品的核心价值,用最粗的线条把用户进行分类。
如:
UGC产品:看的用户,写的用户;
论坛:浏览用户,发贴用户,版主;
B2C:浏览用户,交易用户;
电子商务:卖家,买家;
新产品:种子用户,成长用户;
老产品:初期用户,成长用户,衰退用户,流失用户;
等等。这个过程的核心就是抓住那些最重要的角色。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角色的划分,和产品的运营程度有关,运营成熟的产品,进入精细化阶段,就需要更细的分解角色。
简单用微博举例:如按使用方式、生命周期把角色分为X轴Y轴两维,那微博的使用方式可以是浏览信息用户,发布信息用户,还可以分得更细,比如发布信息用户还可以分为个人、认证个人、企业、媒体、大V等,微博生命周期可列出种子用户,初期用户,成长用户,衰退用户,流失用户等。
当我们把X轴Y轴一相交,就得到了很多的角色,上面列举的微博角色,就能得到30种,当然,其中有一些角色是无意义的。很少有产品和有PM需要去分解几十种角色,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把最重要的几种角色拿出来就可以了。
第四步:变成用户。每类角色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该角色为什么会使用这个产品?
问题二:该角色怎样知晓和到达这个产品?
在分解完角色后,PM就需要把自己代入角色了,进行cosplay,充满想象力的角色扮演游戏。
回答“该角色为什么用这个产品”时,我们会发现用户的核心需求开始分解。我在《微信的商业模式与创业机会》( http://t.cn/zjaphLW )一文中提到过,用户的核心需求就是一级需求,一个产品只会有一个一级需求,此外其它都是二级需求,二级之下还有三级四级。比如微博用户看微博,就是一级需求(浏览),发微博就是二级需求(表达),发微博插入各种功能就是三级需求。
当我们分析微博用户的核心需求“浏览自己关注的信息”时,第一个被分解出来的角色是“浏览用户”,回答“浏览用户为什么会使用这个产品”时,我们发现,这是因为有“发布信息用户”,那用户为什么会布信息呢?
当对微博角色和该角色为什么使用这个产品进行层层分解后,我们会发现,微博用户是有多层需求的:
1、 获取信息的需求
2、 表达的需求
3、 社交的需求
4、 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需求呈金字塔型,用户数量逐层递减,最顶端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角色就是微博的大V用户。他们在这个平台上的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于是他们制造了最优质的信息,决定了整个微博的生态环境,这就是新浪微博和其它产品所不同的独特性。最底端的是“获取信息需求”,这些角色就是微博的全体用户,他们真正代表了微博的全部,包括商业化的梦想与未来。
要回答的问题二“该角色怎样知晓和到达这个产品”是一个产品运营方面的问题。好的产品离不开运营,很多产品甚至以运营取胜。新浪微博在初期,为了请一个潜在的大V,可以派专人去香港两周,就为了送给这个名人一只iphone,教会他用手机上微博。能够准确的洞察自己最核心的用户如何知晓和到达这个产品,并实施高执行力的操作,这就是新浪微博成功的关键。
新浪微博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差异化竞争中,你只要在产品或者运营上,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特点发挥到极致,让竞争对手追而不能及,那也能在市场上成功。
第五步:确定角色成就。确定产品如何满足不同角色的成就感。
每一类角色如何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得到满足,这就是产品持续成长的关键。关于这一点,90%的PM都陷入了一个误区。
1996年我沉迷BBS时,网上很流行一首改编的歌词《同网的你》,我记得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那时候天总是很短,一晃就到了十点半,你只考虑何时才能升级,哪怕视力再降个0.1”。我曾经为了在一个bbs上挂到经验值全站第一,而荒废了四年大学时光,所以虚拟成就害人呀。
一晃16年过去,简单直接的积分激励被国内的PM们熟练掌握,是屡试不爽,发扬光大的一个手段。其中的创新层出不穷,简直可以写一部中国互联网创新史。
经典如的QQ的升级制度、点亮各种图标,Discuz的各种头衔、积分体系,网游的各种称号、徽章、道具,微博的粉丝,工具类产品的积分、扩容、世界排名等等。目前没有用户积分类激励的产品,反而成了另类,比如微信。
正是这种特别适合东方人心理特点的短平快手段,让很多PM忽视了产品的核心。90%PM陷入的误区就是产品的过度游戏化。
一个产品最重要成就是:用户核心需求被满足时获得的成就感,当无关的激励干扰到他的核心需求时,他真正的成就感降低了。
免费网游、淘宝、搜索引擎因为核心用户的成就直接与最敏感的指标收入强相关,所以是世界上把核心用户成就做得最优秀的产品。百度最近的搜索提示suggestion上了一个新功能,当用户第二次搜索同一关键词时,这个词的搜索提示会变蓝,这就是搜索用户所获得的成就:查询信息更方便,搜索引擎更懂你。相反,如果搜索引擎推出一个功能,用户搜索时,弹出一个浮层:恭喜你,你的经验值又上升了10点,那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收入马上下降,因为这干扰了用户的核心需求。
商业模式不清晰的产品没有敏感的量化指标,PM又忽略了用户的核心需求,过度游戏化时,次要的角色的成就立即喧宾夺主了,比如新浪微博对浏览用户的一些干扰式激励。所以,这一步的关键是关注你的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让核心用户在核心需求上获得核心成就。
在角色分解上,新浪微博的二级需求角色,即“发布信息用户”的角色成就一些点是做得非常优异的,特别是评论模式和粉丝概念的创新,远远胜过Twitter,从产品上奠定了后发制胜的根基。对于微博这种可以分解出几十种角色的产品而言,在梳理各种角色成就时,把握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对PM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六步:确定用户需求满足过程中的关键点。
将每类角色从“获知产品,使用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离开,回来”的整个过程进行分解,描绘出关键步骤和关键页面。
这一步,就是考验PM的执行功力的关键步骤,PM能不能把这一步做好,和天分无关,只和是否努力、是否用心有关。
对整个用户需求满足的过程控制得最好的是电商企业。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一步都是钱。优秀的电商企业,如天猫,淘宝,京东,PM一定会对用户从哪来的,怎么用的,如何走了,如何再回来,有清晰的认识的明确的量化指标。因为PM很明白,一个关键点搞好了,收入就上升,一个关键点没搞好,收入就下降,这直接和奖金有关,可是乱来不得的。
这就是有清晰商业模式的产品的优势,商业价值的高低,和用户需求成正比。搜索和电子商务都有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在满足用户的一级需求时,把商业价值实现了。商业价值和用户需求都能找到“收入”这一敏感的衡量指标。你的用户体验做得好,收入就上升,用户体验做得差,收入就下降。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提升用户体验的手段了。
这一步是痛苦的cosplay。我们假设一个最简单的B2C新产品,至少有四种最简单的角色:
1、 浏览用户
2、 交易用户
3、 种子用户
4、 初期用户
对这最简单的四种角色描绘“获知产品,使用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离开,回来”的过程,可能就有20个关键点,十多个关键页面。所以戏演多了就入戏了,按照佛陀的哲学,产品经理削苹果,削到最后发现苹果没了,自己就变成用户了。
第七步:提升关键点的转化率。
当PM把约20个关键点找到,那每一个关键点,关键页面如何提升转化率,就是阶段性的目标。我任贴吧总经理时,为了了解新用户是怎么进来的,自己线上注册了80多个帐号,看注册流程有什么可以提升的点。所以,一个普通的PM,至少在每一个关键点上,都要尝试数十遍,这样才可能找到感觉,找到提升转化率的有效方式。
很多人都听过“多点击一次用户损失一半”原则,虽然不同的产品实际损失率不一样,但基本都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在“普通角色使用产品”这一天底下所有形式的产品最核心的关键点上,多少年来,门户、搜索、IM都用了至少两个页面:门户的首页和内容页,搜索的首页和结果页,IM的好友列表页和对话框。电子商务的用户需求链比较长,用的页面更多。但Facebook 、Twitter只用一个页面就满足了用户核心需求,把转化率提升到了最大。李兴平发明的hao123,比Facebook、Twitter早七八年实践了这个交互革命。
必需提一下的是,Facebook、Twitter之后,交互史上影响最大的创新是搜索开放平台(阿拉丁),在搜索结果当前页就满足了用户需求,免去了用户跳转到新网站,再次查询甄别的时间。这是中国最成功最富有的PM的发明。
所以,永远不要以为转化率已经做到最高了,也许换一种方式,你就能带来一场革命。百度的阿拉丁,Twitter的左右分栏式改版,都是针对用户核心需求厚积薄发的创新。在这个移动时代,更多的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等待PM去开拓。
第八步:形成闭环。让产品能够自我成长。
上一步PM的阶段性目标已完成了,第八步要静下心来考虑的是闭环问题。闭环就是产品自我成长的循环。
淘宝的信用评价体系,就是一个闭环。买家购买产品,商户提供好的服务获得好评,得到好评就会得到更多新买家,新买家又购买产品,商户又有机会得到更多好评,形成一个循环。PM的工作就是发现,设计,确保这个闭环的顺利运转。比如差评师,就是这个闭环的杀手。
UGC产品也常常是一个闭环。用户发布优质信息,优质信息吸引新用户,新用户也发布优质信息,更多新用户被吸引来形成一个闭环。垃圾信息发布者、Spam、低质信息等,都是这个闭环的杀手。对于很多UGC产品,PM花费心血使它运转正常,但信息质量的降低,却会像病毒一样,蔓延到整个循环中,让产品枯萎,最后死亡。
更多的产品就不是闭环,比如支付宝、词典APP,IE浏览器、Flash小游戏、微软办公软件等等。用户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产品的自我成长。不同的是,现在很多工具类产品也找到了自己的环,如云输入法,用户越多,输入法越好用,输入法越好用,用户越多,形成一个循环。
移动、云、大数据时代,将为更多产品形成闭环提供可能。只有形成闭环,这个产品才能自我成长,进化成一个有机体。很多小闭环,最后会组成一个大闭环,很多个大闭环最后有可能进化成一个生态系统,比如阿里、百度、腾讯,其实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多个生态系统有可能进化成一个超级生态系统,比如阿里系正在干的事。当然,生态系统这个词是战略家或评论家喜欢的用词,产品经理只需要关心那些小闭环,拔动、调理那些击中你痛点的环。
2012即使人类末日来临,从物理学的概念来看,与一块冰融化成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只是一种形态的环,又组成了另一种形态的环。PM要做的,就是成为拔动琴弦的歌者,无数闭环的振动,整个宇宙都会为你奏响乐章。
第九步:大干快上,迅速迭代。
Google、百度面试PM时,都不约而同出过一道相同的试题:产品到了预定发布日期,却发现还有功能不完善,你是选择上线呢,还是继续打磨,直到令人满意再上线?
曾经有大BOSS答错了这道试题,但在数百道题目中,只错了这一道,于是还是做了谷歌、百度最大的技术BOSS。你的答案呢?PM脑子里总会想到太多东西,但用户想得很少,甚至不想,全世界最牛的PM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干脆就直接把用户叫做“白痴”,中国有个天才级的PM把变成用户形容为变成白痴,他希望PM和白痴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
如果你有幸聆听过中国互联网最成功和最富有的两个PM的教诲,你会注意到,这两个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强调两个相同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大干快上,迅速迭代。也许,这就是成为首富的秘密,因为他们深知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如果你两个原则都注意到了,而且又在30岁以下,那很有机会像他们一样,在改变世界的同时,顺带手挣个盆满钵满。
但现在移动领域迅速迭代有个误区,很多无关要紧的APP升级,频繁的提示用户安装新版本,这绝不是迅速迭代。迅速迭代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更好的满足用户体验,所以产品升级要给用户一个超出预期的体验,要让用户盼望和等待你的升级。没事发布一个小改动,强迫用户升级,浪费公司带宽,浪费用户流量,这样的PM应该自己为手机费买单。APP的迅速迭代请向微信,向新浪微博学习,他们是生于移动时代的娇子。
没有什么是恒定不变的,世界变化的速度又太快,要削多少个苹果才能证悟用户需求?所以我说的总是错的。
结语
产品设计“九步法”
第一步:产品满足用户的哪一个核心需求?
第二步:与同类产品相比你的独特性什么?
第三步:分解用户。根据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用户分解成不同角色。
第四步:变成用户。每类角色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该角色为什么会使用这个产品?
问题二:该角色怎样知晓和到达这个产品?
第五步:确定角色成就。确定产品如何满足不同角色的成就感。
第六步:确定用户需求满足过程中的关键点。
第七步:提升关键点的转化率。
第八步:形成闭环。让产品能够自我成长。
第九步:大干快上,迅速迭代。
以上就是产品经理必读的产品设计九步法,我已帮你又单独整理出来,现在请你打开电脑的记事本,针对你正在设计的产品,逐条回答以上九个问题,之后再与你的团队逐条分析讨论。如果你做了,你会相信,你想的都是错的,因为一个月后,你还需要一模一样再来一遍。这个过程是痛苦而寂寞的,改变世界的人,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但我相信,只要你这样做,你的手就会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起来。请你顺手将这篇文章分享给其它梦想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只有更多的闭环才能承担无数的闭环。(完)
2012年12月19日
@舒迅 15593511#qq.com
(感觉很久没为互联网作贡献了,所以写了这么多文字,欢迎任何形式转载引用)
发表评论
-
初创公司向增长阶段挺进的10个动作要领
2013-11-05 13:35 660初创公司向增长阶段 ... -
Eric Schmidt同香港大学生谈创业:创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2013-11-05 13:32 613Eric Schmidt同香港大学生谈创业:创业是解决一切问 ... -
Android多屏幕适应方案
2013-07-19 17:29 800Android开发,适应多屏幕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如下: ... -
【转载】创业者要如何找到靠谱的用户需求
2013-02-27 15:30 887创业者要如何找到靠谱的用户需求 创业似乎已经被神话了,必须 ... -
Google Play上推广应用相关资料集
2013-02-27 15:27 1537Google Play上推广应用相关资料集 1 ... -
Android混淆与反编译相关资料
2013-02-27 15:25 876第一部分:代码混淆相关资料 1. android 代码 混 ... -
【转】如何低成本推广移动应用?
2013-01-14 10:52 656没想到半年前提的问题 ... -
我的2012年总结
2013-01-10 14:51 02012年上半年, 发生了很多多事情,1. 服务了5年 ... -
我们的团队Android应用国际化支持标准
2012-12-04 14:29 1547产品目前进入国际化支持阶段,总结最近国际化支持碰到的一些 ... -
中国互联网创业工具库startup tool【转】
2012-11-14 15:01 2679在做17Startup.com的过程中,斯坦福商学院的教 ... -
产品国际化推广方案
2012-11-07 17:44 911今天读了36kr的两篇博文,总结一下APP国际化推广方案。 ... -
Windows 8 系统资料汇总
2012-11-06 17:20 1092Window 8发布有一段时间了,最近把相关资料整理了一下,主 ... -
智能电视UI设计资料收集
2012-10-25 09:47 9531.CDC的两篇博客 浅谈多终端屏幕特性http://cdc ... -
架构整洁之道(转载)
2012-09-10 14:27 985架构整洁之道 这篇文章是翻译(Uncle Bob Ma ... -
个人博客和微博
2012-08-22 13:00 8411. 好几年没有更新JavaEye的博客,今天决定重新开始更新 ... -
国内的云平台
2012-08-22 13:02 10451.Sina的云, http://sae.sina.com. ...
相关推荐
《产品经理必读的九步法》正是为此而生,它将指导产品经理完成从产品构思到最终推广的全过程,帮助他们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以用户为中心,深入挖掘和满足用户需求,最终设计出真正能够影响市场的产品。 第一步,明确...
软件工程第三章实验报告.docx
第三章-第八节通信礼仪.ppt
智能家居股份合作协议.docx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西门子S7-1200 PLC的双轴定位控制系统在电池焊接项目中的应用。主要内容涵盖双轴定位算法的设计与实现,包括使用SCL语言编写的运动控制函数块,以及梯形图用于处理IO互锁和焊接时序控制。文中还讨论了威纶通触摸屏的界面设计,如动态元素映射、宏指令的应用,以及电气图纸的安全回路设计。此外,文章分享了多个调试技巧和注意事项,如加速度参数设置、伺服驱动器订货号核对、BOM清单管理等。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熟悉PLC编程和触摸屏界面设计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PLC编程、运动控制算法、触摸屏界面设计及电气图纸绘制的工程项目。目标是提高双轴定位控制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确保电池焊接的质量和安全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完整的工程文件包下载链接,并强调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如硬件配置检查、参数调整等。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Simulink和Carsim进行联合仿真,实现基于PID(比例-积分-微分)和MPC(模型预测控制)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首先阐述了Carsim参数设置的关键步骤,特别是cpar文件的配置,包括车辆基本参数、悬架系统参数和转向系统参数的设定。接着展示了Matlab S函数的编写方法,分别针对PID控制和MPC控制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示例。随后讨论了Simulink中车辆动力学模型的搭建,强调了模块间的正确连接和参数设置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远程指导的方式,帮助解决仿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适合人群:从事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Simulink和Carsim有一定了解并希望深入学习联合仿真的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验证和优化自适应巡航控制、定速巡航及紧急避撞等功能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目标是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确保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有大量实用的代码示例和避坑指南,有助于读者快速上手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此外,还提到了远程调试技巧,进一步提升了仿真的成功率。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变压器励磁涌流仿真模型的方法和技术。首先介绍了空载合闸励磁涌流仿真模型的搭建步骤,包括选择和配置电源模块、变压器模块以及设置相关参数。文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代码生成交流电压信号和设置变压器的变比,同时强调了铁芯饱和特性和合闸角控制的重要性。此外,还讨论了电源简化模型的应用及其优势,如使用受控电压源替代复杂电源模块。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仿真结果,文章提供了绘制励磁涌流曲线的具体方法,并展示了如何提取和分析涌流特征量,如谐波含量和谐波畸变率。最后,文章指出通过调整电源和变压器参数,可以实现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定制化仿真,从而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研究、变压器设计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变压器励磁涌流特性的研究人员,旨在帮助他们掌握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的使用技巧,提高对励磁涌流现象的理解和预测能力,进而优化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建模步骤和代码示例,还分享了一些实用的经验和技巧,如考虑磁滞效应对涌流的影响、避免理想断路器带来的误差等。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在实践中获得更加准确可靠的仿真结果。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三菱FX3U PLC与Factory IO通讯仿真进行PID液位调节的方法,旨在降低学习PID控制的成本和难度。文中首先指出了传统硬件学习PID控制面临的高昂成本和复杂接线问题,随后介绍了仿真程序的优势,包括PID配置参数、调节参数、自整定和手动整定的学习方法。接着阐述了所需的设备和软件环境,以及具体的代码示例和寄存器配置。最后,通过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仿真环境进行PID参数调整和测试,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适合人群:初学者和有一定PLC基础的技术人员,特别是那些希望通过低成本方式学习PID控制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在不购买昂贵硬件的情况下,快速掌握PID控制原理和技术的应用场景。目标是通过仿真环境,熟悉PID参数配置和调整,最终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业控制系统中。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还给出了详细的实践步骤和代码示例,使读者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PID控制技术。同时,强调了仿真环境与实际项目的相似性,便于知识迁移。
智慧城市树木二维码智能管理系统概述.docx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NET框架和Oracle数据库构建的大型MES(制造执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系统的源码结构及其技术特点。该系统采用了BS架构,适用于Web端和WPF客户端,涵盖了从数据库设计、业务逻辑处理到前端展示等多个方面。文中不仅提供了具体的代码示例,还深入剖析了系统的技术难点,如Oracle数据库的高效连接方式、多线程处理、实时数据推送以及高级特性(如分区表、压缩技术和批量操作)的应用。此外,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关于系统部署和维护的经验。 适合人群:主要面向拥有五年以上.NET开发经验的专业人士,特别是那些对Oracle数据库有一定了解并且参与过大中型项目开发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开发者深入了解MES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实现;②为现有的MES系统提供优化思路;③作为学习资料,用于掌握.NET框架与Oracle数据库的最佳实践。 其他说明:尽管缺少完整的安装说明和数据库备份文件,但凭借丰富的代码片段和技术细节,这套源码仍然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文中提到的一些技术点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工业控制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lesson6_点阵.zip
OpenNMS 依赖组件 jicmp 的完整解析与安装指南 一、jicmp 的核心作用 ICMP 协议支持 jicmp(Java Interface for ICMP)是 OpenNMS 实现网络设备可达性检测(如 Ping)的关键组件,通过原生代码高效处理 ICMP 报文,替代纯 Java 实现的性能瓶颈17。 依赖版本要求:OpenNMS 33.1.5 需 jicmp >= 3.0.0,以支持 IPv6 及多线程优化7。 与 jicmp6 的协同 jicmp6 是 jicmp 的扩展组件,专用于 IPv6 网络环境检测,二者共同构成 OpenNMS 网络监控的底层通信基础78。 二、jicmp 安装问题的根源 仓库版本不匹配 OpenNMS 官方旧版仓库(如 opennms-repo-stable-rhel6)仅提供 jicmp-2.0.5 及更早版本,无法满足新版 OpenNMS 的依赖需求78。 典型错误:Available: jicmp-2.0.5-1.el6.i386,但 Requires: jicmp >= 3.0.07。 手动编译未注册到包管理器 手动编译的 jicmp 未生成 RPM 包,导致 yum 无法识别已安装的依赖,仍尝试从仓库拉取旧版本57。 三、解决方案:正确安装 jicmp 3.0 通过源码编译生成 RPM 包 bash Copy Code # 安装编译工具链 yum install -y rpm-build checkinstall gcc-c++ autoconf automake libtool # 编译并生成 jicmp-3.0.0 RPM wget https://sourceforge.net/projects/opennms/files/JICMP/stable-3.x/j
机械CAD零件图.ppt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制冷站智能群控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核心技术实现。首先阐述了系统的四大组成部分:环境感知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决策控制模块以及设备控制模块。接着通过具体的Python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MQTT协议进行设备间的通信,实现了温度控制等功能。此外,文中还探讨了数据处理中的噪声过滤方法、设备控制中的状态锁定机制、以及采用强化学习进行能效优化的具体案例。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如引入能量管理和AI集成等。 适合人群:从事制冷站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智能群控管理系统感兴趣的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提升制冷站自动化水平的企业和个人。目标在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减少人为干预,实现节能减排。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理论性的介绍,还有大量的实战经验和代码片段分享,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技术。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将卷积神经网络(CNN)从软件到硬件的全过程部署,特别是在FPGA上的实现方法。首先,作者使用TensorFlow 2构建了一个简单的CNN模型,并通过Python代码实现了模型的训练和权值导出。接着,作者用Verilog手写了CNN加速器的硬件代码,展示了如何通过参数化配置优化加速效果。硬件部分采用了滑动窗口和流水线结构,确保高效执行卷积操作。此外,文中还讨论了硬件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如ReLU激活函数的零值处理和权值存储顺序的对齐问题。最后,作者强调了参数化设计的重要性,使得硬件可以在速度和面积之间灵活调整。 适合人群:对深度学习和FPGA感兴趣的开发者,尤其是有一定编程基础和技术背景的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CNN算法硬件实现的人群,目标是掌握从软件到硬件的完整部署流程,以及如何通过FPGA加速深度学习任务。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片段和调试经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同时,项目代码可在GitHub上获取,方便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无人驾驶车辆高速MPC(模型预测控制)控制系统的复现过程,主要涉及MATLAB和CarSim软件工具的应用。作者通过调整caraim文件、构建Simulink控制逻辑以及优化MPC算法,将原有的直线跟车场景成功转换为双移线场景。文中不仅展示了具体的技术实现步骤,如路径点设置、权重矩阵调整、采样时间对齐等,还分享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如参数不匹配、模型不收敛等。最终实现了车辆在虚拟环境中按预定双移线轨迹行驶的目标。 适合人群:从事无人驾驶车辆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对MPC控制算法感兴趣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无人驾驶车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研究人员和技术开发者。目标是帮助读者掌握如何利用MATLAB和CarSim进行无人驾驶车辆的模拟实验,特别是在高速场景下的双移线控制。 其他说明:文章强调了MPC在高速场景下的挑战性和调参技巧,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提醒读者注意环境配置、控制器核心代码解析以及联合仿真可能出现的问题。
监控场景下基于CLIP的细粒度目标检测方法.pdf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MATLAB进行频谱和功率谱分析,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的各个方面。首先,通过生成人工信号并绘制时域图,帮助读者熟悉基本操作。接着,深入探讨了频谱分析的关键步骤,如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窗口函数的选择、频谱横坐标的正确转换等。对于功率谱分析,则介绍了Welch法及其具体实现。针对真实数据处理,讨论了如何读取外部数据、处理非均匀采样、去除趋势项等问题,并提供了多种实用技巧,如滑动平均、自动标注主要频率成分等。此外,还强调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注意事项,确保读者能够避免常见陷阱。 适用人群:适用于具有一定MATLAB基础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特别是那些从事信号处理、通信工程、机械振动分析等领域的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 学习如何使用MATLAB进行频谱和功率谱分析;② 掌握处理实际工程中复杂信号的方法;③ 提高对信号特征的理解能力,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故障诊断、质量检测等实际工作中。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片段可以直接用于实践,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适当修改。通过跟随文中的步骤,读者不仅能够学会如何绘制频谱图和功率谱图,还能深入了解背后的数学原理和技术细节。 标签1,MATLAB,频谱分析,功率谱,Welch法,FFT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FAST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对5MW非线性风力发电机进行统一变桨(CPC)和独立变桨(IPC)控制策略的研究。首先,通过将OpenFAST编译成Simulink可调用的S-Function模块,构建了联合仿真环境。接着,分别实现了统一变桨和独立变桨的PID控制器,并在三维湍流风场中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独立变桨在转速稳定性和载荷控制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显著降低叶根挥舞弯矩和偏航力矩,从而提高风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然而,独立变桨也带来了作动器磨损增加的问题。 适合人群:从事风电控制系统设计、仿真建模以及希望深入了解变桨控制策略的研发工程师和技术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评估不同变桨控制策略在复杂风场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优化风机运行效率和可靠性,以及探索新的控制算法的应用场景。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模型搭建步骤、关键代码片段和仿真结果分析,并附有相关参考文献和GitHub资源链接,方便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S7-200 PLC和组态王软件对Z35摇臂钻床进行控制系统升级改造。主要内容涵盖IO分配、梯形图编程、接线图与原理图设计以及组态王的画面制作。通过合理的IO分配确保信号正确传递,梯形图编程实现了各种控制逻辑,如摇臂上升/下降、主轴启动/停止等,并加入了互锁机制保障安全性。接线图展示了PLC与外部设备的具体连接方式,而原理图则揭示了整个系统的运作机制。组态王创建的人机界面使得操作更加直观便捷。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特别是那些熟悉PLC编程和HMI开发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对老旧机械设备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企业或单位,旨在提高生产设备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多个具体的实例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技术和方法。此外,还分享了一些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为实际项目的实施提供宝贵的参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