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 (转载)

 
阅读更多
 

 

图片

 

 

 

《大学》全文及翻译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 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 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 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 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 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 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 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 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 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 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 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 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 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 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 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 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 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 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 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 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 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 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翻译: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 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 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格者:正其不正。

 

※【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真诚无 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地修养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 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白话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连根本的修身都搞乱了,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齐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谈治国平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

 

7.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白话解:商汤在他盥洗用的铜盘上,刻上铭词,用以自我警惕。铭词说:「如果能够把今天所习染的污垢洗净而自新,就应该天天振作,求自新求进步,更要继续不断涤除污染,一天比一天进步。」

 

8.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 白话解:诗经上说:「有个文采斐然的君子,他治学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复为之,希望精益求精。」『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学问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养省察,磨练德行的功夫。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 白话解:经文所谓:「诚其意」,是说不要欺骗自己。

 

※(不被人欺是聪明,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自欺诚实地面对自己,才是大丈夫。)

 

10.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

 

◎ 白话解:一个人内心真诚,一定会表现在外。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一定更为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1.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白话解:曾子说:「一个人独处时,就像有十双眼睛在注视着你,十双手在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峻可畏啊!」

 

※ 君子不欺暗室。

 

1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 白话解:有钱人,总是会用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则是用道德来充实自身,因为内心宽大平和,自然身体舒泰了。

 

1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 白话解:所谓:「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愤怒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惧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贪图爱恋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忧愁的时候,心也不得端正。※(喜怒哀乐爱恶惧,七情六欲,皆使人心受到种种影响。)

 

14.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 白话解:如果心不专注,受到情绪支配的影响,就会变成:眼睛看着东西,却像没有看到一样,耳朵听着声音,却像没有听到一样,口里吃着东西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15.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 白话解:俗话说:「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坏处,不知道自己家的稻苗已经长得很茁壮。」

 

※(心有所偏,则不得其正,见不到事实真相。)

 

16.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 话解:存心真诚地做,虽不能做到与目标完全相合,也相差不远了。

 

17.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 白话解:有德行的领导人(君子),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子曰:「己身正,不令而从,己身不正,虽令不从。」)

 

18.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君子有絜矩之道。

 

◎ 白话解:凡是我所厌恶上司对待我的态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种态度去对待我的部属;同样的道理,凡是我厌恶部属对待我的行为,我也不能以那一种行为来事奉上 司;我所厌恶在我前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对待在我后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后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 前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右边的人所做的恶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我厌恶在我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 身上。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就是所谓: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19.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 白话解:看见贤能的人不能推荐,推荐举用之后又不肯亲近,这是怠慢轻忽的行为;看见坏人不能拒绝、黜退,黜退之后又不能疏远他,这是错误的行为。

 

20.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 白话解:喜好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好的,这叫做违反人性,灾祸必然降临到你的身上。

 

21.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 白话解:因此治理国事的君子,必须有修己治人的法则:那就是忠诚信实才能得民心,骄傲、奢侈、放逸随便,必将失去民心。富国裕民也有一定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速度快,用的慢;那么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了。

 

22.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 白话解:有仁德的人,运用财物帮助他人,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财富,终必招来亡身之祸。

 

23.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白话解: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么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中庸全文及翻译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 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 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 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然处之。至于披铠甲,卧枕刀枪,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之强。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与人和平相处, 而不随流俗移转,这是真正的强啊!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 白话解: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 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 都能悠然自得。 

10.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白话解:君子对上不怨恨天,对下不归罪他人,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 

11.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白话解:孔子说:「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功夫够不够。 

※(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 

12.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白话解: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13.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 白话解:鲁哀公问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都记载在竹简和木牍上面。当他们在位的时候,他们的教化就能施行,他们死了,他们的教 化也就灭亡了。以人来施政的法则,是希望政教能快速推行,而利用土地种树的法则,在使树木快速生长,施政的道理,是希望如同蒲卢一般快速滋长。」 

1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 白话解: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领导者能修养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修身必须依据天下共遵的法则(道),修道要依据仁慈博爱。 所谓仁,就是人性,以爱自己的亲人为最重要。所谓义,就是事事合宜,以尊敬贤德的人最为重要。亲人之爱有亲疏等差之别,贤能之士也有等级,礼节就是因此而 产生的。 

15.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白话解: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种,当其力行实践时则分为三种。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而智能、仁爱、勇气这三种是人人所须具备的德行,当他实行时就是一个『诚』字。 

16.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白话解:五伦与智仁勇以及诚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人是经过教育学习才知道的,有些人则是经过勤勉苦学才明白的,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实行,有些人是因为有利益才去做,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一旦做成功了,结果都是一样的。 

17.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白话解: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知耻者,能拒绝羞耻事,不做羞耻事,诸恶莫作,故近乎勇;如果能再接再励,为所当为,众善奉行,即是真『勇』者也!) 

1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白话解: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 白话解: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 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 到圆满绝不终止。 

2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白话解: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学习,不断地学习,可以改变任何习性,甚至改变任何人!) 

21.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白话解:只有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三才者天、地、人) 

2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白话解:『诚』,是自然的道理,万事万物的本末终始都离不开它,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了。所以,君子把『诚』看得特别宝贵,『诚』,并不仅仅是为了成就自己而已,而是要拿他来成就万事万物。 

23.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 白话解: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 敦厚以尊崇礼节。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 足以被接受。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能,以保全其身。」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倍者:背也。 

24.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爱一意孤行;生在现今的时代,偏要恢复古代的作法,这样的人,灾害将会降临到他的身上。※灾者灾也。 

2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白话解: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如敦厚化育,根深叶茂,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 

26.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白话解:君子做人的道理,看来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看来简单平易却有文采,虽然温和却不失条理;见彼而知此,见外而知内,见微而知著,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可以一起进入道德之门了。 

27.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白话解:君子只求内省时没有过失,无愧于心。君子之所以让人佩服,觉得赶不上,正是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28.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白话解:诗经上说:「君子独居在屋内深处,也要无愧于心。」所以君子不待有所行动,人人都尊敬他,不必开口说话,人人都相信他。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中庸全文及译文.pdf

    《中庸》全文及译文.pdf 《中庸》是一部中国古典哲学著作,作者是孔子弟子子思。该书主要探讨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实践方法。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性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一章 《中庸》第一...

    大学中庸读后感参考.doc

    ### 大学中庸读后感知识点总结 #### 一、《大学》的核心思想——修身 - **修身的意义**:修身在《大学》中被视为个人成长的基础,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前提。修身不仅仅是道德修养的问题,更是全面发展个人...

    《大学》原文和译文.pdf

    _大学原文和译文.pdf 《大学》原文和译文.pdf是一本关于儒学经典《大学》的原文和译文,内容涵盖了《大学》的历史背景、结构、内容和主要思想。 《大学》的历史背景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来被宋代...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由《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四部著作组成,每部书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们是历代学者必读之书,也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精神指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作,由孔子及其...

    大学中庸读后感1000字.docx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之中,《大学中庸》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与道德教诲,不仅奠定了儒家教育的基础,更对后世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这部著作由《大学》与《中庸》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均出自《礼记》中的重要...

    大学中庸读后感1000字五篇.docx

    《大学中庸》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的两部重要著作,自古以来便是知识分子必读的修身治学之本。《大学》与《中庸》的哲学思想和道德教育理念,对个人成长、家庭和谐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当代,虽然...

    大学中庸读书心得.docx

    【大学中庸读书心得】 《中庸》是儒家经典,阐述了儒家的道德哲学和人生智慧,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它提倡通过自我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优秀书评五篇.docx

    《大学中庸》是儒家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教育理念,自古至今一直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四书”之二,它们分别阐述了个人修养与处世哲学的核心要义。本文将结合《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演讲稿.docx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学中庸演讲稿.docx》,我将以此为主题展开,与大家一起探讨中庸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实践挑战和现代启示。 首先,我们来深入理解中庸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这一概念源自...

    大学中庸读后感400字10篇.docx

    《大学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礼记》中的一部分,包含了儒家的核心思想。这本书主要由《大学》和《中庸》两部分组成,对于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有着深刻的论述。 《大学》部分强调了...

    【中庸】全文、注释与译文.doc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庸》的全文、注释与译文,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的精髓所在。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庸》所强调的“中”这一概念,它代表了一种平衡和适度的哲学思想。在传统儒家文化中,“中”不仅...

    大学中庸读后感1000字_2.docx

    《大学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主要由《大学》和《中庸》两部分组成,都是《礼记》中的重要篇章。 《大学》是儒家教育的基石,主张以修身...

    大学中庸读后感200字_1.docx

    《大学》与《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道德观念。《大学》以阐述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的递进关系为主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而《中庸》则深入探讨了...

    中庸原文和译文.doc

    以下是《中庸》原文与译文的部分内容解析: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这句话阐述了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天命之谓性"意味着人的本性是由天赋予的,每个人都有其天然的本性。"率性之谓道"指出...

    大学中庸集合注音版 (1)..docx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大学》与《中庸》均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大学》被视作儒家思想的入门之书,它提出了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紧密关系,并阐述了一套完整的修学理念和方法。《中庸》则是对“中和”之道的...

    大学中庸读书心得_1.docx

    “天人合一”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人与自然及宇宙之间的和谐共生。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道德上的完善,从而与天地融为一体,达到至诚至善。这种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它更...

    《中庸》原文和译文.doc

    【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保持适度、不偏不倚的生活哲学。"中庸"的概念强调平衡和谐,避免极端,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准则。中庸之道认为,人的本性即"天命之谓性",应顺应自然,遵循...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_3.docx

    《大学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的弟子子思通过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其核心理念在后世被进一步阐释和发扬,尤其在宋代,由朱熹将其纳入“四书”之中,使得...

    中庸全文--带拼音.doc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核心著作之一,它系统地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这一理念不仅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特质,也是行为和道德实践的根本指导原则。《中庸》一书通过对人性、道德和教育的深入分析,引导人们...

    大学中庸读后感600字.docx

    在研读《中庸》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的精妙与深邃。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中庸》不仅阐述了人性修养和道德实践的深刻内涵,更提出了“中庸之道”这一核心理念,指导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衡,...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