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ebh
  • 浏览: 612668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太原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刘小备如何做项目-关于生命周期模型

阅读更多
摘自:这里

文章不错,至少是从理论的角度,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软件工程木常见的“原型法、编码-修改法、传统瀑布、改进瀑布、增量、螺旋、RUP、XP”等软件过程。值得学习!



进行完软件估计后,刘小备开始启动下一阶段的工作选择软件生命周期,可供软件生命周期模型这么多,有原型法、编码-修改法、传统瀑布、改进瀑布、增量、螺旋、RUP、XP,还有什么“V”模型、“W” 模型,到底选择哪一种呢?刘小备想起来头大,索性就不想了,直接去找昔日故交孔小明,如今的孔小明已经是“孔氏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毕竟有前些年大大小小几十个项目的丰富经历,再加上孔小名扎实的软件开发理论功底,经过孔小明咨询的项目都取得了成功,虽然公司只有十几个人,“孔氏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业界也小有名气了,孔小明早就把他的羽毛扇送到博物馆去了,不离手的是有蓝牙/WLAN/GSM/GPRS/WCDMA的多模智能手机,代步的两轮车也换成了“奔驰2008”。刘小备到“孔氏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时,正赶上孔小明给一家叫什么“新盛”的系统集成公司新接的一个千万级的项目做咨询结束,对方的公司老总握着孔小明的手不放,技术总监和项目经理也一脸崇拜的看着孔小明,孔小明很客气的把他们送走,然后转身把刘小备请进办公室。还没坐下刘小备就直奔主题(以下是两个人的对话,刘小备用刘代替,孔小明用孔代替)


刘:孔总,虽然我也做过几个项目,但对于生命周期模型一直也没有搞清楚孰优孰劣,所以在选择时往往是跟着感觉走,今天来就是想把这个问题彻底弄清楚,一劳永逸。
孔:在讲各种生命周期模型前,我想强调一下,任何项目,不管采用什么模型有四项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些活动都会出现在项目过程中。
刘:哪四项活动?
孔:就是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这也是最重要的四项活动,其他的活动其实都是为这些活动服务的,不管是配置管理、还是风险管理、还是评审等等。

刘: 哦!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过,不过你说出来再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孔:生命周期的定义咱们就不讨论了,我直接就常用的模型的优缺点和使用条件进行说明。
刘:太好了!
孔:我先说第一种:编码-修改模型。也称Code And Fix方法,是历史最悠久一种模型,从人类开始写程序的第一天这种模型就出现了,我们每个人开始学写程序时也不自觉的采用了这种模型。
刘:这个我知道了。这种模型没有规划、没有控制、开发过程混乱,软件质量完全依靠程序员个人的能力,后期基本不能维护,尤其是有人员变动,这应该是造成上世纪70年代软件危机的主要根源。
孔:即便在现在,这种模型也很有市场的,很多的中小型公司采用的仍然是这种开发模型。
刘:那是不是说,这个模型应该彻底的抛弃?
孔:那到不尽然。毕竟个人在开始学习编程时,这种方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即使对于企业也不是完全不可取,比如有些项目对质量要求不高,但需要把东西攒起来,否则就丢单,这时如果在四平八稳的好好的规划和设计,那么到时候“黄瓜菜都凉了”。
刘:看来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孔:原型法属于一种用户需求驱动的方法,首先根据技术人员对需求的理解构建一个系统,然后跟用户交流、进行测试,征集用户意见,根据用户意见进行修改,再跟用户交流……,直到用户满意位置。
刘:如果用户不专业,朝令夕改怎么办?
孔:你的担心是合理的。这也是这种方法的一个缺点。他的优点也和明显,能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用户早晨提的修改意见到晚上就可以看修改后的效果了,如果做好好,用户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
刘:用户是上帝,如果用户满意了,那项目就成功了,如果这么来看,这种方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孔:你说对了一部分。还有另外一个缺点我还没说,由于这种方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对所开发系统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开发过程也没有规划,返工现象一般比较严重,如果在加上用户本身的成熟度比较低,那么这种做法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
刘:这样一说这种方法基本是一无是处了。
孔:也不是。它也有用武之地。比如系统规模比较小,容易把握和理解,此时用这种方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管理成本大大降低了。另外,原型法思想也可以跟其他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结合,比如在其他比较复杂的生命周期中,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可以先搭建一个原型,用这个原型去跟用户交流,去把需求明确和细化。
刘:你太有才了 :)。
孔:哈哈。咱们接下来说瀑布模型。瀑布模型应该是最经典的生命周期模型,为解决上世纪70年底的软件危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说原型发是用户需求驱动,那么瀑布模型可以说是文档驱动。它的优缺点也同样明显。
刘:愿闻其详。
孔:其优点为,阶段分明、活动明确,彻底改变了编码-修改方法和原型法的的混乱无序局面,同时开发过程中的文档也降低了沟通的成本,同时要求每一阶段是在上一阶段彻底完成的情况下才启动,可以保证每一个阶段的开发质量都有保证,减少了返工。而且,在瀑布模型中的很多的过程、文档和方法,都是其他生命周期模型的很好的参考。
刘:这个模型我用的比较多,效果应该是比较不错,但离理想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如果需求不稳定。
孔:这就是我要说的它的缺陷。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不能回溯(其实根本就不现实,尤其是在中国),第二是文档多,花费了很多的成本(当然,从整体来看,在开发过程中尤其到后期维护,这些文档的伟大性就体现出来了)。针对第一个缺陷,有人提出了改进瀑布模型,就是允许回溯,这样虽然更灵活了,但回溯必然带来返工,尤其到后期,越是前期的缺陷带来的返工就越大。
刘:我所做的大部分项目应该用的是改进瀑布模型。那么,瀑布模型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孔:有三个前提。第一是需求稳定度比较高。第二是质量要求高。第三工期相对较充裕。
刘:很好,加深了我的认识,请继续往下说。
孔:如果说瀑布模型是完全串行,那么增量模型就引入了并行。可以根据系统功能,划分为多个增量,这多个增量可以并行进行开发,每个增量其实质就是一个瀑布模型。由于每个增量都不大,那么复杂度自然降低,需求变化对该增量的开发影响也见效很多。增量并行可分为全并行和部分并行,如果两个增量之间没有依赖关系,则可以全并行,如果有依赖关系则只能部分并行。
刘:部分并行,不太好理解。
孔:比如A和B两个增量,B依赖与A,那么B的需求分析活动,必须至少在A的需求分析活动结束后才能启动。这就是部分并行。如果A和B没有什么关系,那么A和B可以通信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同步进行设计……,这就是全并行。
刘:这个方法不错,在人手充裕的情况下,通过并行能缩短工期。
孔:没错。但这种方法需要有可执行的底层的框架。如果没有,那么其第一个增量版本,必须实现这个可执行的底层框架。而且因为多个增量并行,增加了管理的复杂度。
刘:越来越复杂了。
孔:是啊。(先画了那张最经典的螺旋模型图)螺旋模型是风险驱动的模型。项目本身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的限制和约束、很多的假设条件,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螺旋模型,把风险分析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增大了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沿螺旋进行若干次迭代。每个迭代包括四个阶段:制定计划、分析风险、实施工程、评估成果。一般做三次迭代,第一次关注需求,第二次关注高层设计,第三次实现(详细设计、编码和测试工作)。
刘:我看你的那个图就晕了。你还是讲讲它的缺点吧。
孔:这个模型本身强调风险,但客户往往是不认可的。而且,风险管理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如果风险管理成本过大,严重影响项目利润,那么此时的风险管理还是不做的好。同时,对项目组成员的要求-尤其在风险分析方面很高,需要他们有丰富的经验。
刘:这种模型等我回去再好好的学习一下吧。你接着往下说吧。
孔:RUP应该说是最复杂的一种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了。对它理解很深的人就更少了,很多的人一知半解就狂吹这种方法怎么怎么样?关于RUP,如果要讲透了,需要几天的时间,今天我把这种方法的框架、优缺点给你说一下。
刘:也好。
孔:(先画了那张最经典的RUP模型图)RUP是以用例为驱动、以架构为核心、以迭代为方法的一种开发模式。实现瀑布与增量模型的有机结合。RUP在横向把项目分成初始、细化、构造、交付四个阶段,在纵向分成6个核心工作流和3个辅助工作流,核心工作流包括建模、需求、分析和设计、实现、测试和部署,3个辅助工作流包括配置和变更管理、项目管理和环境。每个阶段也有很多的交付件。
刘:确实很复杂。不仅过程复杂,而且也需要很多的文档。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孔:RUP采用多次迭代,每次迭代时间都不长,但都形成一个可执行版本,在中间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功能问题和性能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可以在开发早期就可以确定风险并及早规避;用户需求的明确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采用RUP可以很好的适应需求的调整和变化。它的缺点同样很明显,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增加,如果新引入,那么项目组的学习成本也很高,大量的文档也增加了项目的工作量。
刘:那么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模型呢?
孔:在系统规模大、复杂度高、用户需求不能在前期明确、质量要求和进度要求都比较高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刘:哦。最后你再给我简单讲讲XP吧。
孔:刚才,你看到了,软件生命周期模型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越还越高,中间产品越来越多,XP就是本着去繁化简的原则而产生的,XP是以代码为驱动的,主张以“简洁、高效、持续及合作”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它由包括“结对编程,每日构建”内的12条实践和包括“沟通、简单、反馈和勇气”在内的4条原则组成,最大限度的减少与编码无关的工作,比如写需求分析文档、写设计文档,但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工作一个都不能少,同时项目计划、度量、配置管理、评审检查等在其他生命周期模型中很好的实践也都引入到该方法中,同时。
刘:这种方法很好。减少了文档工作量,编码效率会有提高,而且质量还有保证。你快说说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孔:该方法适用与小规模的团队,有的人说20人以下,有的人说10人以下,我倾向于后者。同时,由于没有产生文档,后期维护会比较麻烦,人员流动影响也比较大,虽然结对编程客观上做了人员的备份。
刘:哦,我明白了。你分析的太精彩了,让我从整体上对生命周期模型有了认识,多谢你的指点。今天还有事,改日谢你。
孔:No problem!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