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250247 次
- 性别:
- 来自: 北京
文章分类
- 全部博客 (192)
- 技术研究学习 (19)
- 工作总结 (4)
- spring3.x (11)
- mail (2)
- jar (2)
- FCKeditor (1)
- quartz (2)
- json (1)
- jdbc (5)
- struts2 (6)
- java基础 (18)
- jboss (3)
- IT名称解析 (1)
- 测试工具 (2)
- 工作趣谈 (1)
- 数据库 (8)
- js (8)
- jquery (1)
- mysql (20)
- Sql (3)
- Oracle (1)
- easyui (0)
- log4j (1)
- 源码研究 (1)
- Jasper Report (0)
- Jbpm4 (4)
- xml (1)
- ireport (0)
- javavm (1)
- sitemesh (5)
- compass (1)
- jvm (1)
- ext (1)
- lucene (0)
- cxf (1)
- Blazeds (0)
- Resteasy (1)
- jaxb (1)
- tomcat (1)
- Rmi (1)
- BoneCP (1)
- velocity (3)
- OSCache (1)
- EHCache (1)
- 高性能开发 (9)
- 设计模式 (0)
- 网络协议应用 (1)
- Ibatis (1)
- powerdesigner (1)
- 架构师之路 (2)
- memcached (4)
- MapReduce (1)
- 测试组 (1)
- 图像处理 (2)
- LoadRunner (2)
- 报表 (1)
- 负载均衡 (1)
- 分布式 (3)
- c# (1)
- java中一些特殊问题 (3)
- java 8 (1)
- Mogodb (1)
- 项目设计与实现 (2)
- Ubuntu (1)
- eclipse (1)
- gradle (1)
- 私有云 (1)
- redis (1)
- 移动前端 (1)
最新评论
来源:http://kb.cnblogs.com/page/42790/
我对于Memcached的接触,还是在去年看了CSDN的一系列国外大型网站架构设计而开始的。最初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封装了Memcached Java版的客户端,主要是对于配置的简化以及Memcached多点备份作了一些工作,然后就作为ASF的组件一部分提供给其他Team使用。其实看过Memcached Java客户端代码的人就会了解其实客户端的事情很简单,就是要有一套高性能的Socket通信框架以及对Memcached的私有协议实现的接口,自己去做这些事情也是很简单的,不过既然有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开源部分,那么就去实现自己需要的但没有实现的。这里我用的是Whalin的客户端版本,这里为什么还要提出来讲这个,后面会提到。
在对Java客户端作了简单封装和扩展以后,由于其他Team使用的没有什么特殊需求,也就没有再去做太多的修改,直到最近自己的服务集成平台需要做服务访问控制,才重新丰富了Cache组件,也就是这个过程中对于Memcached的一些特性和小的细节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作为服务集成平台需要对服务有所监控,包括访问频率控制以及访问次数控制。频率控制其实很类似于硬件方面的频率控制,例如硬件可以对IP的高频率访问视为攻击,列入黑名单。而作为服务的访问,对于服务访问者的控制其实涉及到了业务参数,那么硬件就不是很适合去做这方面的控制,为此我也考虑了很久,最开始打算在Apache上做一个模块控制,但是最后觉得还是放在后面的业务框架上做这件事情。当然后面我说说的方案可能并不好,但是也算是一种想法。要把频繁的访问数据记录下来同时分析,那么数据库肯定是不行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采用Cache,又因为是集群范围内的控制,那么集中式Cache就非Memcached莫数了(分布式的Cache传播本身损耗太大,集中式Cache本来的最大缺点就是单点,但作简单的备份操作就可以基本解决此类问题)。
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来说只需要实现两部分工作:访问计数器,定时任务。定时任务在我做日志分析框架的时候都是采用了Jdk5的Concurrent包里面的ScheduledExecutorService,这个作简单的循环任务足够用了,同时也是有很好的多线程异步支持,复杂一点么用Quartz。计数器就要靠Memcached来实现了,本来一般的Cache最大的问题就是高并发下的事务保证,如果采用Get+Set来完成计数的话,那么高并发下计数器就会出现读写不一致性的问题,幸好Memcached提供了计数累加功能,让这种累加动作能够在服务端一次做好,服务端控制并发写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下面就看看以下几个方法:
boolean storeCounter(String key, long count):存储key的计数器,值为count。
long getCounter(String key):获取key的计数器,如果不存在返回-1。
long addOrDecr(String key, long decr):计数器值减去decr,如果计数器不存在,保存decr作为计数器值
long addOrIncr(String key, long inc):计数器值增加inc,如果计数器不存在,保存inc作为计数器值
long decr(String key, long decr):与addOrDecr不同的是在计数器不存在的时候不保存任何值,返回-1
long incr(String key, long inc) :与addOrIncr不同的是在计数器不存在的时候不保存任何值,返回-1
这里需要说明几点:
storeCounter和普通的set方法不同,如果通过set方式置入key:value的话,getCounter等其他四个方法都认为技术器不存在。所以Counter的存储方式是和普通内容存储不同的。
在不同的场景要慎用addOrXXXX和XXXX的方法,两者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计数器没有提供移除特殊方法,使用delete方法可以移除计数器,但是频繁的delete和addOrXXXX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奇怪的问题(例如同名的计数器就没有办法再次被创建,不过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的去研究一下看看)。一般情况下如果计数器的key不是很多,同时也会被复用,那么可以通过置为0或者减去已经分析过的数量来复位。
有上面的一套计数器机制就可以很方便的实现Memcached的计数功能,但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如何让定时任务去遍历计数器,分析计数器是否到了阀值,触发创建黑名单记录的工作。早先我同事希望我能够提供封装好的keySet接口,但是我自己觉得其实作为Cache来说简单就是最重要的,Cache不需要去遍历。首先使用Cache的角色就应该知道Key,然后去Cache里面找,找不到就去后台例如DB里面去搜索,然后将搜索的结果在考虑更新到Cache里面,这样才是最高效并且最可靠的,Cache靠不住阿,随时都可能会丢失或者崩溃,因此作为类似于一级缓存或者这类数据完整性要求不高,性能要求很高的场景使用最合适。当时就没有提供这样的接口,直到今天自己需要了,才考虑如何去做这件事情。
开始考虑是否能够将key都记录在另外的Cache中或者是Memcached中,首先在高并发下更新操作就是一大问题,再者Memcached的内存分配回收机制以及Value的大小限制都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如果使用数据库,那么频繁更新操作势必不可行,采用异步缓存刷新又有一个时间间隔期,同时更新也不是很方便。最后考虑如果能够让Memcached实现Keyset那么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网上搜索了一下,找到一种策略,然后自己优化了一下,优化后的代码如下:
Code@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Set keySet(int limit,boolean fast) { Set<String> keys = new HashSet<String>(); Map<String,Integer> dumps = new HashMap<String,Integer>(); Map slabs = getCacheClient().statsItems(); if (slabs != null && slabs.keySet() != null) { Iterator itemsItr = slabs.keySet().iterator(); while(itemsItr.hasNext()) { String server = itemsItr.next().toString(); Map itemNames = (Map) slabs.get(server); Iterator itemNameItr = itemNames.keySet().iterator(); while(itemNameItr.hasNext()) { String itemName = itemNameItr.next().toString(); // itemAtt[0] = itemname // itemAtt[1] = number // itemAtt[2] = field String[] itemAtt = itemName.split(":"); if (itemAtt[2].startsWith("number")) dumps.put(itemAtt[1], Integer.parseInt(itemAtt[1])); } } if (!dumps.values().isEmpty()) { Iterator<Integer> dumpIter = dumps.values().iterator(); while(dumpIter.hasNext()) { int dump = dumpIter.next(); Map cacheDump = statsCacheDump(dump,limit); Iterator entryIter = cacheDump.values().iterator(); while (entryIter.hasNext()) { Map items = (Map)entryIter.next(); Iterator ks = items.keySet().iterator(); while(ks.hasNext()) { String k = (String)ks.next(); try { k = URLDecoder.decode(k,"UTF-8"); } catch(Exception ex) { Logger.error(ex); } if (k != null && !k.trim().equals("")) { if (fast) keys.add(k); else if (containsKey(k)) keys.add(k); } } } } } } return keys; } 对于上面代码的了解需要从Memcached内存分配和回收机制开始,以前接触Memcached的时候只是了解,这部分代码写了以后就有些知道怎么回事了。Memcached为了提高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效率,采用了slab和dump分区的概念。Memcached一大优势就是能够充分利用Memory资源,将同机器或者不同机器的Memcached服务端组合成为对客户端看似统一的存储空间,Memcached可以在一台机器上开多个端口作为服务端多个实例,也可以在多台机器上开多个服务实例,而slab就是Memcached的服务端。下面是我封装后的Cache配置:配置<?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memcached> <client name="mclient0" compressEnable="true" defaultEncoding="UTF-8" socketpool="pool0"> <!--errorHandler></errorHandler--> </client> <client name="mclient1" compressEnable="true" defaultEncoding="UTF-8" socketpool="pool1"> <!--errorHandler></errorHandler--> </client> <client name="mclient11" compressEnable="true" defaultEncoding="UTF-8" socketpool="pool11"> <!--errorHandler></errorHandler--> </client> <socketpool name="pool0" failover="true" initConn="10" minConn="5" maxConn="250" maintSleep="0" nagle="false" socketTO="3000" aliveCheck="true"> <servers>10.2.225.210:13000,10.2.225.210:13001,10.2.225.210:13002</servers> </socketpool> <socketpool name="pool1" failover="true" initConn="10" minConn="5" maxConn="250" maintSleep="0" nagle="false" socketTO="3000" aliveCheck="true"> <servers>10.2.225.210:13000</servers> </socketpool> <socketpool name="pool11" failover="true" initConn="10" minConn="5" maxConn="250" maintSleep="0" nagle="false" socketTO="3000" aliveCheck="true"> <servers>10.2.225.210:13000</servers> </socketpool> <cluster name="cluster1"> <memCachedClients>mclient1,mclient11</memCachedClients> </cluster></memcached>可以看到其实pool才是最终连接服务端的配置,看看pool0,它会连接10.2.225.210:13000,10.2.225.210:13001,10.2.225.210:13002这些机器和他们的端口,但是对于使用pool0的mclient0来说它仅仅只是知道有一个叫做mclient0的cache可以保存数据。此时slab就有三个:10.2.225.210:13000和10.2.225.210:13001和10.2.225.210:13002。当一个key:value要被放入到Memcached中,首先Memcached会根据key的hash算法获取到hash值来选择被分配的slab,然后根据value选择适合的dump区。所谓dump区其实就是根据value的大小来将内存按照存储单元内容大小分页。这个是可以配置Memcached的,例如Memcached将slab中的内存划分成4个dump,第一dump区存储0-50k大小的数据,第二dump区存储50-100k的数据,第三dump区存储100-500k的数据,第四dump区存储500-1000K的数据。那么当key:value需要被写入的时候,很容易定位到value所处的dump,分配内存给value。这种分dump模式简化内存管理,加速了内存回收和分配。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几点就是,首先当你的应用场景中保存的数据大小离散度很高,那么就不是很适合Memcached的这种分配模式,容易造成浪费,例如第一dump区已经满了,第二第三dump区都还是只有一个数据,那么第二第三dump区不会被回收,第二第三dump区的空间就浪费了。同时Memcached对于value的大小支持到1M,大于1M的内容不适合Memcached存储。其实在Cache的设计中这样的情况发生本来就证明设计有问题,Cache只是加速,一般保存都是较小的id或者小对象,用来验证以及为数据定位作精准细化,而大数据量的内容还是在数据库等存储中。知道了基本的分配机制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代码:Map slabs = getCacheClient().statsItems();//获取所有的slab//用来收集所有slab的dump号while(itemsItr.hasNext()) { String server = itemsItr.next().toString(); Map itemNames = (Map) slabs.get(server); Iterator itemNameItr = itemNames.keySet().iterator(); while(itemNameItr.hasNext()) { String itemName = itemNameItr.next().toString(); // itemAtt[0] = itemname // itemAtt[1] = number // itemAtt[2] = field String[] itemAtt = itemName.split(":"); // 如果是itemName中是:number来表示,那么证明是一个存储数据的dump,还有一些是age的部分 if (itemAtt[2].startsWith("number")) dumps.put(itemAtt[1], Integer.parseInt(itemAtt[1])); } } //根据收集到的dump来获取keysif (!dumps.values().isEmpty()) { Iterator<Integer> dumpIter = dumps.values().iterator(); while(dumpIter.hasNext()) { int dump = dumpIter.next(); // statsCacheDump支持三个参数String[],int,int,第一个参数可以省略,默认填入null,表示从那些slab中获取dump号为第二个参数的keys,如果是null就从当前所有的slab中获取。第二个参数表示dump号,第三个参数表示返回最多多少个结果。 Map cacheDump = statsCacheDump(dump,limit); Iterator entryIter = cacheDump.values().iterator(); while (entryIter.hasNext()) { Map items = (Map)entryIter.next(); Iterator ks = items.keySet().iterator(); while(ks.hasNext()) { String k = (String)ks.next(); try {//这里为什么要作decode,因为其实在我使用的这个java客户端存储的时候,默认会把key都作encoding一次,所以必须要做,不然会出现问题。 k = URLDecoder.decode(k,"UTF-8"); } catch(Exception ex) { Logger.error(ex); } if (k != null && !k.trim().equals("")) {//这里的fast参数是在方法参数中传入,作用是什么,其实采用这种搜索slab以及dump的方式获取keys会发现返回的可能还有一些已经移除的内容的keys,如果觉得需要准确的keys,就在做一次contains的检查,不过速度就会有一定的影响。 if (fast) keys.add(k); else if (containsKey(k)) keys.add(k); } } } } }
至此,整个keySet的问题解决了,对于即时监控也基本都作好了,这里需要把过程中的两件小事情说一下。
1. statsCacheDump始终不能用。
刚开始的时候statsCacheDump方法始终报错说连接超时,跟踪到了java客户端代码中发现并不是什么连接超时,只是服务端返回了错误信息,而客户端认为还没有结束一直等待,导致超时。我就顺手给java客户端的开发人员mail了信息求助(代码里面有email)。再仔细看了看出错信息,返回的是不认识该指令的错误,因此就去解压memcached的服务端,看了看它的协议说明,这个Stat方法还是有的,很奇怪,没有办法了,虽然自己对于c不是很懂,但起码大致看懂逻辑还是不难,下载了Memcached的源码一看,发现居然对于StatsCacheDump这个方法调用必须还有一个参数limit,在我手头的客户端代码里面就没有这个参数,所以错误了,本来想扩展一下那个方法,但是那个方法中实现的不是很好,都是private的不容易扩展,这时候居然收到其中一个客户端开发者的回复邮件,说我手头的代码太老了,同时不建议去实现keyset,认为这样比较低效。我去下载了一个新版本,看了看源码果然已经修复了,我就回了邮件表示感谢,同时也和他说明了这么做的原因。因此大家如果要和我一样写上面的代码,就需要它2.0.1的那个版本。这里对那些国外的开源工作者表示敬佩,对于开发者是很负责任的。
2.关于fast那个选项
这个是我加上去的,做了一下测试,例如我先执行如下代码:
Cache.set(“key1”,”value1”);Cache.set(“key2”,”value2”);Cache.flushAll(null);Cache.set(“key3”,”value3”);Cache.set(“key4”,”value4”);Boolean fast = true;Set keys = Cache.keySet(fast);System.out.println(keys);Fast = false;keys = Cache.keySet(fast);System.out.println(keys);得到的结果为:Key1,key2,key3,key4Key3,key4
可以看到其实如果通过StatsCacheDump来获取得到的keys会参杂一些已经失效的keys,只是没有回收,本来尝试获取时间戳来做判断,不过还不如使用containsKey来的有效。
同时这里采用containsKey而不是用get,就是因为counter是不能用get获得的,即使counter存在。
这些就是今天在使用Memcached所收获的,分享一下,如果有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也希望能够被指出。
我对于Memcached的接触,还是在去年看了CSDN的一系列国外大型网站架构设计而开始的。最初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封装了Memcached Java版的客户端,主要是对于配置的简化以及Memcached多点备份作了一些工作,然后就作为ASF的组件一部分提供给其他Team使用。其实看过Memcached Java客户端代码的人就会了解其实客户端的事情很简单,就是要有一套高性能的Socket通信框架以及对Memcached的私有协议实现的接口,自己去做这些事情也是很简单的,不过既然有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开源部分,那么就去实现自己需要的但没有实现的。这里我用的是Whalin的客户端版本,这里为什么还要提出来讲这个,后面会提到。
在对Java客户端作了简单封装和扩展以后,由于其他Team使用的没有什么特殊需求,也就没有再去做太多的修改,直到最近自己的服务集成平台需要做服务访问控制,才重新丰富了Cache组件,也就是这个过程中对于Memcached的一些特性和小的细节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作为服务集成平台需要对服务有所监控,包括访问频率控制以及访问次数控制。频率控制其实很类似于硬件方面的频率控制,例如硬件可以对IP的高频率访问视为攻击,列入黑名单。而作为服务的访问,对于服务访问者的控制其实涉及到了业务参数,那么硬件就不是很适合去做这方面的控制,为此我也考虑了很久,最开始打算在Apache上做一个模块控制,但是最后觉得还是放在后面的业务框架上做这件事情。当然后面我说说的方案可能并不好,但是也算是一种想法。要把频繁的访问数据记录下来同时分析,那么数据库肯定是不行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采用Cache,又因为是集群范围内的控制,那么集中式Cache就非Memcached莫数了(分布式的Cache传播本身损耗太大,集中式Cache本来的最大缺点就是单点,但作简单的备份操作就可以基本解决此类问题)。
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来说只需要实现两部分工作:访问计数器,定时任务。定时任务在我做日志分析框架的时候都是采用了Jdk5的Concurrent包里面的ScheduledExecutorService,这个作简单的循环任务足够用了,同时也是有很好的多线程异步支持,复杂一点么用Quartz。计数器就要靠Memcached来实现了,本来一般的Cache最大的问题就是高并发下的事务保证,如果采用Get+Set来完成计数的话,那么高并发下计数器就会出现读写不一致性的问题,幸好Memcached提供了计数累加功能,让这种累加动作能够在服务端一次做好,服务端控制并发写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下面就看看以下几个方法:
boolean storeCounter(String key, long count):存储key的计数器,值为count。
long getCounter(String key):获取key的计数器,如果不存在返回-1。
long addOrDecr(String key, long decr):计数器值减去decr,如果计数器不存在,保存decr作为计数器值
long addOrIncr(String key, long inc):计数器值增加inc,如果计数器不存在,保存inc作为计数器值
long decr(String key, long decr):与addOrDecr不同的是在计数器不存在的时候不保存任何值,返回-1
long incr(String key, long inc) :与addOrIncr不同的是在计数器不存在的时候不保存任何值,返回-1
这里需要说明几点:
storeCounter和普通的set方法不同,如果通过set方式置入key:value的话,getCounter等其他四个方法都认为技术器不存在。所以Counter的存储方式是和普通内容存储不同的。
在不同的场景要慎用addOrXXXX和XXXX的方法,两者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计数器没有提供移除特殊方法,使用delete方法可以移除计数器,但是频繁的delete和addOrXXXX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奇怪的问题(例如同名的计数器就没有办法再次被创建,不过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的去研究一下看看)。一般情况下如果计数器的key不是很多,同时也会被复用,那么可以通过置为0或者减去已经分析过的数量来复位。
有上面的一套计数器机制就可以很方便的实现Memcached的计数功能,但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如何让定时任务去遍历计数器,分析计数器是否到了阀值,触发创建黑名单记录的工作。早先我同事希望我能够提供封装好的keySet接口,但是我自己觉得其实作为Cache来说简单就是最重要的,Cache不需要去遍历。首先使用Cache的角色就应该知道Key,然后去Cache里面找,找不到就去后台例如DB里面去搜索,然后将搜索的结果在考虑更新到Cache里面,这样才是最高效并且最可靠的,Cache靠不住阿,随时都可能会丢失或者崩溃,因此作为类似于一级缓存或者这类数据完整性要求不高,性能要求很高的场景使用最合适。当时就没有提供这样的接口,直到今天自己需要了,才考虑如何去做这件事情。
开始考虑是否能够将key都记录在另外的Cache中或者是Memcached中,首先在高并发下更新操作就是一大问题,再者Memcached的内存分配回收机制以及Value的大小限制都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如果使用数据库,那么频繁更新操作势必不可行,采用异步缓存刷新又有一个时间间隔期,同时更新也不是很方便。最后考虑如果能够让Memcached实现Keyset那么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网上搜索了一下,找到一种策略,然后自己优化了一下,优化后的代码如下:
Code@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Set keySet(int limit,boolean fast) { Set<String> keys = new HashSet<String>(); Map<String,Integer> dumps = new HashMap<String,Integer>(); Map slabs = getCacheClient().statsItems(); if (slabs != null && slabs.keySet() != null) { Iterator itemsItr = slabs.keySet().iterator(); while(itemsItr.hasNext()) { String server = itemsItr.next().toString(); Map itemNames = (Map) slabs.get(server); Iterator itemNameItr = itemNames.keySet().iterator(); while(itemNameItr.hasNext()) { String itemName = itemNameItr.next().toString(); // itemAtt[0] = itemname // itemAtt[1] = number // itemAtt[2] = field String[] itemAtt = itemName.split(":"); if (itemAtt[2].startsWith("number")) dumps.put(itemAtt[1], Integer.parseInt(itemAtt[1])); } } if (!dumps.values().isEmpty()) { Iterator<Integer> dumpIter = dumps.values().iterator(); while(dumpIter.hasNext()) { int dump = dumpIter.next(); Map cacheDump = statsCacheDump(dump,limit); Iterator entryIter = cacheDump.values().iterator(); while (entryIter.hasNext()) { Map items = (Map)entryIter.next(); Iterator ks = items.keySet().iterator(); while(ks.hasNext()) { String k = (String)ks.next(); try { k = URLDecoder.decode(k,"UTF-8"); } catch(Exception ex) { Logger.error(ex); } if (k != null && !k.trim().equals("")) { if (fast) keys.add(k); else if (containsKey(k)) keys.add(k); } } } } } } return keys; } 对于上面代码的了解需要从Memcached内存分配和回收机制开始,以前接触Memcached的时候只是了解,这部分代码写了以后就有些知道怎么回事了。Memcached为了提高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效率,采用了slab和dump分区的概念。Memcached一大优势就是能够充分利用Memory资源,将同机器或者不同机器的Memcached服务端组合成为对客户端看似统一的存储空间,Memcached可以在一台机器上开多个端口作为服务端多个实例,也可以在多台机器上开多个服务实例,而slab就是Memcached的服务端。下面是我封装后的Cache配置:配置<?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memcached> <client name="mclient0" compressEnable="true" defaultEncoding="UTF-8" socketpool="pool0"> <!--errorHandler></errorHandler--> </client> <client name="mclient1" compressEnable="true" defaultEncoding="UTF-8" socketpool="pool1"> <!--errorHandler></errorHandler--> </client> <client name="mclient11" compressEnable="true" defaultEncoding="UTF-8" socketpool="pool11"> <!--errorHandler></errorHandler--> </client> <socketpool name="pool0" failover="true" initConn="10" minConn="5" maxConn="250" maintSleep="0" nagle="false" socketTO="3000" aliveCheck="true"> <servers>10.2.225.210:13000,10.2.225.210:13001,10.2.225.210:13002</servers> </socketpool> <socketpool name="pool1" failover="true" initConn="10" minConn="5" maxConn="250" maintSleep="0" nagle="false" socketTO="3000" aliveCheck="true"> <servers>10.2.225.210:13000</servers> </socketpool> <socketpool name="pool11" failover="true" initConn="10" minConn="5" maxConn="250" maintSleep="0" nagle="false" socketTO="3000" aliveCheck="true"> <servers>10.2.225.210:13000</servers> </socketpool> <cluster name="cluster1"> <memCachedClients>mclient1,mclient11</memCachedClients> </cluster></memcached>可以看到其实pool才是最终连接服务端的配置,看看pool0,它会连接10.2.225.210:13000,10.2.225.210:13001,10.2.225.210:13002这些机器和他们的端口,但是对于使用pool0的mclient0来说它仅仅只是知道有一个叫做mclient0的cache可以保存数据。此时slab就有三个:10.2.225.210:13000和10.2.225.210:13001和10.2.225.210:13002。当一个key:value要被放入到Memcached中,首先Memcached会根据key的hash算法获取到hash值来选择被分配的slab,然后根据value选择适合的dump区。所谓dump区其实就是根据value的大小来将内存按照存储单元内容大小分页。这个是可以配置Memcached的,例如Memcached将slab中的内存划分成4个dump,第一dump区存储0-50k大小的数据,第二dump区存储50-100k的数据,第三dump区存储100-500k的数据,第四dump区存储500-1000K的数据。那么当key:value需要被写入的时候,很容易定位到value所处的dump,分配内存给value。这种分dump模式简化内存管理,加速了内存回收和分配。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几点就是,首先当你的应用场景中保存的数据大小离散度很高,那么就不是很适合Memcached的这种分配模式,容易造成浪费,例如第一dump区已经满了,第二第三dump区都还是只有一个数据,那么第二第三dump区不会被回收,第二第三dump区的空间就浪费了。同时Memcached对于value的大小支持到1M,大于1M的内容不适合Memcached存储。其实在Cache的设计中这样的情况发生本来就证明设计有问题,Cache只是加速,一般保存都是较小的id或者小对象,用来验证以及为数据定位作精准细化,而大数据量的内容还是在数据库等存储中。知道了基本的分配机制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代码:Map slabs = getCacheClient().statsItems();//获取所有的slab//用来收集所有slab的dump号while(itemsItr.hasNext()) { String server = itemsItr.next().toString(); Map itemNames = (Map) slabs.get(server); Iterator itemNameItr = itemNames.keySet().iterator(); while(itemNameItr.hasNext()) { String itemName = itemNameItr.next().toString(); // itemAtt[0] = itemname // itemAtt[1] = number // itemAtt[2] = field String[] itemAtt = itemName.split(":"); // 如果是itemName中是:number来表示,那么证明是一个存储数据的dump,还有一些是age的部分 if (itemAtt[2].startsWith("number")) dumps.put(itemAtt[1], Integer.parseInt(itemAtt[1])); } } //根据收集到的dump来获取keysif (!dumps.values().isEmpty()) { Iterator<Integer> dumpIter = dumps.values().iterator(); while(dumpIter.hasNext()) { int dump = dumpIter.next(); // statsCacheDump支持三个参数String[],int,int,第一个参数可以省略,默认填入null,表示从那些slab中获取dump号为第二个参数的keys,如果是null就从当前所有的slab中获取。第二个参数表示dump号,第三个参数表示返回最多多少个结果。 Map cacheDump = statsCacheDump(dump,limit); Iterator entryIter = cacheDump.values().iterator(); while (entryIter.hasNext()) { Map items = (Map)entryIter.next(); Iterator ks = items.keySet().iterator(); while(ks.hasNext()) { String k = (String)ks.next(); try {//这里为什么要作decode,因为其实在我使用的这个java客户端存储的时候,默认会把key都作encoding一次,所以必须要做,不然会出现问题。 k = URLDecoder.decode(k,"UTF-8"); } catch(Exception ex) { Logger.error(ex); } if (k != null && !k.trim().equals("")) {//这里的fast参数是在方法参数中传入,作用是什么,其实采用这种搜索slab以及dump的方式获取keys会发现返回的可能还有一些已经移除的内容的keys,如果觉得需要准确的keys,就在做一次contains的检查,不过速度就会有一定的影响。 if (fast) keys.add(k); else if (containsKey(k)) keys.add(k); } } } } }
至此,整个keySet的问题解决了,对于即时监控也基本都作好了,这里需要把过程中的两件小事情说一下。
1. statsCacheDump始终不能用。
刚开始的时候statsCacheDump方法始终报错说连接超时,跟踪到了java客户端代码中发现并不是什么连接超时,只是服务端返回了错误信息,而客户端认为还没有结束一直等待,导致超时。我就顺手给java客户端的开发人员mail了信息求助(代码里面有email)。再仔细看了看出错信息,返回的是不认识该指令的错误,因此就去解压memcached的服务端,看了看它的协议说明,这个Stat方法还是有的,很奇怪,没有办法了,虽然自己对于c不是很懂,但起码大致看懂逻辑还是不难,下载了Memcached的源码一看,发现居然对于StatsCacheDump这个方法调用必须还有一个参数limit,在我手头的客户端代码里面就没有这个参数,所以错误了,本来想扩展一下那个方法,但是那个方法中实现的不是很好,都是private的不容易扩展,这时候居然收到其中一个客户端开发者的回复邮件,说我手头的代码太老了,同时不建议去实现keyset,认为这样比较低效。我去下载了一个新版本,看了看源码果然已经修复了,我就回了邮件表示感谢,同时也和他说明了这么做的原因。因此大家如果要和我一样写上面的代码,就需要它2.0.1的那个版本。这里对那些国外的开源工作者表示敬佩,对于开发者是很负责任的。
2.关于fast那个选项
这个是我加上去的,做了一下测试,例如我先执行如下代码:
Cache.set(“key1”,”value1”);Cache.set(“key2”,”value2”);Cache.flushAll(null);Cache.set(“key3”,”value3”);Cache.set(“key4”,”value4”);Boolean fast = true;Set keys = Cache.keySet(fast);System.out.println(keys);Fast = false;keys = Cache.keySet(fast);System.out.println(keys);得到的结果为:Key1,key2,key3,key4Key3,key4
可以看到其实如果通过StatsCacheDump来获取得到的keys会参杂一些已经失效的keys,只是没有回收,本来尝试获取时间戳来做判断,不过还不如使用containsKey来的有效。
同时这里采用containsKey而不是用get,就是因为counter是不能用get获得的,即使counter存在。
这些就是今天在使用Memcached所收获的,分享一下,如果有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也希望能够被指出。
相关推荐
在终端(也即cmd命令界面)下输入 ‘c:\memcached\memcached.exe -d install’ 安装 3. 再输入: ‘c:\memcached\memcached.exe -d start’ 启动。NOTE: 以后memcached将作为windows的一个服务每次开机时自动启动...
Memcached是一款高性能、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系统,广泛应用于Web应用中,用于减轻数据库的负载。它通过在内存中存储数据来提供快速的数据访问,从而提高应用的性能。本篇文章将详细讲解如何安装和配置memcached,...
标题"memcached 64位 window"指的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运行的64位版本的Memcached缓存系统。Memcached是一种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系统,广泛用于减轻数据库负载,提高Web应用的性能。由于是64位版本,这意味着它可以...
Memcached是一种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系统,广泛应用于Web应用程序,以提高数据读取速度,减轻数据库负载。在PHP环境中,使用Memcached扩展可以方便地存储和检索数据,尤其适用于处理高并发场景。 `...
**hibernate-memcached包** 是一个专为Hibernate框架设计的扩展,目的是将流行的分布式内存缓存系统Memcached整合到Hibernate中,作为其二级缓存解决方案。在大型分布式应用中,缓存技术是提高性能的关键,特别是...
《深入理解Memcached:基于1.5.11版本的剖析》 Memcached,一个高性能、分布式的内存对象缓存系统,广泛应用于Web应用中,用于减轻数据库的负载,提高数据访问速度。本文将深入探讨Memcached的1.5.11版本,解析其...
标题中的“memcached+tomcat7共享session所需要的jar包”是指使用Memcached作为分布式缓存系统,实现Tomcat7服务器间的Session共享。这通常是为了在集群环境中解决Session复制或粘滞会话的问题,提高Web应用的可扩展...
memcached的基本设置: -p 监听的端口 -l 连接的IP地址, 默认是本机 -d start 启动memcached服务 -d restart 重起memcached服务 -d stop|shutdown 关闭正在运行的memcached服务 -d install 安装memcached服务 -d ...
Java Memcached是一个流行的Java客户端库,用于与Memcached缓存系统进行交互。Memcached是一种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系统,常用于减轻数据库负载,提高Web应用的性能。在本例中,我们关注的是`java_memcached-release_...
标题 "memcached数据完整迁移到redis" 描述的是一个数据迁移的过程,从使用 memcached 存储的数据转换到使用 redis 存储。这个过程在 IT 领域中是常见的,因为不同的缓存系统有不同的特性和优势。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
**Memcached 安装与使用详解** Memcached 是一款高性能的分布式内存缓存系统,用于在Web应用中减轻数据库负载。它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以键值对的形式提供快速访问,尤其适用于高并发场景。Memcached 使用简单,可...
**Memcached 完整项目详解** Memcached 是一个高性能、分布式的内存对象缓存系统,用于在应用服务器之间共享数据,减少数据库负载。这个项目包含了 Memcached 的服务端(适用于 Windows)以及 Java 客户端,是开发...
标题中的“Windows下memcached+memcached.dll 5.3.8”指的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安装和使用Memcached服务的场景,其中`memcached.dll 5.3.8`是Memcached服务器的一个特定版本的动态链接库文件。Memcached是一款高...
标题“memcached服务器端memcached.exe 下载”指的是获取memcached服务端的可执行文件,`memcached.exe`是Windows环境下运行memcached服务的程序。这个绿色版的memcached意味着它无需安装,下载解压后即可直接运行,...
Memcached 是一个高性能、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系统,它广泛应用于Web应用中,用来减轻数据库负载,提高数据访问速度。Memcached的设计理念是简单而快速,通过在内存中存储键值对来提供高速的数据访问。这里我们关注的...
标题"memcached-win32-1.4.4-14.zip"指的是Memcached的Windows 32位版本,版本号为1.4.4,构建编号14。这个压缩包是一个软件分发包,用于在32位Windows系统上部署和运行Memcached。 描述中提到,Memcached是一个...
Python-memcached是Python语言的一个库,用于与Memcached缓存系统进行交互。Memcached是一种高性能、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系统,广泛应用于Web应用中,用于减轻数据库的负载,提高数据访问速度。Python-memcached库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