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每当这一天快要到来之时,各大媒体都会纷纷刊登各类关于艾滋病的文章,极尽煽情之能事。现在同情艾滋病人,反对歧视艾滋病人已经成为了政治正确的事,因此没有人敢发出不同的声音,但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世上本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艾滋病人的本能反应就是唯恐避之不及呢?难道一句“相关知识不足”就可以概括了么?当然不是。人类对于疾病的态度有其深刻的进化论起源。 先让我们来研究这样一个事例,很多韩剧里都有一个雷同的情节,美丽的女主角身患无法医治的疾病最终死去,一般来说这个疾病多数是白血病,也有癌症,或者是车祸。你绝对不会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主角身染梅毒或者艾滋病,那是因为白血病、癌症和车祸是不具有传染性的,而且同其生活是否检点没有关系。我们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有女孩身患白血病,同时又家庭困难,希望大家捐款的新闻,但你绝对不会看到有女孩身患梅毒又希望大家去捐款的,因为她自己也知道,这种事情公开之后,不仅拿不到钱,还会把脸面丢尽。虽然所有疾病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好的,但是有些疾病却在道德上有正面的形象,有些是负面形象。 在欧洲中世纪的时候,麻风病人会被所有人歧视,麻风病人出门的时候手里必须拿一个铃铛,一边走一边摇,目的是通知大家及时避让。福柯认为,中世纪欧洲麻风病的奇异消失是实行隔离,以及在十字军东征结束后切断了东方病源的结果,历史上传染病人隔离治疗的做法也缘于麻风病。这是因为麻风病属于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并不需要直接接触,就算是间接接触也会被传染上。因此,你不能认为歧视麻风病人是不道德的,因为在当时的卫生条件下,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多数人不受伤害。 艾滋病的情况有点特殊,日常生活的接触不会染上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染渠道是不洁性接触以及吸毒,其中通过性交传染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如果你洁身自好,不去,不搞同性恋,不吸毒,那么你被传染上的概率微乎其微,但你仍然无法保证你的性伴侣也洁身自好,因此这种病是会危害到第三方的病,所以在道德上是需要被谴责的。 不久之前,南宁一名罹患艾滋病的男子因行窃被打死,没想到全村1000多位村民联名向法院求情,他们认为打死艾滋病患者的嫌犯是“为民除害”,应该被宽大处理。为什么村民们的举动会如此的一致?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背后隐藏的逻辑非常深刻。 人们活在世上的所作所为,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让自己的基因更好的传播下去。你想赚大钱,想要买房买车,想要娶一个漂亮老婆,想要嫁一个优秀老公,无外乎都是这个目的。要繁衍后代,性行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人类性行为的模式非常不同,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模式,一个是鸽派模式,一个是鹰派模式。采取鸽派模式的人占绝大多数,这些人终生只有很少的性伴侣,基本上就是和自己的老婆或是老公做爱,不会在外面沾花惹草,安心抚养自己的孩子;采取鹰派模式的人只是少数,但是他们有大量的性伴侣,到处沾花惹草,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能够和更多的人上床。 采取鸽派模式的人主要精力放在一心一意抚养自己的孩子上面,采取鹰派模式的人对于抚养孩子并不太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更多的性伴侣。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大家都采取鸽派模式,那么少数采取鹰派模式的人就会有巨大收益,因为他可以每次用极少的投入播下种子,让一个绿帽子男人帮自己养孩子,自己再去别处播种。但如果大家都采取鹰派模式,就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最终这两派人会达到一个差不多固定的比例,但是在不同的社会里,这个比例不同。在中国,鸽派占多数,但是在非洲以及北欧一些国家,鹰派占上风。 如何分辨这个男人是鸽派还是鹰派?一个很好的指标是看他是否具有处女情结。在全世界范围之内,中国男人的处女情结最严重,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打赢精子战争的信心不足,因此选择比较保守的鸽派策略。北欧国家男人基本上很少有处女情结,但北欧国家的同居比例比结婚比例高得多,单亲妈妈的比例也非常高。男人不在乎你是否是处女,但对不起,他也不想跟你结婚,也不想帮你抚养孩子,更不会为了同你在一起而背上30年的房贷。 那么以上这些说明了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对于贫富差距的痛恨是人类的本能,但其实贫富差距只是一个幌子,人们真正痛恨的是“性”的贫富差距。富人可以占据更多的性资源,这才是穷人痛恨他的真正原因。同样的,鹰派占据的性资源是鸽派所不能比的,因此鸽派对他们有着出自本能的仇视。鹰派由于在“性”方面的混乱,因此染上性转播疾病的概率也很高,于是这种疾病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歧视借口,借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我国艾滋病歧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任海英,,本文综述了我国艾滋病歧视的现状,阐述了消除我国艾滋病歧视的重要意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辨析了歧视、污名和偏见概念之间的关系
标题中的“预防艾滋病公益宣传PPT动画.rar”表明这是一个关于艾滋病预防的公益宣传演示文稿,采用PPT动画形式,存放在一个RAR压缩文件中。RAR是一种常见的文件压缩格式,可以将多个文件打包成一个单一的文件,方便...
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病例以来,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2月1日被设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5. 公众教育:通过公益宣传,提醒人们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他们同样需要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同时,普及HIV检测的重要性,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检测。 6. 艾滋病治疗:现代医学已发展出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5. **社会影响与歧视问题**:探讨艾滋病患者面临的歧视和社会排斥,呼吁消除对HIV/AIDS患者的偏见和误解,促进包容和平等。 6. **公益组织与项目**:列举国内外致力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非政府组织(NGOs)及其项目,...
世界艾滋病日是一个全球性的纪念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悼念逝者,并支持那些正在与艾滋病抗争的人们。在这个背景下,一款名为“爱心小天使——世界艾滋病日PPT模板”的资源应运而生,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
每年的12月1日被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认识,促进全球对艾滋病的关注与理解。尤其对小学生这一群体来说,教育他们关于艾滋病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自我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其次,呼吁人们认识到每个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健康行为。再者,世界艾滋病日旨在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唤起社会的同情和理解。最后,活动旨在鼓励全球社会共同承担防治...
【艾滋病防疫宣传策划书】 活动背景: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期望能够打破误解,消除歧视,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提高整个社会的防艾意识和能力。
该研究的结果支持这样的观点,即年龄歧视仍然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且大多数人对老年人和老年人的感觉有所不同。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研究大众媒体和更大的文化陈规定型观念和态度如何影响我们最年长的社会成员的生活...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艾滋病患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压力以及社会歧视等。这篇名为“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社会实践报告”的论文深入探讨了这一重要话题,旨在揭示艾滋病患者所获得的社会...
- **社会态度**:尽管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存在歧视现象。 - **呼吁行动**: - 加强对艾滋病人的关爱和支持,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帮助。 - 提倡社会公平正义,消除针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 #### ...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每年的12月1日被定为...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引发的致命性传染病。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
在AIDS公益活动中,除了教育公众,还包括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关怀和支持,消除社会歧视。PPT可能涵盖了HIV检测的重要性、抗病毒治疗的进展、全球艾滋病流行现状、预防措施、以及如何关爱和支持艾滋病患者等主题。 51...
这项研究的重点是年龄歧视和代际知识转移的重要问题。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方法,获得了291份有效... 这项研究有望通过为高级员工提供一个更受人尊敬的工作场所,来帮助工作场所的经理鼓励高级员工向年轻员工传递知识。
- **目标**: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公众对艾滋病的关注度,普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歧视,同时推广预防措施。 ### 二、-区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案例 #### 活动形式多样 - **主题宣传活动**:在...
- **全球情况**:据统计,2021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210万人,其中大部分为青少年。 - **地区特点**:在广州等地区,艾滋病感染率较高,且以性传播为主导方式,感染率年增长率约为13%。 - **学生群体**:近年...
艾滋病自1981年首次被确认以来,全球范围内疫情持续蔓延。据资料,2001年至2003年间,感染人数从3500万增长至3800万,每年新增感染病例及死亡病例数量不断攀升,显示出艾滋病防控的紧迫性。 【艾滋病传播途径】 1. ...
【兴隆中学艾滋病健康教育课教案】是一份旨在提高中学生对艾滋病认知的教育材料,遵循新课程理念,强调互动式学习。这份教案的核心目标是让中学生正确了解艾滋病,增强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学过程中,采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