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n of Responsibility定义
Chain of Responsibility(CoR) 是用一系列类(classes)试图处理一个请求request,这些类之间是一个松散的耦合,唯一共同点是在他们之间传递request. 也就是说,来了一个请求,A类先处理,如果没有处理,就传递到B类处理,如果没有处理,就传递到C类处理,就这样象一个链条(chain)一样传递下去。
如何使用?
虽然这一段是如何使用CoR,但是也是演示什么是CoR.
有一个Handler接口: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
}
这是一个处理request的事例, 如果有多种request,比如 请求帮助 请求打印 或请求格式化:
最先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在接口中增加多个请求: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Help();
public void handlePrint();
public void handleFormat();
}
具体是一段实现接口Handler代码: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implements Handler{
private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ConcreteHandler(Handler successor){
this.successor=successor;
}
public void handleHelp(){
//具体处理请求Help的代码
...
}
public void handlePrint(){
//如果是print 转去处理Print
successor.handlePrint();
}
public void handleFormat(){
//如果是Format 转去处理format
successor.handleFormat();
}
}
一共有三个这样的具体实现类,上面是处理help,还有处理Print 处理Format这大概是我们最常用的编程思路。
虽然思路简单明了,但是有一个扩展问题,如果我们需要再增加一个请求request种类,需要修改接口及其每一个实现。
第二方案:将每种request都变成一个接口,因此我们有以下代码 :
public interface Help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Help();
}
public interface Print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Print();
}
public interface Format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Format();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implements HelpHandler,PrintHandler,FormatHandlet{
private HelpHandler helpSuccessor;
private PrintHandler printSuccessor;
private FormatHandler formatSuccessor;
public ConcreteHandler(HelpHandler helpSuccessor,PrintHandler printSuccessor,FormatHandler formatSuccessor)
{
this.helpSuccessor=helpSuccessor;
this.printSuccessor=printSuccessor;
this.formatSuccessor=formatSuccessor;
}
public void handleHelp(){
.......
}
public void handlePrint(){this.printSuccessor=printSuccessor;}
public void handleFormat(){this.formatSuccessor=formatSuccessor;}
}
这个办法在增加新的请求request情况下,只是节省了接口的修改量,接口实现ConcreteHandler还需要修改。而且代码显然不简单美丽。
解决方案3: 在Handler接口中只使用一个参数化方法: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那么Handler实现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implements Handler{
private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ConcreteHandler(Handler successor){
this.successor=successo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if (request.equals("Help")){
//这里是处理Help的具体代码
}else
//传递到下一个
successor.handle(request);
}
}
}
这里先假设request是String类型,如果不是怎么办?当然我们可以创建一个专门类Request
最后解决方案:接口Handler的代码如下: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Request request);
}
Request类的定义:
public class Request{
private String type;
public Request(String type){this.type=type;}
public String getType(){return type;}
public void execute(){
//request真正具体行为代码
}
}
那么Handler实现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implements Handler{
private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ConcreteHandler(Handler successor){
this.successor=successo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Request request){
if (request instanceof HelpRequest){
//这里是处理Help的具体代码
}else if (request instanceof PrintRequst){
request.execute();
}else
//传递到下一个
successor.handle(request);
}
}
}
这个解决方案就是CoR, 在一个链上,都有相应职责的类,因此叫Chain of Responsibility.
CoR的优点:
因为无法预知来自外界(客户端)的请求是属于哪种类型,每个类如果碰到它不能处理的请求只要放弃就可以。
缺点是效率低,因为一个请求的完成可能要遍历到最后才可能完成,当然也可以用树的概念优化。 在Java AWT1.0中,对于鼠标按键事情的处理就是使用CoR,到Java.1.1以后,就使用Observer代替CoR
扩展性差,因为在CoR中,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接口Handler.局限性就在这里。
与Command模式区别:
Command 模式需要事先协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调用关系,比如 1 代表 start 2 代表 move 等,这些 都是封装在 request 中,到达服务器端再分解。
CoR 模式就无需这种事先约定,服务器端可以使用 CoR 模式进行客户端请求的猜测,一个个猜测 试验。
Chain of Responsibility(CoR) 是用一系列类(classes)试图处理一个请求request,这些类之间是一个松散的耦合,唯一共同点是在他们之间传递request. 也就是说,来了一个请求,A类先处理,如果没有处理,就传递到B类处理,如果没有处理,就传递到C类处理,就这样象一个链条(chain)一样传递下去。
如何使用?
虽然这一段是如何使用CoR,但是也是演示什么是CoR.
有一个Handler接口: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
}
这是一个处理request的事例, 如果有多种request,比如 请求帮助 请求打印 或请求格式化:
最先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在接口中增加多个请求: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Help();
public void handlePrint();
public void handleFormat();
}
具体是一段实现接口Handler代码: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implements Handler{
private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ConcreteHandler(Handler successor){
this.successor=successor;
}
public void handleHelp(){
//具体处理请求Help的代码
...
}
public void handlePrint(){
//如果是print 转去处理Print
successor.handlePrint();
}
public void handleFormat(){
//如果是Format 转去处理format
successor.handleFormat();
}
}
一共有三个这样的具体实现类,上面是处理help,还有处理Print 处理Format这大概是我们最常用的编程思路。
虽然思路简单明了,但是有一个扩展问题,如果我们需要再增加一个请求request种类,需要修改接口及其每一个实现。
第二方案:将每种request都变成一个接口,因此我们有以下代码 :
public interface Help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Help();
}
public interface Print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Print();
}
public interface Format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Format();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implements HelpHandler,PrintHandler,FormatHandlet{
private HelpHandler helpSuccessor;
private PrintHandler printSuccessor;
private FormatHandler formatSuccessor;
public ConcreteHandler(HelpHandler helpSuccessor,PrintHandler printSuccessor,FormatHandler formatSuccessor)
{
this.helpSuccessor=helpSuccessor;
this.printSuccessor=printSuccessor;
this.formatSuccessor=formatSuccessor;
}
public void handleHelp(){
.......
}
public void handlePrint(){this.printSuccessor=printSuccessor;}
public void handleFormat(){this.formatSuccessor=formatSuccessor;}
}
这个办法在增加新的请求request情况下,只是节省了接口的修改量,接口实现ConcreteHandler还需要修改。而且代码显然不简单美丽。
解决方案3: 在Handler接口中只使用一个参数化方法: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那么Handler实现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implements Handler{
private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ConcreteHandler(Handler successor){
this.successor=successo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if (request.equals("Help")){
//这里是处理Help的具体代码
}else
//传递到下一个
successor.handle(request);
}
}
}
这里先假设request是String类型,如果不是怎么办?当然我们可以创建一个专门类Request
最后解决方案:接口Handler的代码如下:
public interface 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Request request);
}
Request类的定义:
public class Request{
private String type;
public Request(String type){this.type=type;}
public String getType(){return type;}
public void execute(){
//request真正具体行为代码
}
}
那么Handler实现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implements Handler{
private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ConcreteHandler(Handler successor){
this.successor=successo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Request request){
if (request instanceof HelpRequest){
//这里是处理Help的具体代码
}else if (request instanceof PrintRequst){
request.execute();
}else
//传递到下一个
successor.handle(request);
}
}
}
这个解决方案就是CoR, 在一个链上,都有相应职责的类,因此叫Chain of Responsibility.
CoR的优点:
因为无法预知来自外界(客户端)的请求是属于哪种类型,每个类如果碰到它不能处理的请求只要放弃就可以。
缺点是效率低,因为一个请求的完成可能要遍历到最后才可能完成,当然也可以用树的概念优化。 在Java AWT1.0中,对于鼠标按键事情的处理就是使用CoR,到Java.1.1以后,就使用Observer代替CoR
扩展性差,因为在CoR中,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接口Handler.局限性就在这里。
与Command模式区别:
Command 模式需要事先协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调用关系,比如 1 代表 start 2 代表 move 等,这些 都是封装在 request 中,到达服务器端再分解。
CoR 模式就无需这种事先约定,服务器端可以使用 CoR 模式进行客户端请求的猜测,一个个猜测 试验。
发表评论
-
设计模式之Visitor(访问者)
2008-12-16 16:37 700Visitor访问者模式定义 ... -
设计模式之Interpreter(解释器)
2008-12-16 16:35 780Interpreter解释器模式定义: 定义语言的文法 ,并且 ... -
设计模式之Memento(注释状态?)
2008-12-16 16:35 672Memento备望录模式定义: memento是一个保存另外一 ... -
设计模式之State(状态)
2008-12-16 16:32 905State模式的定义: 不同的 ... -
设计模式之Mediator(中介)
2008-12-16 16:31 845Mediator中介者模式定义: 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关 ... -
设计模式之Strategy(策略)
2008-12-16 16:28 745Strategy策略模式是属于设计模式中 对象行为型模式,主要 ... -
设计模式之Template(模板方法)
2008-12-16 16:26 658Template模板模式定义: 定 ... -
设计模式之Iterator(迭代器)
2008-12-16 16:25 1092这个模式已经被整合入Java的Collection.在大 ... -
设计模式之Observer(观察者)
2008-12-16 16:24 705Java深入到一定程度,就 ... -
设计模式之Command(命令)
2008-12-16 16:23 947Command模式是最让我疑惑 ...
相关推荐
C#面向对象设计模式 (行为型模式)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职责链模式 视频讲座下载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将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进行传递,直到某个对象能够处理这个请求。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解耦了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使得系统更加灵活,...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允许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通过将请求沿着处理链传递,直到有对象处理该请求为止,这种模式避免了请求发送者与具体处理者之间的紧...
C#面向对象设计模式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职责链模式 视频讲座下载
**Java设计模式——责任链(Chain of Responsibility)** 在软件工程中,设计模式是一种解决常见问题的可重用解决方案。责任链模式是行为设计模式之一,它的主要思想是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通过将多个处理...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允许将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进行传递,直到某个对象能够处理这个请求。在C#中,职责链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灵活、可扩展的系统,减少对象...
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是GOF(GoF,Gang of Four)在他们的经典著作《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中提出的23种设计模式之一,属于行为模式类别。这个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允许在对象之间传递请求,同时...
NULL 博文链接:https://linkcqu.iteye.com/blog/355806
责任链(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我们向对象链中传递请求,让每个对象决定是否处理这个请求。在Java中,这种模式常用于事件处理、日志系统或者权限控制等场景,其核心思想是将处理...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使得多个对象都有可能处理一个请求,而无需显式指定接收者。在这个模式中,请求沿着一个处理者链进行传递,...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允许你将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进行传递,直到某个对象处理该请求。在C#编程中,职责链模式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一种松耦合的架构,使得请求的发送者和...
Chain of Responsibility(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将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进行发送,每个对象都可以处理请求或将其传递给链中的下一个对象。这种模式常用于事件处理或者命令的执行流程,使得多个...
### C#面向对象设计模式纵横谈(14):Chain of Responsibility 职责链模式(行为型模式) #### 概述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C#中的Chain of Responsibility(职责链)模式,这是行为型设计模式的一种。虽然标题...
创建模式: ...设计模式之Chain of Responsibility(职责链) 设计模式之Command 设计模式之State 设计模式之Strategy(策略) 设计模式之Mediator(中介者) 设计模式之Interpreter(解释器) 设计模式之Visitor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CoR)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将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式结构进行传递,直到某个对象处理这个请求。每个处理者对象都包含对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如果当前处理者无法处理...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我们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发送请求,而无需知道哪个对象会处理这个请求。在责任链模式中,接收者和发送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耦合,请求会在一系列对象(链)中传递,直到某个对象处理...
设计模式参考文档 ...设计模式之Chain of Responsibility(职责链) 设计模式之Command 设计模式之State 设计模式之Strategy(策略) 设计模式之Mediator(中介者) 设计模式之Interpreter(解释器) 设计模式之Visitor
本篇将探讨两种重要的行为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和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的模式,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在...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将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进行传递,直到某个对象能够处理这个请求为止。在Java中,我们可以通过接口和类的组合来实现这种模式。让我们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