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zping
  • 浏览: 103851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杭州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温和的贵族气 ——诠释嘉兴人

阅读更多
散文《温和的贵族气  ——诠释嘉兴人》 

作者:朱樵
    历来被称作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嘉兴,地处沪杭之间,一头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一头是全国美丽的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这个不大的城市显得繁华而美丽,也一直比较富裕。这便造就了许多嘉兴人小富不冒进的性格,像和平鸽一样,温和中带一点贵族气。当然,也有一些上海人喜欢把嘉兴人称之为“乡下大少爷”。但“乡下大少爷”自有“乡下大少爷”的感觉:比杭州人洋气,比上海人大气。 
    不过,嘉兴人从心底里还是很佩服上海人的。在嘉兴人眼里,上海人聪明能干,举止文明,穿着整洁自然而又漂亮。因此嘉兴人也喜欢学上海人,小的从女人的发型到家庭装潢,大的从轻纺工业一直到接轨浦东。在改革开放前,嘉兴人到上海去一趟就像现在出国一样时髦,回来后还会很得意地说几句上海话。也喜欢购买上海的商品,特别是服装,简直到了有点迷信的程度。因此也常常闹出一点笑话,大包小包地背回来,到家拆开来一看,有好些服装是嘉兴生产的。当然,嘉兴人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一点上海人的“老大”作风。在浙江,嘉兴人总是把宁波人、温州人、绍兴人等都叫成了“小宁波”、“小温州”、“小绍兴”。杭州因是省府所在地,所以不敢叫“小杭州”。 
    嘉兴这地方美丽富饶,人也温和大方,所以来嘉兴发展的外地人较多。这些来嘉兴发展的外地人,来的时候大部份都比较贫困,所从事的也都是嘉兴人不愿意做的重体力劳动。但十来年一过,他们的经济条件大大好转,有的甚至比嘉兴人富裕。嘉兴人富有同情心,好逸但并不恶劳,喜欢从事脑力劳动或做一些灵巧的工作,看到这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外地人富起来,嘉兴人不会感到不平衡,反而会替他们高兴。那时。流传的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一位姓陈的本地老太太,每年年底都要给附近一户多子女的外地人送些钱物。几年以后,当陈老太再次给这户外地人送钱物去时,这户人家的男主人说什么也不愿接受,因为他家的积蓄已远远超过陈老太家了。陈老太知道后并没有生气,稍稍惊讶后,就高兴地说:那好,今年我可以给我家先生做件新棉袄了! 
嘉兴自古以来重文轻商。嘉兴人“重文”由来已久,从嘉兴走出去的文化名人举不胜举。仅现代文学史,浙江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而嘉兴又占了浙江的半壁江山,出了茅盾、丰子恺、徐志摩等一大批名家。这恐怕与嘉兴的“小富”和散文诗般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但“小富”和“小桥流水”只能培养一点小情调,产生一些小感觉,因此嘉兴的文化名人,都是走出嘉兴后才成气候的。“轻商”,并不是蔑视商业的意思。改革开放初期,嘉兴有四样轻工业产品在全国畅销,被外地报刊称作“四小虎”或四大“拳头”产品。但嘉兴人不喜欢听,觉得这太武腔。当地的传媒乃至政府报告,都一律将它们称作四大名旦。“轻商”,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丝绸之府不做生意实在有点可惜,嘉兴历史上虽然出过不少实业家,但确实没有出过什么大的商人。这也许和嘉兴人的性格有点关系,把三块钱的东西卖到三十块甚至三百块,嘉兴人实在是不敢这么做,连想都不敢想。有一段时期里,嘉兴人经常听到周边的什么地区靠经商发了起来,成了“小香港”、“小深圳”什么的,却并不眼红,也不着急,心情依然像南湖水一样平静。嘉兴人喜欢稳中求进,千百年来好像从未有过什么闪失,因此他们很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相信自己的实实在在。现在回过头来一看,也确实如此,嘉兴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并没有落后,这使嘉兴人感到由衷地高兴:改革开放并不是一个模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有人曾经把嘉兴的三样土特产,粽子、南湖菱和文虎(火)酱鸭,比喻为嘉兴人的性格。粽子是捆住自己的手脚;南湖菱是没有棱(菱)角;文虎(火)酱鸭烧不旺。然而,从这些年嘉兴的发展来看,也完全可以作另一种解释:粽子,裹得紧,有凝聚力;南湖菱,和谐而充满生机;文虎(火)酱鸭,虽不旺,但不会焦,慢慢烧,却是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